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小抄.doc

    • 资源ID:4104573       资源大小:326.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小抄.doc

    第一章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认识过程:为了搞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或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包括采取行动阶段、执行行动阶段;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统称,三者是互相依存的。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需求和必要性,是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为诱因。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格气质与性格的统称。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大部分构成。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统称。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既不属于心理过程又不属于个性心理,它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特征,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特性。二、心理的实质-2旧唯物主义者把心理活动等同于物质活动,认为脑分泌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也有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同机器的功能一样,如狄德罗把人比做有感觉的钢琴,外界弹它,我们也弹它。二、心理的实质-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从其内容上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部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归根到底,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 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心理与行为密切相联系。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心理与行为密切相联系 ,行为是个体的可观察测量的反应或活动。行为能表现心理,但不同于心理;这种表现可能觉知到的,也可能是没有觉知到的心理学研究的间接性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对于这种头脑内部的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或度量。但是心理活动总是由外部引起并且由外部行为表现的,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我们是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三、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1、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是由刺激引起的。 2、行为与心理不同,又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心理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因此,我们就不仅可以根据所给予的刺激来预测心理现象,也可以根据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测心理活动。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作为社会实体的人,人必然会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师生关系、亲属关系、友伴关系、工作关系等。由于社会群体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研究生活在团体中的个体心理和由不同个体形成的团体心理,对于全面了解人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五、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意识的第一个特征是能动性,意识的第二个特征是目的性,意识的第三个特征是人具有自我意识 第二节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主要研究人的意识经验“感觉、意像和激情”)(二)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842-1910)代表人物:杜威和 安吉尔(1869-1949)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与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造不同。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进程。(三)行为主义 华生(1879-1958)美国心理学博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代表人物 斯金纳 、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环境决定论。新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特征: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以操作主义的观点解释中介变量。第三代是新的新行为主义,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看作是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把心理学的对象由自我封闭的主体意识转变为可观察、证明的客观行为,将思辨的心理学改造为以直接经验材料为基础的实证科学,彻底摒弃了玄学性,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四)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理论来源治疗精神病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了解潜意识的内容的途径 :梦过失行为自由联想催眠 阿德勒(1870-1937)创立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自我心理学之父。 弗洛姆(1900-1980)创建社会潜意识学说,强调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有性,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对潜意识和人格的重大影响。促进了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跨文化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评价 贡献: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新纪元,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创了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促进了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局限性: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五)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1880-1949)、“苛勒(1887-1967) 考夫卡(1886-1941)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重视心理学实验。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地分为元素。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沃尔夫冈·柯勒 1887.01.211967.06.11,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有机体学习的过程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顿悟的过程。(六)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是诞生。(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 马斯洛(A.Maslow,1908-1970)社会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主张用整体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创造力,自我实现,有人性本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等理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罗杰斯代表作:受辅者中心治疗论人的成长主张性本善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 提倡用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整体及其独特的问题。 贡献: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对象的首位;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局限性: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忽略了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缺乏实证性检验。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完整的教学过程第一, 明确教学目标。第二,分析任务。 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第四,设计课程。 第五,教学。 第六,评定。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教育心理学既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即是古老的学科,又是年轻的学科。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高等教育情境与基础教育情境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因此,高等教育情境中既有与基础教育情境中共同的学与教规律,又有其独特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 三)高等学校教学心理研究 (四)高等学校德育心理研究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1、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优点:现实性、隐秘性 缺点:效度、被动、耗时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一般观察法又称为非参与观察法。不介入研究,不参与互动,以避免被观察行为的行动者产生反应。当行为发生在公共场合如街头、饭店、法庭等地点,观察者就可以直接到这些地方去进行一般性的自然观察而不用与他人互动。2、调查法 :是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向被研究者或有关人员了解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条件,从而了解这种心理活动。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对象:被试本人或熟悉被试的人。调查方式:问卷法、谈话法、测量法(量表调查)。能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效率高,但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3、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资料: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搜集资料方式:测验(人格、智力)、作品分析、谈话、问卷,加深对特定对象的了解,有助于教育者因材施教,但资料缺乏可靠性。如记忆误差、情感好恶。