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总规背景基础资料.doc
第一章 规划修编的背景与思路一、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动因1985年的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的问题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动因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上版总体规划中的部分内容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城市的定位和产业发展问题,城市用地规模问题;用地发展方向问题;城市结构及隔离带的控制问题;城区、矿区、新区的关系问题;城市交通组织的问题;云冈石窟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城市特色问题;规划管理体制及行政区划的调整问题。二、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年13号文)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7、大同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8、1990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9、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草案)10、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三、本规划项目的特点(一)技术内容复杂大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是晋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技术覆盖面来讲,涵盖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1、大同市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多处主要的历史文物古迹,构成了大同独有的名城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 。2、大同市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城市,随着国家宏观能源结构的调整、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同现有的产业结构须进行调整-产业发展重点转移问题 。3、大同市有京包兰、大秦、北同蒲三条铁路交汇于此,市内有108、109、208三条国家级公路,京大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得大高速公路、乌威高速公路在大同交汇,是晋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交通问题。4、大同市的组团结构涉及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等问题的相应复杂性。 (二)规划协调难度大规划范围内涉及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事业单位,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矛盾突出。1、大同市中心城市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包括城区、矿区、南郊区,重点涉及市政府、区政府和矿务局。 2、规划涉及部门众多,协调难度大,规划涉及旧城保护、新区建设、旅游业开发、矿区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作出重大调整的是城市总体结构、城市布局形态、名城保护策略、新产业开发等。(三)项目敏感性高 大同知名度高,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云岗石窟”,还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8处,因此大同市的总体规划备受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以及全市人民的关注。四、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一)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强调对城市发展的区域整体把握,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区域观又被赋予新的含义。(二)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观1、注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可能模式的探讨;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是空间(土地)的消费和城市的投资,每个城市都应尽可能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应对其经济增长中空间消费的需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与可能模式的探讨有助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区域形态和城市未来合理健康的城乡空间结构。2、强调可持续发展,将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统一考虑,将生态规划、节约型社会理念贯穿始终。3、结合组团式城市结构特点和各类生态用地的生态功能和结构特征,提出组团间隔离地带控制和利用的新思路。(三)城市规划的综合观 1、强调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和社会规划相融合,通过城市空间落实经济规划,注重社会规划。2、规划过程中多学科的参与与融合。3、提倡以综合的发展途径来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物质环境、自然环境、而且是人文环境等综合质量的竞争。大同的发展应重视文化保护、文化创新乃至管理制度的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四)延续主城区优良城市结构,从追求发展规模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融入城市设计理念,突出城市空间特色,强化各组团个性。(五)强调城市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注重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和体制创新的研究: 1、规划战略思考超越规划期限,建立适应长远具体建设布局弹性变化的刚性城市结构。 2、注重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和体制创新的研究。包括理顺行政关系(市和各区、县的关系,与矿区、开发区的关系)、“经营城市”理论的应用建议、规划管理运作机制建议等。五、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一)规划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0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二)规划范围的界定根据规划内容和规划深度的不同,将规划范围界定为三个层次:1、市域范围大同市市域范围含四区七县,包括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和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和大同县,市域总面积14112平方公里。大同市域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2、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发展需要控制的重要地区。本次规划在确定规划区范围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从生态角度看,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必须将其视为一体进行统一协调,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高质量环境的追求。(2)从功能上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可以利用以绿色基调为主的耕地、林地等形成生态建设用地防护林带和风景林地,城市规划区必须考虑与大同市主城区实际情况的关系。(3)与大同市未来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地区。(4)作为城市水源保护的控制区域。综合考虑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本次规划确定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的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同县的周士庄镇、倍家皂镇和党留庄乡,总面积约为2357平方公里。3、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为大同市中心城区主城区(口泉区、城区和御东区),规划面积总计约127.57平方公里。这是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六、本次规划的工作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分析现状;2、 注重比较研究,找出差距;3、 以现有的规划成果为基础,做出新构思;4、 强调协调与沟通;5、 引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思路与方法。注重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把握,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体规划编制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总体规划编制模式,强调“深化在研究、细化在实施”,基于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分析和综合发展条件评价,确定城市定位,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出推进策略和落实措施。第二章 现状与问题一、城市现状(一)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2O33至114O34,北纬39O01至40O55之间。