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doc

    • 资源ID:4080002       资源大小:109.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doc

    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作者:本刊编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09   更新时间:2008-12-3 15:16:51    前不久,应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邀请,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等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    问题1: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现状如何?     分析: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2005年以前,机械行业对外贸易始终为逆差,20032005年逆差分别为314亿美元、366亿美元和140亿美元。2006年以后,机械行业对外贸易转为顺差,且顺差大幅增长。20062007年,机械行业实施贸易顺差分别为7亿美元和241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顺差为205亿美元。     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酯成套设备、4.5万吨以上的粘胶成套设备、4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化纤成套设备出口国。     问题2: 08年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有人说中国制造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丧失。那么,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制造的优势在哪里?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上述挑战?     分析: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仍将维持相当一段长时间。首先,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其次,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最后,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     此外,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国家在每一时段里的比较优势又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中国制造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时,中国制造将在全球产业链的其它环节和领域获得新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要认清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优势,既不超前,也不落后。    近年来,面对制造种类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现实,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问题3: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下游,尽管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那么,我国在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方面有何新举措?     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也将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为自身使命之一。首先,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其次,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再其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最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问题4:今年以来,受国际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依赖度较大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有报道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国家又将采取哪些措施缓解这些行业的困难?     分析: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趋紧、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前5个月,纺织、家具、橡胶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32.5%、78.1%和52.7%。这一问题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央及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了解情况,也已经出台了一些对应措施。例如,对纺织等部分产品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加大政策力度,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利用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问题5: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下半年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很多挑战,根据您的判断,未来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分析:今年前5个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在去年同期增长42.1%的较高基数上,增长20.9%,比12月提高4.4个百分点。扣除石油加工、电力两个行业外的其它行业利润增长38.4%,仍保持较高水平。 下半年,受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外部需求继续减弱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运行和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状况并不会改变,生产和效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最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等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职能之一就是统筹工业行业管理。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而是从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对工业行业实施必要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走转型之路众所周知,在整个产业链中,处在产业链前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与处在后端从事品牌管理和渠道营销的企业都能获得更高利润,而处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型企业则获利最少。    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OEM),其赚取的利润只占整个价值链产生利润的极小部分,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将缺少相应的资金积累,同时还将在国际上形成低端、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品牌形象,制约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些都要求中国制造企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转型"战略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走出去"战略推动"转型"     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企业将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国际经济社会留给中国企业的缓冲调整时间将越来越少。企业"转型"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满足简单的"模仿制造",而应该转为"模仿创新",一些有能力走向世界的企业,如联想、海尔等,则应该比此更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拳头产品,与国际大品牌同场竞技。    政府重点提倡的"走出去"战略使制造企业的"转型"更为迫切。即使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随着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也会强调差异化经营,有些企业可能强调自身的制造优势,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强调自身的研发优势,还有一些企业将不遗余力地塑造企业品牌。然而,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发展历程将大为缩短,强劲的竞争对手将逼迫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更为迅速,面对具有成熟管理经验、技术领先、国际品牌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如果一直专注于制造环节,将永远没有胜出的机会。    研发必须与市场接轨     过去,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大多是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比率来实现,但这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技术研发效果问题。