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理学]淮信院应用电子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

    • 资源ID:4077650       资源大小:520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理学]淮信院应用电子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1一)产业背景1二)专业建设基础2二、建设目标4一)总体目标4二)具体目标5三、建设内容7一)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7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1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16四)师资队伍建设20五)实训基地建设24六)质量评价体系建设29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31八)专业群建设32四、建设进度与预期成果34五、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40一)改革举措40二)保障措施41六、经费预算42重点建设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负责人:聂开俊项目成员:贾艳丽李朝林李思政陈艳毛学军 周友兵徐江海徐昌华史卫华(学院成员)魏子陵(南京市SMT学会主任、南京同创电子制造公司经理)冯明明(淮安富士康人力资源部课长)赵玉洁(江苏电子学会秘书长、中电14所科技部处长、研究员)丁卫中(南京熊猫电子装联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建卫(中国日东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淮安苏益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 晨(南京品尚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建设周期:2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一)产业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工信部于2009年4月颁布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今后电子信息产业的9个重点发展领域,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江苏省是信息产业大省,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位,信息产业已经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江苏省在十一五初沿沪宁线便重点建立了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园、5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8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又重点打造了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数字视听四大产品集群,在资源节约型产品、新型元器、行业应用电子产品、新型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增长迅速,截至 2010 年 11 月,江苏省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单位数、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分别是 2773 个和 173.2 万人,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35亿元;2011年上半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81亿元,同比增长28.9%。表1是2010年1-11月江苏电子信息行业重点子行业规模。表1 2010年111月江苏电子信息行业重点子行业规模子行业企业数量(个)资产总计(万元)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通信设备制造 18852656584807268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67466249625583电子计算机制造 2871781963644971005电子器件制造 5832489118326429232电子元件制造 14132367545230273126家用视听设备制造 8731332376089381随着江苏省产业布局调整,苏南信息产业项目正向苏中苏北转移,江苏省委、省政府加速苏北发展战略和省“信息产业南北对接工程”的实施,已组织50个以上苏南信息产业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苏中苏北转移,扶持苏北地区30个电子信息企业融入苏南信息产业链配套体系,淮安是信息产业劳动密集型项目转移和扶持的重点地区,目前已有以世界500强企业、IT行业的领军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为首的一大批企业在淮安的落户。为了迎合产业发展,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围绕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部信息产业高地这一目标,加大信息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产品的招引,全力打造千亿元信息产业,以富士康及其他计算机配套企业为龙头,引入整机产品,打造计算机及计算机配套件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同时打造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智能仪器仪表和高端线缆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平板显示、LED、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四大潜在增长点产业,使信息产业成为市五大千亿元产业之一。江苏省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日益严重。就淮安市而言,2010年淮安市人事局公布的人才需求情况显示,电子人才紧缺程度排在了热门岗位之首,以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型、旗舰型企业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所需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电子元器件制造装调工等岗位在2万人以上,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电子制造类优秀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二)专业建设基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我院最早举办高职教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是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院校立项建设专业。在省示范性专业建设期间,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改革,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1、初步探索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在省示范性专业建设,本专业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了“三方”合作共建机制,初步建立了以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参与的“校企合作事业部”,开设了“江苏省电子学会订单班”,初步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规范了在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研发、学生就业、员工培训、师资培养、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2、构建了“343”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江苏电子产业的特点及电子企业的发展情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并形成了“343”人才培养模式,即校、行、企“3方”,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打造双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4个领域,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职业体验实习、专项技能培养与专业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养与就业顶岗实习”3个阶段开展合作育人,专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3、专业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体现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公开出版教材8本,其中,省级精品教材2门,省精品立项教材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荣获了全国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芯片级维修大赛二等奖、嵌入式产品开发三等奖,学生在其他各级各类电子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6项,获得毕业设计一等奖2项、团队二等奖三项,学生主持省以上创新项目8项。