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课件.ppt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朱凌云,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真题考向引航,真题回眸考向一 地质灾害,(2010.新课标卷文综)第42题(10分)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考向二 气象灾害,(2010.山东文综)第31题(10分)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气压先降低后升高(2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2分)。,A地:风暴潮(2分);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2分)。护坡固坡、植树种草。(2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主干体系构建,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重难疑点突破,答案(1)地理信息系统(GIS)。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2)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原因:智利震源较深,震中离人口稠密地区比较远;海地震源较浅,离首都太子港较近,且人口密集。智利位于大地震多发区,人们防震意识较强,政府灾后救援比海地做得好;智利比海地富裕,财产密度较大,有严格的建筑规范;海地的经济基础较差,建筑物抗震能力差。(3)海啸、滑坡(崩塌)。,1主要气象灾害,2.主要的地质灾害,3.主要海洋灾害,4.生物灾害提示:(1)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变或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的异变而使人类社会受到损害,因此在分析自然灾害成因时应考虑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尤其是在分析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加大时,应特别注意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2)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往往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海底火山、地震会引发海啸;台风(飓风)会引发风暴潮;干旱多发区往往洪涝灾害、蝗灾也多发。(3)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灾害本身(灾害强度、发生时间等)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经济分布密度(人口、城市、产业的分布密度和发展水平)、防抗救灾能力和应急机制等。,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2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材料二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百万公顷农作物绝收,千万群众饮水困难。(1)材料一显示我国旱灾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有_。(2)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其原因是什么?_(3)所在省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但干旱频次较低,为什么?_,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人口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所在省区气候干旱,人类活动主要依赖高山冰川融水,加上人口密度小,干旱频次较低。,3(36分)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6年6月下旬以来,重庆市大部和四川省东部持续高温少雨,千万人饮水困难,经济损失惨重。8月9日下午,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首次发布干旱红色一级预警,据称,在全国也属首次。材料二: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材料三: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材料四: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1)简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6分),东南多西北少(或东部沿海多西部内陆少,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年内、年际变化大。,材料五:我国某区域图,,(2)分别说明图中A、B、C地区干旱多发的季节及原因。(12分)(3)我国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旱情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旱情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C地主要为冬旱,原因:冬季不受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少,并且该地区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形成冬旱。,地石灰岩分布广泛,多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降水季节变化较大。(6分)为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地势中央高四周低,河短流急,降水季节变化较大,使当地地表水缺乏。(4分),(4)据材料分析材料五中区域2006年特大干旱的成因。(8分)(5)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造成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川渝等地的干旱高温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高压脊位置偏西、偏北,重庆市受副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降雨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易出现持续干旱;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影响不到重庆,易出现持续性少雨天气;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热状况偏强,自2005年冬天到2006年春天,青藏高原积雪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从而有利于夏季风偏强,雨带位置偏北,川渝等地下沉气流增强。,分布特点: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地区广,但分布不均;西北内陆非季风区分布广,持续时间长;东部季风区持续时间短,危害较严重;就全国来看,在时间上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原因:我国主要为季风气候,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我国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以及年际变化较大等原因造成的。,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分析(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三、防灾减灾,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答案: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答案: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解析:第(1)题,考查形成风暴潮的天气系统和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风暴潮是一种低气压天气系统。第(2)题,考查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和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防灾与减灾,2洪水应急措施(1)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2)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3)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3风灾防范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4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5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不能正确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典例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材料二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成因。答案: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答案: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答案: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答案: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5)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答案:主要措施有: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易错剖析:该题易错在不能正确分析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第(1)(3)题,不能从图示中读出蝗灾的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二者存在的链发性关系。第(4)题,不能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化说明蝗灾不断发生。第(5)题,往往对治理蝗灾的措施说明不全面。,纠错感悟: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就宏观分布而言,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多发生在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在青藏高寒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伴随地震、暴雨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