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血液循环课件.ppt
主 要 内 容,共12学时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二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三 血管生理四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五 器官循环,概 述,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1.心脏2.血管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运输功能 营养物质、代谢产物、O2、CO2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体液调节及血液防御功能内分泌功能 心房钠尿肽、血管紧张素等,血液循环是高等动物机体生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血液循环停止4-6分大脑皮层不可恢复损坏,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动周期1、定义: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2、分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当HR=75次/分,心动周期为0.8秒。包括:心房收缩0.1秒,心房舒张0.7秒;心室收缩0.3秒,心室舒张0.5秒;,(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两心房首先收缩(0.1s),继而舒张(0.7s);(2)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0.3s),随后进入舒张期(0.5s);(3)心室舒张的前0.4s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不管是心房还是心室,舒张期均比收缩期长。意义:使心室长期工作不发生疲劳;有利于血液回心,为心室收缩泵血提供物质基础;左心室肌的供血主要发生在舒张期,故使自身的供血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易产生更大的收缩力。,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原动力: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直接动力:压力差(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心室的泵血过程以左心 室为例,(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0.3s(1)等容收缩期:0.05s,室内压增高速率最快(2)快速射血期:0.1s(末)室内压最高(3)减慢射血期:0.15s,(末)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心室舒张期:0.5s(1)等容舒张期:0.06-0.08s,室内压下降速率最快(2)快速充盈期:0.1s(3)减慢充盈期:0.22s以上(4)心房收缩期:0.1s,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心室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及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及减慢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的射血与充盈,?,分析心动周期中左心内压力、容积、瓣膜的变化,心脏泵血意义:、通过心室收缩提供的动力完成了心脏的射血功能,实现了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保证了组织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心室舒张,使自身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血液供应,同时又得到了足够的血液充盈,为下次收缩射血提供了条件。,心脏的射血与充盈,心 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辨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成的涡流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及大动脉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声音称为心音。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三心音:出现在心室快速充盈期末,是由于快速充盈期末心室壁和乳头肌突然伸展及充盈血液突然减速引起的振动所致第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晚期,与心房收缩有关,也称心房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比较:,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1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0.3s2等容收缩期 3快速射血期4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0.5s5等容舒张期6快速充盈期 7减慢充盈期,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2.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3.心脏做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SV):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射血分数(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射血分数=搏出量 100%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正常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约 120-140ml 搏出量为60-80ml 射血分数为56%-65%在评定心泵血功能时,射血分数较单纯用博出量可靠。,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2.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每分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 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分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心输出量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健康男性安静状态下:4.5-6.0L/min 成年人在剧烈运动时:25-35L/min 麻醉状态下:2.5L/min,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即心指数=心排出量/体表面积 成年人体表面积为1.6-1.7m2 健康男性安静状态下心排出量:5.0-6.0L/min 心指数为3.0-3.5L/(min.m2)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3.心脏做功每搏功 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搏出量(左心室射血期内压-左心 室舒张末期压)=搏出量血液密度(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 压)水银密度每分功 每搏功乘以心率。,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3.心脏做功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心肌必须增加其收缩强度才能使搏出量保持不变,因而心脏做功量将增加。因此,在动脉血压高低不同的个体之间或在同一个体动脉血压发生改变前后用心脏做功量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将更全面。,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 2、后负荷 3、心肌收缩能力 4、心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前负荷 概念:心脏收缩前,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使 心室肌在收缩前就有一定的初长度。它是 调节搏出量的主要因素。心室前负荷主要是由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决定,心室功能曲线(Frank-Starling曲线),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 强度改变的调节机制:前负荷肌小节初长度粗细肌丝有效 重叠程度激活时形成横桥联接数目 收缩强度意义: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 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平衡 例如:体位改变、动脉血压突然升高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前负荷主要是由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决定.静脉回心血量 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大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搏出量机制:大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心室肌缩短程度和速度均 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意义:动脉血压升高的一定范围内仍可维持接近正常 的心输出量。临床联系:高血压 心肌肥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性和心脏搏出量或搏出功成正比关系。