(二)实验性研究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自然实验法 :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教育心理学中目前大量进行自然实验。 实验法 定义:指在控制了不相干变量的前提下,由实验者任意建立自变量并对它们加以操纵和控制,激起被试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通过观察因变量,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优缺点:科学性及信效度自然实验法 :所研究的变量完全是由环境来操纵和控制,故行为的发生完全按照自然顺序。与现场实验法相比较,自然实验法的外部效度无疑更高,但同时无关因素的影响也更大,耗费的时间也更久。习题:一概念: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2.群体心理(团体心理)是在团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3.无意识:指在正常状态下意识不到的,同时也是不能自觉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如“梦”,“口误”“笔误”等现象。4.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大部分构成。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统称。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理解意识的意义及特征:意识使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第一特征是能动性。第二特征是目的性;第三特征是具有自我意识。三理解个体心理的构成,并且能够区分心理动力系统和个性差异所包含的因素:个体心理的构成: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和个性差异(能力、气质、性格)。四掌握心理机制: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离不开环境刺激,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与行为密切相联系。六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七 掌握心理学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六个方面,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 第二,分析任务。(运用心理学知识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的心里成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水平,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出发点。第四,设计课程。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 第五,教学。心理学为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第六,评定。 心理学可以提供各种测量工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以了解、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八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第二章学习动机极其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称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称为诱因。 内驱力就是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量,主要由学习需要构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奥苏伯尔的分类(成就动机)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一)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二)学习动机的自律性。(三)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四)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四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刺激反应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1、强化的依随性:某一行为反应出现后呈现外部强化,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强,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反应之后出现强化这一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2、强化物的分类与作用:正强化与负强化、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连续强化与间断强化、定比率强化与变比率强化3、强化训练的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五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利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六 成败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后来,罗特(J.B.Rotter 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接受了海德和罗特的观点,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 的具体解释归因(attribution)是指对一个特定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归因理论所要阐明的正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回答诸如“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之类的问题。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原因。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易改变的,而努力是容易改变的。同样地,任务难度本质上是稳定的,而运气则是不稳定、不可预测的。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的学生通常会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注定要失败或毫无意义。就学习而言,习得性无助与个体对失败的内部、稳定的解释密切相关。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消除习得性无力感的方法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态”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4、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都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二)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三)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从效果看,只要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达到一定强度,对学习的推动作用都很强,但内部动机的持续时间更长,而在外部动机推动下,人一旦达到了外部某些目标,就会停止努力,因此外部动机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四)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思考题: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哪一种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更强(内部)。 4、从年龄特点出发,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5、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关于学习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二)广义的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三)次广义学习 次广义的学习是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积累个体经验的社会活动。 四)狭义学习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引起行为变化的活动。具体而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学习的特点一)学生学习的宏观特点 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接受性。 2、间接性。 3、高效性。 4、主体性。 5、年龄差异性。 (二)学生学习的微观特点 微观的学习是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学习过程的主动性。3、学习内容的组织性。 4、学习方法的选择性。 5、学习结果的超越性。 6、学生学习对教学情境的依存性。 三、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四学习的一般分类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既涉及学习者内部的过程又涉及到外部影响,既有内容问题又有形式问题,既有简单的学习形式,又有复杂的高级学习形式。持有不同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加涅的分类 加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学习分类大师,他先后多次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是按照学习层次和按照学习结果进行的分类。1、按照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解释有以下几种 1、个体学习的能力 智力高的人学习快,掌握知识多。 智商130获得博士;智商120大学毕业 智商115大学一年级;智商110-高中 2、个体抽象思维能力 3、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4、测验所获得的能力2、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认知领域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情感领域 态度的学习 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的学习 (二)潘菽教授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1874197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研究的创始人,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二、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S)和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简称为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2、 提出了学习的规律 三条主要规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起主要作用)五条副律 多重反应律(多重反应原则)、心向律(心向和态度原则)、选择反应律(选择反应原则) 联结转移律(联想交替原则)、 类比反应律(同化和类比原则)3、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1)对主要学习律的修正 放弃了练习律 对效果律进行了修正(2)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 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两条副律。 