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铁路运输专业重点讲义汇总 完整版.doc
-
资源ID:4072544
资源大小:206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级经济师考试铁路运输专业重点讲义汇总 完整版.doc
第一章 运输业与运输市场第一节 运输的意义与作用一、运输的意义现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二、运输的作用(一)运输有利于开拓市场1.在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的年代,市场位置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和货物可及性的影响2.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效率的提高,运输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创造出明显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1)空间效用:运输系统的改善可以扩大货物运送距离,从而可以扩大市场范围,市场范围扩大的比率将超过运输距离增加的比率(运输与贸易的平方定律)(2)时间效用:高效运输能够保证商品在市场需要的时间适时送到,当运输速度提高1倍时,潜在的市场范围可以扩大3倍(拉德纳定律)注意:不要混淆两条定律(二)运输有利于鼓励市场竞争并降低市场价格1.运输有利于降低市场价格(1)运输系统的改革和运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价格(2)高效廉价的运输可以扩大市场的销售范围,使离市场较远的厂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降低商品价格2.运输与土地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的关系(1)高效而廉价的运输可以使土地获得多种用途(2)运输条件改善可以使运输延伸到的地区地价增值,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市场繁荣例题:高效、廉价运输可以( )A. 使土地获得多种用途B. 促进运输延伸到得地区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C. 使土地用途变小D. 使运输延伸到得地区地价增值E. 使运输延伸到得地区地价贬值正确答案:A B D(三)运输有利于劳动的地区分工和市场专业化第二节 运输业的性质与特征一、运输业的性质(双重性质)运输业既是从事客货运输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属于公共服务业(一)物质生产部门1.强调了运输业是运输生产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空间位置,使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变化的过程2.运输的基本效用和功能:实现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移(二)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调运输业在运输活动中的服务性质,运输业必须以服务为前提向全社会提供运输产品二、运输业的特征(6大特征)(一)运输业是一个不产生新的实物形态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1.运输产品及其计量(1)运输产品:运输对象(旅客、货物)的空间位移(2)运输产品计量:旅客人公里、货物吨公里2.运输业参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但不增加社会产品实物总量(二)运输业的劳动对象是旅客和货物,运输业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只改变它的空间位置,它对劳动对象只有生产权(运输权),而无所有权(三)运输是社会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四)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是同一过程运输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无法通过对运输产品的修复而使消费者免受侵害或影响(五)运输业具有“网络型产业”特征网络性特征决定了运输业内部各环节及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间协调的重要性(六)运输业的资本结构有其特殊性1.固定资本比重大2.流动资本比重小3.资本周转速度相对较慢例题:从运输业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关系看,以下描述准确的是( )。A.运输业参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增加社会产品实物总量B.运输业不参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增加社会产品实物总量C.运输业不参与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不增加社会产品实物总量D.运输业参与社会总产品和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创造,不增加社会产品实物总量正确答案:D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经济区位一、经济区位(一)含义: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带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二)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等2.经济技术因素:成本、价格、生产工艺等3.社会政治因素:法律政策体系、教育文化等4.基础设施因素:交通通讯设施、供水排水设施等二、交通运输与农业区位(杜能)(一)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二)杜能圈: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例题:杜能圈由里向外依次为( )。A.轮作式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林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B.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C.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D.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畜牧业圈正确答案:B三、交通运输与工业区位 (韦伯)(一)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析,指出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二)区位因子分类1.按区位因子的作用范围: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2.按区位因子的作用方式: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3.按区位因子的属性:分为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三)决定工业区位的三大因子:运费、劳动力、集聚四、交通经济带(一)含义:具有耗散结构的空间经济系统,是成熟社会经济的有机体(二)基本类型1.沿海交通经济带:由沿海若干港口城市辐射区域构成的经济带2.