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和搏功增加。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其对搏出量的调节,这种调节与心肌的初长度无关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肌收缩性,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1.活化的横桥数目2.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率正常值:60100次/分钟,平均约75次生理变动:年龄、性别、体温、劳动强度、神经体液因素等结论: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钟)心率加快可使 心输出量增加,心率过快时为何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机制: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储备,心脏功能储备,心力储备:是指正常机体的心输出量能随 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正常心率60-100次/分;160-180次/分收缩期储备:反映最大限度收缩时能增加的搏出量。舒张期储备:反映最大限度舒张时能增加的充盈量。心力储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思考题,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2.试述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及它们的生理意义?3.左心室的泵血过程及机理?,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和生理特性,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心房肌,心 肌 细 胞,心肌细胞分类,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一)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电位形成机制:1)细胞内外液K+离子的浓度差 2)膜对K+离子通透,K+向膜外扩散所形成的平衡电位是静息 电位的主要来源。约-90mV.,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特 点 有平台期,升降支不对称 复极缓慢,持续时间长 复极过程复杂,有多种离子参与,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五个时相,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0期:主要由Na+内流形成.0相末出现少量Ca2+内流。Na+通道激活 除极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并出现再生性Na+内流,形成Na+内向电流。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大,这类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Na+通道特点 激活和失活都很快。故 Na+通道又称为快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Na+内流再生性循环:,Na+内流,一定数量的Na+通道开放,膜去极化,更多的Na+通道开放,Na+进一步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1相 快速复极初期 Na+通道失活,Na+内流终止,而负载K+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o)通道开放,引发瞬时性K+外流,膜内电位从+30mV迅速降至0mV。瞬时性K+外流是1相形成的主要原因,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2相 平台期是区别神经和骨骼肌细胞AP的主要特征。决定平台期的离子电流主要有内向的L型钙电流和外向的延迟整流钾流(IK)早期:外向电流=内向电流,膜电位0mV左右;晚期:外向电流内向电流,Ca2+内流逐渐减小到停止,K+外流增强,导致2相结束。,慢Ca2+(L-型钙通道)通道的特点:电压门控通道,主要对钙通透,但也允许少量钠通过.膜去极到-40 mV,Ca2+通道被激活。Ca2+通道激活、失活以及再复活所需的时间均比钠通道的长,故又称为慢通道。可被Mn2+和多种钙通道阻断剂(如维拉帕米)所阻断。,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IK通道的特点:膜去极到-40 mV,通道被激活,膜复极到-50 mV,通道被失活。该通道激活缓慢,故称为延迟整流钾流。,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3相 快速复极末期 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而此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促使膜复极,膜复极又加快K+的外流。也是个再生性过程。K+快速外流是3相形成的 的原因。,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4相 静息期 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的跨膜转运仍然很活跃,细胞需要排出去极化和复极时进入细胞内的Na+和Ca2+,摄回复极时流出的K+。1.Na+K+泵(3Na+交换2K+)2 Na+-Ca2+交换体(3Na+交换1Ca2+)3 Ca2+泵,(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分期:去极化期0期 复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4期(静息期)机制:(电位单位-mV;时间单位-ms),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自律细胞的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4期的膜电位并非稳定在最大复极电位,当复极达到最大复极电位时立即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后爆发一次新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动作电位的幅度小,最大的MDP为-70mV,阈电位为-40mV;0相为除极过程,其除极的速度比心室肌慢,持续时间长;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0期 Ca2+内流 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去极达阈电位水平时,膜上型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引起0期去极化。(慢反应细胞)3期 K+外流 0期去极化达0mV左右时,钙通道逐渐失活关闭,使Ca2+内流减少;而复极初期K+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流导致膜复极。Ca2+内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加,膜便逐渐复极化并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4期:自动去极化 Ik电流 K+外流进行性衰减。(Ik 通道在复极接近最大复极电位时开始关闭,K+外流减少,使内向电流超过外向电流,导致期去极化(最重要的因素).If电流: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内流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T型钙通道的激活和钙内流(期自动去极化到50mV时,T型钙通道激活开放,使少量的Ca2+内流,是期自动去极化后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If电流是浦肯野细胞4相自动除极的主要成因。If的激活较为缓慢,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主要由Na+内流产生。If通道的激活开放的速度较慢,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慢,因而自动节律性较低。If电流可被铯(Cs)所阻断。外向K+电流的衰减起次要作用,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其他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房室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和窦房结类似 心房肌的动作电位与心室肌相似 房室束与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相似,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快反应电位,慢反应电位,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0相除极由Na+快速内流引起,其AP幅度和最大上升速度较大,传导速度较快,0相除极由Ca2+内流引起,其AP幅度和最大上升速度较小,传导速度较慢,根据0相除极的速度和幅度,自律性(autorhythmicity)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conductivity)收缩性(contractivity),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1.概念: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ARP)局部反应期(LRP)相对不应期(RRP)超常期(SNP),有效不应期(ERP),心肌的生理特性,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1)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的生理特性,(2)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心室肌ERP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后出现的较长心室舒张期,心肌的生理特性,4.