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品德与社会中地理课型课堂教学框架的修改意见.doc
-
资源ID:4060006
资源大小:30.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科版小學品德与社会中地理课型课堂教学框架的修改意见.doc
品德与社会中地理课型课堂教学框架一、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本次课程改革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地理课型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更要让学生产生丰富情感体验,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地理学家。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所以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的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二、教学框架及简要解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课型教学主要流程如下图示:2课中深化3课后发展1课前探究 回顾整理拓展延伸感悟深化提升认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教学流程简要解读:1、 课前探究 学生的课前探究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课前,学生围绕主题,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学生根据主题,划分小组,制定方案,实施初步探究活动,共同完成相关地理内容的搜集、整理与体验,为下一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本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化;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但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学生课前探究的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观察,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体验。2、课中深化这是本框架的核心部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获取问题解决的结论和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等,体验探究的乐趣。(1)创设情境,链接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机械的记住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产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地理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情理交融的品德课堂,是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开课伊始,教师应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情感的兴奋点,实现知情统一的德育目标。情境导入有以下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效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和谐统一。注意:切忌为导入而导入、花样一堆、目标不明确、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的情境导入,都是失败的情境创设。(2)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后,可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探究”的收获,并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本步分为四个层次:汇报展示,丰富认识。教师课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在汇报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碰撞思维,开阔视野,丰富认识。精讲点拨,教师引导。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最重要的地理知识点,如地理概念、读图方法等,教师要进行集中讲解,可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深入探究,达成共识。针对学生的汇报,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合作中去伪存真,筛选出有价值典型性的资料,达成共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汇报交流,方法引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并适时进行方法的引领。例如: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读图、用图的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感悟深化,提升认识本步分2个层次:总结深化。在学生充分汇报展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反思、评价、深化学生的认识。深究提升。教师再次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要做到:突出活动性。因为地理知识离学生生活相对较远,因此可把讨论、模拟表演、游戏、竞赛等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地理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的过程。突出生活性。首先要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己有的“内在资源”。 其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突出情感性。 地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解读地理题材的课文,应仔细品味地理知识所承载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地球的情感,并在教学环节中巧妙渗透。(4)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预设问题的完成并不表示探究的结束,探究是没有止境的。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 回顾整理,学习质疑。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了问题解决的结论,这不是学习活动的全部,此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反思探究的过程,总结探究的方法,整理探究的资料,体验探究的乐趣,提出新的问题,激发探究兴趣。课外延伸,确立主题。学生在总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生成的新问题,提炼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为学习主题,并将他们引向课外,拓展延伸。3、课后发展课后,通过新的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