沿江(河)型交通经济带:由沿江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城市辐射区域构成的经济带(德国莱茵河经济带)3.陆路型交通经济带:沿铁路或公路干线的城镇辐射范围内的区域构成的经济带4.复合型交通经济带: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综合运输通道为轴,以沿线大中小城市体系为依托,以发达的工农业和商贸业、流通业为骨干的经济带(三)交通经济带的演化过程1.启动期2.雏形期3.形成期4.延伸期5.后工业化时期五、产业梯度转移(一)含义: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二)产业梯度影响因素1.比较劳动生产率2.区位商第四节 不同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及发展新动向一、不同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运输方式 优 点 缺 点 适用范围 铁 路 1.运输能力大 2.运行速度快 3.受天气等自然条件限制较小,运输的连续性强 4.运用性能好 5.安全、准时、平稳、可靠 6.运输成本较低,平均运距较长。7.能耗较低 1.投资大 2.回收期长 3.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货物和一般货物的长中途运输、城市间运输 公 路 1.机动灵活,可达性好 2.运送速度快 3.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避免中转换装环节,减少货损和货差 1.运输能力小 2.运输能耗大 3.运输成本高 4.劳动生产率低 5.占地多 专业运输,零担运输,短途运输,集运与分送,支线运输,枢纽内及地方运输 水 路 1.运输能力大 2.运输通用性能较好,在运送大件货物方面具有较可明显的优势 3.建设投资较少 4.运输成本低 5.劳动生产率高 6.平均运距长 7.远洋运输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作用明显 1.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2.运送速度慢 大件低档货物运输,单位时间内价值低的旅客运输 航 空 1.运行速度快 2.机动性能好 3.占用土地较少 1.成本和运价较高 2.能耗大 3.运输能力小 4.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单位时间内价值高的旅客运输、单位体积价值含量高的货物运输、中长距离运输 管 道 1. 运输量大 2.占地少 3.耗能小,安全可靠,无污染,低成本 4. 不受气候影响 1.专用性强,对运输对象有特定要求 2.常需其他运输方式作为过渡 总运量及日运量大的不间断液体货物或固体悬浮物的运输 二、不同运输方式发展新动向(一)铁路运输1.重载化2.高速化(二)公路运输1.拖挂化2.专用化3.柴油化4.高速化(三)水运1.水上货运专业化、高效化2.内河航运航道标准化,运输顶推化3.水运管理系统的电子化(四)航空运输1.运输工具大型化、超高速化2.安全保证系统自动化3.运输管理和服务电脑化(五)管道运输1.高压力、大口径化2.管道运输自动化例题:水运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 )A.水上货运的专业化、高效化B.航道标准化,运输顶推化C.水运管理系统的电子化D.水上运输的专业化E. 水上运输的重载化正确答案:AB C第五节 运输市场的含义、特征与结构一、运输市场的含义(3层含义)(一)运输市场是运输产品交换的场所(强调地理概念)(二)运输市场是运输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强调买方、卖方力量的结合)(三)运输市场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运输产品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强调需求)二、运输市场的构成(一)运输需求者:具有潜在或现实需求的单位、组织和个人。 客观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二)运输供给者:提供各种客货运输服务,满足需求者空间位移要求的各类运输者。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运输供给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不同的运输供给者所提供的运输产品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称为有效运输供给(三)运输中介者:提供各种客货运输服务信息及运输代理业务的企业或经纪人,随着运输市场的不断发展,运输中介者由于专门服务性强、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在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运输交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来规范和影响运输市场,解决运输市场常出现的且通过市场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三、运输市场的特征(一)运输市场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且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均存在不均衡性(二)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1.派生需求:当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是由另一种或几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衍生出来时,就称为派生需求2.派生性是运输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多数情况下人与货物在空间的位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实现生产或生活中的某种其他目的而必须完成的一种中间过程3.运输需求的派生性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大小决定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等因素(三)运输市场上出售的是非实物性产品(位移)位移的特性: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不可贮藏性、缺乏所有权(四)运输市场上存在较多的联合产品(共同产品)联合成本的概念例题:从理论上讲,当生产某一种产品的同时,导致以某一比例生产出另一些产品,而且这种连带产品与引起它的主产品保持固定比例,就产生了( )A.固定成本B.变动成本C.联合成本D.边际成本(五)个别市场的进入有一定的困难四、运输市场结构(一)空间结构:决定不同区域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技术结构:五种运输方式以及它们各自技术内容不断发展的体现综合运输体系第二章 可持续交通运输与铁路发展规划第一节 可持续交通运输的基本内容可持续交通运输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容的运输,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应相平衡,即可持续运输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2.运输的经济与财务可持续性,即运输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可持续运输条件下的运输系统其运行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运输资产能够完好地运行,运输财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并实现有效和公平的代际转移3.