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oc
分类号 F323.2 U D C 626.8 学校代码 10129 学 号 2009211194 内蒙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Study on Sustai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申 请 人: 杜培刚学位门类: 农业推广硕士学科专业: 农业推广研究方向: 农村与区域发展指导教师: 盖志毅 教授论文提交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 摘 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农业用水日趋紧张,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自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保证全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成为自治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艰巨性任务。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本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水资源利用、保护、管理的角度对内蒙古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全文的主体结构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意义、背景、方法,以及对国内外在相关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概要评述;另外,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相关经济学、生态学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阐述了各相关理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第二部分对研究区域做了简要介绍,重点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状况,以及水资源分布特点作了详细的说明。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区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第四部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模型分析研究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指数,在得出沿用现有的用水方式无法实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做出了评价,明确得出区域农业水资源发展和保护的紧迫性。第五部分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第六部分从政府职能管理的角度,突出保障区域农业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明发展和改革方向。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 农业;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Study on Sustai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bstractWater,the most fundament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and guarant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the sever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biggest barrier of restrie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eulture. It is no doubtful that agrieulture will not develop sustainably withou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water scareity serious pollution and undevelop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re the main reasons,and increasing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optimal agriculture water deployment method and high improv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might be the effective means.In this dissertation,the advancements of current research was summarized, and based on the relativ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nomics and rough set theory and etc,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water demand management,agriculture water deployment model,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thod of agriculture 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were studied which Provide the decision base and the ory support for the agriculture water management and policy mak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 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theory basis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and gives a general 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relevant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It puts forward the basic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realizing, it based on defining the principles of realizing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six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in Inner Mongolia.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 Agriculture ; Water resource ; Sustainable utilization;Directed by: prof. GAI zhi yiApplicant for master degree: DU pei gang (master of Engineering)目 录1 引言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21.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21.3.1 国内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21.3.2 国外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31.4 研究方法31.5 研究理论基础3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3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41.6 其他理论51.6.1 经济学理论51.6.2 生态学理论61.7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72 研究区域概况82.1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82.2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92.2.1地表水资源92.2.2 地下水资源102.3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分布特点102.3.1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102.3.2 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匀102.3.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的不匹配113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123.1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123.2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124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144.1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概论144.1.1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含义144.1.2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分析方法144.2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计算144.3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结果分析155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175.1 保护水资源175.1.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175.1.2有效预防、治理水污染185.1.3科学增加、使用再生水185.2节约水资源185.2.1建立节水型社会185.2.2落实节水措施196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206.1 体制建设保障206.2制度建设保障206.3资金投入保障226.4技术创新保障226.5农民自建组织管理 24致 谢25参 考 文 献26插图和附表清单1.表1 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表152.图1 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折线图15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的储水量很丰富,约14.5亿立方千米,但可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仅占全球水总量的0.26%。全球水资源(指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九个国家约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60%,全球约15亿人水资源不足,其中3亿人严重不足。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短缺严重,中国亦在其中。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1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10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6022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构成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西北边疆,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水资源禀赋贫乏。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用水面临着被工业和生活等其它用途所挤占的局面,这将严重威胁到我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388.5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253.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27.65亿立方米(注: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不等于水资源总量,有重复计算部分)。人均水资源量153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3(2010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305立方米)。全区2010年耕地面积714.9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02.7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一半。目前,水资源总缺口已达10亿立方米,未来10年,将达到3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内蒙古农业用水效率十分低下,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把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归结为工程和技术上的问题,其实,没有很好的科学理论指导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也是造成农业用水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这样一种思路,作者在充分掌握我区农业用水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的认识和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内蒙古的农业用水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得出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的结论,并提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在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问题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提出了几点结论性建议,谨供参考。1.2 研究意义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农业用水日趋紧张,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成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保障区域农业安全与保证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1.