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 资源ID:4086426       资源大小:4.55MB        全文页数:12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前言 数学模型基础,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End,1.定义:数学模型是指出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表达式。,前言 数学模型基础,2.5,2.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自控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或气动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发展的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摆脱各种不同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研究其内在的共性运动规律。,2.2,2.3,2.4,3.数学模型的特点 1)相似性:不同性质的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抽象的变量和系统 2)简化性和准确性:忽略次要因素,简化之,但不能太简单,结果合理 3)动态模型: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性能分析 4)静态模型:静态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代数方程。放大倍数 4 数学模型的类型 1)微分方程:时域 其它模型的基础 直观 求解繁琐 2)传递函数:复频域 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后的结果 3)频率特性:频域 分析方法不同,各有所长,6.由数学模型求取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5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1)分析法:根据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按有关定理列方程,合在一起。2)实验法:黑箱问题。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到数学模型。建模原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相应的数学模型简化,机械平移系统举例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例2-1 弹簧-质量-阻尼器串联系统。试列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以质量的位移y(t)为输出量的运动方程式。,解:遵照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1)确定输入量为F(t),输出量为y(t),作用于质量m的力还有弹性阻力Fk(t)和粘滞阻力Ff(t),均作为中间变量。(2)设系统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无外力作用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1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2.1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按牛顿第二定律列写原始方程,即,(5)将以上辅助方程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6)整理方程得标准形,(4)写中间变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式,电路系统举例 例2-2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系统。R-L-C串联电路,试列出以ur(t)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式。,令Tm2=m/k,Tf=f/k,则方程化为,解:(1)确定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中间变量为i(t)。,(4)列写中间变量i与输出变量uc 的关系式:,(5)将上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2)网络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3)由KVL写原始方程:,i(t),(6)整理成标准形,令T1=L/R,T2=RC,则方程化为,2.2.4 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特征 观察实际物理系统的运动方程,若用线性定常特性来描述,则方程一般具有以下形式:,直流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典型的机电转换装置。在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中,由输入的电枢电压ua在电枢回路产生电枢电流ia,再由电枢电流ia与激磁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D,从而使电枢旋转,拖动负载运动。Ra和La分别是电枢绕组总电阻和总电感。在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其绕组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会产生感应反电势Ea,其大小与,2.2.5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激磁磁通及转速成正比,方向与外加电枢电压ua相反。下面推导其微分方程式。