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2)阈电位(3)Na+通道的活性,Na+通道的激活、失活、复活是兴奋性发生周期性改变的原因Na+通道在失活状态时,不能接受刺激发生兴奋,是不应期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二)自动节律性1、概念: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有节律的产生兴奋的特性。自动性:反映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活动的频率。节律性:反映心脏活动的规律程度。2、自律性高低衡量的指标是自动兴奋的频率。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最低,心肌的生理特性,3 心脏的起搏点主导起搏点 主导心脏正常兴奋和跳动的部位(窦房结)。潜在起搏点 有起搏能力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只起着传 导兴奋的作用而并不表现自身的节律性。异位起搏点 窦房结的兴奋下传受阻或者潜在起搏点的 自律性增高,潜在起搏点也可起搏。,心肌的生理特性,3 心脏的起搏点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作为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搏动称 为窦性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交界性心律:冲动起源于房室结的心律,频率为40-60次/分。是心脏的次级起搏点。室性心律:冲动起源于心室内的传导系统,如房室束、束支和浦肯野纤维。频率为15-40次/分。交界性心率和室性心率都属于异位心率。,心肌的生理特性,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机制,抢先占领(preocaupation)指潜在起搏点的4相自动除极尚未到达TP之前,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抢先激动了它而产生AP,使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兴奋不能表现出来。超速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在生理情况下,潜在起搏点始终在窦房结的兴奋驱动下,被动产生兴奋,其频率超过自身兴奋频率称为超速驱动,超速驱动一旦停止,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能立即恢复,这种超速驱动后,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活动暂时受压抑的现象称为超速抑制。,心肌的生理特性,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控制的意义,超速驱动压抑的意义:当发生短时间的窦性频率减慢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会立即表现出来,有利于防止异位搏动的发生.超速驱动压抑的原因:心肌细胞膜上Na+-K+泵活动的增强,使膜超级化,自律性降低。,心肌的生理特性,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相自动除极的速度MDP水平TP水平,心肌的生理特性,(三)传导性,1.概念: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2.传导性高低衡量兴奋传导速度3.心脏内兴奋传布的途径和特点(1)方式:局部电流 相邻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2)途径: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而有序进行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区(0.020.05m/s)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4m/s)心室肌(1m/s),窦房结:P细胞及过渡细胞,房室结:房结区,结区,结希区,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组成和分布,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在浦肯野纤维中传导速度最快房室交界最慢,心肌的生理特性,房室延搁:心脏内兴奋传导经过房室结时的传导速度缓 慢、占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延搁。冲动通过这一部位要延隔0.1s.,生理意义 由于窦房结产生的激动在房室交界稍有延 搁,因而心室肌总是在心房收缩之后才兴 奋和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按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的充盈时间。,心肌的生理特性,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直径越小,电阻越大,产生 的局部电流小,兴奋传导速度慢.缝隙连接数量和功能状态(2)生理因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是影响传导性的主要因素 1)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2)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3)膜电位水平 4)阈电位水平,心肌的生理特性,AP 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0期除极化幅度局部电流强度传播距离传导性0期除极化速度局部电流形成快 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 传导性,心肌的生理特性,邻近未兴奋部位膜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不应期导致兴奋传导障碍 相对不应期产生动作电位的0相除极幅度 传导速度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增大,去极化达阈 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延长,使传导速度减慢,心肌的生理特性,(四)收缩性 心肌收缩的特点(1)“全或无”式的收缩或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Ca2+直接参与心肌兴奋-收缩偶联作用,血Ca2+升高时,Ca2+内流增多,兴奋-收缩偶联作用增强,心肌收缩性加强。,思考题,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2简述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电活动特点 3为什么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第二节 心 电 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反应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二、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自学)三、动脉血压四、静脉血压五、脉搏,心房,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心室,血管生理,主A、肺A,大A,A,微A,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腔V,弹性贮器 血管,分配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血管生理,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之间的串联关系,1大动脉(large elastic vessel)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 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中膜特点: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弹性和可扩张性。,心脏泵血,收缩期,一部分血液流向外周 一部分贮存在动脉内 动脉扩张,舒张期,动脉瓣膜关闭,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贮存的血液继续向前推动,弹性贮器血管,血管生理,2.动脉(arteries)从弹性储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功能:在较高的血压下,将血液运送到各器官组织。又称分配血管。,血管生理,3.微动脉(arterioles)是动脉最后的小分支,管径小,血流阻力大,通过它将血液输入至毛细血管。因此又称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特点: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将管壁几乎完全封闭,舒张时可将管径增加数倍。,功能:按组织代谢需要调节进入毛细血管血量,从而控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血管生理,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起始部所环绕的平滑肌。其舒缩活动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启闭。功能: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和关闭的数量。,血管生理,5、毛细血管 又称交换血管。特点: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功能: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管生理,6、微静脉 管径小,对血流产生一定的阻力。又称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功能:通过舒缩活动调节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的比值,改变毛细血管血压以及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血管生理,7、静脉(venules)特点: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故其容量较大且可 扩张性较大。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功能:使血液由组织回流至心脏 贮存血液 又称为容量血管。