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的三角地带,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东接河北省,南部、西部和忻州地区、朔州市相邻。市辖四区七县:四区即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七县即: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下辖33个镇,121个乡,225个村委会,40个街办事处。总面积为14112平方公里。2004年总人口为309.7万人,总户数为939485户。2、历史沿革大同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是一座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大同地区开发较早,据考证,在旧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时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在此置云中、雁门、代郡,属雁门郡,此地成为赵国边陲要地,大同建制由此开始。秦灭六国设郡县,仍属雁门郡。汉设置为平城县,先后为韩王信和代国封地。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刘琨上书请封鲜卑族拓拔猗卢为代公,定盛乐为北都,平城为南都,属代国。北魏时(公元398年)拓拔自盛乐迁都至此,称平城,世界上著名的云冈石窟在此时开凿,至今约一千五百余年。北齐将平城县改为恒安镇,属太平县,北周灭北齐,改太平县为云中县,隋改为云内县,唐置云中郡,辽金及元初定为陪都称西京。元二十五年改西京道为大同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后改山西布政司行都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四州七县。明实行卫所制度,大同镇为九边重镇之一,设十三卫所。清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民国元年(1912年)改大同府为大同县,属山西省。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建立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撤消察哈尔省,大同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61年改为省辖市,1967年又改属雁北专区,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消与大同市合并。3、自然条件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和太行山山脉交接地带,地势高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皆有,自西北向东南呈“凹”字型,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大同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天气寒冷,多晴朗天气,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温和,雨量集中于79月,多为局部大雨、暴雨及冰雹,常发生山洪。大同全年平均温度为6.6OC,最冷月(一月)的温度平均值为-10.9OC,极端最低温度为-29.1OC,最热月(七月)的温度平均值为21.8OC,极端最高温度为37.7OC,全年平均无霜期为16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76.9毫米,蒸发量为2043.2毫米,是降水量的4.9倍,年平均日照数达2753.3小时。大同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105科,439属,1030种,野生动物有65科,245种,有天鹅、黑鹳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和药材、花卉等植物。大同市矿产资料丰富,部分矿种储量较大,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已发现的矿产42种,探明储量的28种,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用途广、用量大的矿产,如煤炭、沸石、珍珠岩等在全国颇具地位,还有建材金属矿藏等也很有开采价值。大同市历史悠久,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同市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闻名于世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被誉为“人天北柱”的五岳之一-北岳恒山,有集悬、险、巧为一体,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著名的悬空寺,有秦汉时期的南北长城、北魏时期的墓葬陵园、唐代著名的善化寺,以及辽金时代的华严寺、觉山寺、慈云寺、禅房寺、应县木塔、圆党寺砖塔以及九龙壁、观音堂等古建筑的艺术珍品。大同市气候干爽,适宜旅游,冬春时节,雪花飘飘,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夏秋时节碧空白云,青山绿野,令人心旷神怡,盛夏时节,微风送爽,瓜果充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大同地区的民俗民风都保留着独特的地方传统,其民居、戏曲、地方小吃独具特色,都具有保护开发的价值。大同地区的自然灾害以干旱、冰雹、大风、霜冰居多。4、社会经济大同市是一个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是我国著名的煤炭、电力工业基地。经过建国50多年的开发建设,积累和建立了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同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02.62亿元。5、交通条件大同市交通运输条件较发达,基本上形成了以铁路、公路干线为骨干的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大同市是京包兰、北同蒲、大秦铁路等铁路干线的联结枢纽,大秦铁路使大同可直达海港,京原线穿越境内,还有30条铁路专用线,铁路已部分实现电气化,高速公路有大运和京大高速公路。公路有108、109、208国道,大运、大塘、积儿岭大同、京原等干线。位于大同市区东侧距市区15公里的大同机场即将开通。(二)“十五”成就经过“十五”时期奋力攻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国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目标,2004年完成30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0%;工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六大产业支撑体系,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工业增加值126.81亿元,比上年增加15.23%;特色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增强,产业化经营日渐强盛,特色农业迈出新步伐,生态畜牧经济已具雏形。2004年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7.7亿元,“十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保项目三大生态建设工程723万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十五”期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0亿元。2、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各项社会事业和建设取得新成果旧城改造、城市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美化城市步伐加快,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大张公路、城市南出口道路、109国道云岗段改线、大塘公路改造、京大高速公路、208国道改线、城市道路拓宽、城北自来水复线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煤气改造、集中供热、粮食储备库、城乡电网改造、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民航机场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十年以来全市共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20项,申请专利168项,科技成果运用进一步扩大,五年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增长11个百分点,达到36%,基础教育和卫生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全市有10个县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个区县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3、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1)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商贸、旅游、交通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2)以煤炭、电力为主体的能源性工业是全市工业的支柱行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以上产业优势及特色经济是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孕育新产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功能的定位。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1、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竞争实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2、结构性矛盾不较突出,煤炭产业链较短,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县域经济相对薄弱,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3、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比较突出,循环经济的填料还没有形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4、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较低。