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打造润泽教室 构筑理想课堂.doc
-
资源ID:4059584
资源大小:18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打造润泽教室 构筑理想课堂.doc
打造润泽教室构筑理想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教室是自己的一方热土,在这里,我默默耕耘了十五个春秋,从刚毕业时的激情满怀到如今的“处乱不惊”,自己经历了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到倦怠。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和我最亲,天长日久后,对学生付出的爱和耐心慢慢变少了,随之替代的是教师的“威严”和“压迫”。 说句良心话,我从内心深处厌恶这样的教育方法,也发现了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日渐生疏,但迫于教学成绩等综合考评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最快捷最有效的的方法来管理学生,曾经还因自己的及时转变而颇为自得。教师对学生的“压迫”毕竟只能维持一时,在发现了这种教育方法弊端的同时,我急于寻找那种可以帮助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良药,但尝试了各种药方都不见好转。一、初次接触“润泽教室”在参加新教育年会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教室还可以用润泽来形容。在石家庄新教育年会上,我听的最多的词语是“穿越”、“润泽”、“卓越”第一次,我知道了“润泽”可以形容教室。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诗歌唤醒黎明,穿越一本本精彩的童书,参加一个个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吸引的状态下,打造了一间间润泽的教室。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的教室里缺少的原来就是“润泽”。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润泽”呢,我还是一知半解。毕竟新教育我是初次接触,在震撼自己的同时,更希望走进去,去真正了解新教育,同时,也希望我可以打造一间我心目中的润泽教室。二、我对“润泽教室”的理解参加新教育回来后,我开始了尝试走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我精心挑选诗歌带领学生晨诵,挑选有意义的童书带领学生午读,坚持写班级主题帖引领学生,我的主题帖甚至还受到了校长的高度赞扬,她夸奖我勤奋,善于思考。当时的我,自认为这样的教室就应该是润泽。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虽然在自身素质上有所提高,但是积极性却不高,晨诵、午读都需要我的亲自“镇压”,否则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因无兴趣而喜欢捣乱。就在那时,我接触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认识了雷夫-这位教育的疯子,也真正认识到原来“教室与教师可以如此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我的教室和雷夫的教室一样,除了师生就是桌椅板凳,但是雷夫的教室里,没有恐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充满了信任;雷夫的教室里,有一种信任在弥漫,它让每个孩子都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仔细对比我的教室,空气中充满了恐惧,学生回答问题时得想想这是不是老师要的答案?说错了会不会遭到周边同学的耻笑?我的教室里,我要求学生坚持晨诵,能把这些诗歌熟读成诵,我做到了吗?我的教室里,我要求学生阅读童书,并做好摘抄,读完要写读书心得,我做到了吗?雷夫说的好:教师要让学生怎样做,自己也应该怎样做。我的教室里,除了恐惧,就是命令、服从。学生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去学习,他们的所有学习都是被动的,都是被迫的。这样的教室,即使开展新教育实验,也只是表面工作,又怎能自称这样的教室就是“润泽”的呢?我终于明白了:信任-是建立润泽教室的基础。新教育蹒跚走了半年终不得法的时候,我认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就如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的那样,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现在需要提高的是我自己,想到去年年会上飓风、秦汉、河南麦子的网师学习的精彩报告,终于让我下决心加入网师学习来丰盈自己,在选修了构筑理想课堂之后,我又走进了静悄悄的革命这门课程。在这里,我再次接触到了“润泽的教室”。佐藤学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此时的我,经过对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啃读,经过讲师带领我们学员的三次穿越,我终于对润泽的教室有了全面的理解:润泽的教室强调一种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信赖、尊重、保持倾听应对的思考状态。佐藤先生如此强调润泽的教室是因为: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心灵自由,思维比较敏锐。学生能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思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展开思维碰撞,直抵知识深处。可见,佐藤先生强调润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我们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之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佐藤先生强调的“学习”其实就是在润泽的教室这个基础上,进行人与知识、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对话,就如理想课堂强调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的交替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一样,那么这就强调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必须是建立在一间润泽教室这个基础上。三、打造润泽教室,构筑理想课堂(一)树立良好的班风,奠定信任的基石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也没有所谓的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升,品格无从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访客在参观第56号教室之后,从未因孩子们的学术能力、我的授课风格,或是墙面装饰的巧思而感到惊喜。他们在离去时赞叹连连是另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班风”。我们班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的教室里没有了恐惧,有的是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雷夫的班风才得以改善,因此,雷夫说:“我发现只要改善班风,各种寻常的挑战就能迎刃而解。”佐藤先生强调的润泽的教室强调的是一种充满信任、依赖、合作、尊重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恰恰就是一个班级良好班风所要求做到的。鉴于雷夫和佐藤先生观点的理解,我决定从树立良好的班风做起。要想树立良好班风,班主任老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借用于永正老师的观点:老师要做“性温”、“味甘”的“甘草”。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甘草的主要功能是调和各种药物的药性,解百药的毒。那么一位老师同样也应该如甘草一样,在同事之间、家人之间、学生之间充当“甘草”的角色。1.性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温良恭谦让”这五大美德,而“温”乃五大美德之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一个温和的性格,因为“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一名教师,应该是性格温和、善良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爱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关爱学生。