(1)取电枢电压ua为控制输入,负载转矩ML为扰动输入,电动机角速度为输出量;(2)忽略电枢反应、磁滞、涡流效应等影响,当激磁电流不变if 时,激磁磁通视为不变,则将变量关系看作线性关系;(3)列写原始方程式 电枢回路方程:,电动机轴上机械运动方程:,J 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MD 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ML 合到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4)列写辅助方程 Ea=ke ke 电势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MD=km iakm 转矩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5)消去中间变量,得,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Jm=J 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Mm=MD 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Mc=ML 合到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4)列写辅助方程 Ea=Ce Ce=Ke 电势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Mm=km iakm 转矩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5)消去中间变量,得,令机电时间常数Tm:,令电磁时间常数Ta:,1)当电枢电感较小时,可忽略,可简化上式如下:,2-22 一阶系统,2)对微型电机,转动惯量J很小,且Ra、La都可忽略,测速发电机,3)随动系统中,取为输出,4)在实际使用中,转速常用n(r/min)表示,设 ML=0,1)分析系统运动的因果关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内部中间变量,搞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2)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合理简化。3)根据相关基本定律,列出各部分的原始方程式。4)列写中间变量的辅助方程。方程数与变量数相等!5)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输出的方程式。6)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与输出有关的放在左边,与输入有关的放在右边,导数项按降阶排列,系数化为有物理意义的形式。,2.5,2.1,2.3,2.4,2 列写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3.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观察实际物理系统的运动方程,若用线性定常特性来描述,则方程一般具有以下形式:,式中,c(t)是系统的输出变量,r(t)是系统的输入变量。从工程可实现的角度来看,上述微分方程满足以下约束:(1)方程的系数为实常数,由系统自身参数决定;(2)左端的阶次比右端的高,n=m。这是因为实际物理系统均有惯性或储能元件;(3)方程式两端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相似系统的定义:任何系统,只要它们的微分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在方程中,占据相同位置的量,相似量。上面两个例题介绍的系统,就是相似系统。,例2-1,例2-2,令uc=q/C,模拟技术:当分析一个机械系统或不易进行试验的系统时,可以建造一个与它相似的电模拟系统,来代替对它的研究。,非线性系统: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微分方程的类型,线性定常系统: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微分方程的系数是常数。,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质:满足叠加性和均匀性(齐次性)。即:如果输入r1(t)输出y1(t),输入r2(t)输出y2(t)则输入a r1(t)+b r2(t)输出a y1(t)+by2(t),线性系统: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线性时变系统: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微分方程的系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2.2.1,2.2.3,2.2.4,5 非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小偏差线性化:用台劳级数展开,略去二阶以上导数项。一、假设:x,y在平衡点(x0,y0)附近变化,即 x=x0+x,y=y0+y,二、近似处理,略去高阶无穷小项,严格地说,实际控制系统的某些元件含有一定的非线性特性,而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难。如果某些非线性特性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可以用线性系统模型近似,称为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三、数学方法,2.2.1,2.2.4,2.2.2,一.复习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记 X(s)=Lx(t)2.进行拉氏变换的条件 1)t 0,x(t)=0;当t 0,x(t)是分段连续;2)当t充分大后满足不等式 x(t)Mect,M,c是常数。3.性质和定理 1)线性性质 L ax1(t)+bx2(t)=aX1(s)+bX2(s),4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求解(一),2)微分定理,若,则,若x1(0)=x2(0)=0,x(t)各重积分在t=0的值为0时,,3)积分定律,X(-1)(0)是x(t)dt 在t=0的值。同理,5)初值定理 如果x(t)及其一阶导数是可拉氏变换的,并且,4)终值定理 若x(t)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lim x(t)存在,并且sX(s)除原点为单极点外,在j轴上及其右半平面内应没有其它极点,则函数x(t)的终值为:,存在,则,6)延迟定理L x(t)1(t)=esX(s)Leat x(t)=X(s+a)7)时标变换,8)卷积定理,4.举例 1、求单位阶跃函数 x(t)=1(t)的拉氏变换。解:,2、求单位斜坡函数x(t)=t的拉氏变换。解:,3、求正弦函数x(t)=sint 的拉氏变换。解:,以上几个函数是比较常用的,还有一些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可查表求得。,4、求函数x(t)的拉氏变换。,+,解:x(t)=x1(t)+x2(t)=A1(t)A1(t t0),5、求e at 的拉氏变换。解:,6、求e 0.2 t 的拉氏变换。解:,,求x(0),x()。解:,7、若,二.复习拉氏反变换 1.定义 由象函数X(s)求原函数x(t),2.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 根据定义,用留数定理计算上式的积分值 查表法,式中ci 是待定常数,称为X(s)在极点si 处的留数。,(2)D(s)=0有重根。设有r个重根p1,则,i=r+1,n,3.举例 2-7 1、,,求原函数x(t)。,解:s2+4s+3=(s+3)(s+1),的原函数x(t)。,2、求,解:s2+2s+2=(s+1)2+1=(s+1+j)(s+1 j),Leat x(t)=X(s+a),的原函数x(t)。