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

    • 资源ID:4069978       资源大小:261.50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作者:郑斌指导教师:曾玲娟副教授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交论文日期:论文答辩时间:中国.南宁摘要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所谓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偷快、轻松等),以及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两方面。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的重要组成总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种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尚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睡眠问题所侵扰。本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l)当代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略低于平均水平。(2)当代大学生中,依恋类型分布如下:安全型依恋的占13.6%;害怕型的占48.3%;专注型占21.1%;冷漠型占17.0%,这与国外的依恋类型比例分布有所不同。(3)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在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4)当代大学生中文科生的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总分显著地高于理科生。(5)当代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各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个体在这两个维度得分高于不安全依恋个体.(6)当代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正相关,与积极情感负相关;依恋回避与两者差异不显著。(7)当代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潜在关系,其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对成人依恋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产生影响。(1)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与一般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更偏执,在饮食、睡眠等方面也有更多的问题,且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显著地低于一般学生。(2)不同生源地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经济特困学生明显比来自城市的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地更差。(3)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经济特困男学生显著地更差。(4)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5)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Abstract1 前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它主要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这一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主观幸福感,其中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关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就更少见。本研究选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验,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以及性别、学科类别、年级等是如何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睡眠的,从而达到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的关系的目的。2文献综述2.1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2.1.1心理健康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问题,在当前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学派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国内外学者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192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与会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9】”(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hronicle of the WHO,1947,3.)这一章程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入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人们以一种多元视角全面看待健康的产物,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和更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l期。)心理学大辞典对心理健康的解释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亦称,“自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2004:1395)(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条目中说:“心理健康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撰文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致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而有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故为了预防青少年失足和成人犯罪,自幼就讲究心理卫生,是个积极的有效措施。”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11】”(Menninge,K.,The Human mind,(3rd ed),1937,1.)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4】。(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人学出版社,1999,15)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左晓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D.2004.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本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能保持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王志学.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200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1.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场上,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志是:(l)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le一maw)提出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乔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2006.兰州大学硕士论文)黄希庭、郑涌等(1999)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l)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黄希庭,郑涌等著.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282一284)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标准的相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无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挝程。二是整体的协调性。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三是心理的发展性。有些心理问题是人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心理的不断成长,将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1.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各方面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他们的内心体验不断丰富,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因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正常青年,在10%-30%之间(Adlaf,2001;Sergio &Trudy,2003)。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Dooris,1999)。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03年春季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对美国国民大学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患抑郁症的学生占13.4%(n=2561),1.4%(n=270)的学生报告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10.3%(n=1985)的学生报告至少有过一次严肃认真地考虑过自杀。