运输的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即运输活动对环境与生态造成的损害能够完全纳入公共或私人的运输决策框架中,以使运输受益者承担运输外部性所产生的全部费用4.运输的社会可持续性,即运输改善和运输发展的利益应在全社会成员间公平分配可持续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以来,各行各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本部门或本行业的指导原则,并体现在各项计划和规划之中。同样,可持续 发展也必须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内涵及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是制定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可持续(sustainable)一词最早产生于生态学,8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在国外的林业和渔业等学科中出现可持续性一词,如由于砍伐、火 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在生态学上称为可持续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又被翻译为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于80年代。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在世界自然保护 大纲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主要是从自然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角度提出的。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中,从社 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地球首脑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成为全球的共识。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自然科学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生命支持系统的角度,认为可持续发展“应以地球承载能力为 限度”;经济学则从人的福利方面考虑,“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社会学家则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强调 “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从哲学和伦理学角度提出来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上述定义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三维尺度,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和 生态三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这是由这一复合系统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经济系统离开资源和环境的依托,经济就不能发展而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的 支撑,人类文明就不能出现而会走向原始;同样,如果没有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资源环境就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在环境退化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时,也将没有经 济实力和良好的机制使之得到恢复和改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是动态的,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互为依存,协同演进。我国曾有“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种用法。1990年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用的是 “持续发展”;1993年10月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组织召开了中国21世纪议程国际研讨会,会议材料“中国21世纪议程在行动”中也用了“持续发 展”一词,但其中附一说明:“根据外交部的建议,本文中的持续发展均改为可持续发展”。1994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国21世纪议 程的通知,同月“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召开,在国务院文件和圆桌会议上均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提法,由此“可持续发展”一词开始在国内广为 使用。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许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华。据研究,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保护正在怀孕或产卵期的鸟兽鱼鳖的思想和封山开禁等等法令。在广 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语言中,也有大量的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词汇,例如“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细水长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等,也有许多 反映不良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或“败家子”行为的语言,如“坐吃山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等。虽然这些词汇不能涵盖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可持续 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理解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这也是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文化氛围。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可持续发展,可以指发展要有后劲,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要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一直发展下去,并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 件,而且还不能毁了“发展”的根。如果将可持续发展比作是“接力赛”,则每一代人就象接力赛中的一位“运动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象“接力棒”从前 一位运动员手中传递到后一位运动员的手里。