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笔记小抄包过【成考考前押题已排版】 1.doc
-
资源ID:4100012
资源大小:8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笔记小抄包过【成考考前押题已排版】 1.doc
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艺术概论即艺术理论。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个时代、各种风格、各类艺术现象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规律,并把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概括,找出各门艺术现象的共性,归纳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作为学科课程的艺术概论,研究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的特点和规律,并以简要、概括的方式总结和论述一些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基本原则。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了解艺术创作规律。第二章艺术活动第一节 艺术活动的构成艺术活动是人类运用审美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进行艺术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它是人类活动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我们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当前状况将其分解为四个要素或四个环节,即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一、客体世界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主体观照的主要对象。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艺术家),客体世界既包括人类的社会生同时也包括人类所赖以生息的自然界。形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没有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与改造自然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创造。对于客体世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与现象都能够成为艺术创造的对象,只有那些通过艺术创造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与现象才能为创作主体(艺术家)关注和采用,才能成为表现对象。客体世界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相对的,并且不断发展演变。二、艺术创作与制作1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将其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自身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如绘画、小说等,艺术创作的特点体现为“创造性”活动,有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2艺术制作艺术制作是艺术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具体的体现将艺术创意物化,在现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的地位日趋重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工业设计、舞台设计等,在审美意象或艺术形象的基础上使用技术手段和物质材料再现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的物化过程。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的创作应理解为以精神性创造为主、以物质性创造为辅的过程,而艺术的制作则是体现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的过程。、艺术制作是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以物质媒介的手段和方式,对艺术家创造性精神和审美境界的物化表现。、艺术制作在人类艺术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尤其体现在电影、电视、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领域尤其重要。、我们把艺术创作与制作划分为介于客体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个艺术活动环节。三、艺术作品1艺术作品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和艺术体验的物态化表现形式。2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艺术活动的主体人,从事艺术活动的人。3艺术作品依据物化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以及建筑、园林、影视作品,等等。 四、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传播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等活动。、传统的艺术传播媒介展览馆、剧场、图书,现代的传播方式在丰富与改变,电影、电视、网络、数字载体等更多的传播媒介和形式。艺术接受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等活动。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消费、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第六章 艺术接受考试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第一节 艺术传播第二节 艺术鉴赏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也要进入消费市场。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同样可以说,没有艺术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鉴赏;没有艺术鉴赏,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因此,人类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审美活动,最终是通过艺术鉴赏来实现和完成的。但是,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物质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突出和集中地表现在艺术鉴赏本身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一、艺术鉴赏的性质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的对象是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的主体是艺术传播的受众,艺术鉴赏活动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艺术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它与艺术创造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人们在鉴赏活动中,总是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从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艺术鉴赏同艺术创造一样,同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同样对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说,需要鉴赏主体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鉴赏主体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主体条件,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获得审美的快感和愉悦。所以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在艺术鉴赏中,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此外,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属性进行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从而展开积极、主动的审美创造活动。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如果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石块,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第二,鉴赏主体在进行鉴赏活动时,并不是被动和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也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造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须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正如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将鉴赏者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二、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几个方面。(一)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一般人接近艺术作品、鉴赏艺术作品的最直接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鉴赏主体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体验意味。(二)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艺术作品的认知作用也必须通过鉴赏主体得以实现。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一方面认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了解艺术专业知识,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认识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三)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鉴赏者只有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修养,才能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认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一个没有历史知识和建筑艺术知识的人,到故宫看到的只是一群房屋而已,不可能从中看出它的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四)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这一点更有赖于鉴赏者的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艺术鉴赏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否则,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实现。而人类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与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都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的。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第二,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由于各个门类、体裁、样式的艺术,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因此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领略作品奇妙的艺术魅力。第三,不断积累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三、艺术鉴赏的过程(一)审美期待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期待是接受和鉴赏的心理准备状态。首先,在期待中,接受者会根据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对即将接受的艺术作品的背景材料的了解,对其各个方面,如风格、含义等进行猜测。审美期待又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形式期待即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例如去听音乐会之前、去看话剧之前和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去看画展之前的形式期待显然是不同的。