2包容无论各种药物是酸、是甜、是苦、是辣,甘草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只有理解、包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要想学会包容,首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这样的话,看到的就是优点,会让自己觉得周围到处春光明媚。学生是个性各异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优点多的学生就被我们称为了优生,缺点多的就被我们美其名曰“差生”、“潜能生”。之所以有差生,是因为我们用挑剔的目光去看待这些学生。因此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3.调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像甘草一样学会调和。于老师告诉我们:教育要有两手:一是激励,二是惩罚。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当你批评了一个学生之后,第二天一定要找个恰当的理由在全班学生面前夸夸他。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之外,我更应该学习雷夫管理班级时使用的方法。以信任取代恐惧。我要让学生认识到“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当遇到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无法听懂时,不要感到沮丧,我要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比如,去年,我承诺带孩子们去登山,尽管知道集体外出很困难,要租车、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但我还是坚持做了下来。孩子们开心之余也增加了对我的信任。正如雷夫老师说的那样:“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因为“身教确实重于言教。”纪律必须合乎逻辑。老师们管理学生就一定得维持秩序,这就要靠我们常用的班规来约束。但班规一定要对每个学生公平,因为学生最看不起的是不公平的老师,如果因为赏罚不公,就会失去学生对自己的拥护。雷夫老师从来不会因为一个孩子捣乱就不许全班孩子打棒球。雷夫信奉的准则是: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合乎逻辑的惩罚,让学生信服。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带领学生重新修订上个学期的班规,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学生亲自参与制定的班规他们就会自愿遵守,但老师切忌因一个学生的偶发事件就在学期中任意修改班规,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出尔反尔,不讲信用,会让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你就是榜样。雷夫在管理学生的时候,时刻牢记: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记得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家长在和我交谈时说:“我家姑娘的指甲长了,我说给她剪剪,你猜她说什么?她说,我们老师的指甲就很长久没剪,为什么我的指甲不能和老师的那样?”听了家长的话,让我觉得很惭愧,平常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勤剪指甲勤洗澡,做一个讲究卫生的好孩子,没想到我自己爱留长指甲的坏习惯居然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家长交谈之后,我马上剪掉了自己的指甲,我想,身教重于言教一点不假。我弯腰捡起一片纸,会有更多孩子和我一样,我上课不喝水,也会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我犯错主动道歉,更会告诉学生做错事后该怎么办。这就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努力向雷夫学习管理班级的同时,我也尝试带领学生寻找道德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力求使我的学生能够做到道德自律。在这个方面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尚未实施,所以就不多加赘述,就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吧。在一间充满了信任的教室里,老师能够用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这样的班级里,没有喧闹,没有争吵,有的是灵动的寂静,有的是彼此合作、思考的积极向上的学风,这不正是润泽的教室所追求的吗?这不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最佳场所吗?(二)构筑理想课堂,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室在润泽的教室里,学生才能安心的学习。这个学期我共参加了构筑理想课堂语文研课和静悄悄的革命这两门学科的学习,通过仔细比较,我觉得这两门课程得以实践的地点都是教室,在润泽的教室里才可能构筑理想课堂,而理想课堂和佐藤先生倡导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恰恰有相通之处: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构筑理想课堂所以,我在树立好良好班风、奠定下信任的基础上,想要以构筑理想课堂为突破点,来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室。1、学生训练有素新教育十分强调训练有素,“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包括学习的一般流程,以及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的工具和方案,尝试着进行解决。这种思维训练无疑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甚至比佐藤先生提出的更完整、更系统一些。为了更好地寻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我想通过下面的文字来说明:新教育的训练有素 佐藤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预习(布置、运用、检测、评估) 学生与文本对话小组研讨(分工与主持、效度评估) 交往、合作,与他人对话课堂对话(聆听与应对) 倾听、应对,与他人对话课堂练习(时间、准确度、评估) 与自我对话通过罗列的文字不难看出,新教育和佐藤同样强调对话、倾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从对学生的训练入手:A、预习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因此在理想课堂中,通过让学生预习,通过定向的预习,学生要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全面的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就不是零起点,而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对于刚刚开始进行预习的中高年级学生,最初要由教师引导在课堂上完成,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低年级学生的预习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另外,预习题的设置必须是根据有效框架的三类目标来设置,例如微笑着承受一切预习题的设计: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不错字,不掉字。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A12、再读课文,思考:桑兰是个怎样的运动员?你敬佩她吗? B13、边预习边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A24、用钢笔描红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试着为这些生字组词、造句。A1这些预习题就是根据框架的目标分别设计的,通过完成预习作业,学生进行了独立的学习,就如新教育有效框架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构筑理想课堂B、小组研讨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小组合作讨论的情况,但是往往都是流于形式,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次作课经历:那是借班上课,我借用外校的学生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犟龟,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无懈可击,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当然这个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小组研讨来体现的,当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故事中哪些描写可以体现犟龟的“犟”,学生迫不及待就开始了,当然实际情况是:好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研讨,他们只不过是头捧着头围成了个小组,然后还是各自看着各自的书,各自画各自的句子。