4、构建了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实践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成了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9个,初步形成了以本专业为龙头,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具有真实或仿真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可以按照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各种规范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在南京市SMT学会帮助下,与德国ERSA公司、美国环球公司和中国日东公司合作共建了“电子产品制造中心”,该中心被淮安市纳入电子企业SMT公共服务平台,承接了14家电子企业产品加工业务,教学与生产结合,初步实现了“校中厂”建设目标。本专业与市留学生创业园结盟,并通过SMT学会协助开拓,建立了28家稳定校外实训基地。5、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兼职教师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工)10人,讲师17人,现有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333”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4人。“国内访问学者”2人,12人次先后到国外开展职业教育学习和考察,近20人次通过培训获得了无线电调试技师职业资格证书。6、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根据淮安电子产业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与淮安苏益电器有限公司、金恒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电子企业合作,对于电子产品的生产改造、应用研究、创新开发等方面展开了技术合作,得到了生产企业的欢迎与肯定;“电子产品制造中心”作为市SMT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14家中小电子企业SMT加工基地;本专业承接省经信委技能鉴定中心中职师资的培训工作任务、承接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装接工、PCB制板工等工种培训工作任务,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600多人次。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建立校、行、企合作主体多元的专业建设体制机制,形成“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运行模式,着重加强订单培养,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完善 “三方合作、五共切入、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教学,完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平台实施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与职业标准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学做合一的优质课程资源,深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开放性,建设企业案例库,引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课程学习与技能创新、“赛教学”活动相结合,丰富课程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内涵建设,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企业“e”联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校、行、企密切合作,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兼职教师四方面入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队伍;建立校行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引入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专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具体目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架构基础上,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骨干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事业部”,完善“校企合作事业部”运行机制,建设有利于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的内部政策环境,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落实学生就业等问题。借助校企合作事业部,重点做好与南京市SMT协会及南京同创等公司开设的行业协会订单班培养、与中电14所全方位合作、 校内电子产品制造中心与测试中心的“校中厂”建设以及在富士康、南京熊猫、深圳日东等公司的“厂中校”建设和“e”联课堂建设等重点项目,探索“双主体”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校、行、企3方紧密合作,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打造双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4个环节切入,结合“职业体验、专业顶岗、就业顶岗”3个阶段开展合作育人,完善并实施“343”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建设期内,完成“343”全过程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深入分析电子制造企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构建“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设计职业素质、职业技术基础、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实践、职业拓展与职业资格认证6个课程平台,重点强化双证书体系建设,并在课程体系中合理规划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建立由专职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组成课程研发队伍,根据课程地位与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资源等方面重点建设8门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深入推行教学做一休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校内与校外结合,强化过程考核,加强教材、数字资源建设,充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建立虚拟、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6门课程中嵌入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将3门课程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企业车间实施教学,在7门课程中开展课程知识或技能竞赛活动,建立专业“赛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行业资源利用,培养2名校内专业带头人、聘请1名行业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结合课程建设与团队梯队发展需要,培养青年骨干教师7名。依托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修,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同时组建2个教师工作室,以老带新,组织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提高技术实践能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90%。引进和请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高级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生产性实训指导、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建立30名企业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实训基地建设新建“电子产品测试与返修中心”,完善“师生创新中心”建设,将“电子产品测试技术中心”与“电子产品加工中心”一起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扩展与深度合作建设,2年内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增建10家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事业部”,依托中电14所订单班与SMT行业协会订单班人才培养在校外5家企业建设“厂中校”型校外实训基地,并与6家企业建设“e”联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与企业资源共享;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着重加强“校中厂”型实训基地“4个对接”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变由学校单方面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改革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学生向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主评价学生的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多途径实行校行企共同评价,建立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四率”考核评价制度,与行业企业一起建立毕业生“3段”跟踪机制,引入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专业群建设共享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果,同时在专业群其他三个专业中建设7门专业课程、培养6位骨干教师。