解:,3、求,用微分方程求解,需确定积分常数,阶次高时麻烦;当参数或结构变化时,需重新列方程求解,不利于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1)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2)求解代数方程,得到微分方程在s 域的解。3)求s 域解的拉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的解。,4.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二),例2-7 求解微分方程:,解:两边取拉氏变换 s2Y(s)sy(0)y(0)+3sY(s)3y(0)+2Y(s)=5/s,y(t)=5/2 5 et+3/2 e2t,初始条件:y(0)=1,y(0)=2,例2-7 图示的RC电路,当开关K突然接通后,试求出电容电压uc(t)的变化规律。,解:设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由KVL写出电路方程,电容初始电压为uc(0),对方程两端取拉氏变换,当输入为阶跃电压ur(t)=u0 1(t)时,u0为幅值,得,式中右端第一项是由输入电压ur(t)决定的分量,是当电容初始状态uc(0)=0 时的响应,故称零状态响应;,第二项是由电容初始电压uc(0)决定的分量,是当输入电压ur(t)=0时的响应,故称零输入响应。,用拉氏变换求解的优点:1)复杂的微分方程变换成简单的代数方程2)求得的解是完整的,初始条件已包含在拉氏变换中,不用另行确定积分常数3)若所有的初值为0,拉氏变换式可直接用s 代替,得到。当然,阶次高时,求拉氏反变换也不太容易,幸运的是,往往并不需要求出解,可用图解法预测系统的性能,可用相关性质得到解的特征,初值、终值等,满足工程需要。,求解方法:经典法、拉氏变换法。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例2.15 已知R1=1,C1=1F,uc(0)=0.1v,ur(t)=1(t),求 uc(t),拉氏变换法求解步骤: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中的每一项分别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变量s的代数方程;2.求出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的表达式;3.对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求反变换,得到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即为所求微分方程的解。,解:,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传递函数的定义,2.2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函数。,2.2.1 传递函数的性质(a)传递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与系统的微分方程相对应。(b)传递函数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c)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因为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d)传递函数描述的是一对确定的变量之间的传递关系,对中间变量不反应。(e)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而它不能反映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动情况。(零状态解)(f)传递函数一般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它的分母多项式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且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 m。并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g)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一一对应,是拉氏变换与反变换的关系。系统辨识,1、如图RLC电路,试列写网络传递函数 Uc(s)/Ur(s).,例2.8,参见,解:1)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传递函数:,2)变换到复频域来求。,求零状态条件下阶跃响应uc(t);2)uc(0)=0.1v,ur(t)=1(t),求 uc(t);3)求脉冲响应g(t)。,2、已知R1=1,C1=1F,1),对上式进行拉氏反变换:,3),解:1),2),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与分母多项式经因式分解可写为如下形式:,K称为传递系数或增益,在频率法中使用较多。,2.2.2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零、极点分布图。,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与分母多 项式也可分解为如下形式:,传递函数分子多项式的根zi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分母多项式的根pj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K*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2 G(s)的微观结构,G(s)是关于s的有理分式,可分解成多种形式:1)零极点表达式,可知:传递函数定,零、极点和kg唯一确定,反之亦然。因此传递函数可用零极点和传递系数等价表示。零极点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表示在复平面上,形成的图称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反映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对系统的研究,可变成对系统传函的零、极点的研究了,这就是根轨迹法(chaper4)。,2)时间常数表达式,较容易分解成一些典型环节,例如,试画出下面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图。,例2.6 具有相同极点不同零点的两个系统,它们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分别为,极点决定系统响应形式(模态),零点影响各模态在响应中所占比重。,2.2.3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对输出的影响,2.2.4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可看成是若干称为典型环节的基本因子的乘积,一般认为典型环节有6种,这些典型环节,对应典型电路。