Leino & Kisch(2005)调查也发现10.3%的大学生患抑郁症,10.35%的大学生在过去一年里曾认真考虑过自杀,并且发现在这些学生中,吸毒、酗酒和滥用药物的危险概率在增加。可见,国外研究者较为关注大学生抑郁、紧张、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行为问题如自杀、吸毒等。(梁红霞.大学生人际吸引与心理健康研究D.2008.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国内学者李世芬(2002)认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不清,一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负、自卑、任性、感情淡薄,心中无他人;有的学生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缺乏学习动力和生存能力;少数学生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烦躁,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有的大学生骄横、不合群、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缺乏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性有关的困惑、对前途担心、有自杀意念、有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人学学报,2002,12(5):89一91)。林少娜(1994)等人认为:新环境和学习上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困惑等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林少娜,郑李茹.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4(10):8894)。黄伟(2002)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分别为强迫、抑郁与焦虑。强迫症状主要为要求完美,上述心理问题在女性大学生中比男性更为常见而严重(黄伟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79)。(李顺英.瑜伽对女大学生及肥胖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D.2007.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一项以全国12.7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指出: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有23.3%的人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到30%。,据国内外研究估计,大学生中有心理、精神障碍的比例高达20.4%,因神经、精神问题休、退学占总休、退学人数的第一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杨雪花,何家声,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乔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2006.兰州大学硕士论文)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上进、易于接受新事物,热衷于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但也有令人堪忧的一面。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1989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20.3%的人有心理障碍。199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987名91级新生所做的心理健康调查也表明,1.4%1的新生有心理障碍。从1992年起,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眠等人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每年对本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5%一17%(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5年对95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希望咨询的学生达22.2%,15.7%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2.6%的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同年,内蒙古自治区对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26.14%。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刘美娟,余华.大学生SCL一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95一298);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课题于1998年启动,历时两年多,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林永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怎样N.中国教育报.2002(12):12);我国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家庭教育中要重视挫折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l8));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达到30%(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一90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1998,(2):77一78),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2002(:2)20)。中国纺织工业大学统计,近年该校休学或退学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宋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挫折教育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黄希庭、郑涌等在1999年对全国6大区16所院校随机抽取的528名大学生作SCL一90测查,结果显示,其中118人至少有一项超过正常标准,即22.4%的大学生在该项测查中至少有一项呈现出心理障碍情况。其中,11.1%的人主要是一项指标超标准,即一个因子项上呈异常;最高项者达全部九项;人均超标准2.65项。上述结果均高于同龄的一般青年群体【27】。(Wyre, RS., Radyansky, GA. The comprehension and validation of aocial information ,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99. 106, 89-118.)纪岩、樊富民、王冰等1999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论都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同龄其他群体。刘玉华、刘美涓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一文中,对安徽大学200名大学生施以SCL一90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9个因子和阳性项目上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以均值1.96标准计算,大学生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的因子分都高出3分,达到中等严重程度。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更为突出28。(Smith, ER., & Iarate, MA. Exemplar and prototype use in social categorization. Social Cognition , 1990, 8 243-262.)总之,高校每年因神经衰弱,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承受力差,情绪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出现,轻生自杀者也时有发生,这给国家、学校、学生家庭及他们个人都造成很大损失。(王炳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2005.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2睡眠的研究综述2.2.1睡眠的概念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睡眠一直是众多学科,尤其是医学生理学关注的问题。尽管人们对于睡眠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有关睡眠的概念仍众说纷纭,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说文解字中认为睡眠是两个单词,“睡,坐卧也,从目垂。”说睡是坐着打磕睡,眼皮打架。“眠”字通“膜”,是闭上眼睛,汉代以后才引申为睡着。睡和眠真正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知其梦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巴浦洛夫学派的传统观点认为睡眠是一种广泛的抑制过程,当抑制过程占据全部大脑皮质并扩散至皮质下中枢时,即出现完全的睡眠【6】。(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以上有关睡眠的定义虽然都具有一些睡眠的特征,但显然过于简单、表明化。随着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眼动电图(EOG)等电波记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受睡眠一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7。而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并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人在睡眠时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储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度生产能力的保证【8】。