三、建设内容一)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1、校行企合作组织机构建设。在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基础上,根据专业现有基础以及所在行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本部门“校企合作事业部”运行机制,深化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校企对接。“校企合作事业部”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纽带,校、行、企三方参与,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打造双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四个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工作。“校企合作事业部”从学校、行业、企业三方进行组建,着眼与行业学(协)会在行业中的领导、协调作用,邀请行业学(协)会主任、秘书长作为事业部部长成员,指导协调校企合作事宜;重点选取合作基础好、行业影响大的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协助实施校企合作工作;以形成行业指导协调、学院落实贯彻、校企共同实施的组织格局,为统一管理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开展师资培养等各项工作。“校企合作事业部”设部长1名、成员多名,秘书1名。秘书与本专业主任担任。部长由现任系企业主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SMT学会主任担任,成员包括院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校方成员和与本专业有着多年、深入的合作关系校外企业成员,主要有江苏省电子学会秘书长,中国电子工业集团第14研究所专家,富士康制造部淮信院分部课长,南京熊猫电子装联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日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淮安苏益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校外企业成员为本专业与相应企业合作主要联络、协调人,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有高度热情与丰富经验。“校企合作事业部”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讨布置当学期校企合作重点事宜,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组织、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师资互聘、教育教学评价等进行宏观规划与安排,日常工作中由“校企合作事业部”部长与秘书对具体事项进行组织,并与企业成员一起开展落实与实施工作。2、校企合作主要项目 在“校企合作事业部”的总体规划与安排下,近2年,本专业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1)开设南京市SMT协会订单班,开展订单培养。通过南京市SMT行业协会,与熊猫电子装联、南京品尚、南京同创等会员企业联合开展SMT行业协会订单班培养。定单班以培养SMT企业培养业务骨干为切入点,着重在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方面深入实践,并将表面装接行业标准、电子制造岗位规范、SIP标准体系、电子产品装接工认证体系引入协会班人才培养各环节,建立校、行、企结合的多方评价体系,将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行业文化理念引入到全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协会订单班2011年开设,每年各开设1个班,每班规模40人。 2)与中电14所全方位开展校企战略合作。南京中电14所是一个集产品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产品涵盖军品、民品等多个领域,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技术领域,本院将通过校企合作事业部,开展与中电14所全方位合作,合作内容包括:邀请中电14所专家从电子产品研发、生产、服务方面指导、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并以分层、分类的订单培养为着力点开展人才培养;依托中电14所人才优势,从产品研发、生产、服务3个方面聘请专家、技工骨干到校教学,建立优质的兼职教师团队;依托中电14所技术及人才培养优势,选送教师入所锻练,提高专任教师水平;依托订单培养,选送学生入所顶岗,开展联合培养,实施“双主体”办学。合作进度安排:2011年与中电14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重点;2012年开设中电14所订单班,进行联合订单培养;每学期聘请中电14所2-3名一线高水平技工参与本专业实践教学,每年选送2名左右骨干教师入所进行工程锻练与专业技能进修;2013年安排订单班学生入所顶岗,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将订单班培养主体由学校转入企业,实施人才共育、过程共管。3)开展“校中厂”、“厂中校”项目建设。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电子产品加工中心”、“电子测量实训室”基础上,新建“电子产品测试中心”。电子产品加工中心有SMT生产线2条、波峰插件线与电路板返修线各1条,2007年被江苏省科技厅确定为淮安市贴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为淮安市14家中小电子企业SMT加工基地。“电子产品测试中心”主要围绕电子产品板级装贴工艺测试、板级功能测试、整机功能测试三个方面,整合电子测量实训室已有资源进行投建,建成后的测试中心与电子产品加工中心相补充,集电子产品生产、调试、返修为一体。在功能上,转换中心运行模式,大力发挥其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作用,使中心运行主动迎合淮安市产业发展,使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建设“校中厂”型实训基地。针对SMT行业协会订单班与中电14所订单班,在南京市SMT协会会员单位南京熊猫、南京同创、南京品尚公司与中电14所开展顶岗实习,将订单培养主体放到企业、课堂设在车间;利用淮安富士康及其设置在学院的制造中心,结合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等课程教学,将相应课程教学安排到淮安富士康对应车间,并推行顶岗实习。通过将课程学习与岗位锻练、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企业顶岗实习常态化,打造“厂中校”办学模式。为了保证合作长期稳定的发展,在 “厂中校”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管理机制,改变以往单纯由学校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的共同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校内教学轮换进行,建立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保证企业的用人需求,达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的效果。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改革实习考核机制,突出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用,让企业有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尽早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进程安排:2012年完成“电子产品测试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同时与电子产品加工中心一起,完成中心企业化环境建设、推行企业化管理,并建立完善的产教结合的学生实习运行体系;“厂中校”建设方面,2011年与南京市SMT协会相关会员单位、中电14所、淮安富士康讨论确定本专业顶岗实习常态化方案,2013年建立完善的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课堂体系。4)建设企业“e”联课堂。本专业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合作企业一起建设“e”联课堂,将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借鉴视频会议系统方案,建设学校、企业间视频课堂系统。视频课堂系统借助于视频、音频设备,通过网络系统在企业车间与学校课堂间建立连接,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其二,学校与企业人员一起,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典型产品、典型工艺问题、典型生产流程等进行收集整理,以影像、动画、文本、框图等多种形式开发企业案例库,并借助服务器、网络实现共享,丰富教学资源。