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

    • 资源ID:4071704       资源大小:165.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

    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如美和加拿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土地、劳动力较适中的,如法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第六,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4、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特征是商品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产业化(产供销和贸工农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5、主要内容:一,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二,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三,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化。四,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期货交易。五,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六,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协作、专业分工、商品化经营。6、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摸索和起步阶段(1949-78)。1957年,现代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同义语,被首次提出。基础和展开阶段(1978-2000年)。攻坚与实质阶段(2001-今)。7、主要类型包括生态、有机、精确、数字、都市、观光、种源和能源农业。8、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第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9、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10、按技术进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11、农业科技进步特点:综合性:涉及多方面领域。渐进性:研究周期长,渐进式的技术进步。区域适应性:农业科技应用因区域自然条件而不同。第四,应用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应用存在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12、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品种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基础设施、农用能源;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第四,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管理技能。13、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产品竞争力目标;外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发展、农业外贸、农业现代化14、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作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15、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16、基本职能:催化。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反馈。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17、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第一,选定推广项目:推广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来源:科研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推广部门技术改造。第二,推广试验:小区试验、不同地区推广试验。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第三,示范: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直接向农民传授操作方法。第四,推广:通过示范证明该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进行大面积推广。第五,反馈和改进研究:将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18、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体(推广组织和技术潜在使用者)、内容(农业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客体(农业科技成果)。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公共部门支持、全国统一化组织、专业化推广人员、推广体系与研究体系的密切联系。19、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的主要是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是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由国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萌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1、农业产业化的特征:第一,农业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经营一体化:“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第三,服务社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由社会化组织来提供。第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农户能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平均利润。22、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农民增收。第二,有利于适应大市场需求。第三,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第四,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合同制模式(企业+农户):市场型、生产管理型、资源提供型合同。公司制模式:农工商综合体。合作社模式:分散农户自己组织的组织,代表农民进行市场交易。运行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其中,利益分配机制是核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运转约束机制是前提,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联合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运转约束体制有市场约束体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股份合作约束机制、专业承包约束机制。24、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第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增强。第二,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第三,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第四,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 25、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提出。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1988年,粮农组织在荷兰丹波召开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26、可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实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1996年,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要点,突出“新的绿色革命”技术,指出包括新品种、化肥、灌溉和农药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源于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27、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第一,“不造成环境退化”。第二,“技术上适当”。第三,“经济上可行”。第四,“能够被社会接受”。定义有三点是获得共识的:第一,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第二,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第三,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28、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生态可持续性(基础):自然过程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社会可持续性(目的):发展机会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经济可持续性(主导):产量的持续性29、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业资源锐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30、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第一,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第二,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第三,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31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美国的“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模式、“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错误的是(D)。D.以政府调控为导向 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土地生产率 3.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4. 