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业设计史第二部分-新技术与全球化:1945年以来的工业设计课件.ppt
第二部 分新技术与全球化:1945年以来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生产军事装备的需要,许多新的技术在战争中很快得到应用,并对战后重建时期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不同学科的合作研究也在日益细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到新的领域。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1945 年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19011972)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1,1948 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出版了其著名的控制论(Cybernetics)一书,论述了对通用控制科学的观点;1948 年数学家香农(C.E.Shannon,19162001)在其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中,对信息论进行了最早的论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相继问世,加快了设计与多门学科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人工科学设计科学。,2,20 世纪5060 年代,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对设计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变化。而工业产品的跨国贸易及交流,又推动了产品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设计师必须思考如何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趋势,并在先前主要对于物品形式与功能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对产品的语义与情感予以关注,即产品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功用在不断地得以提高。当然,随着另一些材料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在战后也继续得以使用。,3,这一点从胶合板材料的出现和使用过程可以看出:胶合板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由阿尔瓦 阿尔托(Alvar Aalto)和马瑟 布鲁尔(Marcel Breuer)等人用于家具的设计。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查尔斯 伊姆斯(Charles Eames)夫妇和埃罗 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等设计师们,在为军队项目的设计中也采用了新的胶合板技术,同时也逐渐将其应用于普通家具的设计之中。战后随着胶合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们则开始被这一材料的弯曲和延展性所吸引。可以认为,胶合板等新材料的出现,不但推动了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居室的面貌和生活的观念。,4,大众消费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于20 世纪5060 年代在其他工业化国家逐渐兴起。50 年代“富裕工人(affluent worker)”的出现,创造了一个诸如电视、家用电器和小轿车等批量生产的商品消费市场。总体而言,战后工业设计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新技术与新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制造。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包豪斯式的家用产品的设计范畴和(手)工艺制作的生产模式,从而更进一步地迈向了新兴的设计领域,如电子产品和公共交通设施的设计等。,5,随着设计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20 世纪60 年代设计技术、方法和文化影响等成为讨论和关注的要点,设计学科逐步得到确立并很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战后大尺度、跨多学科且复杂程度高的综合性设计项目,使得单一的设计师不再能够凭借传统的设计模式独立地完成一项设计任务,于是设计团队共同协作的模式开始出现。因而对设计方法与程序的讨论,也日益成为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项内容。,6,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通过产品的使用,在为人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和忧虑。所以,对于人、机和环境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工业设计师们关注的一个要点。而对设计决策(管理)及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质疑,也开始引起工业设计界的关注和反思。工业设计面向全球化。工业设计的全球化是随着制造的全球化而实现的,不仅体现为同一个制造商的跨国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为不同国家和制造商们提供项目的设计服务。,7,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对于消费的研究在各西方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工业设计的主导环节。这既包括对消费需求的研究,也包括了对消费者潜在的期望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视。而波普艺术(Pop Art)的流行,进一步使大众消费文化与工业产品设计的趋势相结合。但美国设计师德雷夫斯、罗维和依姆斯、德国设计师汉斯 古格洛特和迪特 兰姆斯、意大利设计师吉奥 庞蒂和马塞洛 尼佐利等人,仍能在设计中对产品的形式与功用进行分析并贴切地予以表达。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意大利、德国等国在重建时期的工业设计,部分地得益于“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2 的资金支持。