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现状水资源短缺作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区域性问题,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在全球经济日新月异的同时,世界各国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不仅仅在区域凸现,甚至在全球造成威胁和恐慌,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1.3.1 国内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 姜文来等经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潜心研究,系统论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建立了水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了水资源的经济、权属和质量管理。夏军对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与展望。洪阳、曹静等学者在评价体系方面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国西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江平提出一些解决西部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各个环节,采用综合的有效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李曦、雷海章开始从现状分析农业水、农业水压力指数的西北地区及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建议达到可持续农业水资源的使用。冯国章、洪小康从良性发展的合理开发水资源在农业、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进行了一个特殊的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的干旱地区的农业和讨论。于连华、慕山集中研究大庆市农业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改革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节水型农业经济激励措施,建立共存的各种经济系统用户参与民主管理决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科学农业用水价格系统,联合监管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王晓宇详细的研究了生态农业建设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有关设想,开发和应用,并提出如何应对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占义、许迪以中国节水与农业高效用水方面做了专题探索。水利部农水司也组织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业节水问题。1.3.2 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充分认识,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人民热议的话题,它同时也为社会其它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世界各国在这种新型观念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公司研究了美国佛罗里达群岛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们对水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陈宜瑜等学者介绍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综合治理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为我国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为保证对区域内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的科学合理性,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等数种研究方法,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此次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动态;另外,还详细介绍了此次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等主要理论观点;第二部分对研究地区的区域概况做了简要介绍,重点对研究地区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状况作了详细的说明。第三部分针对区域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结出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在区域层面上,对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分析探讨,在认识到沿用现有的用水方式无法实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缺水严重程度做出了评价,明确提出区域进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五部分在实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缓解农业水资源压力的途径,提出了从开发、利用、保护等环节实施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六部分侧重在政府管理职能方面强调保障区域农业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途径和管理方式。1.5 研究理论基础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它是人类反思自身进步和自然关系的体现。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环境问题凸现,资源趋于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人们渐渐意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定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经济和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资源浪费,人们遭遇到巨大的环境压力,开始对增长就是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讨论。1962年,寂静的春天由美国学者莱切尔卡逊发表,它是一部环境科普著作,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著作中描述了农药污染引发的恐怖景象,警告人们“春光明媚的春天”即将离人们而去,由此引发了人类对于发展理念的全球范围内的探讨和关注。1972年,誉满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由两位美国学者发表,从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研究生存与环境的新境界而得到广泛认可。同年,罗马俱乐部作为一个非正式著名国际学术团队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持续合理和持久均衡的发展。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作为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发表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全面的论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极为关注的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语环境发展大会上受到关注和承认。“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上世纪中人类对自身发展与依赖环境间最清醒的认识,这也说明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不断深入。1994年,我国提出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议程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为将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我国加速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工作,并广泛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宣传、研究、实施。这些行动都表明了我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一是协同发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和空间要素构成了地球这一复杂的整体系统。某一物质或空间要素出现问题,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要素的正常运行。例如,社会出现动荡必然会给经济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一个国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只有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强调整体,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是公平发展。经济发展历来在各国间存在水平差异,这不仅当前无法消除而且会长期存在。如果这种发展水平差异由不公平的竞争和掠夺他国资源引发,将会引起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动荡,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要坚决抵制以损害他国发展能力为代价的不公平发展,强调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前提的公平和自主发展。另外,公平发展还包括时间跨度上的公平,当代发展要为未来留后路,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三是高效发展。自然资源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它们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争取以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消耗来追求最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发展。要寻求资源和环境的最优化利用方式,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多样性发展。虽然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经济、文化、体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采用不同的发展的方式和策略。因地制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识的基础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三者要相互协调统一。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效率,以最小的社会和生态代价来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要关注生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追求公平的社会秩序和氛围,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起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已完全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已演变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议题。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主要由以下三点: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可持续发展不是以环境保护的名义放弃经济的发展,而是鼓励以“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为特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以此来节约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污染。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就是集约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成本较低,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经济建设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两者要相互协调。生态环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只有高效和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才能使经济发展得以可持续进行。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目的和本质。只有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才能稳步提升,才能拥有自由平等、健康和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这么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目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 1.6其他理论1.6.1经济学理论 增长的极限理论。该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出支配世界系统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物质关系的特点,认为随着人口长期增长和消费日益提升,资源会不断减少、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将会严重制约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进步对生产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生产的增长是有限的。 