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都市农业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类型:观光农业6.属于农业科技领域内技术进化的技术: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使用 7.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因地制宜,这使农业科技进步具有(D)特性。D.区域适应性8.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源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科学有(D)。D.农业文化科学10.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农业发展的作用:A.提高土地生产率 B.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C.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D.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11.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ABD)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活动。A.示范 B.培训     D.指导        12.把新技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使用者手中,属于农技推广中的:传达式推广 13.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经过(A)环节证明某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便可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A.示范 14.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推广主体是:实施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15.新时期我国建设由(ABC)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A.国家 B.农业企业 C.农民专业协会16.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作了经典定义,主要含义是:A不造成环境退化 B.技术上适当C.经济上可行D.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B.社会可持续性18.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有A.粮食安全B.消除贫困C.生态保护19.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模式,是(.美国)的经验。20.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表述有错误的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21.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这属于:农艺过程专业化22.常见的“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合同制第二章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 1、农业企业:在一定地点,集合劳力、土地、设备、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动植物产品(包括食物与天然纤维)和相关服务,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单位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称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2、农业企业的生产要素:(1)土地,(2)劳动力(3)资本。(4)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中,技术是生产要素的首位。(5)制度,是指农业企业所选择的体制、机制和行为规范。(6)生态资源存量。作用:对农业企业来说,生态资源存量非减性和稳定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现代农业企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生态资源存量3、农业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1)经营目的是获得利润。(2)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具有法人资格,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4)拥有经营自主权,行使企业应有的职能。农业企业具有本部门企业的特征:(1)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分散性特点。(2)主要从事第一产业。(3)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4)生产活动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4、农业企业分类按资产所有制形式分为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私营、联营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类型。按产出形态划分,有产品生产型农业企业、劳务型和服务型农业企业。按生产经营范围和内容:以生产农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各种专业化和综合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的农工联合;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结合在一起的农工商联合;为农业服务的服务性企业。按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划分,有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按地域空间划分,有地区型农业企业和跨地区型农业企业。按经营形式划分,有承包经营农业企业、租赁经营农业企业和股份制经营农业企业。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有独资、合伙制、合作和公司制,此外还有股份合作制企业。5、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合作、公司制、股份合作制企业。6、农业企业管理体制是指企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它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的划分、组织机构、责、权、利关系,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建立与完善农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企业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7、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一经营层次的主要职能:(1)管理协调;(2)生产服务;(3)资产积累。8、农业合作社双层经营体制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民没有处置权,不能买卖、出租。一些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仍归集体左右,由集体统一筹建和管理。一些中小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和农户使用。(2)在经营方面,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3)分配方面,把家庭经营纳入合作经济体系,既坚持了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9、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途径:(1)健全农业合作社组织,这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保证。(2)完善土地承包形式,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行“双田制”;搞好土地的定等估价;实行土地调整、转包和转让;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制度(3)加强制度建设。(4)发展集体经济。(5)强化服务功能10、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隶属于三种类型的垦区:(1)中央直属垦区;(2)中央直供垦区;(3)地方垦区。国有大中型农场内部一般实行农场分场(专业公司)生产队(厂)三级管理或四级管理。农场是领导和经营中心,统一领导全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一般不直接干预下属场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场内部各管理层次大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内部各种形式的小农场原则上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11、国有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概括为:以农场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农场内部各式小农场分散经营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双层经营的体制中,联系统与分的纽带是经济承包合同。双层经营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业职工素质偏低,不适应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2)基层分散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慢,不适应统一经营规范化的需要;(3)分配关系没有理顺;(4)农场整体效益和经济实力提高较慢。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正确处理统分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农场、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健全服务体系。12、国有农场公司制试点的内容主要有:(1)确定国有农场投资主体,完善法人制度。(2)确定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对试点农场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组。(3)建立与完善内部组织机构。(4)建立新的财会制度和人事劳动制度(5)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6)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3、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资金、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联合、合并、兼并、协作等形式,由多个具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单位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具有规模大、结构层次多、经营范围广、功能多的特点。