但“美国系统(American system)”的工业设计模式却并没有被欧洲各工业化国家所完全效仿,而是在本国的传统下走出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8,至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一些战后重建国家开始走向经济复苏,产品的国际竞争与市场的拓展使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西方社会从以大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福特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转向基于服务性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主义(post industrialism)”的兴起,对工业设计思想、方式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得到了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替代了设计师使用的传统绘图工具,也使设计图稿更加便捷且质量更高。,9,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使用CAD 软件进行设计时能够反复地予以调整和修改,从而有效地达到设计者想要的目的和效果。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结果转为有效的数据,并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操作过程及工艺路线。由此可见,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结合,使得较高质量和精确度的产品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设备管理控制,来实现批量化的生产。,10,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引发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有计划地废止战略在不同产品设计领域的推广,使得“越多越好”的新产品引发了对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思考;另一方面,对于样式(风格)的过度追求,也使得高成本、高油耗的美国汽车在同技术先进且实用经济的日本汽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72 年,奥地利裔美国设计师兼教育家维克多 帕帕耐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出版了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及社会变迁(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一书,在20 世纪70 年代的“能源危机”发生后引起了设计界开始对设计服务的对象、目的性和对资源的利用等问题的思考。,11,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已经引起了工业化国家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工业设计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如产品的生命周期、再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在此背景下,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不仅成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制造商和工业设计师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亟待解决的任务,也是欧美(工业化)国家共同应对的新问题。,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德国(西德和东德)设计师而言,主要任务之一是重建自19331945 年被纳粹割裂了12 年之久的设计与文化。德意志制造联盟被中止的工作很快得到了恢复,就体现了这一任务的迫切性。西德在1947 年6 月推出的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下,逐步地恢复了工业生产。事实上,马歇尔计划不仅促进了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而且为德国制造工业的快速复苏与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支持。这其中也包括对德国教育计划的扶持与资助。,第一章 走向科学设计德国工业设计,13,德国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着深厚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战争结束后所产生的变化之一就是成立了东、西两个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19491990)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联邦德国,19491990)。这两个处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在战后重建的方式和工业设计发展水平方面均是有差异的。因此,这两个不同体制的德国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不仅仅是要连接从1933 年希特勒关闭包豪斯至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这段历史。,14,一方面,民主德国将部分工业企业公有化,并实行严重依赖苏联支持下的计划经济,个体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小。甚至一些设计师纷纷逃往联邦德国,如悬臂椅的最早设计者荷兰裔设计师马特 斯塔姆(Mart Stam,18991986)就是其中一位。另一方面,走市场经济道路的联邦德国凭借美国的支持,很快开拓了产品的国际市场并赢得了经济的复苏。例如,大众“甲壳虫”在战后的批量生产和出口获得成功,为推动德国工业和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5,1953 年,在德国联邦议会的倡议下成立了“设计委员会(Rat fr Formgebung)”,以适应战后商业贸易和工业设计的发展要求。这一时期,由于出口贸易的扩大使消费品的生产量激增,制造商们对于产品设计和设计师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从设计服务的群体来看:“德国的设计是为中产阶级(而服务)的。