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ppt
,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目标】,描述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什么是防御机制?你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哪些?,比较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陈述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第三章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 认知理论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预习案例:,案例3-1:心理理论对初学护理心理学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最让人困惑的领域。例如,学生在开始学习心理理论时,吃惊地发现,看起来很简单的人类行为,人们却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对行为的解释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倾向。,预习案例:,例如,在讨论一个儿童难以控制的行为时(不听父母的话、发脾气,挑衅),你们会吃惊,甚至失望地发现经典的心理学教材可以给你们四五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可能强调孩子的一般气质及生物基础(生物观);另一种解释可能认为问题行为是习得性的条件反射,因为父母通过满足儿童的愿望来奖励(强化)儿童的问题行为(条件反射或行为观点);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仅仅是潜在的无意识冲突的症状,无意识的根源是儿童在幼儿时期的人际关系(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学家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解释性理论,而且他们还对儿童和家庭的评估和治疗提出截然不同的方法,有对儿童的药物治疗,还有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预习案例:,思考:1究竟哪个理论正确?2各种心理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里?,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理论,19世纪末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18561939)创立。,弗 洛 伊 德,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 三个层次。,(二)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部分构成。,本我快乐原则 人格构成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三者平衡发展,构成健全人格。,意 识,前 意 识,潜 意 识,超我(Superege),自我(Ego),本我(Id),道德原则 现实原则 快乐原则,(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1口欲期(出生至1岁半左右)2肛欲期(13岁)3性器期(35岁)4潜伏期(512岁)5生殖期(1220岁),(四)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我、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缓解矛盾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而表现的心理反应体系。1压抑 2否认 3反向 4转移 5退行 6投射 7升华,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病理心理学领域。在当时的年代,它不仅消除了心理障碍的神秘感和超自然解释,还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开创了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代表的深层次的心理治疗,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开端。弗洛伊德提出的系统的人格理论对人性的解释也是划时代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理论的依据缺乏有力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持。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无意识冲突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环境、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且其结论大多来源于对精神病人的观察,与正常人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结论的代表性也受到质疑。,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华生(Watson J.B.)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称行为学派),华 生,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1849-1936),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的过程。,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概念:1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的过程。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2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3消退:是指当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时,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便消失的现象。,(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 B.F.,19041990)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 的事件。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影响行为强化的因素:,1.直接性 当刺激物在行为配合直接发生,强化刺 激效果更大;2.一致性 刺激与行为发生的一致性越大,强化效 果越大;3.已形成事件 在刺激发生前环境与个体的实际 状态具有直接的关系;4.结果特征 强化刺激,因人而异。,(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班杜拉,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 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 可能不发生。,案例评析,案例3-2 琼斯的一位病人叫彼得,是一个3岁的男孩,由于某种不明显原因,他害怕小兔子。琼斯给彼得采用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治疗过程中先将彼得安置在房间的一边,将兔子放在房间的另一头。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时段,兔子逐渐地、一步一步地放在接近彼得的地方,直到最后,彼得不再害怕兔子并能够自由在地与兔子一起玩耍。评 析:琼斯采用了行为理论的反条件技术来治疗彼得对兔子的恐惧症。,第三节 认 知 理 论,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学中凡是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借助通信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重点揭示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二)认知与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认为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真正的情绪体验是由对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这种“标记”的赋予是一种认识过程,个体利用过去经验中和当前环境的信息对自身唤醒状态做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行直觉评价的结果。直觉评价具有主观的和生理的两种成分,并受到以往记忆经验的影响,这就是再评价过程。,(三)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1.阿尔波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ABC理论 2.阿伦T.贝克(A.T.Beck)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1.阿尔波特埃利斯的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阿尔波特埃利斯,在ABC理论中A 代表诱发事件B 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 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埃利斯的ABC理论,A(诱发事件),B(自我信念),C1-消极结果,C2 积极结果,D(观念调整),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2.阿伦.T.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贝克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贝克的认知行为治疗假说,“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错误逻辑推理:,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 倾向。,二、认知理论的评述 认知理论对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迪了临床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心理障碍的成因、干预与治疗,提出了认知治疗假说及方法和技术。认知疗法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理论同许多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也不能解释或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把人看成是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解释人的认知很难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一、人本主义理论主要的内容(一)马斯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理论(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马斯洛,(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需要的五个层次:,(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基本观点,人的性善论自我实现论,(一)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减轻神经症具有首要的作用。,(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罗杰斯将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称为现象域、经验域。罗杰斯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来访者中心”。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善良、可信赖的。这些是与生俱来,而“恶”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有实现倾向,人类具有自我概念,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二)罗杰斯的主要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促进了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将治疗的着眼点放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上。