在接力的过程中,每一位运动员不仅自己要能够快速地跑到终点,而且还要将“接力棒”顺利地传递到下一位运动员手 中,不能将接力棒掉到地上或为下一位运动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投资的角度看,只要我们今天的投资不妨碍明天的发展,而是有利于明天的发展的,那么,这种 投资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根据里约可持续发展宣言精神,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首先,发展是硬道理,必须通 过发展以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那种认为我们必须停止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没有当前的发展,未来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又必 须是可持续的,不能竭泽而渔;在追求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有长远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高速度;不以牺牲后 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二是重视发展的协调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均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资源 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明显。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当前经济发展和提高资源承载力之间合理配置资源,适当加大对资源勘察、环境整治、以及旨在 防止自然资本枯竭和减少的技术创新的投资,以维护自然资本,扩大资源环境的供给能力。三是要强调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可持续发展应该是避免单纯依靠 扩大资源投入和消费来增大经济的总量,而要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各种经济活动更加有效,单位经济增 长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更少,单位投入所产生的废弃物更少,从而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四是要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 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政府应当保护承受能力差的阶层,给予落后地区在政策上的支 持,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事实上,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状态的描述,要求发展的速度相对稳定,不能有大起大落;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发展的 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如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从而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一。所谓能力建设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没有人的能力的提高,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 形势需要,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因而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人的潜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 发挥,因而也就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后来者居上;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增加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甚至制约经济社会 的发展。能力建设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重视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将之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优先 位置;制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国家的发展得到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为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交通运输发展 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这一方面。第二节 交通运输的外部性分析与评估一、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一)外部性的概念和影响1.外部性是指一方的经济活动在给另一方带来损失或收益时,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获得相应的报酬2.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1)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2)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3.外部性会使资源配置偏离最佳境界,社会福利蒙受损失(二)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外部成本内部化二、交通运输的外部性(一)外部性问题在运输活动中的具体化1.正的外部性2.负的外部性(二)交通运输外部性的层次1.供给外部性,即基础设施供给产生的正负影响2.使用外部性,包括正效果(如可通达性提高和时间节约,产生新的消费和新的物流组织)和负效果(交通拥挤,运输系统未涵盖的费用环境影响,交通事故)3.由不应该付费的群体支付了基础设施费用而产生的财务配置4.运输系统的行为影响到运输业以外的第三群体三、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及其评估(一)交通运输外部成本1.交通运输的环境污染2.交通事故3.交通拥挤4.交通噪声(二)运输外部成本评估小汽车>公共汽车>航空>铁路本文为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铁路运输经济专业的备考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3年经济师考试! 第三节 交通运输外部性的治理一、解决交通运输外部性的政策(一)目标:使运输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交通运输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二)对策措施1.将外部性内部化:须产权确定(科斯定理)2.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和提高运输资源的利用率等运输技术创新3.发展外部成本低的运输方式二、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构建可持续的综合运输体系第四节 交通建设项目的次生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一)自然环境1.