这样划分对系统分析和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分述如下:,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用传递函数来描述,任一复杂的传递函数G(s),都可表示为:,比例环节:G(s)=K 积分环节:G(s)=1/s微分环节 G(s)=s,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振荡环节:,1.比例环节(杠杆,齿轮系,电位器,变压器等)运动方程式 c(t)=K r(t)传递函数 G(s)=K 单位阶跃响应 C(s)=G(s)R(s)=K/s c(t)=K1(t)可见,当输入量r(t)=1(t)时,输出量c(t)成比例变化。,r(t),1,c(t),K,2.惯性环节 微分方程式:,式中,T是惯性环节时间常数。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有一个负实极点 p=1/T,无零点。,传递函数:,1/T,单位阶跃响应:,3.积分环节微分方程式:,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曲线是按指数上升的曲线。,0.632,0.865,0.95,0.982,1.0,T,2T,3T,4T,单位阶跃响应:,当输入阶跃函数时,该环节的输出随时间直线增长,增长速度由1/T决定。当输入突然除去,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有记忆功能。4.微分环节 微分方程式为:,1,1,T,c(t)=T(t)由于阶跃信号在时刻t=0有一跃变,其他时刻均不变化,所以微分环节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只在t=0时刻产生一个响应脉冲。,理想的微分环节在物理系统中很少独立存在,常见的为带有惯性环节的微分特性,传递函数为:,传递函数为:G(s)=Ts单位阶跃响应:,1,T,式中,T 0,0 1,n=1/T,T 称为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为阻尼比,n为自然振荡频率。振荡环节有一对位于s左半平面的共轭极点:,传递函数为:,或,5.二阶振荡环节 微分方程式为:,单位阶跃响应:,式中,=cos1。响应曲线是按指数衰减振荡的,故称振荡环节。,1,举例:RLC串连电路,平移系统,直流电机,6.延迟环节微分方程式为:c(t)=r(t)传递函数为:单位阶跃响应:,c(t)=1(t),1,1,无理函数的工程近似:,A,B,2.3.1 结构图的定义及基本组成1.结构图的定义 定义: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环节组成的,并标明信号流向的系统的方框图,称为系统的结构图。,2.3 系统的结构图 下图为讨论过的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用方框图可描述其结构和作用原理,但却不能定量分析,有了传递函数的概念后,就可迎刃而解。,转速控制系统由三个环节(元件)构成,把各元件的传递函数代入相应的方框中,并标明两端对应的变量,就得到了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用G(s)代替相应的元件,好处:补充了方框中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既能表明信号的流向,又直观的了解元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此,它是对系统每个元件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解表示,也就是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图解表示。,2.3.1.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1)画图的4种基本元素 信号传递线 是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传递线上标明被传递的信号。指向方框表示输入,从方框出来的表示输出。,r(t),R(s),分支点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r(t),R(s),r(t),R(s),方框 表示对输入信号进行的数学运算。方框中的传递函数是单向的运算算子,使得输出与输入有确定的因果关系。,R(s),R(s)U(s),U(s),C(s)=G(s)R(s),相加点 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代数运算,“+”号表示相加,“”号表示相减。外部信号作用于系统需通过相加点表示。,2)结构图的基本作用:(a)简单明了地表达了系统的组成和相互联系,可以方便地评价每一个元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信号的传递严格遵照单向性原则,对于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通过反馈支路单独表示。(b)对结构图进行一定的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c)s=0时,表示的是各变量间的静态特性,否则,动态特性。2.3.2 结构图的绘制步骤(1)列写每个元件的原始方程(保留所有变量,便于分析),要考虑相互间负载效应。(2)设初始条件为零,对这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然后分别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将因果关系表示出来,而且这,些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应具有典型环节的形式。(3)将这些方框单元按信号流向连接起来,就组成完整的结构图。例2-16 画出下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解:(1)列写各元件的原始方程式,i,(2)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表示成方框形式,(3)将这些方框依次连接起来得图。,例2.8 绘出图示双RC网络的结构图。,返回,动画演示,2.7.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1.三种基本连接形式(1)串联。相互间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相串联,即前一个环节的输出是后一个环节的输入,依次按顺序连接。故环节串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串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由图可知:U(s)=G1(s)R(s)C(s)=G2(s)U(s)消去变量U(s)得C(s)=G1(s)G2(s)R(s)=G(s)R(s),(2)并联。并联各环节有相同的输入量,而输出量等于各环节输出量之代数和。