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大《管理思想史》期末考前复习材料微缩打印版小抄【电大管理思想史考试小抄】.doc

    • 资源ID:4104212       资源大小:16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大《管理思想史》期末考前复习材料微缩打印版小抄【电大管理思想史考试小抄】.doc

    绪论主要内容:(一)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之间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1研究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管理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组织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与作用。管理实践体现着管理思想,是管理思想的表现形式,因而是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2研究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3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社会生产方式,是管理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管理思想的发展,必须联系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管理思想是人们在总结、研究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生产方式的变革,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又必然促使人们去进行理论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新的管理思想不断产生出来。(二)管理思想史的学科发展 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然而,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不过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情。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零散研究阶段。在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之前,管理只是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分散地存在着。2专门研究阶段。到了近现代,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的普遍追求。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1911年,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哈佛大学较早的开设了管理学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和美国人普遍对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时间,管理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随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人们对管理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研究。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思想史的著作相继诞生,标志着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进入独立发展阶段。由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 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写作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管理思想(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Daniel A Wren)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也于1979年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到目前以四次再版,其影响非常广泛;我国学者李明新、孙耀君、郭咸纲等先后撰写出了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多部专著,在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三)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了解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学科的认识,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1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所谓边缘学科是指一门学科与另外一些学科有交叉关系,同时属于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研究范畴。显而易见,管理思想史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2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管理思想史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研究管理思想史,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管理学科丰富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研究历史问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地总结、辩证地否定、批判地吸收,在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反映人类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不仅突出地介绍了管理思想演变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实践发展水平,通过对当时重大而典型的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工程管理实践的介绍,来折射和揭示管理思想的发展水平,从而加深对当时管理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四)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 1学习管理思想史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管理思想史所反映的内容最具一般性,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它集管理科学基本原理于一身,通过深刻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应用条件,最便于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思想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2学习管理思想史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管理的某些方面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在总结和创造自己的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必须学习国外的管理思想史。3学习管理思想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管理思想史是从管理的角度了解人类文明史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对外开放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学到古今中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进而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五)学习管理思想史的基本要求1在探索共性规律的同时推进管理创新。2从国情出发学习和理解管理思想史。 3积极挖掘和发展中国的管理思想。 第一章(一) 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古代文明。古希腊人崇尚民主管理。希腊人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政府城邦。城邦鼓励自由交换意见,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实践经验。伯里克利(公元前461前429)时代,是雅典民主政制的全盛时期。公民大会享有立法权以及批准新会议提议等权利;组建公民陪审团,每一个陪审团都有一个法庭,有法官的权利,对它的判决不能上诉。科学和思维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希腊人探寻所有各种知识和思想,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体育运动、数学、生物学、医学等许多领域中推进了学术和科学。