这一事实基于其审美和功利的取向、其社会责任感及经济的成就。在观念上仍坚持优良的设计产品要比普通的和未经改善的(产品)更为经济、耐用。”1 因此,战后德国的工业设计状况和美国不同,德国工业设计受战后重建影响是为了满足(中产阶层)日常生活的需求,所以呈现强调理性和经济的一面。,16,此外,在设计实践中:“德国的状况和思维的方式不可避免地继续影响着德国的设计,并赋予其民族的特点。”在战后重建时期,坚持通过理性的设计,生产出适用、经济和耐用产品的德国制造业的代表是布劳恩公司。,17,在家用电器设计方面,由机械工程师马科斯 布劳恩(Max Braun)1921 年在法兰克福创办的布劳恩公司(Braun)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20世纪50 年代以前的布劳恩公司一直默默无闻,其产品并没有突出的特点。1951 年,亚瑟和欧文 布劳恩(Artur and Erwin Braun)兄弟俩接管公司后,意识到其产品的外观设计与功能并不相匹配。他们认为,优良的设计产品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更重要的是适于使用、货真价实和经久耐用。他们同样认为,公司的设计取向是以设计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的。,第一节“优良设计”的倡导者:布劳恩公司,18,布劳恩公司开始将先进技术、优质材料和好的质量同优秀的设计相结合,使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时期,布劳恩公司开始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汉斯 古格洛特和奥托 艾舍尔等设计师进行初期的合作,不久之后布劳恩建立起了由迪特 兰姆斯(Dieter Rams,1932)负责的设计部门。布劳恩公司将实用性置于其产品的首要位置,并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审美的需求。,19,布劳恩公司的设计活动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的。其优势在于通过各领域设计者们的合作,能够使每位参与者去熟悉产品由内而外(即从技术到外观)的生产过程,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运用等。也正是由于布劳恩的团队设计方式,使其产品设计的最终方案不是体现了个人的思想和品位,而是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对设计方法的追求。这就使布劳恩设计的产品,避免了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表达个人品位和喜好,而展现了普遍适用及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20,对于布劳恩设计而言:“优良的设计就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其产品简洁的几何形外观、易于操作性和舒适性,成为了战后德国工业设计的典范。理查德 莫斯(Richard Moss)1962 年在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期刊上认为:“设计中的协调是一种特殊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的所有部分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因如此,协调是秩序(中)的秩序。协调也因此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情,在以前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几乎从未见到过。但是,我认为布劳恩的设计师们懂得协调之道,并且知道如何在一项设计,甚至是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使之协调。,21,而正是迪特 兰姆斯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布劳恩公司的这一设计理念和秩序。他在1955 年加盟布劳恩公司,1962 年成为设计部门主管,为该公司设计了诸如收音机、唱片机和闹钟等许多经典的产品。兰姆斯在后来出版的以少胜多(Weniger,aber besser 英文为:less,but better,1995)一书中,总结了如下十项设计原则:优良设计是创新的;优良设计是有用的;优良设计是美观的;优良设计是易于掌握的;优良设计是纯正(不掺假)的;,22,优良设计是内敛的;优良设计是经久耐用的;优良设计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中;优良设计是环保的;优良设计是尽可能地少设计。从中不难看出,兰姆斯的这十项设计原则与布劳恩设计的追求是一致的。1962 年布劳恩公司成功上市。但是好景不长,在1967 年被收购后,成为了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吉列(Gillette)公司的子公司,至2005 年又被宝洁公司并购。尽管布劳恩公司在发展中出现了几次波折,但其设计的理念和产品品质始终没有随着材料和技术的变化而降低,甚至布劳恩公司的一些产品,至今仍经久不衰并引领着市场的方向(图45)。,23,24,包豪斯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但是在我一进入这栋建筑时,就体会到其实(包豪斯)已真正地在此扎根。1955 年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幕式时的讲话。作为一种文化的促进剂,这所设计学院有其持久的影响力。其教师和毕业生们遍及世界各地,并表达他们自己对塑造环境的正确途径的看法。无数的学校将乌尔姆的理念运用于他们各自的教学当中。霍斯特里特,第二节 设计与科技的结合乌尔姆设计学院,25,继包豪斯之后,乌尔姆设计学院(Hochschule fr Gestaltung Ulm,19531968)成为了战后德国(前联邦德国境内)工业设计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机构(图46)。正如马科斯 比尔(Max Bill)所言:“这所学院顺应了一种需求。为青年人提供了最好的场所以促进日常生活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对新的设计领域的拓展与研究,这所学院迅速发展为了一所国际知名的设计教学、项目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前身,本是一所以成人教育为主的私立社区学院。,26,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在美军驻西德机构的先期资助下,建立起来的一所旨在反对纳粹暴政、推动民主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机构,这也是美国驻德机构资助其办学的主要原因。随着学院的发展,后来又获得了联邦政府、州和乌尔姆市的三方资金拨款。