知识经济理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与产业结构对应的科技结构,科技引导着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科技的发展产生托夫勒的所谓“知识经济”概念,使知识经济成为90年代的经济代名词。进而,知识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表现形式为:技巧-技艺-技术-科学,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实践中通过扬弃积累、研究认识、探索发展所获得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或能力源泉,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知识和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作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新口号和动力,必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改变人类以往在社会经济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知识的创新、生产和扩散、应用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标准性、垂直性、等级性的工业社会理念将让位于多样、水平与网络的知识社会理念。外部性理论。人类长期把资源和环境看做可以免费使用的“公用产品”,认为自然环境并不具有经济学概念上的价值,并且在经济核算的相关体系中把自然环境的适用消耗排除在外,基于此,外部性理论得以建立。在这一理论中,自然资源被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来,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理论研究。1.6.2 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三个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协同的演化着眼于其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具体包括:人口承载力理论。由于地球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的恢复性能和人地调节能力具有一个特定的极限值,承受人口的能力在一定的科技层次和发展阶段是有限度的,如果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不可避免地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持续性。人地系统理论。地球系统包括人类社会这一主要的子系统,同时它也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与地球系统中的其他各个子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影响,彼此制约。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的是地球系统,它所囊括的气候、水文、岩土、生物等资源,都会影响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反之,大气、岩土、水文、生物等的状态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系统理论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7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国家的社会稳定依赖于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长期维持需要有充足的农业水利资源,没有水农业就无法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农业的命脉在于水利,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产业大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长,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农业用水问题亟需解决。现今唯一的出路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用水机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从农业水资源的特性和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得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对农业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调整水资源分配体制和推广先进技术,以实现既满足当今需要又不影响后人满足其使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经济性、可行性、合理性的水资源使用方式。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广泛运用,总结前人的观点,作者认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几点:一是需求管理上,制定相应的水利法律法规,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摒弃当前地表水与地下水分管模式,实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统筹管理模式。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控制水资源的使用量,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的代价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强调水资源的代际平衡,通过各种有利手段和先进技术建立更加经济合理的用水方式。二是技术操作上,结合国内外的水资源利用先进经验,大力引进和研发水资源保护和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防止污染水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价值,科学协调水资源的分配使用,时时处处体现节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持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体制与机制上,强化生态社会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创建节水型社会,发展污水重新利用技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为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提供良好环境,以此来保障水资源的充分和持续利用。 四是在农业发展的模式上,摒弃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逐步实现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做好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升级,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更加突出农业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节水型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必然选择。相关科研和职能部门要把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升级改造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引导和管理,以此来保证科学利用农业水资源,体现农业水资源的宝贵经济价值。2研究区域概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自治区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 ,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 毫米以上。2.1 内蒙古农业经济概况在内蒙古自治区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2471万各族群众,农牧业是内蒙古最大的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扶持农业发展,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强化科技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出台惠农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区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以年均6.3%和6.9%的速度增长,粮食产量有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38元, 1998年为1123元, 2008年为7536元,三十年间增长了54.6倍,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年均递增约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32.82%下降到2008年的20.68%,这些都充分说明内蒙古农业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内蒙古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五大作物和谷子、高粱、莜麦、糜黍、绿豆等杂粮杂豆为主。已初步形成了体现不同地域特点和优势的粮食生产基地,如河套、土默川平原、大兴安岭岭北地区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西辽河平原及中西部广大地区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大兴安岭东南的优质大豆、水稻生产基地;中西部丘陵旱作区的优质马铃薯、杂粮杂豆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大豆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马铃薯播种面积居全国首位,产量居全国第3位;杂粮杂豆中高粱的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荞麦面积居全国第2位,产量居全国第1位;谷子面积居全国第2位,产量居全国第4位;燕麦、红小豆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绿豆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向日葵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甜菜种植面积为、产量均列全国第3位。内蒙古作为国家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不但是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2.2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地表水资源为253.3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0.9%。地下水资源为227.6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7%。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388.54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1532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全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000余条,近千个大小湖泊。有七十多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分外流和内流两大水系。内流水系的主要的分水岭有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外流水系主要包括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滦河、永定河和黄河等6大水系组成,主要河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锡林郭勒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大部分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向。阴山山地两侧和大兴安岭是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和第二大河,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地区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环绕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并且在这一地区造就了被誉为“塞上粮仓”河套平原。内流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山地(指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贺兰山等)以西和以北的地区,此外,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有局部的内流区域。内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地高原环绕,源自海洋的潮湿气流来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再遭山地阻挡,很难深入,故降水很少,除个别地区或山地外,年降水均在200毫米以下。加之这里多属荒漠、半荒漠地区,蒸发旺盛,因此,河流数量不多,流程较短,水量甚小,平均径流深度仅8毫米,在全国是最小的了,甚至还有着大面积的无流区。内流水系主要分布在几个大的塔拉(蒙古语,指宽广的浅盆地)为中心的内陆集水湖盆,它们多由一些短小而不成系统的常流河或间歇河组成。河流数量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2.2.1 地表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2.2.2 地下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多年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2.3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分布特点2.3.1 水资源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9月份,径流量和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都变化较大。汛期暴雨导致河川径流急剧涨落,泥沙含量大,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流域,暴雨往往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这都导致水资源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