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基于对艺术作品信息的初步了解,如音乐会宣传单、节目单、电影预告等,艺术接受者会对艺术作品产生意象期待。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期待也是基于引起受众注意的信息传播引起的,如有关节目介绍的新闻报道、欣赏过艺术作品的朋友推荐等。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二)鉴赏流程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看到形象而突然引发的顿悟的心理反应,就是直觉。所谓直觉的认识,就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既单纯又独立。直觉有时能够在审美鉴赏中使人直接由形式产生某种审美感受。但是,艺术鉴赏心理一般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生理基础。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审美感知是鉴赏主体在全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2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交流与融合,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审美体验和想象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产生审美“高峰体验”的关键环节。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越深沉,鉴赏者就能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愉悦。在塑造表现性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中,材料、形式、表现手法通常是唤起鉴赏者想象的条件。表现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以自己真挚的感情表现的生活图画。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通过声音、形体、色彩、线条及其组合描绘外部世界和人生的各种体验;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这些具有形式美的形象唤起鉴赏主体的审美体验。3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再创造的结晶。艺术鉴赏活动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主体力量的对象化。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与感知阶段主要是客体(艺术品)作用于主体(鉴赏者),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主体(鉴赏者)反作用于客体(艺术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审美愉快;理解与创造阶段则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了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品)的浑然合一,发生了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鉴赏主体在审美创造阶段最终获得的审美形象,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简单还原,而是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融入了鉴赏者自我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和美学趣味等因素后形成的新形象,是鉴赏主体对于艺术作品语言形式的新颖理解,是新的意象和意境。当然,艺术鉴赏主体头脑中的艺术意象是在艺术作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品的基础上生成的,不可能脱离艺术作品而存在。(三)审美效应审美效应主要有共鸣、净化、领悟三种表现。1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共鸣一般发生于情感强烈的艺术作品里。它的生成既要求艺术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也需要鉴赏者怀有相同或相近的情感和心态。二者在一种特殊的情境里达成默契,实现心灵的沟通。共鸣的出现往往需要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在人生经验、心理状态、情感意愿、理想期待等方面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共鸣不仅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共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美学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心理的因素;既有主观个性的因素,又有共同美方面的因素。从表面上看,艺术鉴赏中的共鸣表现为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共鸣;实际上,它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创作主体(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家)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就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强烈地震撼并打动了鉴赏者的心灵,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使得艺术家的心灵和鉴赏者的心灵发生共鸣。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2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艺术作品的美能够陶冶情操、净化人格。3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大凡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中,赋予更多形而上意味的追求。这种艺术意蕴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使艺术作品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鉴赏效应之一就是领悟这种艺术意蕴。当然,这里所说的领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理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这种动态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与感知、审美体验与想象、审美理解与创造三个阶段。这种完整性,则使得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依次递进的,事实上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整个艺术鉴赏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审美过程。第三节 艺术批评附录: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一、绘画艺术: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今天的节日集会。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2洛神赋图资料来源:www.ZiK 更多资料请咨询QQ:67460666。 顾恺之,东晋画家。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绢本着色画卷。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归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它不只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地与女蜗在歌唱。这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它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也是了解当时服饰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73话说长江中国电视系列片,25集,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作拍摄。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该片总导演戴维宇,撰稿陈汉元,音乐王世光,编导赵化勇、张茂西。25集的宏大规模,至今传唱的长江之歌主旋律,浸透了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说”形式已经成为该作品突出的标志。作品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人和事,在结构上采取分章回连续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陈铎、虹云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贯穿作用。话说长江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创下收视率40%的纪录,引起了纪实节目的收视高潮,该片在1983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人们盛赞话说长江“是激动人心的爱国画卷”,同时也是“知识的百科全书”。The torch will not be lit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Our goal here is to make it look spectacular," Mr Kotov said earlier."We'd like to showcase our Olympic torch in space. We will try to do it in a beautiful manner.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it live on TV and they will see the station and see how we work."The Olympic torch has been carried into space twice before - in 1996 and 2000 - but it has never left a spaceship. It will not be lit aboard the space station as this would consume oxygen and pose a risk to the crew.The Sochi torch will then be returned to Earth and used to light the Olympic cauldron in February next year.It is all part of the elaborate preparations for Russia's first Olympics since the Soviet era. It is also the most expensive one so far, costing around $50bn (£31bn; 1,620bn roubles).The run-up to the games has been marred by controversy over a new Russian law that restricts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about homosexuality, as well as allegations by rights groups that authorities have rounded up migrant workers who helped build the Games venues in Sochi.In yet another minor setback, the flame has gone out several times since the torch relay began last month. The world may have many problems, from climate change to armed conflict, natural disasters, poverty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 but where does population growth fit into this catalogue of woes?With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at seven billion and rising, many fear a shortage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a shortage of space. Swedish professor Hans Rosling, however, says it's time for a reality check.When pollsters got 1,000 British people to take Rosling's "ignorance survey" in May this year,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y knew "less about the world than chimpanzees", he says.Take a version of the test in this quiz, compare your results with the British respondents', then read Hans Rosling's five reasons the world is in better shape than we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