这所学院的创建者主要为英格 艾舍尔 秀尔(lnge Aicher Scholl)及其丈夫奥托 艾舍尔(Otl Aicher)等人。前包豪斯学员,来自瑞士的设计师马科斯 比尔不仅参与了学院的创办(设计了学院的教学楼),并成为了这所学院的第一任院长。,27,该院办学的模式,最初继承和延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包豪斯的培养模式,但不久后就调整了方向,开始对科学、设计和技术三者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探索。通过与布劳恩(Braun)及克鲁博(Krups)等制造商们的合作,乌尔姆所诠释的“优良设计”不仅赢得了德国国内制造企业的认可,而且还将其设计理念传播至世界各地。在理论研究方面,乌尔姆探讨了系统设计和注重科学逻辑的设计方法论,为设计学科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乌尔姆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各地的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8,29,需要指出的是,乌尔姆与包豪斯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乌尔姆的设计之路建立在对包豪斯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乌尔姆所继承的正是包豪斯批判和探索的精神,而非外在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对此,设计师亨利 凡 德 维尔德认为:“在欧洲,这所学院(指乌尔姆设计学院)的重要性,超过了我本人于1906 年在魏玛时创建的工艺美术学院,及格罗皮乌斯随后在该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豪斯。”,30,理念与课程“工业设计”一词不仅涵盖了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以及在生产、管理、科学和建筑工业中所需的物品,也包括了通过大众媒体使信息传播的视觉和语言工具。乌尔姆设计(Ulm design),31,乌尔姆设计学院有两个重要的理念:将科学、技术与设计相结合;认为工业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思想方面,乌尔姆并没有按照包豪斯模式继续前行,而是批判性地继承了包豪斯的创新精神。乌尔姆的一些教师:“尤其是马尔多纳多和艾舍尔,强调彻底地与以手工为基础的包豪斯传统相脱离,并朝着科学和现代大生产技术的新方向发展。同工业(布劳恩)早期成功的合作,加强了他们的论点。但在他们看来,比尔关于设计从属于艺术的先验性的观念,正是新方向的障碍所在。,32,奥托 艾舍尔之所以认为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模式并不适合乌尔姆设计学院借鉴,是因为:“包豪斯经历了多次的内部转变和抗争,就如同手工艺设计到工业设计的改变一样,从赫采尔(Holzel)、伊顿到杜斯伯格的绘画,从一个工业联盟的思想体系到一个新风格的思想体系。包豪斯从来就没有试着从艺术中脱离出来。”所以,艾舍尔认为乌尔姆不能重蹈包豪斯的覆辙,需要面向战后德国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33,34,在基础课程方面,乌尔姆设计学院招收的所有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这也是进入四个系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实际上与包豪斯初步课程的培养模式是一致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进行专业的实践之前,掌握相关的设计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科学知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开始阶段因为马科斯 比尔的存在而受到了包毫斯模式的影响,在1955 年进行调整后,严谨的数学和几何学理论成为了专业主修课程,并开始了对设计方法论的深入研究。1960 年左右,基础课程中抽象的方法论问题逐步建立起来,并成为了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35,36,37,38,39,40,“乌尔姆模式”及设计方法工业设计师的贡献在于提高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他的协调、设计能力及对于人机关系的特别关注,成为研发团队中唯一能够决定产品最终形式的人。汉斯古格洛特(1960),41,乌尔姆模式(Ulm Model)并不只是一种设计教学的模式,而是包括了设计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的一个整体。“乌尔姆模式”的形成,得益于该学院对新的设计领域、教育模式和方法论的探索,尤其是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方法及理论的研究。这所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奥托 艾舍尔在建院之初,就敏锐地认识到随着战后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立足于日常事物的设计和探索新的设计模式成为了必要,并且现有的追求精神的艺术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42,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自制造联盟以来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设计的影响。制造联盟自工业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为乌尔姆设计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提出“设计、技术与科学相统一”的口号。构成主义的影响。注重社会科学的研究,倡导产品中的审美因素及其价值。乌尔姆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注重产品所包含的伦理性(morality of objects)和审美品质。,43,乌尔姆采取设计团队的形式,建立了与布劳恩、克鲁博等公司的合作关系。将系统设计应用在实践中,是设计服务于工业的典范。布鲁斯 阿彻尔(Bruce Archer)19601962 年期间,在乌尔姆给产品设计的学生教授设计方法课程。在1956 年入学的克劳斯 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看来,布鲁斯 阿彻尔与同在一起任教的霍斯特 里特(Horst Rittel)共同成为了20 世纪60 年代在英格兰兴起的设计方法运动(design methods movement)的重要支柱。,44,在乌尔姆,设计方法论产品设计的完整过程被分为如下七个阶段:1.