,由图有 C1(s)=G1(s)R(s)C2(s)=G2(s)R(s),R(s),C(s),C(s)=C1(s)C2(s)消去C1(s)和C2(s),得 C(s)=G1(s)G2(s)R(s)=G(s)R(s)故环节并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并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3)反馈连接 连接形式是两个方框反向并接,如图所示。相加点处做加法时为正反馈,做减法时为负反馈。,由图有 C(s)=G(s)E(s)B(s)=H(s)C(s)E(s)=R(s)B(s)消去B(s)和E(s),得 C(s)=G(s)R(s)H(s)C(s),上式称为闭环传递函数,是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定义:G(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E(s)C(s)H(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 C(s)B(s)H(s)=1 单位反馈系统G(s)H(s)开环传递函数 E(S)B(s),式中负反馈时取“+”号,正反馈时取“-”号。,2.闭环系统的常用传递函数 考察带有扰动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如图所示。它代表了常见的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形式。,(1)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N(s)=0 有,(2)扰动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R(s)=0有,(3)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系统的响应,(4)控制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5)扰动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6)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系统时的误差,3.闭环控制系统的几个特点,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通过定量分析,更令人信服。(1)外部扰动的抑制较好的抗干扰能力(2)系统精度有可能仅取决于反馈通道的精度(3)各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特征方程式。动态特性相同(固有属性)与输入和输出无关,2.7.4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规则 变换的原则:变换前后应保持信号等效。1.分支点后移,R,1/G,R,2.分支点前移,C,G,C,4.比较点前移,3.比较点后移,F,F,5.比较点互换或合并,2.7.5 结构图的简化 对于复杂系统的结构图一般都有相互交叉的回环,当需要确定系统的传函时,就要根据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先解除回环的交叉,然后按方框的连接形式等效,依次化简。,例2-17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方法1,方法2,例2-18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2.8.1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定义:信号流图是表示一组联立线性代数方程的图。先看最简单的例子。有一线性系统,它由下述方程式描述:x2=a12 x1式中,x1为输入信号(变量);x2为输出信号(变量);a12为两信号之间的传输(增益)。即输出变量等于输入变量乘上传输值。若从因果关系上来看,x1为“因”,x2为“果”。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信号传递关系 函数运算关系 变量因果关系,x1,a12,x2,2-8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2.8 绘出图示双RC网络的结构图。,返回,动画演示,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2.4.2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并联方框的简化(等效):,C(s)=G(s)E(s)E(s)=R(s)H(s)C(s)C(s)=G(s)R(s)H(s)C(s),例,2.4.1,比较点和引出点的移动:等效原则: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传递函数都不变。,例2.9,引出点移动:1.引出点前移 C(s)=G(s)R(s),2.引出点后移,1.相加点前移,相加点的移动,3.交换或合并相加点,2.相加点后移,C(s)=G(s)R(s)-B(s),C(s)=G(s)R(s)-B(s)=G(s)R(s)-G(s)B(s),C(s)=E1(s)+V2(s)=R(s)-V1(s)+V2(s)=R(s)+V2(s)-V1(s),例2.10 结构图化简,(1)结构图化简方案,返回,2.4.2,2.4.1,(3)结构图化简方案,(2)结构图化简方案,原电路,1.等效为单位反馈系统,其它等价法则,2.负号可在支路上移动 E(s)=R(s)-H(s)C(s)=R(s)+(-1)H(s)Cs)=R(s)+-H(s)C(s),例2.11 双RC网络的结构图简化。,返回,动画演示,2.3.3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定义:信号流图是表示一组联立线性代数方程的图。先看最简单的例子。有一线性系统,它由下述方程式描述:x2=a12 x1式中,x1为输入信号(变量);x2为输出信号(变量);a12为两信号之间的传输(增益)。即输出变量等于输入变量乘上传输值。若从因果关系上来看,x1为“因”,x2为“果”。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信号传递关系 函数运算关系 变量因果关系,x1,a12,x2,2.3 控制系统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信号流图是如何构成的。设有一系统,它由下列方程组描述:x2=a12 x1+a32 x3 x3=a23 x2+a43 x4 x4=a24 x2+a34 x3+a44 x4 x5=a25 x2+a45 x4把内部变量结构和相互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a43,a44,x1,a12,x2,x3,x4,x5,a23,a34,a45,a24,a25,a32,2.信号流图的基本元素(1)节点:用来表示变量,用符号“O”表示,并在近旁标出所代表的变量。(2)支路:连接两节点的定向线段,用符号“”表示。支路具有两个特征:有向性 限定了信号传递方向。支路方向就是信号传递的方向,用箭头表示。有权性 限定了输入与输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支路的权用它近旁标出的传输值(增益)表示。,3.