要强化企业的技术研发,不仅需要增加研发投入,还应该改变研发模式。研发项目必须与市场接轨,研发人员的绩效工资应该根据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确定,只有这样,研发人员才能与市场人员紧密沟通,研发成果才能转变为企业绩效。    中国企业的"转型"除了重视技术研发,还需要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环境,技术员工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包括减少企业组织等级,强调员工间的平等沟通,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鼓励员工"冒险"、创造性地提出建议等。     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一般为研发-制造-销售,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的自主创新,要求企业不仅仅能够从事产品制造,还应该自主掌控研发及国际销售环节。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运营、轻战略"的倾向,这势必使企业运营只注重短期效应,而研发产品和打入国际市场都要求企业具有长期运营意识。因此,要真正重视研发及品牌,企业首先需要树立战略运营意识。    重视研发不应是简单的企业意愿,还应该落实到行动之中并持之以恒,这也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转换研发模式以外,还需要企业领导的一贯支持。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大多是采用国际品牌贴牌生产,这对于中小企业或许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但是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如果要与国际品牌竞争,则必须强调自身的品牌。海尔一直坚持产品采用自己的品牌,尽管这让海尔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由于其一贯的坚持,同时重视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使海尔成为世界品牌实验室(WBL)评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唯一的中国品牌,这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    产业政策制定要重视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企业是技术运用的主体,因而,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围绕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大企业技术运用展开。    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除了为其提供资金、营业场所、税费等支持性政策之外,还需要为风险投资提供完备的政策保障及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很难获取银行贷款,也很难从其他企业获得资金拆借,中小企业虽然可以从风险投资获得相应资金,但中国的风险投资远不如国外活跃,因而国家必须对风险投资给予一定的扶持。    促进大企业技术运用,要求国家对于企业运用高新技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及保护,这包括为大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研发支持、对高新技术产品给予更大幅度的税费减免、降低专利申请及年费成本等。    抢占高端依赖业务模式创新     中国企业大多数是"微利"企业,我们必须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使得国际企业都愿意把其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而缺少自身的核心技术也迫使中国企业只能提供产品制造,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制造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    要解决企业微利这一问题,企业应该专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加强企业技术研发,重视企业品牌。技术研发可以与国际企业合作,也可以自主研发,但企业必须对研发成果拥有知识产权,至少是共同拥有知识产权。企业品牌的提升要求企业全方位地承诺及投入,这包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加强品牌推广等。    企业不仅要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还应该强调业务模式创新,中国企业对此往往忽视。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的戴尔公司,戴尔公司的"直接组装、直接送货、直接维修"模式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企业也可从此获得启发,可以创造特殊的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有效控制运营成本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摆脱微利化的运营境遇。中国制造业500强龙头 宝钢特钢精品助“嫦娥”飞天 关键字: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制造业500强 国庆期间,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整装待发的装备中,一些核心部件材料有宝钢特钢精品的“身影”,这是宝钢为我国“探月”工程以及航天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又一力作。 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愿望更加迫切。“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此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的月球科学探测,为今后落月目标的实现积累宝贵经验。按照任务计划,“嫦娥二号”卫星将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宝钢股份特钢事业部就致力于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助力,努力研制航天装备所需的高精尖产品,为航天技术进步贡献力量。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装备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特钢事业部在高温合金、精密合金、钛合金、高强度钢等产品研制和生产中,不断挖掘潜力、提高产品性能及使用稳定性,这些产品始终保持着国内独有的技术领先地位,已成功应用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航天装备上,也为此次“奔月”卫星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宝钢的杰出表现,在2010年光荣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为了研究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携手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推出2010年(第六届)“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暨(第二届)“中国装备制造企业100强”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宝钢股份事业部研制生产的精细薄壁管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该产品对尺寸精度指标要求极为严格,内壁不允许有针眼大的裂痕,且工艺流程长、性能要求极高,制造难度非常大。为了配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事业部自我加压,发挥常年积累的生产技术优势,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加大了对这一品牌产品的工艺优化力度。通过产研联合攻关和产线改造,在产品产能扩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成材率和性能。宝钢也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该产品研制、生产到持续批量供货的企业。 据了解,宝钢股份事业部近几年研制的高温合金新品强硬化高温合金,在今年初也通过了国内某航天装备制造单位的持续性检验,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今后也将应用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开始,今天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世界各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大到摩托车、家电,小到打火机、雨伞,“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价格”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只要浙江人做了,其他中国人也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笨拙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个案,在包括服装、玩具、家电、电子、摩托车等制造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秘诀何在呢? 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迅速崛起要得益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圆孔的铁片),并没有高额的利润。但是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千万级的规模。这对于美国、欧洲甚至是日本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他们无法模仿和超越的。 第二、“不按常理出牌”中国成功的制造企业都的自己的一套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的独特的管理运作模式,这也是让众多外国企业看不明白,想不通的事情。