开放领域和渠道不宽,招商引资、对外合作与交流还不较薄弱。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贫困救助压力依然较大;公益性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还需进一步加快(二)中小城镇发育不健全,市域城镇布局不合理大同市域内城镇之间联系松散,交通不便,城镇综合功能薄弱,全市建制镇33个,城镇密度为2.34个/平方公里,其中有68%未达到建镇标准,且大部分城镇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城镇用地浪费严重。(三)主城区功能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城市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工业、商贸、居住、文教用地混杂,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现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边缘区建设布局散乱。(四)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城市绿化水平偏低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于缺水干旱型城市,且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因此大同城市污染较重,而且大同市公共绿地较少,城市绿化率水平偏低。(五)城市特色面临消失危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尚待加强大同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建设与古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古城空间平面格局保持尚好,但宏观环境保护不好,城市特色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背景研究(一)国际背景 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呈现三个基本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织力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对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本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要素;三是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抢占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1、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的演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城市体系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城市体系正经历着结构重组,表现为: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背景下对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的反思 区域经济发展是很多国家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大量文献表明,至今为止并没有能够找到适当的理论来解决各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先进国家的发展观已经从以经济为中心的增长,过渡到人自然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的理论已经从“核心边缘”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发展为以知识和技术为驱动力的“动态竞争均衡”“马赛克”模式。传统的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雁行理论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认真反思,对支柱产业问题、企业家的作用问题也应重新认识。3、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发展内的选择根据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辑慈等著),基于我国国情,在区域发展的道路选择方面,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结论是清楚的:其一,区域发展不仅要依靠国际上的技术知识,而且要发展本地的创新网络;其二在产业选择上,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低”技术产业,无论是所谓朝阳产业,还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发展,关键是从需求出发,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因此,区域的发展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在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竞争与机遇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更广泛和激烈的竞争中也为城市增加了分享信息化和全球化利益的机会,为实现在某些领域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新的时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言是“个性张扬、色彩斑斓”的时代。(二)国内背景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决议通过,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也意味着我国改革开放将因此而进入一个新阶段。(1)加入WTO对我国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我国发展的机遇体现在: 入世后经济无国界,所有成员间的贸易壁垒都将强弱化乃至消失,这为中国企业在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经济生活、开辟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入世后将从制度上彻底解放中国企业的社会生产力。国有企业的体制负担、历史负担、现实负担以及非国有企业所有的现实束缚与政策歧视都会在加入WTO后逐渐解决消失,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将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无差别的国民待遇,非国有经济的社会生产力将得到史无前例的大解放。加入WTO对我国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口,迅速实现产业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对我国发展的挑战体现在:入世后我国企业将不仅面临着相互的竞争,而且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入世后我们还要承受着现行生产结构、科技管理体制乃至文化传统等等方面进行大幅度调整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阵痛。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的延伸,主导国际经济的规则更多体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大程度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2)加入WTO后对我国的具体影响分析据有关资料介绍,入世对我国国有企业影响较大,对其它类型企业影响相对小些。在地区方面,对市场化开发较早的沿海地区影响小些,对内地和东北地区影响大些。从产业方面看,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农业中的水果、肉类和蔬菜等,工业中的一般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建筑、旅游等,将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农业中的粮食、工业中的汽车、服务业中的银行保险业等,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较大竞争压力,时间上,入世前三年很重要,也很关键风险大些。总体影响将在2005年之前全面显现。总之,入世对我们有利有弊,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狠抓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积极抓住IT(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2、国家出台“十一五”规划纲要步入新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开始实施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及时地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要把改革作为主题,突出经济结构掉调整和增长方式,突出资助传信,突出建设和谐社会,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又再次强调了城镇化问题,并提出城镇化率为47%的预期性指标,表明城镇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城镇化问题对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三)大同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革,将对大同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1、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加速推进,特别是西北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地处东西部结合区的大同市而言,从产业现状特点出发,转换能源开发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既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又符合大同区位、资源优势。