原生环境(第一环境)2.次生环境(第二环境)(二)社会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中心层次)二、次生环境影响评价(一)含义及目的(二)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和自然环境评价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三)交通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1.总体属于间接影响评价2.进行定量分析的难度大3.影响因素多(四)交通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1.直接影响区2.交通建设项目沿线范围3.间接影响区(五)交通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范围:尽可能长第五节 交通规划内容与铁路发展规划一、交通规划(一)实体规划(二)制度规划二、铁路发展规划(一)规划内容1. 路网规模2. 路网结构3. 路网质量4. 技术水平(二)2020年的规划目标铁路网要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约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约1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三、对路网规模的规划与预测(节点法)(一)含义(二)原始模型与改进模型(三)节点选择原则1.城镇人口在一定规模以上的城市2.产生大总运量的资源型城市3.港口城市和公路主要枢纽城市及在国家战略地位中重要的城市4.主要旅游景点所在地5.边境口岸及具有国防意义的城市第三章 运输产品概论第一节 运输产品的性质一、运输产品的含义不仅是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移,其内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二、运输产品的性质(一)运输产品的效用是二元的1.空间效用:跨越空间障碍,克服距离因素的作用和能力2.时间效用:克服空间障碍需要支付的时间代价(二)运输产品的无形性无形性是运输产品最明显的特征(三)运输产品的网络性1.明显的区域性与方向性2.转换成本与锁定效应3.规模经济(四)运输产品的完整性多数情况下,提供完整的运输产品需要多种运输方式通过接续运输共同完成(五)运输产品的替代性与互补性1.替代性:(竞争性)2.互补性:(协作性)大力发展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无缝隙接续运输是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六)运输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未达到拥挤点)达到拥挤点:私人物品属性例题:在到达拥挤点后,运输产品的( )属性开始显现。A.公共物品B.私人物品C.拥挤物品D.网络物品正确答案:B第二节 运输产品的整体概念一、一般产品的整体概念(一)完整的产品概念:既包括提供给消费者的有形产品,同时也包括提供给消费者的无形产品和利益,是二者的结合(二)产品整体概念的组成(3个层次)1.核心产品(实质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中心内容,产品整体概念的基础2.形式产品(形体产品):扩大化的核心产品。由质量、造型、特征、商标和包装等5种标志组成3.扩大产品(延伸产品):顾客购买产品时所得到的其他利益总和二、运输产品的整体概念1.核心产品:满足旅客和货物的位移要求2.形式产品:旅客和货主直观感受到的运输企业的品牌和标识、运输企业人员精神风貌等3.扩大产品:运输产品购买者得到的附加利益(信息服务、服务承诺、延伸服务)4.相应指标及指标体系(1)核心层: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2)形式层:时刻表、客座占有率、企业名称(3)扩大层:客票预订制度、赔付制度、信息提供、延伸服务三、评价体系例题:形式产品是扩大化的核心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实体的外观,它由( )组成。A.维修B.造型C.特征D.商标E.包装正确答案: BCDE第三节 运输产品效用及产品组合一、运输产品效用(一)运输产品三维特性1.空间特性:反映运输产品的完成要跨越空间障碍,克服距离因素2.时间特性:反映完成位移所需支付的时间代价3.数量特性:反映产品的数量、规模大小(二)运输产品的效用1.空间效用:在运输业不发达阶段居主要地位2.时间效用:在运输业发达阶段居主要地位,是今后决定运输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二、运输产品组合(一)含义:不同类型运输产品及其构成(二)影响因素1.受企业资源条件限制2.受市场需求情况影响3. 受市场竞争情况影响(三)产品组合策略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运输需求增大而呈现多样化趋势时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运输需求萎缩或某种类型运输需求下降时3.产品线延伸策略:改变原有产品组合内容(1)向上延伸:在原有产品线中增加高档次产品(2)向下延伸:在原有产品线中增加低档廉价产品(3)双向延伸:增加高档高价产品的同时增加低价低档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第四节 运输产品品牌、类型及产品生命周期一、运输产品品牌(一)品牌:产品整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经营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和标志,是用来识别产品卖方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从而使不同企业的产品相互区别1.有形产品:产品品牌2.运输产品:企业品牌(二)品牌效果1.品牌的特征(1)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2)具有重要价值的资产(3)一面旗帜(4)购买导向(5)精神境界和心理享受(6)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标本2.运输业品牌效果(1)决定于一定的词语、标记、广告标识语以及品牌媒介对这些要素的应用(2)衡量不同运输方式的品牌资产是困难的,但运输消费者对运输方式及企业的偏好是可以通过调查得出的二、运输产品类型与产品生命周期(一)运输产品类型1.产内运输(企业自有运输)2.社会运输(1)按运输对象分:货物运输产品、旅客运输产品(2)按运输速度分:不同速度等级的运输产品(3)按地理区位分:国际间、城际间、城市交通运输产品(4)按运输距离分:长距离运输产品、中距离运输产品、短距离运输产品(二)运输产品的生命周期1.产品生命周期(1)4个阶段:产品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2)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重点掌握“双周期生命曲线”(图312)和“扇形生命周期曲线”(图313)2. 运输产品生命周期(1)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2)运输产品性能不断改善、提高例题: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 )个阶段A.2个B.3个C.4个D.5个正确答案:C第四章 运价原理第一节 运价制定的基本原理一、运输价值与运价(一)运输价值1.含义:运输价值是凝结在运输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运输劳动者在实现商品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2.