项目规划由教授负责撰写项目书,包括所有工作的条件、期限以及小组和个人任务的分配。2.工作计划每个学生或小组预先设定初步的项目行动规划和时间分配表。,45,3.数据收集关于某项产品的总体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地位等,均被系统地收集和评估。从而基本的问题在陈述中,被批判性地审视和重新定义。建立设计参数的一个编目。4.深入研究和详细设计先对设计和人体工学方面的问题予以总体研究,而不是去考虑可否一致。可操作的模型设计。5.产品开发指导考察试验性的整合概念。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对产品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予以研究。,46,6.决策和实施解决方案与设计参数目录基本一致的被最终选择。制成产品模型。考虑色彩度和表面抛光。7.使用说明采用图片、技术图形和打印报告等手段提供项目的阐释和说明书。,47,托马斯 马尔多纳多看来:“科学的方法指向两个目标:第一,提取真实真实的状态是怎样实现的?(推测、假设、实验)第二,对其真实价值的检验某种表达的正确性如何确定(逻辑、兼容性、核实)”设计方法论成为了“乌尔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奥托 艾舍尔认为“乌尔姆模式”:“是一个由技术和科学支持下的设计模式。设计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在工业生产的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合作者。”毫无疑问,在乌尔姆模式下工程师和设计师平等地参与产品的生产,所奉行的是严谨理性的设计方法。而艺术型设计在马科斯 比尔1957 年离开乌尔姆以后,就不再被提倡。,48,此外,也必须看到乌尔姆在设计过程及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明确在设计活动中,工业设计师和技师(工程师)间的职责和界限,只是让其平等地参与项目设计,最终导致了产品设计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乌尔姆设计曾一度过于强调科学的逻辑与理性的方法论,将设计解释为一种逻辑推导下的程序,从而忽视了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相脱离,导致了从事实践的设计师们与方法论研究者们成为两个对立的阵营。,49,乌尔姆的影响乌尔姆设计以科技为基础,摒弃了艺术对设计的影响,倡导严谨的设计方法论,走出了一条新的工业化设计之路。在“乌尔姆”模式下,对于系统化设计的实践以及“研发团队”的形式,均符合战后设计项目日益复杂化和多学科合作的要求,并为其后的设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乌尔姆设计学院被关闭以后,其在国际工业设计(教育)领域的影响随着“乌尔姆人”的实践与教学传播到了全球各地,这其中也包括南美洲(如阿根廷和巴西)和亚洲(如日本和印度)。,50,例如,成立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的印度的国立设计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esign,简称NID)和巴西里约热内卢成立的高等工业设计学校(Escola Superiorde Desenho Industrial,简称ESDI)均有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任教,继续传播乌尔姆的设计理念。如卡尔 海因茨 拜格米勒曾任教于巴西的ESDL,乌尔姆的教师汉斯 古格洛特和赫伯特 林丁格尔等人曾在印度的NID 授课。另一位对南美国家设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乌尔姆人”,是德国工业设计师桂 博西培(Gui Bonsiepe,1934)。他也是继美国设计师兼教育家维克多 帕帕耐克之后,西方第二个关注发展中国家工业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设计师,并亲自投入到南美洲国家的工业设计教育事业中。,51,桂 博西培19551959 年曾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学习,并从1960 年起留校任教。1968 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关闭后,他离开德国任教于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后来又到南美洲从事工业设计教学。他19741981 年,任教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继而又从1981 年起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Brasilia)任教。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桂 博西培都称得上是对南美洲工业设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位西方工业设计师。他认为,在被西方工业化国家所认为的边缘化的“非工业化国家”,乌尔姆所倡导的功能主义设计仍然具有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事实上,他在著作中提及的设计方法论,至今仍然影响着南美一些国家设计院校的教学路线。,52,此外,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模式和设计理念,对北欧芬兰等国的设计教育和思想(尤其是在优质产品的设计观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相关文献介绍,也是乌尔姆设计(教育)及其思想向外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1987 年由林丁格尔编著的乌尔姆设计(UIM Design)一书出版,全面地介绍并回顾了乌尔姆所走过的设计道路,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德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段历程。该书陆续出版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日文和中文版(2011),对传播乌尔姆教育模式和设计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53,54,55,102 西方工业设计史History of Western Industrial Design我们相信顾客所买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且买的也是愉悦、体验和自我认同的形式中的价值。青蛙设计创始人哈特穆特艾斯林格,第三节“形式追随情感”:青蛙设计,56,57,继布劳恩公司之后,德国工业设计的另一个代表就是青蛙设计(Frog Design)公司。