(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受睡眠一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这种静息现象可描述为:(1)没有主动的意识活动,自觉意识消失,如思考问题、回忆往事、展望未来等;(2)没有主动的行为活动,如运动、行走、谈话、写作等;(3)姿势固定,大多数是躺着,少数是坐着;(4)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梦话)或做什么(梦游);(5)可逆性,在睡眠中很容易觉醒;(6)脑电图检查呈现出睡眠波形45。(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与身体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9.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睡眠质量作为评判一个人睡眠状况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评估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健康水平。2.2.2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睡眠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是临床上评价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的指标。国外有研究表明,15一30%的成人和10一23%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Buysse et al.,1989; Morrison et al.,1992)【27,28】。因睡眠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增加和工作效率下降已成为发达国家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enkins. et al.,1988)【29】。睡眠的质和量不仅与多种精神障碍、消化溃疡、心血管疾病、药物及酒精依赖等健康问题有关,还可以增加死亡和意外事故的危险性(partinen et al.,1982)【30】。Ford和Kamerow(1989)调查发现失眠者中44.4%的人有抑郁、焦虑、酒精及药物依赖等精神卫生问题,追踪一年发现失眠组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是正常组的2倍【31】。美国盖洛普调查发现,大约有1/3的美国成人存在睡眠紊乱。生活方式是否规律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Monk和Reyno1ds(2O03)研究发现生活不规律被试的睡眠问题为规律者的两倍32。(黄岗.重庆市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D.2007.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每天的学习状态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睡眠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入睡困难、觉醒等;并与躯体疾病、情绪状态和个性有相关性4652。据国内外有关报道,全世界约有18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Mirrison(1992)57报道: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以及早醒等问题,并且这种状况还有增加的趋势。国内刘贤臣等报导58,青年学生的失眠症状的发生率为16.57;高莉55的研究报道:我国有约16的大学生和19的中学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李长春.成都市部分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睡眠质量与身体锻炼量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09.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Buboltz(2001)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重要生理阶段,大学生睡眠与正常成人相比较,睡眠时间更短,睡眠质量更差,18他们通常会在周末延长睡眠时间以弥补平时的不足19。有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非常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1客观因素2.2.2.1.1性别在睡眠质量研究领域,性别被当作人口学指标加以研究。一些研究者指出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差。如日本的崛口淳(1994)对4325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无论是入睡困难、夜间易醒,还是早醒现象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男生显著多于女生20。刘贤臣等人(1995,1997)对山东地区医学院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之间的睡眠质量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的睡眠质量要差21 22。张平、杜文海(2001)对安徽医科大学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生和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所表现出来的睡眠障碍要高于女生2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河北师大高莉的硕士论文研究发现男生的睡眠质量比女生差。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女人比男人长寿是由于女人的睡眠质量比男人要好,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比男人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对一组男女自愿人员进行测试发现,女人每晚有70分钟的熟睡期,而男人只有40分钟。研究人员又对他们进行了每晚减少2小时睡眠的试验,结果一周后,男性体内易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的肿瘤坏死因子有所增加,而女性没有这种现象30。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而另一些研究持相反的观点。杨本付等人(2000)对山东某医学院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之间没有性别差异24。易欢琼、张钮等(200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对129位青少年和21位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也同样无性别差异25。张林、刁娟(2006)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总体睡眠质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所需入睡时间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在日间功能障碍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男生在上床后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可能由于许多男生在睡前喜欢从事一些身体活动,致使其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生睡眠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睡眠障碍对女生的消极情绪影响比男生持续的时间更长,产生的负性作用更大26。国外的一项研究也提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质量并无差异,以往表现出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抑郁、焦虑的混杂而造成的27。(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Mellniger等(1985)调查社区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女性为39%,男性为31%;刘贤臣等(1997) 31调查560在校大学生时发现,女生失眠的患病比例远高于男生;Bliwise32对健康成人研究表明,10.5%的女性30分钟以内难以入睡男性仅3.2%;Kimi一Gray33和Price34分别对13一17和15一18岁的学生的研究也得出女性睡眠障碍者比率高于男性。(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男女在睡眠质量出现差异大致从青春期开始,此时女子生殖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开始影响睡眠质量。总的来说,女性比男性拥有较好的睡眠质量。2.2.2.1.2年级许多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或心理健康研究都涉及到年级因素。张雨新(1998)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年级因素差异显著28。河北师大高莉的硕士论文研究发现,大学一、四年级与二、三年级比较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29,二、三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明显好于一、四年级的学生。曹明等人(2002)研究一致认为不同大学二、三年级比一、四年级的睡眠质量好,主要原因是一年级的新生刚进入陌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应激心理增强而影响了睡眠质量;四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负性情绪增多而导致了睡眠质量下降;而二、三年级学生既没有新生适应问题又没有前途焦虑的困扰,所以睡眠质量相对比较好30。钟向阳(2003)对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个年级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成倒“U”型,大二、大三年级睡眠状况较好,而大一、大四年级睡眠状况较差,并且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的学习有密切关系31。丁楠(2004)的研究也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存在有显著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总体睡眠质量比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要好,同时四年级学生对自己睡眠质量的自评也比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显著要好32。