时间过去的很快,我的小组讨论时间到了,但是站起来发言的还是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小组合作的成果。也曾和同事多次探讨过小组合作的弊端,但却总是无法避免这种形式般的走秀。直到参加了理想课堂的学习,研读了构筑理想课堂,我明白了这是学生是否训练有素的原因。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小组要事先固定,异质组成(在同一组内在程序不一、思维方式不一的学生),学生已经有常规的分工(但可轮换)。要有意识地通过聚焦小组研讨,让学生明白小组研讨的程序,养成小组研讨的氛围。-构筑理想课堂在小组研讨中,一旦学生养成了小组研讨的习惯,那么在研讨中就可以通过多方的交往,倾听到其他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可以把倾听到的知识化为己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里,学生经历了交往、合作、聆听、消化知识的过程,从中可以体会到交往的快乐,从而更愉悦地投入学习。C、课堂对话理想课堂要求的课堂对话的核心就是聆听。这一点与佐藤先生的倾听完全一致。佐藤先生认为: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那么聆听的质量则体现在相互应对中。应对包括:对同学发言的应对,对老师提问的应对。好的聆听习惯和应对习惯,讲、将创造出真正的对话的课堂,而不是小手如林,急于自我表现的“伪主体性”。高质量的应对,将把思维沿着知识指示的方向,一层层地往前推进,直到“真理”在课堂上显现。-构筑理想课堂此外,理想课堂还要求学生边聆听、边参与、边做笔记,我觉得这点与苏翁的自动化书写有相同之处,要想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在训练学生聆听的同时,还训练学生的自动化书写能力。2、教师素养无论是理想课堂对学生的训练,还是佐藤先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倾听、应对”我觉得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有过硬地素质。魏智渊老师如是说:表面上看来,倾听的问题,是教师的意识问题,其实背后,更有专业发展的问题。就像一个人骑自行车,车技不熟炼的时候,你让他留意两旁的景色,他不是不知道,顾不得啊。但如果车技熟炼了,会自然而然地留意。魏老师深刻地剖析了教师不会倾听的原因: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教师对自己学科的知识不能驾轻就熟,因此才无暇顾及学生。这一点苏翁也为我们做了诠释: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因此,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倾听学生发言时的心情、生命状态,要想及时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做到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必须得先在专业知识上下功夫。(1)文本解读能力语文老师,要想轻松地驾驭课堂,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广泛地了解,有足够的文本和教材解读能力。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多数教材只是文章选辑,而没有在教材中清晰地指明师生应该怎样利用教材,更没有指明利用这些教材,师生应该完成哪些教学内容,达到何种教学目的。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为一个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这个二度创造的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一级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构筑理想课堂例如: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三年级语文苏教版 设计人:紫色花儿开课题:第4课 课题名:微笑着承受一切课时数:2教材解读:从文体来说,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往往是以弘扬真、善、美,歌颂典型先进人物的思想风貌为主要特点。本篇文章紧紧围绕“微笑地承受一切”这一主题,选择了桑兰面对人生噩运、病痛折磨、生活不便三件事,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的人物形象。在谋篇布局上,文章以“微笑着承受一切”为文章的灵魂、结构的枢纽和选材着眼点,把人物放在不同的场景,来凸显人物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形象。本文主要叙述了三方面的场景,一是桑兰在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人生遭受重大打击;二是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剧烈疼痛的折磨;三是在日常生活中,艰难地进行康复训练。三个方面的事例刻画出了桑兰顽强意志、不屈的精神和乐观的品质。这种以一句耐人咀嚼的话作为文章的“真宰”,对人物形象进行集中刻画的写作方法,即“一句话立骨”的方法。在写作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通过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为力求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迥异常人的品质。根据我对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觉得要想提升自己的文本、教材解读能力,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A、加大阅读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广泛的阅读背景,能够对语言文字高度敏感。首先,我继续阅读与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这个假期,我一边批注给教师的建议,一边啃读朗读手册,同时,我又再次复习构筑理想课堂、静悄悄的革命,梳理概念,另外我还细读了那些新教育的花儿,学习他们执着、坚定的精神,拜读于永正的教海漫记,学习他的教学艺术,这些都是为了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其次,扩大阅读的范围,多读一些杂志、报刊,同时,开始阅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让子自己的知识范围广一些。最后,还要坚持读童书,因为要想让学生读,必须教师先阅读,才能更好地帮学生选择书籍,同时,也更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我庆幸参加了网师学习,能够跟着一群卓越的讲师,在他们的引领下,我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也学会了啃读一些难懂的书籍。我相信坚定不移地跟着网师学习,一定会提升自己的能力。B、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盲目地传授知识,必须了解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应该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备课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把分割的单元教材进行重组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细致、全面地了解所有学段的教材,能够系统把握教材,整合教材,从而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定位这个教材所处的位置,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只需要学生理解即可。