科学方法对管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探究精神后来成为泰勒和其他许多著名管理学者的榜样。希腊人早就认识到按规定速度应用统一的方法能使产量最大化这一原则。他们用音乐来规定时间,用笛子和管乐器来规定动作。这样,他们配合着音乐来工作,引进了节奏、标准动作和工作速度。其结果会是产量增加而浪费和疲劳却减少。苏格拉底提出了管理具有普遍性,认为一个好商人的职责和一个好将军的职责事实上是相同的。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经济科学中的专业化或劳动分工原理。在理想国中他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治国贤哲。第二等人是卫国的武士。第三等人是民间艺工。色诺芬提出了管理的对象、目标和中心。他认为“家庭管理”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这里的“家庭管理”应该是囊括了奴隶主阶级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奴隶)的各种组织与管理问题。检验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财富是否得到增加。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认为管理是一种独特的技艺,有相同的规律。(二)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马基雅弗利被称为“政治学之父”。他主张结束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君主国。他提出的与管理有关的原则: 1必须依靠群众的同意。马基雅弗利经常重申这样的观点,所有的政府,不论是君主制、贵族制或民主制的,其持续存在都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君主可能通过武力或继承而登上王位,但要牢固地控制国家,还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这种主张事实上是权力接受论,即权力的根源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他还指出,如果一位君王既可以通过贵族获得权力也可以通过人民获得权力,那他就应该明确地选择后者。2组织要有内聚力 。马基雅维利认为,组织中内聚性的原则也在于能使国家持续存在。一个君主能维持组织统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紧地抓住自己的朋友。组织内聚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使人民确实知道他们可以指望自己的君主,以及君主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责任明确性原则。一个君主如果没有法律而只有多变的政策,很快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3领导要有领导技艺。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并鼓舞他的人民从事伟大的事业。要注意所有的集团,时时同他们打成一片,以自己的博爱和仁慈为他们树立榜样,但始终要维持他的尊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丧失。应该奖赏那些有益于城市和国家的人,保证他的公民不至于不公平地被剥夺自己的物品,以此来鼓励他们从事于自己的职业和使命。要善于对事件和人民进行观察,识别忠诚于他的贵族和只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贵族。他必须能够认识这两种人并使他们有利于自己。当机会来到时,要善于利用,但并不是以一种欺诈的方式。 4领导者一定要有使组织存在下去的意志。马基雅维利认为,任何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政府机构、宗教团体、公司等,全都努力使自己永远存在下去。因而他提出这样的建议,一个君主应该象罗马人那样经常警惕着混乱状态,以便及时予以扑灭。当他的王国处于存亡关头时,君王有权采取严酷的措施。在必要时,抛开所有道德上的借口,背弃任何已不再有用的誓言。马基雅弗利所提出的管理原则是为了君王能够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但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其他组织,因此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三)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经验 威尼斯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即兵工厂。威尼斯的兵工厂后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占有陆地和水面面积60英亩,雇用一两千个工人。许多由于规模庞大而产生的问题(会计、材料排列、工人的纪律等)都有效率地解决了。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控制与授权经营的关系。兵工厂的管理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兵工厂虽然由三位正副厂长正式负责,但作为威尼斯元老院同兵工厂之间的联系环节的特派员也有很大的影响。元老院本身也常常直接管理或干预兵工厂的事务。特派员和厂长们主要从事于财务管理、采购和类似的职能,以致无法指挥实际的造船工作。造船厂中各个巨大的作业部门由工长和技术顾问来领导。政府给工厂下达明确的生产任务。工厂内部的管理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兵工厂在成品部件的编号和储存、安装舰只的装配线、人事管理、部件的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成型的管理经验。仓库中经常备有应急物资、配件和装备,所有的装备都编上号码并储存在指定的地方。工人按照其工作而分别付给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在造船厂的某些行业、特别是木工行业,工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被雇用。在生产部件和装配中实行标准化管理。实行会计控制,认识到并应用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的技术,在用料等方面实行成本控制。1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十五世纪威尼斯企业组织的一种主要类型。合伙企业主要是为工商业公司设计和使用的,许多大公司是一种组织紧密的合伙企业。在这种合伙企业中,一个有着大量资本的人同一个或几个力量和资本较小的人合伙。合伙契约详细说明了一个合伙企业会维持多久。威尼斯的家族式合伙企业有时成为一种联合投资信托公司和控股公司。他所拥有的财物包括不动产、政府债券、商品和商业应收账款。拥有巨大权力和财富的家族式合伙企业常常能施加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2行会。行会最早在10世纪的意大利出现,后来相继出现于法国、英国和德国。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为保障自身利益而成立的行业内部组织,它具有现代管理的某些雏形:首先行会规定了一套等级制度,并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一套人事等级,即“行东一帮工一学徒”;其次,行会对产品质量做了规定;第三,限制外来同行的竞争。3“10人编队制”。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迈克利先在军队中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罗马军队实行“10人编队制”,骑兵有“10人组”,即由10名骑兵组成一个小组,3个“10人组”组成一个骑兵队,10个骑兵队(300名骑兵)组成一个骑兵团。这种组织制度体现了管理幅度的思想。 第二章 (一)有代表性的管理实践活动 1商鞅变法中的管理措施。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商鞅(约前390338,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秦国进行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革。商鞅变法,在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促进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解放了生产力;按军功授爵,取消旧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从商,鼓励开荒,任其所耕,不限多少,以增加封建国家收人,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对从事工商或闲懒贫困之人收入官府为奴;统一秦国度量衡,统一赋税。变法加强了中央管理,使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 2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二帝时期,出现政治安定,国家繁荣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名刘恒(前202157),为刘邦之子。景帝名刘启(前188141),为文帝之子。文景两帝在位期间推行汉高祖刘邦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把原来的十五税一减成三十而税一。景帝时继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把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徭役都有所减轻。同时奖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刑罚方面,文帝作了两点改变:1废除连坐法,对犯人全家不再一同问罪,对犯人妻、子不再罚作奴婢2废除肉刑。