企业集团有主导产品型、经营服务型、同一部门联合型、多元复合型这几种类型。集团公司管理集团企业的体制,有控股形式、集团与分权形式、经济协作形式等形式。国有农场企业集团主要形式:(1)有条件的垦区(农场群)改组为大型企业集团;(2)以实力强大的大中型农场、工商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3)有条件的国有农场建制改组为综合经营型企业集团。国有农场组建企业集团的配套政策包括:(1)将国有产权明确授权给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2)清理调整企业资产负责结构;(3)赋予企业集团对外经营权;(4)赋予企业集团筹资、融资权,允许试办财务公司,通过市场直接融资。14、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这个有机体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围绕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功能状况及运转方式、运转过程的原理和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的总和。15、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经营方式的区别:(1)企业经营方式是指企业由谁来经营,以及怎样经营,亦即企业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方法与形式的总和。(2)企业经营方式的选择是企业经营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16、完善的独立经营企业经营机制至少有四大功能:(1)完成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功能。(2)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3)行为与利益的整合功能。(4)具有一种企业经营模式维持的功能。17、企业经营机制四大功能的运行特点是:(1)客观性 (2)内生性(3)系统性(4)动态性。18、从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看,企业经营机制由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调控及信息反馈机制构成。从责、权、利三方面关系看,企业经营机制是由企业动力机制(包括收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运行(市场导向、供求、价格、竞争、风险机制)、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构成。19、市场导向机制的表现形式:(1)按市场供求规律来组织经营活动。(2)从市场上获取生产要素。(3)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4)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20、企业管理机制:指企业管理活动内在的管理要素有机组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另外,还存在共同劳动中所形成的责、权、利等三种生产关系要素,其中“责”处于中心的首要地位,权是第二位,利是第三位。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容:(1)约束。(2)激励。(3)流动。(4)效率与公平。(5)资本扩张机制。 21、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划分为承包经营、股份经营和租赁经营。22、承包经营:是当前农业企业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23、国有农场的承包经营既是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一种经济责任制形式。国有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承包责任制,这种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是根据农场的特点来进行的。具体办法分两个层次承包:第一,农场向国家(主管部门)的承包。国家是农场投资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承包经营中是发包方。农场是经营者,是承包方。农场向国家承包,实行财务包干上缴。国有农场承包经营的具体内容包括:(1)发包方与承包方的责、权、利关系;(2)承包指标;(3)承包基数;(4)承包应注意的问题,如承包合同规范化、承包期限延长等。第二,国有农场内部的承包经营。农场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1)农业生产承包经营。主要形式有:承包到户、联产计酬;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职工家庭农场;机务承包经营责任制。(2)工业生产承包经营,主要形式有:利润包干上缴,超收分成,减收扣罚;定额利润,比例分成;亏损包干,减亏留用,超亏不补;定额上缴,盈亏包干。(3)干部岗位责任制,具体形式有:三挂钩责任制;百分考核制;目标责任制。干部岗位责任制,一般是通过落实责任指标、签订合同、组织实施、考核兑现等四个步骤。2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承包经营,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形式:(1)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土地承包到户,实行自主经营,包干分配。主要表现在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对承包单位提供各种服务或经营管理指导。(2)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这一层次从事一些不易经营的大项目,如修建水利设施、农机具修理、植保、兽医、储运、销售和信息服务等。25、股份制经营是采用入股的办法筹集资金,成立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实行独立的自主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形式。股份制经营的优点:(1)有利于筹集资金。(2)实现企业内部产权多元化。(3)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横向经济联合。(4)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主要操作方法:(1)把原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清理折价,扣除债务部分,将余下资产折股,并划分为公股、集体股和个人股,同时还可吸收农民入股,重新组成股份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2)农户集体通过集资入股兴办股份制企业,共同经营,按股分红。股份合作企业一般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免厂长。26、租赁经营租赁经营是指将企业出租给承租者(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经营形式,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承租者以付出租金为代价(有时还要以财产作抵押),向出租者取得经营权的经营方式。租赁经营一般采取个人租赁和集体租赁两种形式。租赁经营与承包经营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1)租赁经营以有偿转让资产经营权为目的,承租人必须按期缴纳租金。(2)承租者与出租者之间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3)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4)承租者除缴纳租金,在保证不损坏生产资料的原则下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所租的资产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有权处置自己的产品和收入。租赁的程序: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实行公开招标、组织招标和签订合同四个步骤。租赁经营是否获得成功,关键是承租人的能力。签订好承租合同和认真执行合同是搞好承租经营的重要条件。第三章农村财政与金融 1、财政支农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利用国家财政收入,为了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措施。它本身不带有歧视性,并不排斥外来的竞争,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财政支农政策遵循的三个原则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思路稳步推进。第一,统筹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城乡的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考虑政策的着力点和政策力度。第二,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第三,公共财政原则。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确定每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3、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种类依据农业与财政支农的内涵,财政支农可以分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中的支持是重点,主要是加大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依据政策内容,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的资金包括15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等;二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免税等。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减免试点,200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5、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抗灾救灾、扶贫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改革。6、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一(1949-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二(1958-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制度的确立。三(1978-1994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等改革时期。四(1994-200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历史阶段。