国外的研究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间总睡眠质量有差别,一年级的睡眠质量最差3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1.4生活事件自30年代Hselye提出应激(srtess)的概念以来,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应激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应激既可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又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心理应激的反应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生活事件作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对个体睡眠质量的影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活事件是在现实生活中给人造成情绪变化的客观现实,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源。有关生活事件与睡眠质量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领域,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Shevyhealey(1981)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72.4%)的差睡眠者都认为,自己的失眠开始与一件重要事件相关,而且差睡眠者更容易将压力事件内化,而不是用外显行为来显示出自己的反应34。Thomas(2002)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创伤性事件更加干扰睡眠,也证实了压力事件对个体的重要作用35。国内解亚宁等(1993)研究认为,在各种生活事件因素中,人际关系、学习挫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6。张克让等(1997)采用SCL-90中的3个和睡眠相关的题目得分作为指标,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健康因素和学习生活环境不好、学习负担重、考试失败、担忧未来、家庭经济困难等生活事件37。王玲等(2002)的研究认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总分明显高于睡眠质量好的和睡眠质量一般的学生。而且指出学习压力是影响睡眠质量最主要的生活事件因素38。曹明等人(2002)研究发现,工作学习中的负面生活事件比家庭负面生活事件对睡眠质量影响更大39。杨会芹(2002)也认为,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内化心理冲突”的首要因素。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她还认为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并使人类在睡眠期间的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唤醒和生理活动加强而发。40(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2主观因素2.2.2.2.1人格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就将人格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作为热门的话题,并且提出了有关人格一健康关系理论。(Krants,Hedges SM.some cautions research on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57,55(3):35)人格一健康关系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睡眠健康打开了思路,各种人格一睡眠问题的研究成果也相继出现。国外学者Kales(1976)对失眠患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发现,85%的失眠患者更易将心理冲突内化,而不是攻击或发泄出来,正是这种冲突的内化过程导致了情感唤醒,最终影响睡眠48。Stepanski(1989)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失眠患者初次出现失眠症状都是由于经历了某些生活事件,引起了他们的应激反应,但是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作用49。我国学者王欣等人(1991)研究结果也显示,睡眠质量与卡氏16项个性因素中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制性呈正相关,和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呈负相关50。肖南(200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人格因素是大学生学习负担及应激事件的中间变量,神经质为正效应说明N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内外向为负效应说明E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差5l。王小丹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中,人格对睡眠质量的总效应最大,其中神经质和内外向对睡眠质量不仅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过不同中间变量心理疾病倾向等起间接作用52。根据艾森克的理论,N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进而影响睡眠;而E分低的人离群、内省,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特别敏感,易出现“内化心理冲突”,很多学者认为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忧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53。(赵丽.大学生担忧事件、状态焦虑、特制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2009.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杨会芹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具有高度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失眠症患者的神经症和内向性格较突出,表现其人格特征是精神内向,内省力较强,有疑病倾向,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特别敏感,容易表现失眠患者特有的“内化心理冲突”,而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抑郁继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刘贤臣的研究发现,外内倾得分与PSQI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得分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并且差异显著;而精神质得分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肖南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N因子和P因子能有效地预测其睡眠质量,他还认为,N因子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E因子,再次是P因子39。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及其程度有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人格的人身上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人格通过与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心身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想联系40。Stepanski41认为尽管大多数失眠患者都能说出他们在初次出现失眠时是由于经历了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但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这些人的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N因子分高的人可能对各种刺激反应都过于强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易怒,一旦被激发后又很难平静下来,这就容易导致情绪障碍而影响睡眠,而睡眠障碍又可影响、加重情绪障碍和日间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大学生属青春发育后期,仍是人格完善和可塑的时期,因此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格发展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李樑.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2005.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2.2.2.3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是最直接的,可以导致个体的认识偏差、行动刻板,甚至能影响个体的自信心等深层部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国外一些研究也显示,睡眠障碍往往伴有多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紧张、焦虑、易激惹、敌对等54 55 56。在这些负性情绪当中,研究者研究最多的就是焦虑和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国外学者Morrison等(1992)研究发现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者。(Morrison,Mcgee R Stanton Wreta,Sleep problem. Jam Acadchild Adolese Psychiatry,1992,991-993)Brown等(2002)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

    注意事项

    本文(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