信号流图的几个术语 节点及其类别 输入节点(源点)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它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如图中x1。,混合节点 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中x2、x3。,输出节点(汇点)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它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如图中x4。,1,x2,通道及其类别 通道 从某一节点开始,沿着支路的箭头方向连续经过一些支路而终止在另一节点的路径。用经过的支路传输的乘积来表示。开通道 如果通道从某一节点开始,终止在另一节点上,而且通道中的每个节点只经过一次。如a12 a23 a34。,闭通道(回环)如果通道的终点就是起点的开通道。如a23 a32,a33(自回环)。,前向通道 从源节点到汇节点的开通道。不接触回路 回路之间没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4.信号流图的基本性质 1)信号流图只能代表线性代数方程组。2)节点表示系统的变量,表示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之(代数)和;而从该节点流向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变量表示。3)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后一节点变量依赖于前一节点变量,即只有“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4)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流经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换为另一信号。5)对于给定的系统,信号流图不唯一。,2.3.4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1.由信号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例2-19 RLC电路如图2-28所示,试画出信号流图。,解:(1)列写原始方程,(2)取拉氏变换,考虑初始条件:i(0+),uc(0+),(3)整理成因果关系,(4)画出信号流图如图所示。,Ur(s),Uc(s),I(s),uc(0+),ic(0+),系统结构图 信号流图变量 节点输入变量 源节点比较点引出点 混合节点传输线 方框 支路输出端 汇节点,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例2.8 绘出图示双RC网络的结构图。,返回,动画演示,例2.13 绘制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1)。,动画演示,例2.14 绘制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2)。,1)用小圆圈标出传递的信号,得到节点。2)用线段表示结构图中的方框,用传递函数代表支路增益。注意信号流图的节点只表示变量的相加。,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特征式: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在所有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中,每次取其中两 个回路增益乘积和;在所有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中,每次取其中三个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梅逊公式为:,余因子式,即在信号流图中,把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去掉以后的值。,2.3.5 梅逊增益公式,其中:n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之前向通路总数。Pk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第k条前向通路总增益。,动画示例,Pk从R(s)到C(s)的第k条前向通路传递函数,梅逊公式介绍 R-C,=,其中:,k求法:,k=1-LA+LBLC-LDLELF+,梅逊公式例R-C,e,1,a,b,c,d,f,g,h,C(s),R(s),C(s),R(s),=,1,+,+,信号流图,利用梅逊公式求系统总传输时,只要求出信号流图中的n、Pk、和K,代入公式计算即可。,例题2:试用梅逊公式计算下图系统的总传输。,=1-L1=1+G2G3G6+G3G4G5+G1G2G3G7三个回环均与前向通道P1接触,所以1=1 根据梅逊公式,系统总传输为:,解 源节点R(s)和汇节点C(s)之间只有一条前向通道n=1。通道传输为:P1=G1G2G3G4 三个回环的传输之和为:L1=-G2G3G6-G3G4G5-G1G2G3G7 三个回环之间都有公共节点,流图特征式为:,例题,试将下图所示的系统方框图化为信号流图并进行简化,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解(a)所示的框图可化为图(b)所示的信号流图,注意:框图中比较环节的正负号在信号流图中表现在支路传输的符号上。图2-30表示了信号流图的简化过程。,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总传输)为:,前向通路有两条:,没有与之不接触的回路:,与所有回路不接触:,解:三个回路:,例2.15 已知系统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回路相互均接触,则:,参见,f,求传递函数 X4/X1及 X2/X1。,例2.16 已知系统信号流图,,解:三个回路,有两个互不接触回路,P1=1,1=1+G2H2,P11=?,E(s)=,(G2H3),R(s),N(s),(1+G2H2),(-G3G2H3),+,+,P2=-G3G2H3,2=1,P22=?,梅逊公式求E(s),P1=G2H3,1=1,1.输入信号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N(s)=0),2.5.3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2.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R(s)=0),3.输入信号和扰动信号同时作用时,系统的输出,4.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定义误差 E(s)=R(s)-B(s),2.5.2,例,2.5.1,本 章 作 业,P882-3(b)2-5(a)2-82-9(a)2-11(a)(c)2-12(a)(b)2-13(a)2-14(c)(d),

    注意事项

    本文(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