当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足够驾驭教材,能够驾轻就熟地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倾听学生发言,准确地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2)教师的倾听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更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如佐藤先生所说: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因此,当教师具备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后,就不会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去上课,满脑子考虑这下一步怎么办。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专心地面对学生,重视学生抛出的每一个球,并认真地接住学生的球。同时,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并不是听懂学生讲了什么内容就可以了,还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3)引导学生交往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独来独往,在课堂上,也容易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学生的这种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当今社会,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最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互相学习。这个在交往中学习可以体现在前边学生训练有素中的“小组研讨”中,这是新教育理想课堂对佐藤先生观念的最好诠释,在这里就不再赘述。(4)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致分为两种:服装剪裁和交响乐团。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清楚,在课堂上,要有与个别学生的单独互动,更要有与全班学生的多方互动,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会两者兼顾。但是在交响乐团式的互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倾听到“异向交往”的话语。从静悄悄的革命47、48页的案例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才是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小男孩的那句没头没脑的发言“豆太他在叫头疼啊!”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反驳,通常情况下,老师会责怪这个男孩的不专心学习,但是,这位授课老师却抓住了这个契机:“你这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这个回答顿时获得了一篇叫好声和欢呼声。之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再去体会男孩在书上找到的这句话,全班一起相互交谈书上描绘的情景,使教学极有魅力地进行下去。正是老师耐心的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正是老师有价值的询问,才促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善于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对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理想课堂三重境界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之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查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重点是教师掌握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对文本和教材的解读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训练,初步达到会预习,会倾听的程度。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构筑理想课堂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给教师的建议在这里,知识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作为一个工具-帮助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说是经历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也就是说,第二重境界强调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这与佐藤先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点是一致的。要想很好地发掘知识的魅力,苏翁认为要寻找教材中的交集点,新教育教学框架中要求设计大问题即交集点。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交集点的设计,是为了引发学生不断地回归文本、细读文本,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在这里,知识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质疑、解惑,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能动性。在每次的框架设计中,我都努力去寻找教材中的交集点,但总是无法准确找到,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堂上知识的魅力无法完全吸引学生,这一点需要我继续探索,努力让知识的魅力影响和引领着我的学生,让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都能得到智力训练。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佐藤先生认为的“学习”其实就是人与知识、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对话,那么新教育的前两重境界正是人与知识的对话,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是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同时发生的对话。达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这是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课堂上,强调的是对话,旨在倡导相互间的理解,并通过对方的异议,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共同体成员之间息息相关的共鸣。-构筑理想课堂就如佐藤先生说的那样:这样的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者所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静悄悄的革命要想达到这种境界,要求老师必须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但是,他确实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构筑理想课堂一个教室除了建立信任、平等、合作等的氛围,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外,佐藤先生觉得教师必须与学生息息相通。佐藤先生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那么新教育的理想课堂追求的息息相通更高一个层次,他追求的是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算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是我竭力努力的目标,正如构筑理想课堂中说:第三重境界是不能刻意去勉强追求的。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需要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上下功夫,让知识的内在魅力散发出来,深深地吸引我,同时也吸引我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会出现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第三重境界。综上所述,我认为构筑理想课堂其实就是对静悄悄的革命这门课程最好实践和补充,因此,我将继续在这两门课程的引导下,在我的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引导我的学生学会学习,在这间润泽的教室里,构筑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