对大同实施煤炭工业整体创新、清洁能源生产,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2、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让大同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大同”提供了机遇。从有利方面看:一是有利于大同市矿产品出口,促进大同市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二是将促使大同市加快改革开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两个根本转变进程将加快;三是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获取国内外经济信息,为科学决策和灵活经营创造条件,便于大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四是有利于在更宽的领域吸引外资,有利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进行矿产品深加工。但同时更应看到,大同市绝大多数工业底子薄、基础差、组织结构不合理,在开发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从科技革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角度看,为促使大同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动力和契机。可借助外力,让大同经济脱胎换骨,再展宏图。但同时要看到,作为一个能源基地型城市,受到体制落后、环境不佳、科技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观念、行动都必须跟上。4、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力度,有利于大同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同时又对现在那种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方式提出挑战。要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使大同市承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5、京大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民航机场的建设,客观上缩小了大同市与东部的空间距离,为大同市充分利用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资本、人才、技术、市场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总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建成洁净能源、矿产品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元支柱体系,商贸旅游为主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特色农业与城郊农业相结合的优质高效农业。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宏观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企业、市场、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整体配套改革,基本形成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形成“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布局,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基本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能够满足所需的功能要求。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是大同成为新型加工业基地、商贸集散地和旅游胜地。2、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总体实力达到全国同类城市中等水平,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化。国内市场总产值平均增10%左右。第一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商品型生态农业,保证全市耕地面积45.00万公顷,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37.80万公顷;第二产业,振兴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煤炭产业要上档升级,提高煤炭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求形成新型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要加强金融、贸易、信息、旅游中心的职能,力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健全发达的体系。规划期末力争三次产业构成基本合理化、高效化。3、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设施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和科技服务配套发展的科技发展格局,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55以上;加强高等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各项教育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健全各类文化体育设施、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提高医疗保健设施现代化水平,医疗保健设施布局合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城市建设目标:初步建立规模、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城乡协调发展,功能布局合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多层次、网点均衡的现代商业、文化和游憩设施体系;建成合理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大同市建成融名城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研究本次总体规划修编,面临的不仅仅是大同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布局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重新为大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提出长远战略,从而使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做出长远的预测和指导,使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因而,对大同城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并据此提出其经济发展战略是本次规划的首要任务。根据对大同市的现状情况与发展机遇的综合分析,参考近年来大同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大同城市定位的研究成果,结合城市规划领域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针对大同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一)从大区域城市群关系分析,综合确定大同城市的地位与职能 对城市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决策必然依托于城市地位与职能的判断。1、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提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经济问题已不仅仅是城市自身的问题。单个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区域内相邻、相关城市的影响,城市逐步由过去的小范围中心地位角色转变为大区域内承担特定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的分析所在区域城市群体的系统与相互关系,才能为城市自身找准位置,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通过系统的整体发展带动区域与城市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因此,对城市的定位必然要着眼于更大范围的特别是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分析。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端,北接内蒙古,东邻河北省,区域内重要的城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级:第一级:首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性城市-北京。第二级:省会城市,各行政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性的中心城-呼和浩特、太原。第三级:重要城市,包头、张家口、保定、朔州等。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历史文化传统等角度衡量,大同目前处于第二级与第三级城市之间。从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了这一区域的三角形结构,大同则处于这个结构的中心,特别是三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大同,因而使大同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从城市辐射影响力分析,大同基本处于三者的强力影响圈之外,是这一区域的重要辐射源,其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弥补了呼、太两市留下的空白。