景帝时又减轻了刑罚。此即所谓“刑罚大省”。文景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以民为本、繁荣经济的管理思想,合乎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家逐渐走向富强道路。 3万里长城工程建设中体现的管理特点。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命令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时,役使40多万人把原来燕、赵、秦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并加以扩建而成的。万里长城总长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长城建筑在地势险峻的山巅,工程复杂而浩大,而当时施工仅凭肩挑手抬,其困难可想而知。长城的建设,第一是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长城建设在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体现了有效的分工。4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 重建皇宫方案。我国古人管理策略。丁谓的“一举三得”方案表明了这一点。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二)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为政以德” 的治国思想。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国的理想方案。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在教与刑上宽猛相济,并反对对民众的过度榨取,要把人当作人,给以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正名的学说,要求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2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孔子十分重视人才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的弟子仲弓向他请教怎样管理政事时,孔子回答说:“举贤才”(子路)。对贤才的标准,一是要“学而优”,学识出众;二是善于通达权变,在内政外交方面能独立行事;三是不求全责备。3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孔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和同之辨”的正确观点,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出“和为贵”,主张“君子群而不党”。在“和”的方法论上,便是“中庸之道”。中庸就是达到“和”的方法。这个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先进),过头与不足同样不好,只有“中行”,即合乎中庸之道,才是理想的人格。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组成他的仁学伦理的基本德目之一。他认为:如能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推行于天下,便是仁了。他把信作为“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从管理国家政事的角度说,“民信”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没有了民众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了。孔子认为,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用义来对信加以规范,是孔子塑造“信”的人格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重要内涵。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子路)。如果不分是非曲直,一概守信,那样的人,不过是固执而不明事理的小人罢了。(三)商鞅的管理思想 商鞅(公元前390338)卫国国君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因封地商,故而世称商鞅。在主持变法的过程中,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贯彻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一总的管理思想。1“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2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3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4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为了强化国家统治,商鞅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税收、价格等多重管理手段。为了控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根据商人家庭的人口,摊派摇役。他们的一切大小奴仆,均须在官府中注册登记,由官府轮番安排,承担摇役;通过管制粮食贸易,不让商人买卖粮食,他们无利可图,就会想着要弃商务农。为了促使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管理:诸如根据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按亩纳税,国家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以示负担公平;通过提高粮食价格,鼓励务农;统一度量衡制,为国家赋税征收提供基础。(四)孙子的管理思想 孙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即不用流血牺牲而使敌人屈服。这包括采取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手段。但归根到底是以谋略、以智慧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第一流的将帅是胜人以谋略,而不是单靠攻城掠地的武力,强调斗智胜于斗力。强调“必以全争于天下”,力求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战果。2预测与决策关系全局。强调“庙算”作为军事决策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关系,指出将帅指挥战争要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决不可凭主观意愿行事。必须实事求是,摸清一切情况,以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来部署和指挥每一场战役,“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3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实际情况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不能墨守成规陷入经验主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根据不同的敌情、我情、天时地利等各种条件,灵活用兵。只要有这“一心”,运用各种不同战略战术的方案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速战速决。要把奇和正、虚和实巧妙地运用,欺骗敌人,调动敌人。准确选择好主攻方向和主攻目标,以压倒敌人的优势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展开进攻,打击敌人,赢得胜利。4人的因素决定胜负。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中,孙子突出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上下同欲者胜”,有了共同目标,官兵团结一致就能同心协力去取得胜利。重视军队建设,对将帅提出了严格要求,认为必须以“智、信、仁、勇、严”作为衡量将帅的标准。了解士兵的将帅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军法如山,恩威并重,“视卒为爱子”,才能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5唯民是保的战争基点。孙子说:“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既要保民,又要利主,把对民众负责与对君主负责统一起来。这是战争决策的基点,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五)管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天地为心”的心术论。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欲。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管子的心术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有效的管理原则。 2“自利”的人性观。在人性论上,管子的主张是人性“自利”,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然而,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事君才不至于有二心。3民富与国富相同一论。强调国富丝毫不否定民富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民富,才有国富的可能,民富是必要的条件。