进程安排:2011年与合作企业一起研讨视频课堂、企业案例库建设方案,2012年在相应企业与学校完成系统终端建设,并在相应课程中开展校企联合教学,2013年初步建成内容丰富的共享型企业案例库。表2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费一览表序号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万元)责任人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院自筹合计学校企业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1校行企合作组织机构机制建设2244聂开俊魏子陵2行业协会订单培养2241126李朝林魏子陵3中电14所战略合作2241126聂开俊赵玉洁4“校中厂”与“厂中校” 合作模式建设2244聂开俊魏子陵5“e”联课堂建设(同校外基地)15153361221435李朝林魏子陵总计1942377141441855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构建 “343”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指校、行、企3方,围绕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团队等4个方面,通过职业体验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等3个阶段,逐层递进的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3方合作学校:主导作用行业:指导作用企业:参与作用 4共切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团队3段递进大一:基本技能培养与职业体验实习大二:专项技能培养与专业顶岗实习大三:综合技能培养与就业顶岗实习应用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一:“343”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与南京表面组装(SMT)专业学会、中电十四所、南京熊猫、日东电子等企业,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合作机制:学会主要提供行业咨询,负责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评估,监督教学计划执行,定期协调企业工程师来学院兼职教学;学校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培养人才;企业负责学生学业考评,吸纳学生就业,反馈毕业生质量。同时,校、行、企三方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事业部,并聘请了企业人员担任电子工程学院企业主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对现有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企业和社会调研,与行业专家研讨论证,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按照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中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探索“长短学期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双轮循环”教学组织模式,按照“职业体验专业顶岗就业顶岗”的工学结合实施主线,通过专业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轮岗实习企业和顶岗实习企业三个层次递进的工学结合教学环节,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不间断,形成“职业认知能力、职业定向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三个阶段的连续性培养,构建了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2、课程体系建设立足区域经济,跟踪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电子制造产业相关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职要求,分析归纳工作任务,优化以设计能力、创造能力为职业竞争力核心的 “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校、行、企三方专家通过市场调研、行业研讨,进一步对本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所示:表3 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电子产品设计分析产品设计任务书,确定电子产品的功能与性能;电子产品原理图设计及整机结构设计;设计产品制作工艺;产品样机制作与调试;电路改进与优化;编写设计文件、技术文件;绘制产品电路原理图;绘制电路接线图;设计电子线路PCB板图;PCB板制作。电子绘图员印制电路照相制板工电子电路设计助理工程师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熟悉SMT元器件和SMT制程,以及ISO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能够编制和改进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流程;电子产品整机生产工艺操作、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组织、设备及技术管理;制定工艺规范,编制电子产品接线图、装配图,制定工艺、工时等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监督和指导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电子产品装接工(SMT)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产品检测调试与返修工艺过程检验;产品质量检验;产品品质统计分析;编制实验报告;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电子电路的调试与检测;工艺质量缺陷的识别与分析;能够根据工艺文件及产品技术要求,使用各种检测仪器仪表检测单元电路、系统电路的功能、技术参数,并能够对电子产品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无线电调试工仪器仪表装配工检验员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参数设置、调整;设备维修保养;设备故障诊断、维修设备维修工程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础之上,围绕电子产品制造产品设计、组装、测试等三大任务领域,依据“懂工艺、会设计、擅制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达到“设计一款产品、生产一批产品、测试一类产品”的专业学习目标,在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前提下,选择课程学习载体,建设“学习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统一”的特色专业课程,建成如图所示的职业竞争力核心的 “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图二: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职业认证课程平台”,实施“双证”课程培养。将电子产品设计、组装与测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的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将无线电调试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电子产品模拟电路分析与应用、数字电路分析与应用、高频电路分析与应用和电子产品电路检测与信号测量等课程教学之中;将电子装接工(SMT) 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嵌入到SMT制程与设备维护课程教学之中;将电子绘图员、印制电路照相制版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电子电路制图与制板课程中。制定“双证”课程的课程考核标准,实现与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接轨。3、结合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长短学期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双轮循环”的教学组织框架如图所示。图三:“课程、工作学期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双轮循环”教学组织框架依托“校中厂” 、“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系统安排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将一个学年划分为2个课程学期和1个工作学期,2个课程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而工作学期主要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进行与教学相结合的生产实践或岗位实习,实现工学交替。通过实施“课程、工作学期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双轮循环”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从校内课堂到企业生产现场、企业生产车间到校内课堂的多轮交替循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掌握专业技能,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了解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层次递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各学期具体任务:课程学期1-2,职业领域公共课程、基础课程(技能)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基本能力。