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数学毕业论文数形结合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doc

    • 资源ID:4059945       资源大小:696.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数学毕业论文数形结合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doc

    数形结合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学生姓名:马文静 指导教师:郝建华引言: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就代数本身而言,缺乏直观性,就几何本身而言,缺乏严密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才能突破思维的限制,加快数学的发展。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所指出的“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镶,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两门科学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相互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实现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使数与形的信息相互渗透,可以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使许多数学问题简单化。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代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地研究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简化运算过程。(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问题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问题利用函数y=f(x)的图象直观解决问题。 例1:a为何值时,方程的两根在(-1,1)之内? 图1分析:显然0,我们可从已知方程联想到相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从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出,要使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1,1)之间,必须满足条件:f(-1)>0 即 f(1)>0 从而可解得a的取值范围为a或a且a±1.例2: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根在方程的两实根之间,试求a与k应满足的关系式. 图2分析:我们可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这两个函数图像都是开口向上,形状相同且有公共对称轴的抛物线(如图2).要使方程的两实根在方程的两实根之间,则对应的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应在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之内,它等价于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不大于零且大于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由配方法可知与的顶点分别为: .故.故可求出a与k满足的关系式为: .2.利用函数图像解决方程的近似解或解的个数问题通过构造函数,把求方程解的问题,转化为两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例3:解方程. 图3分析:由方程两边的表达式我们可以联想起函数与y=2-x,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这两个函数图像交点的横坐标为方程的近似解,可以看出方程的近似解为x0.4.(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不等式的证明和求解问题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时,只要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与x轴的交点情况,便可直观地看出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例4:解不等式. 图4分析:我们可先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见图4).从解得,知该抛物线与x轴交点横坐标为-2,3,当x取交点两侧的值时,即x<-2或x>3时,y>0.即.故可得不等式 的解集为:x|x<-2或x>3.2.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解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把不等式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的关系问题.如:例5:解不等式|cosx|>|sinx|,x0,2.图5 分析:不等式两边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看成两个函数=|cosx|, =|sinx|.在0,2上作出它们的图像(图5),得到四个不同的交点,横坐标分别为: , , , ,而当x在区间0, ),( , ),( ,2内时, =|cosx|的图像都在=|sinx|的图像上方.所以可得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0x< 或<x< 或<x2.3.利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解决三角不等式问题在教材中利用单位圆的有向线段表示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并利用三角函数线可作出对应三角函数的图像.如果能利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线,应用它解决三角不等式问题,简便易行.例6:解不等式sinx> . 图6分析:因为正弦线在单位圆中是用方向平行于y轴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我们先在y轴上取一点P,使OP= 恰好表示角x的正弦线sinx= ,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单位圆于点 , (如图6),在内, 分别对应于角,(这时所对应的正弦值恰好为).而要求sinx> 的解集,只需将弦向上平移,使重合(也即点P向上平移至与单位圆交点处).这样所扫过的范围即为所求的角.