从经济方面来看,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国家要兴盛,一定要国富。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他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说以牺牲“国富”为条件。从政治方面看,民富就会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必尊上畏刑,尊上畏刑就易治理。反之,民贫就会离乡轻家,离乡轻家就敢于犯上、敢于违法,犯上违法就难以治理。 4“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认为,务本之道在于经营民心,争取百姓。达人民之所愿,予百姓之所需。尽量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即“从其四欲”、“去民四恶”。要求齐桓公竭诚听取民众的意见。 5“与时变”的创新精神。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对其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所谓“俗”,是指民间自然形成的事物,而非因循守旧制度之规定,这其实就是一种制度创新。6诚信者获益的管理思想。管子把诚信之德与物质利益挂起钩来,认为诚信之人必得利益;只有让诚信之人富足,人们才会去履行诚信之德。管仲认为,“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在这里,管仲主张推行的是让诚信之人获得利益的政策或营造诚信致富环境。7德能兼备的标准。管子认为,国君选贤任能,要举拔有德者给子爵位,举拔有才者就任为官。把德行置于功劳之上,不因年龄而埋没人才。选贤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选贤还应做到“不以年伤”,即选用人才不应受年龄的限制,从而否定了资历主义。管子强调考核官员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德望与其地位是否相称;二是功绩与其俸禄是否相称;三是能力与其官职是否相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5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中国历代都有着至今看来仍不失其价值的管理实践,长期的管理实践产生了丰富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一)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的论述 亚当·斯密的著作涉及到许多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他以大头针的制造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及其经济效果,认为分工在管理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好处:第一,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很快地提高;第二,分工可以使某个人专门从事某种作业,可以减少从一项工种转到另一项工种所失去的时间;第三,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经常改革劳动工具和发明机器。 (二)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1巴比奇制定了一种“观察制造业的方法”,这与对作业的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很类似。观察者用利用一种事先印好的标准提问表,表中的内容包括:生产所用的材料,正常的耗费,工具,价格,最终市场,工人工资,工作周期等。经过严密调查而获得数据,并用来管理企业。2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即: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节省了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道工序所耗费的时间,肌肉得到了锻炼就更不容易疲劳;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由于经常重复同一操作,技术熟练工人工作速度加快;促进了工具和机器的改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还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可以进行劳动分工。3在劳资关系方面,巴比奇是工厂制度的保护者,强调工人要认识到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地方,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和利润分享的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以下好处:每个工人的利益同工厂的发展和利润的多少直接挂钩;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促使每个部门改进工作;鼓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表现不好者减少分享的利润;由于工人和雇主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消除隔阂共同繁荣。巴比奇在对制造业的研究中采取了科学分析的方法,认识到为争取工人的合作必须提供新的刺激,他努力寻求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建立新的和谐关系,所有这些使他在管理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三)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制造系统的发展19世纪初,在美国工业革命初期,美国的蒸汽机、机车等主要机器,全靠从英国进口。美国是英国机器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美国在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是加以创造性的改进,从而能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美国政府还较早地实行了专利制度(1790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所以各项发明不断涌现,像轧棉机、缝纫机、收割机、电报机等发明都是出自美国人之手。美国的农业机器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19世纪30年代出现了研制新式农业机械的高潮。1855年,美国已拥有1万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收割机。,1859年,美国造船、机车、农机三项产值达3600万美元。美国的产品不仅比其他国家的性能优越,而且是按照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制造的:其各个部件都有精确标准,同一种产品的部件可以互换。美国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一些机器零件可以通用互换,从而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这是推动美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制造业的发展同工厂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到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中都已占主导地位,要求管理与之适应。 (四)麦卡勒姆的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原则是:(1)适当地划分职责,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2)授予充分的权力以便能够充分地执行责任。(3)要有能够了解是否切实承担起责任的手段。(4)极其快捷的报告制度,对于一切情况能够及时反馈,如果出现疏忽和偏差,能及时得到纠正。(5)通过每日的检查和报告来反映上述各种情况。这种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不应给主要负责人增加麻烦,也不应该减少主要负责人对下属的影响力,而要使他不仅能及时发现情况,又能找出失职者。2制定了十分严密的组织细则来贯彻这些原则。(1)把职工按其职务要求分为各个等级,并要求职工穿上表示其等级的制服。(2)为职工拟订了职务说明书,并规定职工必须按职务说明书工作,不得自行其是。(3)制定了一种表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系统的组织图,这是最早的组织图,是一种树状结构图。树根代表董事会,树枝代表5个业务部门,以次来表示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五)亨利·普尔在管理方面的主张是:1建立一种管理体系来管理企业,这种体系不能依靠企业的创办人和资助者来管理,而是通过培养专业管理人员来进行。普尔从麦卡勒姆的成果中发现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第一,组织原则。这是一切管理的基础,从总经理到普通工人都必须有细致的劳动分工,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职责和责任,并直接对他的上司负责。第二,沟通交往的原则。这是在组织中设计出的一种报告制度,使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能不断地和准确地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第三,信息原则。