五(2003-),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7、新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的特征表现:投入领域由过去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现在的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彻底取消农业税,加大“三农”投入,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已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各项投入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8、财政支农政策运用的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完善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第二,必须坚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调整和改变国家与农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三,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第四,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9、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一,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初显雏形。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第二,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公共财政性质凸现。第三,体现统筹发展明确,支出“二元”结构开始打破。10、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因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初动因是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产生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并由此演绎了一场以金融机构多样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11、改革过程的简要回顾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并由此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机构、政策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12、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 (1)国家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2)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3)民间融资组织、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在中国,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的三大正规金融组织,也是中国农村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13、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调整和放宽的具体内容:(1)放开准入资本范围。(2)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3)调整投资人资格,放宽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4)放宽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5)调整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6)调整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7)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 主要监管措施:(1)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实施审慎监管。(2)适时采取差别监管措施。(3)引导和监督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的资金投向;(4)建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14、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村镇银行要确保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15.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单个农民或单个农村小企业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入股,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农村资金互助社股金总额的10%,超过5%的应经银监会批准。社员入股必须以货币出资,不得以实物、贷款或其他方式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向入股社员颁发记名股金证,作为社员的入股凭证。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后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审慎经营,严格进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单一农民社员及其在同一户口薄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16.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贷款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贷款公司可经营下列业务:办理各项贷款、办理票据贴现、办理资产转让、办理贷款项下的结算,经批准的其他资产业务。贷款公司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公司不得吸收存款、信贷额度较高,贷款方式灵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5%。17.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18、风险是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含义有三:第一,是指未来将要发生的损失可能性;第二,风险是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概念,可能性一旦变成现实,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第三,风险不是指导致损失的随机事件本身,而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属性:(1)风险的客观性。(2)风险的不确定性。(3)风险的可测性。可测性是保险人能够经营保险的基础。风险分类:按风险损害对象来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风险性质来分,有纯粹风险(静态风险)和道德风险(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按风险涉及范围,分为特定和基本风险。19、风险管理的步骤:(1)风险识别(2)风险评估(3)风险控制(4)检查和评估20、可保风险是指那些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保险的方法分散、减轻和转移的风险。有四个基本条件:(1)风险必须是偶然的。(2)风险必须是意外的。(3)风险是非投机行为风险。可保风险是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不可保的。(4)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并有重大损失可能性的风险才具有可保性。21、保险是以合同的形式,在集合众多受同样风险威胁的被保险人的基础上,由保险人按损失分摊原则预收保费,组织保险基金以货币形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保险的前提: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存在;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多为保险提供了可能。保险的四个要素:(1)风险。(2)保险标的物。(3)保险基金,是指通过立法或合同方式,由各经济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确定的条件下,交付规定数量的保险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只限于保险机构用于补偿按保险条件规定的因各种原因所致的经济损失。(4)保险合同。保险原则:(1)诚信原则。(2)可保利益原则。(3)近因原则。(4)比例分摊原则。保险的职能:经济保障、分配、融资职能。保险种类:按保险的实施形式,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按保险标的和保障范围,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按风险转嫁形式,可分为原保险、再保险、共同保险和重复保险。22、保险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保险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主体,包括保险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二是客体,指保险标的物的可保利益;三是保险合同的内容,包括保险标的及其价值、保险费、保险责任、保险期限。23、保险资金的运用保险人筹集的保险资金,除了支付各项费用、各种赔款、缴纳税收和用于各种未到期责任准备外,还可以进行各种直接投资,如不动产投资、工商业贷款、发放以房产、股票、债券等为抵押品的抵押贷款,还可以进行各种间接投资,如认购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长期性有价证券。另外,也可存入银行或委托银行贷款。24、农业风险的分类农业风险分类:(1)自然风险。(2)市场风险。(3)意外事故。25、农业保险是指保险人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各种保险保障。农业保险的难点:(1)保险金额难于确定。(2)费率难于厘定(3)损失难于评估(4)理赔工作难度大。26、农业保险的特点:(1)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2)农业保险受多重风险制约。(3)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27、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1)种植业保险。分为农作物保险(以林木以外的人工栽培的植物为标的物的保险)和林木保险(以各种用材林或经济林等为标的物的保险)。(2)养殖业保险,分为牲畜保险、家畜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和其他养殖保

    注意事项

    本文(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知识讲义.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