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议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doc
-
资源ID:4059824
资源大小:3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学论文:浅议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doc
摘要:本文主要从目前教学需要出发,浅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说明在地理教学中加强乡土地理渗透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说明如何实施乡土地理教学。关键词:乡土地理;重要性;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策略;整合资源;研究性学习浅议新课程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到: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新课程高中地理作为学生必修科目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发挥地理科目应有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加强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渗透。一、地理教学加强乡土地理渗透的重要性(一)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本土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工农业布局、都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学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说明我们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地理,地理教学也不应脱离现实环境,以本为纲。俗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细分析,每一件都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且说的主要是特定地理环境下植(作)物(包括矿化的植物)与生活的关系。各地关于衣、食、住、行的风土民情、乡村俚语,也是人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反映。所以说,乡土地理是学生最密切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最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将乡土地理融入课堂,使乡土环境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目前,专家学者们提倡的案例教学,乡土地理就是最直接和最广泛的案例。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虽说直到初中才开设地理课程,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生活在高原、平原、山区、海边的孩子其经验也各有不同。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他们此时此境的兴趣、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的预期等,需要了解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经验如何融合,以促进学生新知的生成,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的增长点,依据这些背景准备教案,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迅速、学得牢固。乡土课程资源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将会给地理课程注入无穷的活力,让学生充分领略地理学科的魅力。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学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乡土地理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二)地理课程加强乡土地理的渗透是教材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乡土地理的教学与应用。以湘教版地理必修2为例,教材活动内容对乡地理的了解和掌握有:页码题号相关的乡土内容页码题号相关的乡土内容第9页活动2本地人口普查第70页活动分析工厂的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第19页活动3人口迁移第78页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活动2调查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第34页活动1、2、3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第83页活动调查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第43页活动1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第92页活动调查大气污染状况第44页活动2环境问题第97页活动人地关系第56页活动2调查学校附近工厂,分析该厂与哪些地区存在商贸联系第104页活动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国土整治)第57页活动4工业区位调查第105页活动国土整治第66页活动调查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第108页活动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教材把乡土地理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体现学习地理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以致用。(三)地理课程加强乡土地理的渗透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的基本要求1、加强乡土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地理教学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农业布局”时,我问学生,我们在座的家里哪些是种菜为主要收入的,哪些是种粮食为主要收入的?通过调查,有的学生家里种菜为主,有的学生家里以种粮食为主。我接着说,我通过调查你们家从事的农业类型,可以猜出你们家住在哪里。学生好奇。我紧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长炼岳化两个大企业的存在,给了我们哪些机遇和挑战?你为云溪区的农业建设有哪些设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2、加强对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地理教学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2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观。在向学生介绍国情时,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把本乡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如在讲授“区位”时,我就结合乡土知识讲了我区为石化城的经济地位,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我区发展石油化工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而分析对策。学生分析不利的一方面在于对环境污染较大,我问:有什么措施可以解决或减轻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学生认为,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领会环保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又树立了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众所周知,地理教育担当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地理教育除了细心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引领,不唯书,不唯本,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渗透德育。应该结合实际,进行乡土地理的研究。研究家乡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地形地貌,天气和气候。熟知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工农业概况及交通的区位优势。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同他们的家庭、亲属有紧密地联系,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努力学习。3、加强乡土地理的渗透,能使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区位”这个概念时,我问学生,我们云溪工业园在哪里?把工业规划在这个位置有什么好处?学生分析得出:交通便利,与岳化长炼两个石化企业有密切联系等。我总结:这就是工业园的区位条件。再反过来让学生归纳“区位”这个概念就容易多了。如讲“人口容量”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了解本村的人口数,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哪位同学知道你所在的村子的人口数,人均用地是多少?如果要保障至少每人有3分地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问你们村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学生通过计算成本得出一个数据,这个人口数就是他们村的人口容量。紧接着我又问,有没有一种可能,使每个人不需要3分地,而只要1分地就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学生答,使每块地上产出更多,就能实现只要1分地也可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这就是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课堂教学通过以乡土地理为材料,把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学到如何研究和解决自己家乡存在的问题。同样,在讲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本地的实际,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4、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土壤”时,我就请学生观察窗户外一座被推掉一半的小山,让学生根据 “成土母质与土壤”图,来确定何处是成土母质,何处是成熟土壤,然后请学生根据小山剖面来说明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讲土壤的分类中,让学生观察家里种菜时是否有往地里施熟石灰的做法,为什么?在讲季风时,让学生回忆我们这里冬季刮什么什么风?夏季吹什么风?两种风吹到脸上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方面能很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突破难点重点,另一面,学生通过老师反复地用乡土地理材料会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5、加强乡土地理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大有用处 乡土地理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深思细想。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平时,经常介绍一些编写地理小论文的知识,鼓励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家乡各方面的变化和建设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 三、地理教学加强乡土地理渗透的策略分析1、课堂教学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用乡土素材贯穿课堂 地理课本的编写也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经济人文地理,很多乡土地理知识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作为教师,也要习惯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乡土地理的渗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任务,还是一个落实新的教育理念的手段,也是体现教师消化教学任务、整合教学资源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人口”这一章内容为例,在教学设计上,先了解教材的思路,而案例素材可以完全用乡土素材,如本地区的历史时期人口数据,再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反思本地区人口增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在进行“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先从本土外出打工现象说起,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进而在班上调查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的现象,迁往何处?(引出迁移的类型)为什么他们要迁出?分析人口迁移的因素。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迁出?进行激励教育,只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所用。我们的家乡为什么以迁出人口为主,什么条件下会导致人口迁入?你认为家乡有没有可能吸引人才,应如何做?等等。这一章几乎每一节都可以乡土地理素材为主线分析问题。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教学也可沿用这种方法,从家乡情况说起。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学生们不可能在课堂上领略乡土地理自然环境的诸方面,我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平时外出时,拍摄一些地理事物作为视频素材或是图片资料,课堂教学中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很感兴趣,也长见识。原来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地理,就能为家乡服务。 2、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主动关注家乡地理理环境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野外考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何使一次野外考察不演化成游山玩水的活动,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明确任务,合理分组分工,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上学期,我曾组织学生高中学生测量我区冬至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根据日影长短的计算分析得出该地南北两平行房建筑间的差距应大于南面房屋建筑高度的一倍。这样才能使房屋在冬季获得最为充足的阳光。从而为我区农村建房、市区选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无论从乡土地理的课堂教学还是从乡土地理的课外活动而言,乡土地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总的说来,有效的乡土地理教育方式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别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有: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社会调查、乡土小论文的写作、乡土地理陈列室、乡土地理主题会等。参考书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