信息就是“沟通交往的记录”,普尔认为必须编制和保存一套有关成本、收入、定额测定等方面的系统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以便改进业务。这实际上就是管理文献中“数据库”概念的雏形。2普尔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变僵化的领导作风。普尔在英国和伊利铁路公司都曾看到,工人对系统管理所要求的纪律的抵触情绪在加剧,他开始寻求一些更广泛的原则来消除“把人看成仅仅是机器”的危险,“如果把人看成是机器,那么只要支付工资就能使一个人具有做一名听话的仆人所需要的全部品德。但是,对任务不能总是做出硬性规定,最宝贵的东西常常是自觉自愿”。1普尔提出要用集体精神来克服只强调严格管理的官僚化作风,要在不影响个人激励和尊严的情况下,从混乱中寻求秩序。他认为领导失败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是根据能力和教育情况而是根据其他因素来挑选人才;第二,未能建立一个可以查明管理人员情况的系统。普尔呼吁要培养有能力妥善管理别人财产的职业管理人员。(六)亨利·汤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1汤首先强调的是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美国的企业界不重视管理,否认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程师一般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只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考察问题,不关心企业的管理方面。1886年,汤发表了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强调指出管理的重要性,大声疾呼他的工程师同事们承认并努力来发展管理的科学。他认为“为了高效率地指挥一个企业,工厂管理与工程技术有着同样的重要性”。2支持并推广科学管理运动。汤于1870年就开始系统地应用高效率的管理方法。1884年1890年,他先后担任过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副会长和会长,此外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学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支持科学管理运动,提供宣传阵地,促进了该学会成员对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趣和支持。汤是科学管理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之一。3汤在著名论文利益分享中提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收益分享制度。在他之前也有人提出用利润分享的办法来缓和劳资矛盾,但他认为利润分享既不是一种公正的措施,也不是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一个部门职工努力节省下来的利润,会被另一些部门职工的失误所抵消,使得整个企业的利润减少或没有利润。他提议,为每一个工作单元或部门确定生产成本和定额,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表现,把赢利返还给他们。具体做法是:职工有一个最低保证工资,其定额由科学方法测定,每一部门超过定额而生产出来的收益,由职工和雇主各得一半。定额应保持三五年不变,以免降低工资,挫伤职工的积极性。汤的收益分享制度,实际上是对作为刺激生产的手段(工资问题)这个重要课题进行了开创性实验,其重要性不亚于泰勒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及成本分析等课题。第四章的基本内容:(一)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1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出现了巨型企业铁路公司。在当时,这些大企业的管理还相当落后,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企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成就和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为了继续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管理方面有一个较大的突破。2经济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从1873年到190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5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3次都是从美国开始爆发的,每次危机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急剧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猛增,劳资矛盾激化。为了提高抗危机的能力,大企业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3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既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也使培训和管理企业的员工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移民纷纷涌入美国,他们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工业城市,为美国的企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但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农村,只会干体力活,无法适应大机器生产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些劳动力培养成适应工业生产需要的熟练工人。4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阿克莱特等人发明和使用了一些在当时是先进的机器,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亚当?斯密在有关工作时间和工作方法问题上已经做了初步的考察,杜平、巴比奇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巴比奇还提出了进行作业研究的“观察制造业的方法”;麦卡勒姆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控制进行了研究。汤和哈尔西对工资及收益的分配做了分析和实验。这样“孕育着科学管理诞生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已具备,在社会需要和学科成熟的交叉点上泰勒站了出来,科学管理的时代到来了。”(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1科学管理的目的。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提高工人素质)第三,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高度统一起来)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身上。(职能区分开)3作业管理。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可分为:(1)为作业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在泰勒看来,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适合于他,就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他经过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在智能,而是在意志上的差异。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作业而又努力工作的人,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一些体力和智力超过常人的“超人”。(2)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能够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标准的作业条件。(3)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它包括三部分: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给报酬,通常是正常工资的125%,以表示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为正常工资的80%,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将被解雇。“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即工资是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人的工作类别支付。这样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4组织管理。(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泰勒认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受工人的劳动态度、工作定额、作业方法和工资制度等因素的

    注意事项

    本文(电大《管理思想史》期末考前复习材料微缩打印版小抄【电大管理思想史考试小抄】.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