组成(1)C:运输过程中转移的物化劳动价值(2)V:运输生产者为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价值(3)M:运输生产者为社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2)和(3)又称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3.运输价值的特点(1)构成运输业产品价值的材料不是用于制造产品本身,而用于设备的维修和养护(2)固定资产(运输设备)损耗的价值补偿对运输价值影响较大(3)运输价值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运输价值的实现过程(二)运输价值与运价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1)运输价值是运输价格的基础(2)运输价格是运输价值的货币表现2.运价的组成(1)物化劳动的消耗支出(2)劳动报酬(工资)支出(3)盈利二、运价的意义(一)运价的职能1.运输收入分配职能(1)运价能够调节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分配(2)运价能够调节运输业内部不同运输方式、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2.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对不同运输需求者制定不同的运价,意味着对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调节3.运输资源分配的职能:运价在一定程度决定社会对运输投资的积极性,决定对各种运输设备的利用程度。4.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职能:通过建立灵活的运价机制,使运价能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保证运输企业经济效益最大(二)运价与物价的关系1.运价上升会导致物价上升2.物价上涨会推动运输成本上升,导致运输企业利润的减少,运价必须做相应调整三、运价制定的一般原理(一)平均成本定价论1.含义:平均运输成本(最低底限)+利润2.计算公式运价=固定总成本/运量+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运量的利润3.优点和适用范围(1)操作简单(2)适用于运输市场不十分活跃,竞争不太激烈,货源比较稳定的运输方式或运输线路4.存在问题(1)在运输需求发生变化时不能灵活调整运价以适应市场状况(2)没有考虑成本差异对定价的影响(3)有时会导致运价的严重扭曲(二)边际成本定价法1.含义:指当运输供求发生变动时,运输企业必须增加或减少运输量,并以因增加或减少运输量而引起的总成本变动为基础确定运输价格2. 优点和适用范围(1)比较适合运输业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货源不足,运能过剩的竞争性运输市场(2)考虑了市场上运输供求状况,可以满足制定分线运价、分区运价的需要3.存在问题只考虑了成本的边际变化,没有考虑总成本的情况,当边际成本长期小于平均成本时就会使企业发生亏损(三)负担能力定价论是按照待运商品的价值来确定定价,高价值商品制定高运价,低价值商品制定低运价,是以运输需求为基础的定价(四)供求关系定价论强调市场供求关系对制定运价的影响,运价应更多地随着市场供求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运输市场的均衡状态(五)拉姆齐定价(2011版教材新增内容)1.适用范围:受管制的企业(公用事业)和非盈利企业2.含义:是一种次优定价,在最优定价无法实行的情况下,采取次优方式分摊固定设施成本,利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需求价格弹性差别作为分摊固定成本的基础四、运价形成机制(一)含义:指依据一定原理,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价格决策制度(二)内容1.运价形成的主体:运价制定、运价调整及运价管理的主体,起决定性作用2. 运价形成的方式(三)建立我国运输业市场化运价形成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1.明确运价形成的基础2.调整和改变运价形成主体3.转变运价形成的方式4.完善运价形式第二节 运价的结构与形式一、运价的结构(一)含义:运价体系各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二)按距离别的差别运价结构(里程运价结构)1.实行按距离别的差别运价结构的原因:随运距成比例增加的只是中转作业费和运行作业费,始发到达作业费不变。所以,运距越长,分摊到单位运输里程的发到作业费就越少,运输成本就越低。2.四种基本情况(1)运价率随运输距离的延长一直递远递减,与运输成本的递远递减情况基本一致(2)运价率在一定运距范围内递远递减,超过一定范围,则保持稳定水平(3)运价率在一定运距范围内递远递减,超过这一范围,则递远递增(4)运价率不随运距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同一水平3.三种变形情况(1)邮票式运价结构:不论运距长短,制定相同的运价,收取同样的运费(2)基点式运价结构:(差数运价系统)把某一车站作为基点,运费总额是发送站到基点的运费加上基点到终点的运费(3)成组运价结构:(区域共同运价结构)将某一区域内所有发站或到站集合成祖,在一个组内的所有各站都采用同一运价(三)按运输对象别的差别运价结构1.按货种别的差别运价结构(1)不同种类货物由于本身性质差异决定了运输成本的差异,进而导致了对承运不同货物制定高低不同的运价(2)通过货物分类和确定级差实现2.按客运别的差别运价结构(1)不同运输方式旅客运输在运输设施、旅行速度上差别较大(2)同一运输方式旅客运输由于所使用设备、提供的运输服务质量不同,旅客享受的舒适度也大不相同,因而票价也存在较大差异二、运价的形式(一)运价的分类1.按运输对象不同:旅客运价、货物运价、行李包裹运价2.按运输方式不同:铁路运价、公路运价、水运运价、航空运价、管道运价、联运运价(二)铁路运价形式1.普通运价:运价的基本形式2.特定运价3.浮动运价4.分线运价5.地方铁路运价(三)国外铁路运价形式1.公开运价2.合同运价(四)公路运价形式1.计程运价2.计时运价3.长途运价4.短途运价5.公铁联运运价(五)水运运价形式1.里程运价2.航线运价3.联运运价(六)国际水运运价形式1.班轮运价2.航次租船运价(七)航空运价形式1.国内航空运价(1)普通运价(2)浮动运价(3)包机运价2.国际航空运价三、制定运价的方法与步骤(一)货物分类:对众多货物品种化繁为简(二)确定运价基数:是制定货种别、距离别不同运价率的基础,也是决定各个运价率水平的主要因素(三)确定级差率:以运价基数为基础,考虑一定的变化比例来确定其他运价号或运价等级的运价率(四)划分里程区段1.确定划分多少个区段2.确定每个区段包括里程的长短第三节 铁路运价一、影响铁路运价的因素(一)运输成本:制定运价的基础(二)盈利水平(三)市场供求关系(四)运价政策二、铁路旅客运价(一)铁路旅客票价种类1.票价分类(1)客票票价:包括硬座、软座客票票价(2)附加票价:包括加快、卧铺、空调票价2.客运基价和席别比价(1)全国铁路客运基价为5.861分/人公里(2)硬座、软座、硬卧、软卧的席别比价为1:2.0:2.2:3.853.列车空调费和保险费(1)列车空调费为基准票价率的25%(2)保险费按硬座客票基本票价的2%(二)铁路旅客票价的优惠和减让优惠和减让对象:儿童减价票、伤残军人半价票、学生减价票(三)铁路动车组票价1.一等坐车基准价:0.3366元/人公里2.二等坐车基准价:0.2805元/人公里三、铁路货物运价(一)计算货物运输的程序和方法1.程序和方法(1)计算运价里程(2)确定适用的运价号(3)查出适用的运价率(4)确定计费重量,计算运费(5)杂费按规定计算2.计算公式运费=运价率*计费重量=发到基价+(运价基价*运价里程)*计费重量(二)铁路货物运输的其他收费1.铁路建设基金2.铁路电气化附加费(1)铁路电气化附加费由发站一次核收(2)水陆联运货物铁路段铁路电气化附加费,陆转水由发站向托运人核收,水转陆分段收费的由到站向收货人核收,水陆、水铁水一次收费的,由起运港核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