,血管生理,8、短路血管(arteriovenous shunt)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血管。存在部位:手指、足趾、耳蜗等处。功能:与体温调节有关。,二、血管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 属于血流动力学。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血管生理,(一)泊肃叶定律,血管生理,Q=(P1P2)r4/8L=(P1P2)/RR=8L/r4Q 为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P1P2为血管两端的压力差;血流阻力(R)与血管的长度(L)和血液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结论:机体对器官和组织分配量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阻力血管的口径实现的。,在血液粘滞度不变的情况下,机体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来调节器官间的血流分配。R=8L/r4 阻力血管的口径 血流阻力 血流量 阻力血管的口径 血流阻力 血流量,血管生理,(1)血管口径,血管生理,血液的粘滞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红细胞比容 大(最重要的因素),2.血流的切率 低,3.血管的口径(直径0.2-0.3mm的微动脉),4.温度 低,(2)血液粘滞度,(三)血压(blood pressure)概念: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分类:动脉血压、静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医学所指的血压 肱动脉内的血压 单位:Pa(牛顿/米2),kPa,mmHg,血管生理,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特点:1.逐段降低 2.血压随心脏舒缩而波动 3.血压在小动脉、微动脉段降落幅度最大,(三)血压,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题: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二个条件:(1)心脏射血(2)外周阻力主(大)动脉弹性(动脉管壁顺应性)也能影响动脉血压,血管生理,(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 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7mmHg。高低:取决于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循环血量多、血管系统容量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高 循环血量少、血管系统容量大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低,血管生理,(2)心脏射血 心脏的收缩是形成血压的动力。,心室肌 收缩 做功,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动能部分),血液对血管壁有一定侧压力(势能部分),血管生理,(3)外周阻力的作用 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处的阻力。,血管生理,(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和减小了血压波动,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变动。使左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1/3,2/3,血管生理,因此,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收缩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缩力及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收缩压。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缩力及外周阻力的相互 作用形成舒张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中期主 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mmHg)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末期主 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mmHg)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血管生理,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受很多因素影响:性别、年龄、情绪、地域等。安静时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 收缩压90mmHg,舒张压50mmHg 低血压,血管生理,影响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 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6)血液的粘滞度,血管生理,(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收缩期射入 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血流速度,脉压,动脉血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舒张期存 留血量略,舒张压略,动脉血压,(2)心率 心率,心舒期,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舒张压,收缩期主动脉内的血量,收缩压略,脉压,血流速度,心缩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动脉血压,(3)外周阻力,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流速度,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舒张压,血压升高血流速度,收缩压,脉压,收缩期主动脉内的血量略,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收缩压,(4)大A血管的弹性(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动脉血压,管壁承受张力,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量,(5)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每搏量,动脉血压,回心血量,心缩力量,循环血量,血管充盈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6)血液的粘滞度,血流阻力,血液的粘滞度,血压,血液的粘滞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循环血量,血压,动力,阻力,心缩力,大动脉弹 性的回位作用,外周阻力,血液粘滞性,影响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重要指标;血压稳定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组织、器官得到足够血液灌注的重要条件之一。循环血量、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共同维持着血压的稳定。,血管生理,小 结,不同血管的结构不同,其生理功能也不同.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循环血量 血液的粘滞度,静脉血压,1.静脉血压的特点 静脉管壁薄、弹力纤维少、官腔较大,静脉压低。回流易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而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低于外周静脉压。,静脉功能:(1)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2)血液储存库的作用,静脉血压,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单位时间内由外周静脉返回右心房的血液 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动力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差 阻力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血压,3.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回心血量(2)心肌收缩力 回心血量(抽吸作用)右心衰回心血量,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水肿等.左心衰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静脉血压,3.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3)重力和体位:卧位直立,由于重力作用,身体低垂部 分静脉扩张回心血量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卧位突然站起时,为什么易引起昏厥?,?,静脉血压,3.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肌肉收缩时可挤压肌间和肌内的静脉,使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加快;由于大部分外周静脉内存在静脉瓣,确保血液只能单向流回心脏。(5)呼吸运动 胸内负压 胸腔内大静脉处于扩张状态 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中心静脉压降低,右心的回心血量增加。,静脉血压,4.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影响因素: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情况。射血能力强或静脉回心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射血能力差或静脉回心血量多,中心静脉压高。