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doc
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2006年3月总第144期第3期学术交流Mar.,2006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44No.3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昊蓬莱,付丽(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交互式网络电影这一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单向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观众反客为主,拥有了从未获得过的参与权利.在自由与创造意义上,进一步打开了新的视觉天地,开放了新的思维空间,以参与性,非线性以及自主性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介功能的超越性.关键词新媒介;交互式网络电影;受众中圈分类号G206.2IJ9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6)o3一O174一O4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交互式网络电影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交互式网络电影使人们的感官世界不断延伸,视觉文化的空间日益拓宽.网络电影的交互功能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单向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使网络电影的观众反客为主,拥有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参与权利.在自由与创造的意义上,它打开了新的视觉天地,开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介功能的超越性.参与性:交互式网络电影的功能超越性之一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交互式网络电影在功能上的最显着特征之一是需要受众一方的参与f1.那么,这种参与的可能性有多少?受众的权利又是如何体现的?首先,观赏机制中的观众参与性.在网络电影的观赏过程中,观众接替了放映员的工作,操控了所有的播放权利.他们由传统的单纯接受观影安排转变为控制影片的放映.前进还是后退,快速浏览还是正常观赏,开始还是暂停,在什么时候播放这一切都取决于观众的点击.在这种观赏模式中,影片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给予观众视觉的刺激,它同时也需要受众积极调动听觉以及认知模式,观众拥有了自主权.而观赏模式的突破,得益于交互式网络电影媒介功能上的优势.网络电影的文件一般都比较小.它运用视频流的文件格式,将传统的电影拍摄,数字特技制作手段与Flash技术完美结合.观众不需要任何外挂程序,即使在窄频的条件下也可以即时上线观赏,下载打开的速度也很快.同时影片的任何一个段落都十分简短而且独立成章,十分适宜忙中偷闲时观赏,摆脱了影院定时定点式的安排.因为数据流的方式支持断点续传,使得影片的播放速度,顺序更加自由.网络的发展扩延,使得影片观赏的时空限制降到了最低点.上述种种为观众参与影片放映提供了捷径,使得网络电影的观赏更加灵活,自由引.其次,故事情节重构上的观众参与性.在传统的电影中,影片一旦制作完成,故事情节也由此确定,线性,固定且封闭.如同一条高速公路,从人口到出口,别无他途.观赏的过程只是观众理解故事情节,收稿El期2o051O一2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307413)作者筒介吴蓬莱(1981一),女,江苏苏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从事新媒介文化研究.?174?接受光影的视觉刺激的过程.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则慷慨地赋予观众参与重构故事情节的权利.影片已不再仅仅是制作者思想的艺术表现,而是一种符号创造,它为观众提供了追寻意义的无限可能性.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本文"的属性,作者和观者并无明显的区分.影片就是一个"本文",是一个动态的生产过程,永远处在运动中,而不再是一个完善的产品.制作公司所谓完成后推出的只是一系列的情节片段,真正的故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需要观众来规划,结构并且组接完成.一是观众可以通过选择组合故事片断来构成情节.就175度色盲首部曲而言,它共有l1个片段.这些片段并无先后顺序,观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若干个片段,并依据自己的感觉按次序观看,从而组成一个故事走向.二是观众借电影中的互动点来决定故事走向.在交互式网络电影放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选择点.通过观众的选择使影片呈现不同的走向,构成不同的情节发展.因此,在交互式网络电影中,故事就像是一张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观众的参与可以建构形形色色的不同版本,不同长度的故事.这就正如动态的超文本,通过不同的链接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传统电影的故事是封闭,不可逆的,顺着特定的情节前进发展.而交互式网络电影是开放的,面向观众的.它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很近.一旦观众开始操作鼠标,键盘,距离也就随之消失了,甚至可以说影片情节就成了观众本身的一部分,观众也随之完全沉浸其中.其三,影响人物情感走向的观众参与性.在以往的影片欣赏过程中,观众只是被动地遵循着影片制作者的引导去体验人物的情感世界,激发自己相应的情感.这也正是影片制作者所期待的效果.而在交互式网络电影中,观众获得了影响片中人物情感走向的权利.当观众按照自己的情感,意愿重构故事情节时,也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意愿投注到了影片中的人物身上在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之中,透露出了受众本身的感情需求.反之,通过控制播放,受众又把影片中的信息及情感传递给自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无意识地由被动,受控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积极的传播者.