该公司最初是一家名为艾斯林格设计(Esslinger Design)的设计工作室(图55)。该工作室成立于1969 年,是由哈特穆特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1944)和合作伙伴安德烈斯 豪格(Andreas Haug,1946),及乔治 斯普伦(Georg Spreng,1949)一起创办的。在创办艾斯林格设计工作室之时,他们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哈特穆特 艾斯林格才25 岁。工作室与德国电子产品制造商维佳(Wega)公司(该公司也是艾斯林格设计的第一个客户)的合作,为艾斯林格设计工作室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58,1975 年维佳公司被索尼公司收购,艾斯林格设计工作室继而开始与索尼公司(Sony)合作并开始拓展其在海外的市场。他们为索尼公司设计的特丽珑(彩色)电视机(Trinitron TV),成为20 世纪70年代的经典产品。自20 世纪80 年代起,青蛙公司就已经发展为一家国际知名的产品设计咨询机构,其从事的业务也逐渐拓展到了企业创新战略、品牌形象、设计技术支持和软件工程等相关领域。1982 年,艾斯林格设计工作室更名为青蛙设计公司(图56)。,59,这一时期,青蛙公司开始接受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CEO 史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的委托,采用“雪白(Snow White)”的设计语言作为苹果便携式电脑Apple IIc 的基色和形象色,获得了1984 年度时代杂志“年度设计”的称号。青蛙设计公司与苹果电脑公司的系列项目合作,也反映出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产品设计已经拓展到计算机工业领域。,60,在哈特穆特 艾斯林格的领导下,青蛙设计公司为国内外众多制造商提供设计服务,如SAP 软件(SAP software)、宏基电脑(Acer computer)、美国电话及电报公司的电话答录机(AT&Ts answering machines)的外观设计,以及汉莎航空公司(Lufthansa)的企业形象设计等。使其创新设计战略和商业理念得到了更多企业的认可和赞赏,所以青蛙设计很快就发展为一家世界知名的设计战略公司。,61,1990 年,青蛙公司CEO 哈特穆特 艾斯林格被商业周刊作为“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封面予以介绍;之后又获得了2005 年度世界设计技术奖(World Technology Award for Design)的提名。该公司在20 世纪90 年代的设计一直秉持着创新与新颖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其设计的作品在国际设计界内普获赞誉(图57图62)。,62,63,64,65,66,在2009 年出版的a fine line一书中,哈特穆特 艾斯林格将他在青蛙设计公司创立之初所制订的“四项青蛙原则(the four frog principles)”陈述如下1:1.找到你自己的“最佳点(sweet spot)”;2.有商业思维并为顾客提供卓越的服务也为你自己的公司;3.寻找“求贤若渴”并希望做到极致的顾客;4.通过最好的设计打出名气。,67,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Dsseldorf)成立的另一个由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组成的先锋设计团体是Kunstflug。其成员海科 巴特尔斯(Heiko Bartels,1947)、哈迪 费舍尔(Hardy Fischer,1949)和哈拉尔德 赫尔曼(Harald Hullmann,1946)三人,均曾在克雷菲尔德(Krefeld)的工艺美术学院就读。这一时期,由于大量新技术在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电子媒体的普及方面得到应用,与印刷媒体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根本的不同,而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产品设计理念和理论也随之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要点。,68,因此,该团体的设计师们将其设计视为是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应答。虽然在影响上Kunstflug 不如意大利后现代设计团体“阿奇佐姆(Archizoom)”和“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但是其短暂的出现为德国后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该团体的作品具有讽刺性和挑衅意味,旨在对日趋僵化的优良设计的形式给予严厉地批判。尽管他们在设计中具有上述倾向性,但Kunstflug 的设计师们从未失去其作品的新颖性和在设计实践中对人机界面的尺度予以关注和考量。他们所提供设计服务的客户,包括奥利维蒂(Olivetti)、松下(Matsushita)、西德意志银行(WestLB)和阿莱西(Alessi)等国际知名机构。,69,在汽车设计方面,20 世纪50 年代的德国汽车工业开始作为战后重建时期的支柱产业,并率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复苏。这不能忽视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军队制造武器的一些军工企业,如克虏伯(Krupp)和莱茵金属(Rheinmetall)等公司在战后转入民用设计领域在技术上的优势。以生产普通车为主的大众在当时条件下,并没有采取年度风格改变的营销战略,而是对以往的设计标准进行更新。汽车城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在20世纪50 年代再次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19491950 年,大众汽车出口量从7 000 上升到了30 000 万辆,并使其出口和国内销售的汽车价格得以下调,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70,71,1955 年8 月,大众甲壳虫实现了产量达100万辆的奇迹。大众在20 世纪60 年代的广告语:“奔腾不止(Runs and runs and runs)成为了众人皆知的语句,也是西德经济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1 随着甲壳虫从1950 年后开始大量出口美国,不仅成为了西德(联邦德国)战后重建的经济引擎,也是德国制造业和文化的一种象征。