意义:在临床上可用做判断心功能及指导临床输液的指标。16cmH2O,提示输液要慎重或暂停输液。,第五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意义:1.维持血压、血流量的相对稳定2满足机体各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需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均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节后神经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1受体(心脏)激活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信号通路细胞内cAMP增加-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 酸化过程 增加Ca2+内流及促进肌质网释放Ca2+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房室交界 兴奋传导速度增快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作用机制,正性变时作用的机制 去甲肾上腺素能使窦房结细胞的4期内向电流If增强,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心率加快。,交感神经作用机制,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作用机制,(2)正性变传导作用的机制 在房室交界,NE能增强细胞膜上Ca2+通道开放的概率 内流Ca2+增加0期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 传导速度加快,交感神经作用机制,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作用机制,(3)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 平台期Ca2+内流增加,促使肌质网释放Ca2+,心肌收缩 能力增加。NE促进肌钙蛋白释放Ca2+,加速肌质网对Ca2+的摄取,并可促进Na+-Ca2+交换,使Ca2+外排作用加强,有 利于粗细肌丝的分离,故能加速心肌舒张。NE促进糖原分解,提供更多能量,有利于心肌活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缩期缩短,不会导致充盈不足,心室舒张速度增快,心室肌收缩能力强收缩速度增快,心搏出量增加或不变,心输出量增加,心舒期缩短,心房肌的收缩增强,促进心室充盈,心搏出量增加,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较少支配心室肌)迷走神经节后纤维 ACh M2型胆碱能受体(心肌)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迷走神经节后纤维 Ach(乙酰胆碱)+M2型胆碱能受体(心肌)通过抑制型G蛋白(Gi)直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AMP生成减少 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负性变时作用的机制: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Gk蛋白激活K+通道(Ikach)3期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增加4期自动去极化 到达阈电位所需时间延长 自律性下降.乙酰胆碱还能抑制4期的内向电流(If),K+外流增加自动去极 速度减慢自律性下降,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负性变力作用的机制:ACh促进心肌K+外流,使2期缩短,Ca2+内流减少。ACh还可直接抑制Ca2+通道,使Ca2+内流减少。ACh作用于心肌M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AMP减少,肌质网释放Ca2+减少,收缩力下降,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负性变传导作用的机制:抑制Ca2+通道,使Ca2+内流减少,房室交界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幅度和速度均下降减小,故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心脏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在平时,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都发放低频传出冲动,分别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安静状态时,心迷走紧张占优势;而情绪激动或运动时,心交感紧张占优势。,心血管功能的调节,(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 正性变力作用及舒张冠状血管 降钙素 加快心率,心血管功能的调节,2.血管的神经支配 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2)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 副交感),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起源: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支配部位: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递质:节前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 受体血管收缩(占优势)交感缩血管神经(NE)受体血管舒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0.5-2次/分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结果: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状态。,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直接效应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收缩的血管以下的部位,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灌注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血管功能的调节,(2)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AchM受体血管舒张 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不参与血压调节,只有在情绪 激动或者应急状态时才发放冲动,因此主要参加应急 反应。(阿托品可阻断其作用)分布主要局限于骨骼肌。举例:运动前热身 神经性昏厥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AchM血管舒张 分布局限于脑膜、唾液腺、胃肠的外分泌腺及外生器 等。对局部血流起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总外周阻力 影响小。(阿托品可阻断其作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二)心血管中枢,概念: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分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的各级水平。,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延髓心血管中枢 从不同水平的脑干横断实验得出结论,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四个部位: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心抑制区 传入神经接替站,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延髓心血管中枢(1)缩血管区(RVLM)延髓头端腹外侧部,脊髓灰质侧角的交感节前神经元,RVLM的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肾上腺素,RVLM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交感缩血管神经和心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增快 阻力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延髓心血管中枢 舒血管区(CVLM):延髓尾端腹外侧部,可抑制缩血管区神经元活动。,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心抑制区,孤束核的神经纤维,迷走节前神经元兴奋,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心率减慢,延髓心血管中枢(3)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延髓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等心血管感受器,延髓孤束核,RVLM、CVLM、心迷走中枢,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4)感受区(传入神经接替核):孤束核是内脏传入神经的接替核。,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三)心血管反射,心血管活动神经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心血管反射主要生理意义: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3.心肺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4.脑缺血反应,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娈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在一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