奇瑞“不按常理出牌”改写了汽车产品从研发到投放市场需要36个月的行规,奇瑞将这一数字缩短到仅仅12个月。所以当奇瑞销售QQ整整两年之后,通用才向市场推出了SPARC。现在的结果是奇瑞卖8台,通用卖1台。比亚迪做电池在短短十年就做到了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市场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一位美国公司总裁告诉我:在中国大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快速灵活的羚羊和精明的猴子。 第三、中国企业把产业分工做到了极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最大优势。中国的华东、华南目前已经出现不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一把小小的雨伞,要20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摩托车要100多家工厂协作完成。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产业分工体系分工精细,配合严密。我们相信,依靠这样的产业模式和分工体系,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即便是现在中国企业尚不占优势的行业,比如汽车,总有一天会像家电、摩托车一样,外资品牌的退出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仅举一例,2001年,我曾代表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发动机公司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中德两家企业对于产业的理解思路有很大不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德国企业推崇自动化,工人日益减少,甚至设计了“无人化工厂”整个工厂几千平方米没有一个人。中国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做同样的规模,同样水平的产品,制造成本却只有德国公司的40。两年以后,我们再去访问这家德国公司,该公司已经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按照“简化流程、做到极致”的思路设计了一个最新的工厂。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依靠中国制造独特的优势冲击老牌的欧美日制造业巨头,市场统计数字同样在支撑这样的判断。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 低成本的优势,加上多年确定的分工机制,把中国市场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分工是世界上最细的,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却始终不高,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特色,更是优势。在珠江三角洲,一个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在二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变化,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国的特色,这种特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只有中国企业才具备的低成本的竞争力。 第四、中国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还探索出“虚拟企业”、“从最后做起”等产业运作模式。以发动机为例,一台发动机平均有300个零件。10年以前,一个做发动机的工厂要做10个核心零部件,5年以前则只要做5个零部件,现在发动机工厂只要做3个零件甚至更少。再过5年一个发动机工厂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做,因为在中国市场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可整合的资源。未来一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只要拥有品牌和设计的整合能力,通过“虚拟企业”的模式,就完全能够运作一家成功的企业。虚拟企业应该是企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当分工越来越细,企业自身所做得东西越来越少,供应链系统越来越长的时候,也会生发出诸多困惑。第一: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导致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和管理的复杂化。第二,诚信度不高导致管理监管困难及管理成本上升。第三,技术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需要很多企业同时参与,同步开发。第四,工业计算机的普及要求其系统资源与现有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99甚至100的产品都由别人做,分工细化后如何去控制质量,这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巨大挑战。 正是因为面临这样的难题,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格外需要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和帮助,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及工业计算机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升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相信,如果将中国制造特有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借助管理软件实现,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基业常青,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全面跨越。工控行业,谁有能力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当二十一世纪创造力经济悄然来临之时,中国的制造业也随之进入了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当无数的“Made in China”充斥着市场,让中国企业飘飘然之时,“中国制造”正在慢慢的被逐出历史舞台,“中国创造”取而代之。“中国创造”的闪亮登场,将带来中国创造性企业的崛起,乃至中国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谁又有能力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曾几何时的金融危机,令中国很多加工制造企业遭受重大打击后一蹶不振,而一些如:和利时这样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所以,只有像和利时这样具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的企业,才能做优、做强、做久,才能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       放眼国内的工业自动化行业,各行各业各项高新技术成果纷纷展出,让人目不暇接。和利时,作为工业自动化行业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是一家从事自主设计、制造与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集团具有系统集成国家一级资质,是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主要包括过程自动化(DCS)、工厂自动化(PLC及驱动)、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等业务单元。各业务单元以 “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 为企业宗旨,产品定位准确,现已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与品牌影响力。    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并不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像个别的技术导向型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和利时认为“技术创新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最终现实的是在整合上游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于应用技术层面的市场导向型创新,以塑造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但是,不能把“中国创造”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利时的理解是“对于工业自动化行业来说,要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就必须立足于规模化制造,打造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将创新产品迅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如今的和利时已经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科技产业正在推动中国走向国际领先地位。和利时有信心将引领行业技术革新,带领工控行业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工控行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重要使命。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辛,但和利时一直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令人倍感欣慰。事实上,中国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已经是一个行业大国,而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有以和利时为代表的国内自动化企业的集体发力,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注意事项

    本文(权威解析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