有评论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心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人本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误区。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心理学的心理生物学理论方向,是由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以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心身相关的规律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生物学研究是目前心身相关研究中的最前沿部分,也是今后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心理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心理生物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心理生物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和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们对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有了更为精细和直观地认识。1.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 2.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3.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4.遗传学的研究 5.脑影像技术 6.神经电生理及其他研究,(二)心理因素对机体生理的影响与机制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 巴甫洛夫的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塞里的应激理论 恩格尔的心理应激观点,二、心理生物学理论评述,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生物学研究正在医学心理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心理生物学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前沿性。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生物、社会和多种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而心理生物学侧重于生物科学的研究手段,试图以心理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和生物学的理论观点来全面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身关系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今后心理生物学研究应在坚持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重的前提下,进行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思考与训练,一、名词解释 1.意识 2.潜意识 3.本我 4.自我 5.强化 6.泛化 7.消退,二、选择题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各种精神障碍与病态行为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本我与超我的关系不协调 B超我的过高要求 C遗传原因 D自我无法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2.一个已经断奶的儿童,在母亲生了小弟弟或小妹妹后要求用奶瓶喝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A.转移 B.退行 C.投射 D.升华3.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巩固具有促进作用的过程是()A.强化 B.泛化 C.形成 D.学习,4.精神分析心理结构理论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超意识5.埃利斯的ABC理论中B因素是指()A.刺激事件 B.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C.信念 D.生物因素6.贝克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说认为,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A.生活事件的性质 B.生活事件的量 C.个体的认知因素 D.个体对刺激的反应,6.马斯洛需要层次由低到高,第四层次是()A.社交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爱和归属的需要7.现代心理生理学的研究的特点不包括()A.实验设计严格 B.主观推断准确 C.测量手段客观 D.数理统计可靠,三、填空题1.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和潜意识三个层面。2.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中遵循快乐原则的是,遵循现实原则的 是。3.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包括 理论、理论、理论三个方面。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5.现代以脑为中心的研究中,和 等学科,对促进心理生理学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2.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描述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类型?3.描述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过程。五、论述题 试评述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的理论特点。,以下为:护理学的概念及范畴,学习目标,掌握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含义;掌握护理专业的特征、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掌握护士的角色特征;熟悉护理概念的演变;了解专业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护理的概念,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义为哺育小儿,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这种照顾方式后来扩展为对老人和服务对象的照顾。护理的概念及定义是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发展的,它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及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及演变。,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 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疾病为中心 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背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产生,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疾病谱的变化:197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工作内容,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为工作目标,特点,成为一门专门 的职业 规范的护理常 规和技术操作,强调是一门专业 逐步形成了护理 学的知识体系;应用护理程序解 决病人的健康问 题,满足病人的 健康需要。,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 有阶段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 区、学校、老人院、临终 关怀医院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主,弱点,见病不见人,场所局限在医院对象局限于病人,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健康-无病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的功能护士-医生的助手护理方法-执行医嘱、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护理教育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突出护理内容南丁革尔的定义通过改变环境,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待其自然康复。,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特点:医护分工合作形成规范的常规和技术忽视人的整体性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医学模式: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el)提出“生物-生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健康:1948年WHO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护理:1955年美国的莉迪亚.海尔(L.Hall)提出责任制护理的概念;护理学家提出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护理教育-充实人文科学知识。,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特点:医护关系合作伙伴护患关系-病人参与全面了解病人整体情况护理方式-护理是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管理概念-从强调整齐划一发展到制度措施从病人出发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1957年,克瑞特(Francis Reiter Kreuter)提出: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照顾的基本需要,使病人得到舒适。60年代,约翰森(Dorothy Johnson)认为护理是: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的内在平衡。,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护理专业-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为较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8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护理概念1966年,韩德森(Virginia henderso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70年,罗杰斯(Rogers)提出“护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有人的场所就有护理服务”1973年,国际护士学会(ICN)提出“护理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平静地死去)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ANA)提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点:1、不再是从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2、护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护理程序,护士要具有“诊断”和“处理”的能力。3、护理是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4、护理任务已超出了原有的对病人的护理,服务范围扩展到 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的护理;护理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场地从医院到家庭、社区。5、现代护理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