他们参与创建合自己心意的情感状态,并且将之传给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了产品中去,使产品成为人们本质力量的显现.创造产生美,也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使主体获得乐趣与成就感.交互式网络电影在媒体功能的参与性上,体现了这一美的本质.受众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去,展示参与者自己的技巧和才能,体现参与者自己的情感,愿望,从而表明人对自身的全面观照.如天使的翅膀就是一部从制作到播出都允许网友参与的电影.它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受到了观众的极力支持,在播出时也得到了观众广泛的关注.观众将自己的情感,审美以及价值取向融入作品中,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美,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自己的审美感受,开掘了观众深层的心理体验.非线性:交互武网络电影的功能超越性之二哈罗德?英尼斯指出:"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思考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L.交互式网络电影在媒介功能上实现了由线性到非线性,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突破.印刷媒介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其媒介传播方式的直线性一字一字的按序排列,横向的空间被精确地,刻板地联结起来.读者也不得不按照线性的顺序去读解文字,理解内涵,组合意义获得信息.与这种线性的阅读方式相应的是线性逻辑的思维方式,诸如概念,判断,推理.这种媒介传播方式中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中心,即媒介内容的制造者.这个中心将自己所要传播的信息作为文字媒介的中心,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来阐述自己的主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线性结构导致了中心化,并为中心化服务.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图像符号世界逐渐兴起.然而电影,电视未能超越印刷媒介的直线性与中心化.无论是观赏电影还是电视,观众都可以切实感受到这种线性的逻辑.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组合的序列性,故事的分场次,节目的分版块这儿依然是类同于排版的结构.而观众也必然顺着这个逻辑组织图像,综合内涵,获得意义.观看电影就和读解文字媒介一样,观众的眼睛不断地从一个镜头转入另一个镜头.看下一个镜头时,上一个镜头还在流动.这种类似于文字媒介的阅读方式,依然伴随着直线性逻辑思维,也必然呈现中心化的结构.就电子媒介而言,它们都是完满,清晰而有序的?175'信息集合.就观众接受而言,是一个单向度的被给予的过程.因特网上的交互式网络电影与上述媒介相比,实现了去中心化的革命.尽管交互式网络电影也是由少数人员制作的,但是它们一旦被投放到网络上,就进入了一种无中心的状态.因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以主宰影片的放映,也可以对影片进行情节故事的重构.相对于其他媒介,制作交互式网络电影的人员并没有高高在上的优势,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单向传播中具有完全控制权的那一方了.在交互式网络电影的状态下,受众也参与到了传播的过程中去,对他个人而言,他所使用的计算机就是中心,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心.因此中心就随着受众的物理位置的转换而变更,这也就意昧着中心的破碎.在交互式网络电影中,整个影片就是由一个个事件构成的,而这些事件并没有特定的顺序,并非表现一个主旨.换言之,每个片段都有一个中心,而每处都有中心,这也就意味着无中心.这种无中心的结果必然是非线性.因为既然已经没有了中心,也就没有了维系所有节点的线索,从而也就必然导致影片的零散状态所以说,影片也不可能是明确清晰的.相反,它是凌乱而含糊的,它是无序的,是网状的,是多线程的,是非线性的.这种状态是传统的媒介组织所不允许的,也是线性逻辑所不具备的.这就意味着,交互式网络电影"处处皆中心,无处不中心(m.而事实上,非线性才是真实的状态.因为生活中本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生活并不是让人享受,而是让人参与.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事件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有或无,或大或小的联系.正是由这些事件构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找出一系列线性发展的事实,而且这些线性发展的事件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尽相同的,都带上了个人的特色.对于总体而言,整个世界是一张有着无数节点,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的网.但对于每个人而言,他们都可以从这张网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一条线.可以说,传统的媒介就是由从这张网中剥离出来的一小部分构成的,它违背了真实的原型.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却使生活的这种网状本质得以真实性地展现.自主性:交互式网络电影的功能超越性之三麦克卢汉说"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5.麦氏更看好"冷媒介",因为"冷媒介有包容性"EsJ(Pzt.冷媒介可以调动人们的主动意识以及想像能力.对于交互式网络电影,如果观众不会操作计算机,那所得的就是空白,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获得,即使观众打开了交互式网络电影,获取的依然是凌乱的信息块.因为它本身是模糊的,信息是残缺的.只有当观众真正积极行动起来时,才可以得到所有的内容和信息.它允许甚至是要求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如特务迷城2003),它与传统影片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打破了固定的时空概念.网友在观赏影片的同时还可以完成即时互动的交流和游戏.而这种互动也是必需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互动,观众也不会看到情节发展,更不能得到故事结局.