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数学学科中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宝山教育信息网.doc
-
资源ID:4061221
资源大小:22.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题目:数学学科中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宝山教育信息网.doc
题目:数学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一、 研究背景:1、 关键词界定:(1) 两纲教育: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教育自2005年3月起纳入了上海市基础教育中。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显性和隐含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充分借助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载体,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提取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要义,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与活动中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加以落实,不断培育民族精神,提升生命质量。(2) 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隐性教育的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隐性课程是指除学校正规课程以外,一切对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狭义的隐性课程主要指那些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能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本文研究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蕴涵在数学学科中间接的、内隐的德育教育资源,是狭义的隐性课程,学科教师如能深度挖掘这类资源,就能使学生在“非压力环境”中逐渐体会、感知事理,自然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德,有益于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3) 数学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 选题意义:(1) 政治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海市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基础教育各个学科落实。(2) 学科的特殊性:数学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其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这里两纲教育是不明显的,也是较难实施的。(3) 三维目标达成中的困惑:要树立目标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德育教育就渗透在过程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数学老师们反映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难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特定性,总是感觉无法找到教学内容来落实。显然,我们的教育观念、目标的理解出了问题,错误地把过去我们常常出现的政治教条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当然也就无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渠道和方法,从而感觉无法落实,无法实现,三维目标变成了两维目标。(4) 数学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的实践研究价值:我们如何来挖掘数学学科知识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如何通过数学课堂这一载体来实现两纲教育,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的提升,真正实现学校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德育与生活经验的融合呢?这是本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二、研究目标: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两纲教育活动;2、 数学课上实施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重点梳理可以实施两纲教育的教材资源;3、 利用教师的经验资源探索在数学课上实施隐性教育的策略方法;4、 通过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PCK的发展。三、研究内容:1、 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寻找适合年龄层的教育切入点;2、 研究数学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爱好、心理成长历程以及生活经验的关系;3、 梳理可以实施两纲教育的教材资源,研究如何开发运用这些资源;4、 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四、研究方法和过程设计:1、文献研究:重点研究近几年公布的关于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关政策纲领及要求,以及国家课程设置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即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2、案例分析法:梳理教材资料,积累经验资源,寻找策略方法;3、实践研究法:挖掘数学教材内的隐性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适合中学生的数学德育教育模式。五、预期成果 1、 准备阶段:2010.12010.3 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课题申报2、 深入研究教材阶段:贯穿课题研究全程3、 实践研究阶段:2010.32010.12 利用课堂教学落实数学课的隐性教育4、 结题阶段:2011.1 以课例、论文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六、研究条件:1、教师的专业素养:本人是一位具有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中学高级教师,对中学数学教材的掌控和理解及课堂教学均有一定的能力;2、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与推进;3、现在本人担任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一职,更应担负起着对教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引领的作用。七、参考文献: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2、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3、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厦门大学,20064、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5、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及优化,山东师范大学,20086、梁书凤,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安阳工学院,20067、周丽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广州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