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k- <x<2k+ ,kZ.4.利用三角形的二边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和余弦定理证明不等式对于有些不等式证明,可造图形,使之与三角形的三边相联系,利用三角形的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证。例7:已知,均为实数,求证: Oyx 图7证明:如图(7)由确定点 ()和 ()则|= |+|= 在中|+|例8:已知x,y,z均为正数。求证: 图8分析:结论表述的内容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相似,而被开方数可以看成是余弦定理的结果,这样可以“数”转化为“形”来求解.构造图形如图所示,作射线OA,OB,OC,使得AOB=BOC=COA=,分别取线段OA=x,OB=y,OC=z,连接AB,BC,AC得到ABC,则AB=,BC=,AC=则在ABC中有AB+AC>BC,结论成立。5.利用圆上点到直线的距离关系证明不等式对于有些条件不等式证明,可与圆和直线联系起来,证题过程能简化。例9:设a、b、x、y都是实数,且,求证: |ax+by |1.Oyx 图9证明:如图(9),设直线ax +b y =0因为是以原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且点(a、b)在圆上所以|ax+by|是圆上所有的点到直线ax+by =0的距离,由图可知|ax+by |1|ax+by |16.利用圆与直线上点的位置关系解不等式对于有些解不等式的问题,可与圆和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相联系,能较容易解决。例10:求不等式 (a0)的解。 图10 图11解:令分别作出图象, 是以原点为圆心,以|a |为半径的圆的上半部分(0); 是斜率为2,y轴上截距为a的直线,分a >0及a <0两种情况讨论。设直线与半圆交点为P,其横坐标为。若a >0,见图(10)则=0。因此须当-a <x <0时,才有若a <0,见图(11)则须当a <x <时,才有。故求出即可。由变形x(5x+4a) =0,有x =0或x =因>0,应取=。综上,本题的解为a >0时, -ax <0,a <0时,ax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值大小比较问题一些数值大小的比较,我们可转化为对应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们图像的直观性进行比较.例11:试判断三个数间的大小顺序. 图12分析:这三个数我们可以看成三个函数: 在x=0.3时,对应的函数值.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这三个函数的图像(如图12),从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当x=0.3时,所对应的三个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出结论: .例12:对每个实数X,设f(x)取4x+1,x+2,-2x+4中的最小值,那么f(x)最大值是多少? 图13分析与解答:此题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纯粹的代数问题。若不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而采用一般的办法,需要通过比较4x+1,x+2,-2x+4的大小,将分段地表示出来,然后求每一段的最大值,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就容易对得多。如图:函数y=f(x)的图像是图中的实线,函数y=f(x)的最大值对应图上A点的纵坐标,由图可见A点是直线y=x+2和y=-2x+4的交点,联立y=x+2,y=-2x+4解得x=,y=所以f(x)的最大值是.(四)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集合问题1.利用文氏图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文氏图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用圆来表示集合,两圆相交则表示两集合有公共元素,两圆相离则表示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利用文氏图能直观地解答有关集合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例13:有48名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活动小组,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8,25,15,同时参加数理小组的8人,同时参加数化小组的6人,同时参加理化小组的7人,问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多少人? 图14分析:我们可用圆A、B、C分别表示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如图14),则三圆的公共部分正好表示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用n表示集合的元素,则有:n(A)+n(B)+n(C)-n(AB)-n(AC)-n(BC)+n(ABC)=48即:28+25+15-8-6-7+n(ABC)=48.n(ABC)=1,即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1人.2.利用数轴解决集合的有关问题例14:己知集合A=x|-1<x<3,B=x|a<x<3a,(aR)(1)若A B,求a的范围.(2)若B A,求a的范围. 图15 图16分析:先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的范围,要使A B,由包含关系可知集合B应该覆盖集合A,从而有:a-13a3.这时a的值不可能存在.要使B A,当a>0时集合A应该覆盖集合B,应有a-13a3a>0.成立,即0<a1.当a=0时,B=,显然BA成立.故BA时的取值范围为:0a1.(五)构造辅助图形,解答某些代数综合题例15:求证: (a与c、b与d不同时相等). 图17分析:考察不等号两边,其形式类同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A(a, b),B(c, d), O(0,0)如图17.|AB|=,|AO| =,|BO|=,当A、B、O三点不共线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同侧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异侧时,或A、B之一与原点O重合时,|AB|=|AO|+|BO|.综上可证.例16:求的最小值,并求出相应的值。 图18分析:将上式根号内的式子整理。得,将所求最小值看成点A(x,0)到B(-2,1)和C(1,3)的距离最短的问题。即在x轴上求一点A,使得的值最小。如图,由于B,C在x轴的同侧,作出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C'(1,-3),则B,A,C'三点共线时最短,此时,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利用两点式可写出直线BC方程为:4x+3y+5=0,令y=0,得x=-,故当x=-时=5。