效果扩散、 相属性三、对桑代克理论的基本评价1、该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2、该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3、该理论简化了学习过程,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含义: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1)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引发反应的过程,即SR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首先做出反应,然后得到强化,即RS的过程。(2)经典性条件反射不需要动物的行为即可得到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行为引出了强化。(3)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可以将一个无关刺激作为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使动物预见和避开有害刺激,预见与趋近有益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获悉自己的行为与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操纵环境。 (二)强化(1)强化的类型按强化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建立操作反应时,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则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该刺激物为正强化物。负强化:建立操作反应时,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该刺激物为负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之间的关系:1、正强化和负强化都可以使反应的概率增加。2、撤销正强化物,或者呈现负强化物都可以使反应的概率降低。3、惩罚是使反应的概率降低。(2)强化的安排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学校教学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的含义: 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照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即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程序教学遵循的原则:(1)小步子(2)积极反应(3)即时反馈(4)低错误率(5)自定步调程序教学目前已经演变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行为的矫正: 通过强化或消退原理,使个体不良行为消失,取代以良好的行为。代币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进行行为治疗的一种疗法,属于正强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只要患者作出预期的行为反应,就可获得奖励。它可以有多种简单的形式,如小铁牌、小红旗等。治疗者用代币作为奖赏,强化患者的目标行为,然后患者可以用代币去换取自己所希望或喜欢的东西。一段时间后,患者就能建立起治疗者所期望的行为,并逐步形成习惯。 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评价优点:(1)他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学习理论将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2)他对强化的深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成功预测与控制行为。(3)他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缺点:(1)他试图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过于偏狭。(2)他将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等同起来,将人看成了学习机器。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论基础一、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杰罗姆·布鲁纳(1915.10.01),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美国纽约。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三)教学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四)提倡发现法学习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布鲁纳与格式塔学派都主张,学习不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结构。但布鲁纳用“认知结构”的概念取代了格式塔学派的完形概念,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这一概念比完形更易理解。另外,布鲁纳所研究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般的有机体的学习。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二)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1、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类目化过程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环境中的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 这种类目化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从具体的、特殊的、包摄水平低的类目到一般的、概括的、包摄水平高的类目,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类目化活动以形成类目编码系统,应该向学生提供较低层次的类目或食物,让学生发现高层的类目编码,这就是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的渊源2、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学习的优点:(1)发现学习能提出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2)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3、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1)新知识的获得过程(2)知识的转化过程(3)对知识的评价(三)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1、关于知识的呈现方式指提供知识的技术或方法。对不同年龄、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会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正确性。2、学习的内在动机 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具体表现为好奇心、成功感。(四)结构教学观布鲁纳强调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因此他强调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法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具体的组织形式要视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定。发现教学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具体的组织形式要视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定。 发现教学的基本步骤:第一,提出问题。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第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提高解决问题的材料和线索; 第四,帮助学生分析材料,提出可能的假设;第五,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结论。对布鲁纳理论的评价布鲁纳 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教学 ,在心理为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 显著的贡献:1、吸取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三阶段论,强调环境和语言的作用;同时又保留了认知结构的基本思想。2、 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影响非常大。3、提倡直觉思维,重视动机特别是兴趣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是很有意义的。也应看到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思想的来源中有不符合客观的东西,值得我们注意,要对之取分析批判的态度。认知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1、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法教学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1、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奥苏贝尔没有一概反对发现学习,但他认为发现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为:(1)发现学习可能浪费太多时间;(2)有些知识不能够用发现法来学习;(3)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取知识;2、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上而下同化的过程。通过同化,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另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4、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观念;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以及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包括三种: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代表性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二)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1、教学基本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应该按照逐渐分化的原则来编排,使学生通过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性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叫“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说明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三)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优点:1、该理论注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某种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应用性。2、该理论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缺点:1、接受学习理论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不够重视发现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事实上,对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发现学习对提高学生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加涅的学习模式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模式。加涅认为驾驶室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教师资格心理学小抄.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