工作学期1,职业体验实习。通常安排在课程学期2和3之间,时间一般为8周,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参与企业真实生产,同时对若干工作岗位的锻炼和对具体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跟踪学习,体验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服务企业的岗位及其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同时为后续参与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基础。课程学期3-4,难度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单片机应用技术、SMT制程与设备维护等课程学习,形成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SMT生产工艺设计与管理、电子产品检修调试等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学期2,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课程学期4和5之间,时间为16周,通过“校中厂” 、“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的电子产品组装、测试等项目生产实习,通过轮岗训练,学生完整的参与生产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组装、测试等职业定向能力。课程学期5,难度5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通过对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电子产品整机检修调试、生产工程实务等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整机调试与检修能力等,为今后职业岗位的迁移奠定基础,促进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工作学期3,就业顶岗实习,时间30周,通过就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产品生产组装、测试方案设计,现场应对、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其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4、牵手中职校,探索系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延伸,依托本专业中职对口招生,牵手区域内淮阴职教中心、泗阳职教中心等多家职教中心,实施“校校联合”,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探索与淮阴职教中心合作,在相关电类专业中,成立“技能提升培育订单班”。系统设计培育订单班在中职阶段及未来高职阶段中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技能训练方案,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表4: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经费一览表序号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万元)责任人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院自筹合计学校企业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体系建设2244聂开俊魏子陵总计2244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建立由专职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组成课程研发队伍,根据课程地位与作用,将受益面广、专业覆盖大的8门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每门核心课程均采用课程负责人制,组建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开发教材,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岗位能力标准、实训项目内容、实训要点和技能考核标准的编制;专任教师侧重知识要点的重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研究。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教师以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为学生学习提供资询与帮助,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注重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交流,要及时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实践实训中,拓展思路,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课程。计划开发低频电路分析与应用、数字电路分析与应用、高频电路分析与应用、电子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虚拟测量规划与实施等5门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利用核心课程建设成果,搭建基本的教学资源平台,建成以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标准、习题试卷库、教学项目、学习指南、视频材料等为主要内容,可实现网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资源,将所有教学资源对外开放,最终形成在全国同类院校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教学资源丰富、使用方便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优势资源共享。表5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名称建设内容校内人员行、企合作人员SMT制程与设备维护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着力做好四项任务,第一,以硬板、柔板、陶瓷特种板等典型电路板组装生产任务为驱动,在校内电子产品制造中心生产实训基地,在“车间化”班组管理生产模式下学习工作,训导职业技能,在校外富盟电子淮安信息工程中心生产实训基地,以“职业人”标准进行专业顶岗实习,通过生产1批产品,达到强化专业电子产品组装核心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第二,与富盟电子、南京熊猫电子装联等企业合作,建设“e空中教室”,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专业课程教师也可适时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实现校企双向联合教学。第三,与富盟电子、南京熊猫电子装联等企业合作,开发以反映印刷机、贴片机、回流焊炉内部结构的虚拟设备一套、生产运行故障检修数字化案例100个,开发编写电子装接工(表面贴装)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系列教材。第四,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针对的能力层次,在结合中职电子类本课程教学目标基础上,将课程划分成“设备操作、工艺设计、设备维护”三个模块,便于实现与中职在课程内容上的对接。李朝林刘步中魏子陵(南京SMT协会主任)单片机应用技术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重点做好四项任务。第一,通过2年的建设达到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完成1款智能测控产品开发设计,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的核心能力。第二,校企合作,建设单片机技术应用仿真项目学习包,采用目前最先进虚拟系统模型(Proteus VSM)工具。Proteus VSM 组合了混模式SPICE电路仿真、动画器件及微处理器模型,以实现完整的基于微控制器设计的协同仿真。第三,在“三年、三类、三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框架下,进一步优化课程竞赛方案、开发以产品设计为主的课程竞赛项目,建设课程竞赛项目题库。第四,结合各类大赛、毕业综合实践,在校内电子产品创新设计中心、中电14所淮安信息产研站,开展产品项目设计。徐江海卢素锋孙庆海(江苏奥特电气制造公司生产技术经理)电子产品检测与信号测量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重点做好四项任务。第一,以液晶电视等数码产品为载体,围绕“基本电子仪器、在线测试设备、功能测试设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典型测试任务,通过一类产品测试,掌握基本电子仪器工作原理、选择、使用方法,掌握在线测试设备操作、编程及品质分析方法,掌握产品综合性能参数测试方案设计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与南京熊猫、淮安苏益电器公司合作,以手机、漏电保护器、智能电表测试为载体,在校内建设以在线测试、功能测试项目为主的电子测试分析中心,并共同开发建设手机、漏电保护器、智能电表在线测试、功能测试等虚拟生产动画资源,方便学生适时学习。第三,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针对的能力层次,在结合中职电子类本课程教学目

    注意事项

    本文([理学]淮信院应用电子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方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