我们还可以将此解题方法进一步延伸求解形如的函数极值问题,如:求函数的最小值,并问此时x应取怎样的实数值?很显然,将上式变形后,此时很容易看出,极值的几何意义十分明显,f(x,y)表示动点P(x,y)到两点A(0,1),B(2,-2)距离和的最小值,显然P必在这两点A,B的连线段上。例17: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图19分析:从表面上看这是求“数”的最值,但无法作出其函数图像.从函数的角度思考难度相当大,但如果联想到“两点连线的斜率”那么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形”来求解了。如图,令y'=sinx,x=cosx,则,于是在坐标系中单位圆上的M与点P(-2,3)的连线斜率就是原函数的值.当MP与O'相切时,斜率取最小值,因而使原点到直线MP:y'-3=k(x'+2)的距离为1的值的就是原函数中y的值,从而需解方程=1,就可以得值: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此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仍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考虑。令x=2+cosxy=sinx-3则有问题转化为求圆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显然直线Y=kX与圆相切时k有最值,将Y=kX带入圆令判别式等于零,可求出k,结合图形可知,仍可得出上面的答案。二、利用数形结合解几何问题有些较难的几何证明题,学生看到后往往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此时若借助于代数的方法,可较快地寻求到解题途径。例18:如图20,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求证:AE +AF4AB。 图20分析:这是“形”的问题,但要直接从“形”入手很棘手。引导学生将结论变为,从此式形式上看,联想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从而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的问题来解决。证:设AB = a, AE =m, AF = n。连结AC,则,即m, n是方程的2根,而m, n为实数,故=0,又p>0,所以p4a,即AE+AF4AB。于是这个较难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例19:如图21所示,已知圆O的三条弦PP1,RR1,QQ1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B,C,且AP=BQ=CR,AR1=BP1=CQ1.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图21解析:如图21所示,设BC=x,CA=y,AB=z,AP=BQ=CR=m,AR1=BP1=CQ1=n.由相交弦定理列出方程组有m(x+n)=n(z+m),化简得,mx=nz,m(y+n)=n(x+m), my=nx,m(z+n)=n(y+m). mz=ny.上述三式对应相加,得m(x+y+z)=n(x+y+z),即m=n.由m=n可推出x=y=z,所以ABC为正三角形.例20: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中,E、F分别为、DB的中点,G在棱CD上,CG= ,H是的中点.(1)求证:EF;(2)求EF与所成角的余弦值;(3)求FH的长.图22解析:取顶点D为坐标原点O,建立如图2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依题意有E(0,0,),F(,0),C(0,1,0),(1,1,1), (0,1,1),G(0,0).(1)=( ,0)-(0,0,)=( ,- ),=(0,1,0)-(1,1,1)=(-1,0,-1),·=( ,- )·(-1,0,-1)=-+0+=0.EF.(2)=(0,0)-(0,1,1)=(0,-,-1),·=( ,- )·(0,-,-1)=0-+=.又,cos<, >=.故EF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H是的中点,H点的坐标为(0,).= (0,)-(,0)=(- ,),FH=,故FH的长为.三、结论总之,正确理解“数”与“形”的相对性,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好度,对顺利解题很有好处。经验告诉我们,当寻找解题思路发生困难时,不妨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探索;当解题过程中的复杂运算使人望而生畏时,不妨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开辟新径。当然,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要熟悉某些问题的图形背景,熟悉有关数学式中各参数的几何意义,建立结合图形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加深和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致谢:感谢我的导师郝建华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这片论文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邱海泉,浅谈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河北理科教学研究J,2005年第3期。 2. 张宏良,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衡水学院学报J,2005年第1期。 3. 刘佩和,若干不等式的数形结合证法与解法,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第1 期。 4. 邹良量,数、形结合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J,2008年第6期。 5. 朱诗林,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教育科学J,2008年第1期。 6. 张小泉,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数学题中的应用,高中生J,2006年第16期。 7. 顾琳,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南昌高专学报J,2008年第6期。 8. 莫红梅,浅谈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3年第12期。 9. 魏菊梅,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浅析,中学数理化(高中版)J,2005年第3 期。 10.王志斌,浅谈“数形结合”,中学生数学J,2007年第9期。

    注意事项

    本文(数学毕业论文数形结合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