2、大同与周边城市关系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大同东侧是京津冀北都市圈,即所谓的“大北京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第三个大型都市群。大同处于这一都市圈的西边缘,是这一都市圈外围的重要能源供给城市。大同西侧是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国家也有建设“呼、包、银”经济带的设想,因而这几个城市也是西部大开发中重要的城市组群。从城市合作角度大同一方面要坚持“东进”战略,积极与大北京都市圈加强联系与交流,借助东部地区的先进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并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大同也应重视西联“策略,即主动与呼、包、鄂沟通与交流,共同建设以大同为东大门的西部门户城市群体。在这一城市合作中,大同更可以针对性地发挥比较优势,把目前在东部处于劣势的资源转化为西部开发启动的优势资源。这一策略是大同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可行途径。通过转移、输出东部地区的先进观念与策略,大同在这一城市群中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城市。3、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关于大同城市定位的几个层次的表述:大同是山西省北部的中心城市。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大多数集中在南部,北部仅有大同,在太原对省域中部形成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形势下,北部经济发展的龙头非大同莫属。大同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这个区域主要是指京、呼、太三市之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大同城市的作用超过张家口、保定、朔州等城市,基本接近呼市与太原在各自区域的中心地位。大同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交流的门户型枢纽城市。首先大同是京西唯一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且空间距离仅为350公里,时间距离仅有3小时高速车程。其次,大同是京津都市圈的能源供给基地,是功能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城市资源优势分析,综合确定大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同城市从起源到今天,经历了商贸采矿业多元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城市的区位资源,矿产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有的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有的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城市产业发展策略的抉择要求我们对大同现有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比较,确立主次优势,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本次规划初步确定以下三个产业发展原则:1、依托城市区位资源,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区位优势是大同最突出的,最本质的优势。大同之所以起源,唯一的原因是其所处的自然位置与地形、地势使之成为战略要塞。在和平时期,商贸交流便是对与战略要塞相伴而生的另一个的特性的充分表达。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互市”,“贡市”,还是北魏时期的“四裔往还极盛”,亦或是元代、明代的“茶马之路”,乃至今日的西通内蒙、北接边贸口岸,东达京津、南下中原,无一不诠释和彰显着大同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煤炭资源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同对这一优势的利用。“煤都”称号掩盖了大同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可以说,即使没有煤,大同仍然会是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相对于有限的资源开采,由区位带来的经济活力更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大同面临着能源工业的调整的情况下,本次规划突出强调恢复和利用大同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包括物资、商品、信息、金融、人才等资源在内的各类流通产业,作为大同未来城市经济的首要支柱性产业。对区位优势的发挥和加强应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1)小区域内的流通中心。即在京、呼、太三市三角中,形成各种资源的运输、集散、交流的枢纽。(2)东西部交流的枢纽。充分依托国家开发西部的宏观战略,在积极东进,跨入京津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开拓西部腹地,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输送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的门户。构建陇海线以北重要的东西交通走廊。(3)积极北连二连浩特口岸,形成对内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商贸、文化交流,并以大同为中转站,向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辐射。2、依托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历史文化名城是大同的标志性品牌。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大同拥有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丰富遗存,很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就其中单独的资源个体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开发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依托。另外,大同地处高原,春夏秋凉爽,昼夜温差大,有可以充分利用建设休闲旅游基地的优势。加之周边恒山等自然风景区的烘托,完全可以成为华北地区各城市消夏避暑的休闲花园。因此本次规划确定大同应着力开发旅游业,打造大同市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应大力突出“城”的旅游系统建设概念。一是以城的历史轴线展现大同从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向深处挖掘展现大同历史文化内涵;二是以城为空间概念整合旅游资源,变目前独立、分散的景点为有机一体的大系统,建立空间上的清晰框架,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大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三是要以城为新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突出“平城”的特色,首先要再现“平城”的风貌,特别是具有恢复、再现可能的遗迹,以及对“平城”具有重要价值的遗迹进行再造,目的不在于以个体做“假古董”,而在于通过系统的建设形成“平城历史风貌城区”这一整体,为大同创造新的面向世界的旅游资源。 大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有的另一标志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景区建设,旅游文化活动的组织首先要充分体现这一特色,与国内其他的古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角度,大同应依托自然资源,有重点地营造一些整体水平较高的度假点,以之为起始,逐步开展集休闲、娱乐等其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大同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长远计划之中,旅游业应是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3、依托矿产资源与能源工业优势,建设新的加工工业。大同工业煤矿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能源不断输出到京津等地,正是这种矿产与能源的优势支持了大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确定了大同在华北地区的重要位置。但是,大同能源工业的发展也对城市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特别体现在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对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对于大同市几十年来营造出的能源工业的支柱优势应结合目前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情况加以利用和转化。其主要的策略在于从“开采-输出”的模式,转化为“开采-加工”的模式,从全程污染的工业类型,通过技术改造等途径,向清洁能源生产目标转化。从而为大同丰富的矿产资源寻求新的出路。与此同时,大同还应大力发掘其它二十余种重要矿产资源的优势,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开采和加工,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说,目前大同在能源开发与输出方面的环境,计划经济色彩依旧很重,从而使大同的付出与回报并不相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同的能源供给应该可以得到京津等地的回馈,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同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大同工业发展在积极东进,增强与环渤海地区的联系的同时,应考虑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政策,从比较优势角度,寻求西部地区发展初期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