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德国逐渐成为了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72,73,74,第二章 先进技术与应用:美国工业设计,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工业设计,没有面临欧洲各工业化国家那样的战后重建任务和经济困难,并且也走出了30 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阴影。但几乎在整个40 年代,美国制造业(主要以汽车工业为主)技术的进步更多地体现在军事工业方面,而不是在民用产品的领域。这种现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以后才逐渐得以改观。此外,虽然流线型的产品设计风格至20 世纪50 年代仍方兴未艾,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影响到了欧洲的其他工业国家。,75,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师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产品的创新,更在于其对美国消费者品位的把握和定位。此外,设计师凡 多伦曾于1949 年在设计期刊发表了流线型:时尚还是功能?(Streamlining:Fad or Function?)一文,对流线型设计的功能与时尚予以了分析。对于设计风格和消费者的需求,在罗维看来需要考虑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假如设计对于消费者而言过于激进,无论该设计是否为经典之作都会被抵制。换句话说,激进设计的固有价值不能克服消费者的抵制。”,76,罗维的观点,从英裔美国工业设计师本杰明 鲍登(Benjamin Bowden,19071998)在1946年设计的一款造型前卫的流线型自行车Spacelander 的遭遇可以得到验证。该款自行车的结构由一组有机的曲线组成,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给予了完美的诠释,却被当时的一些制造商因“造型奇特”而拒绝接受,直到1960 年才获得生产(共约生产了500 辆)。这款自行车也成为了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流线型设计风格的代表。,77,20 世纪50 年代,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军方合作的美国IBM 公司,是最早预见到未来计算机将被转为民用,并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制造商之一。IBM 公司在商业上的成功,部分是受到了竞争对手奥利维蒂(Olivetti)公司重视自身形象并实施设计管理战略的影响和启发。因此,从1956 年起IBM 也开始了宣传其企业的设计计划,该计划包括了IBM 的产品、建筑、Logo 和展示设计等内容。,第一节 办公用品设计,78,在这一计划中,作为IBM 设计顾问的前纽约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负责人艾略特 诺伊斯(Eliot Noyes,19101977)和平面设计师保罗 兰德(Paul Rand,19141996)两人的贡献最为突出。艾略特 诺伊斯其后为IBM 设计的“IBM”电动打字机采用了流线型形式,具有雕塑感的机身使其成为了20 世纪60 年代IBM 公司的一款经典产品。,79,通过IBM 公司的企业形象及产品设计,不难发现设计已经成为企业表达自身形象与理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仅仅是对于外观的修饰和包装。该公司的设计理念随着其产品被使用,持续不断地影响到了世界各地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私人用户。,80,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关注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并非IBM 公司一家,但其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确保了产品的销售。1981 年IBM 公司推出的首款PC 甚至比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的Apple IIc 面世时间还要早。到了20 世纪90 年代,IBM 公司的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已远超了其商业的竞争对手。IBM 公司的成功,不仅是因为给用户生产的电子产品的可用性和舒适性,也不仅仅是对于产品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而在于渗透其产品设计之中的一种企业文化理念和审美观。现如今,IBM 公司在全球共设有多个设计中心,以满足增长的电子商务的设计需求。,81,这时期的家具设计方面,建筑与家具设计师乔治 尼尔森(George Nelson,19081986)和依姆斯夫妇等人做出了值得瞩目的成就。乔治 尼尔森在1945 年时和亨利 莱特(Henry Wright)共同出版的未来之屋:住宅设计师的完全指南(Tomorrows House:A Complete Guide for the Home Builder),书中就已经对现代家具在居室空间中的布局和形式予以了探讨,并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现代家具设计将对传统的观念和风格予以彻底地颠覆。,第二节(办公)家具设计,82,乔治 尼尔森于1947 年在纽约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专门从事建筑与工业产品的设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他的业务范围并不局限于建筑和家具设计领域,从19461972 年他担任位于密歇根州的赫尔曼 米勒家具公司设计顾问的工作内容来看,在同这家公司长达近30 年的合作中,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平面设计服务。,83,84,85,1950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为设计师依姆斯夫妇工作过的意大利裔美国雕塑家兼设计师哈里 贝尔托亚(Harry Bertoia,19151978)在制造商诺尔国际(Knoll Inc)的赞助下,为该公司设计了颇具雕塑感的网状金属椅“钻石椅(Diamond Wire Chair)”而在设计界声名鹊起为他带来了荣誉也引发了专利之争(贝尔托亚和依姆斯合作的时候,并没有专利金属焊接和弯曲的技术,生产依姆斯家具的赫尔曼 米勒把诺尔国际和贝尔托亚告上法庭,最后米勒胜诉)(图65)。,86,1952 年,诺尔国际(Knoll Inc)将他的这款设计投入生产,并很快获得了商业的成功。贝尔托亚随之在这款椅子的基础上拓展出了一系列的相近款式。乔治 尼尔森则受到椰壳外观的启发,在1955 年采用铝和尼龙等材料设计了椰子椅(Coconut Chair)成为另一款新颖别致的现代休闲椅。这款椰子椅的设计方案由赫尔曼 米勒家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