交互式网络电影的意义是在观众与影片的交互中才形成的.如果说传统的文字媒介和影视都是为了让受众去验证预设的价值,那么交互式网络电影就是由受众去参与构建情感,认识和价值.在这儿,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影片的生产者,在传播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印刷媒介和传统影视排斥读者的参与和加工,拒绝除视觉,听觉外的其他感官的延伸.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却是要求受众能操作计算机,会使用网络.同时它又鼓励受众参与到影片的播放,情节的发展中来.因为影片本身提供的信息太有限,观众只有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领会交互式网络电影的内容,也才能享受到交互式网络电影的乐趣.从这点看,交互式网络电影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美德.在这儿,没有任何人会逼迫个人做什么,也没有放映员帮观众选带,放片.一切都在于受众自己,由受众自已决定,控制,掌握.对于传统的影片来说它所强调的是人的视觉.它将所要表现的内容通过画面清晰地表现出来,因而使观众的视觉形成了一种专门化的技能.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并不仅仅通过受众的视觉来完成影片的欣赏.因为它本身的故事还未完成,它需要由受众去补充剩余的信息,也就需要人的各个感官协调合作.受众就由单纯的视觉关注变为视听,意识,动作的集体合作,由单纯的接受转化为接受,理解,再加工,由线性阅读的方式转变为多起点多结点的无序状接受方式.?】76?交互式网络电影要求观众专心观看,仔细聆听,充分接受其传达的信息,然后它也需要受众通过感性思维去感知电影的内容,通过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式组合长久分离的经验,接着组织,理解所获得的内涵,最终,经过理性思维的辨析判断,决定故事走向,从而影响角色的命运走向.传统电影仅仅是将言语和身体动作变为可感知,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却使人体一切领域的表现力数字化了.由于这种数字化的转变,信息的流动得到了解放,从而显得更加自由和灵活.因此,人体的各部分特别是意识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活跃起来了.当然,传统的影视媒介和文字媒介也需要人的意识参与.但是这种意识的活跃程度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因为作为热媒介,它们提供了足够清晰的信息.作为受众最主要的是将这些内容通过视觉信号传输进大脑,并努力将之转化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纯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的.而交互式网络电影对意识的要求就比较高.当观众通过视,听觉接受它所传播的信息后,不仅需要记忆这些信息,对其进行整理,调用以往的相关经验分析其真实性,合理性以及逻辑走向,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像,合理地补充影片中所缺乏的信息,或者将这种判断用于影片片段以及分叉点的选择,从而完善影片的发展.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已经将自己的体验与影片结合了起来.因此,这时候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客观的旁观者了,而是具有了主体意识的参与者了.因此说,交互式网络电影使得人体的各部分得以协调地合作,整体也更加自由和灵活.当然,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交互式网络电影也有其局限性.虽然可以说观众在交互式网络电影中获得了参与的权利与个体的自由,但其实在这自由的背后潜藏着禁锢的本质.因为交互式网络电影的参与本身是通过选择来实现的,自由选择也只是在预定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而已.所有的选项都已经确定了,这也就意味着一切都已经内定.就如莱文森所说"这些门是开着的,但是,门里的底盘早已划定"4(脚.交互式网络电影的参与就如走进了一问有着许多门的屋子.对于参与者而言,可以选择的只是开门的顺序以及数量,而门内的景色早已是安排好了的.最终观众所欣赏到的也依然是一小点被精心选出的内容.可见,观众所获得的解放是有限度的,只不过是活动空间大了一些而已.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交互式网络电影的优势.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媒体,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个转折点.在交互式网络电影中,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媒介实现其功能的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电影而言,交互式网络电影显得更加灵活,方便,文化含量更高,也更具魅力.因此,交互式网络电影可以被认为是电影的逆转.但是这种逆转又不再是单纯的恢复或重现,而是前进,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交互式网络电影重新展示了电影的功能却并不等同于电影.或者说,交互式网络电影是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性,以此克服了原有电影的缺陷,使之更加趋于完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互式网络电影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它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专门化分工,从而使电影以另一种更加动人,更加灵活的形式而存在.参考文献E13黄良奇.互动:电视传播的必由之路LJ.新闻界,2005,(3):90.E2J阿祥.网络电影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EJ.计算机与网络,2000,(17):30.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4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埃里克?麦克卢汉等.麦克卢汉精粹E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曹金钟?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