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坚持素质教育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doc

    • 资源ID:4059075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坚持素质教育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doc

    坚持素质教育,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作者:谢小庆  发表时间:2004-3-24  访问次数:383坚持素质教育,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在吉林省MHK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小庆汉语水平考试中心2003年12月17日,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MHK,是“民族汉语考试”的汉语拼音缩写)的三级考试首次作为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吉林省开考,这是一项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推行MHK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与任何改革一样,难免会带来观念的变革,难免会引发思想的碰撞。对MHK的推行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围绕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很有必要。试行MHK的一些背景面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工作,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领域中,吉林省的汉语教师们是最早的开拓者,并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正是这些具有长期汉语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们,首先注意到在新疆等地试行的MHK考试,将MHK考试介绍到吉林省。MHK在吉林省的推广,具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并非一个偶然的事情。这些历史背景包括: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重视1997年北京文学一组题为“中国语文教育忧思”的文章,揭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许多作者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提出尖锐的批评。“整整搞了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 洪禹平先生,1998年3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并大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请他们在日理万机中把这件事也过问一下。”洪老先生的批评或许过于尖锐,但中国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正是由于我国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这些问题,今天我国劳动人口中许多人的语言能力不能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语言错误不仅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甚至出现在大学生以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之中,出现在学位论文、书籍、报纸、杂志和电视字幕之中。一些语文教师批评说,现在已经几乎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字幕”、“无错不成论文”了。考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语文高考有密切联系。语文高考是一个评价工具。许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工具并不理想。我本人曾经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资助下进行过关于高考语文考试效度(有效性)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考语文成绩与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指标(包括高三的语文成绩、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评价、高中同学关于语文水平的互相评价、大学的学习成绩等)之间相关较低,或者说,高考语文成绩不足以反映出考生的语文能力。(大学学习能力倾向测验课题组:大学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研究报告,教育部考试中心编能力考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81400页,1999)王蒙、莫言、邹静之、何建明等许多著名作家都曾试答过高考试卷,成绩都不高。(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2000)这些作家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考成绩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实际书面表达能力。据2002年7月22日南方日报一篇题为“高考作文两次改判背后的幸与不幸”的文章披露,在2002年四川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中,一篇作文因“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评卷老师只给20分。“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结果争议很大,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最后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最终被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 (满分60)2003年,江苏南京市多次在作文比赛中获得大奖的费滢滢同学,高考作文却仅仅得了25分。素质教育取向的新课程改革我个人认为,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没有一件事情比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要。她的成败,关系到今后几十年中国的命运。她的成败,很大程度要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成果之一就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公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三个文件凝聚了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成果,凝聚了课程改革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大胆地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第2页)在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中指出:“汉语教学不应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第13页)长期以来,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是我国教育的痼疾。我认为,能将这些话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我国教育在探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情。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高中阶段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2001年,初中课程改革在18个地级实验区、572个省级实验学校(其中40个是国家级实验学校)中展开。2004年首批学习新课程的初中生将毕业。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山东、广东等省率先开展。2007年,高考将出现实质性的改革。世界范围内“培养交际能力”语言教学观念的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主导国际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的主流思潮是结构主义。其后的40多年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逐渐成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关注焦点。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托福的“高分低能”问题就已经凸显出来。编制托福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在1993年启动了一个名为“托福2000”的研究计划,计划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推出一个新的托福考试。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将托福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起来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之上,使之更好地反映考生的能力,加强对考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考查。 今天,托福考试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完成了从纸笔考试向计算机化考试的转变。ETS已经宣布,2005年9月将正式推出“新托福”。在“新托福”中将包含写作和口试,将采用真实场景(例如:模拟大学校园中的动态和交互式环境),将综合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将使考生可以充分展示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2000年,ETS以系列研究报告的方式公布了以往7年中有关“新托福”的研究成果。在2001年开始的MHK的研发工作中,我们注意吸取了“旧托福”和基本模仿旧托福而形成的HSK的教训,借鉴了“新托福”注重交际能力方面的思路,使MHK一开始就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出发。世界范围内“标准参照”教育评价观念的发展一次,我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在参观了一所美国学校后,赠送了两件玩具熊猫礼品。代表团的团长说:“一个熊猫送给最出色的男孩子,一个熊猫送给最出色的女孩子。”美国学校的校长感到很为难:谁是最好的男孩和最好的女孩呢?有的学生语文好些,有的学生数学好些;有的学生学习好一些,有的学生体育好一些。谁是最出色的呢?这件事情中反映出的观念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出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别。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把学生和其他人比。用教育测量学的术语说,就是常模参照(norm referenced)。常模参照性评价的参照系是其他人,关注的问题是“在一组人中他处于什么位置”,致力于对考生进行排队。1963年美国教育家R.Glaser首先提出了标准参照(criterion referenced)的概念。标准参照性考试的评价参照系是一组知识和技能,是一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标准参照性考试也可以被视为“基于任务(task based)”的考试。标准参照性考试关注的问题是“他能做什么(can do)”,关注考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考生所能够完成的任务。标准参照性考试通过将考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与考试目的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水平相比较,对考生的水平做出评价。在“标准参照”教育评价观念中,包含着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独特的成长道路。人与人之间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马云鹏、唐丽芳两位老师在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1期的“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指出,新课程实验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绝大部分小学生不知道自己在班级的名次”。新课程改革试验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不允许给学生排名次。以“多元评价”取代“考试一元评价”近20年来,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考试问题。作为一个教育测量的研究者,我深知,再好的考试也不如教师对学生的长期观察更准确。但是,在今天的在大学招生中,对学生观察一年以至几年、本应最具有发言权的高中教师,却没有任何发言权。招生决策几乎完全取决于在评价学生能力的有效性方面颇值怀疑的考试。这种状况是很不合理的。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编制的“学术评价考试(SAT)”相当于我国的高考,在科学化程度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SAT成绩是大学从高中生中选拔新生的参考依据。根据对大学校长和大学招生委员会主任的调查,SAT成绩在招生决策中平均所占比重不足30。在招生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学生在高中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同时要考虑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招生决策过分依赖考试分数,是东亚国家共同的文化倾向。这种文化倾向不仅导致了的“应试教育”,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将一些优秀的学生选拔进大学。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台湾于2002年开始在大学招生中采用“多元入学方案”,不再是考试入学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大学,大学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选拔新生。从2003年起,教育部批准22所大学可以突破高考分数的局限,可以将总招生名额的5用于“自主招生”。2004年,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的大学增加到28所,自主招生的条件也更宽松。2004年,复旦大学宣布,博士生将实行“导师自主招生”,不再举行统一的博士生入学考试。逐渐改变“考试一元评价”局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以“历时性、形成性评价”取代“一次性、终结性评价”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接受一种新的评价观: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不能仅看他现在已经走到了哪里,还要考虑他从哪里出发?出发后他已经走了多远?他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进?我们不能仅仅观察他的即时表现,我们还需要了解他的发展“轨迹”。基于这样一种新的评价观,我们就需要有历时的、多次的观察,就不能满足于对一次考试的观察。这时,教育评估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他达到了什么水平”,而且关注“他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固然,历时的观察将克服一次性观察所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但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历时的观察,我们才可能评估一个学生的发展趋势。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转变早在80年代初期,“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就已经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教育研究曾经长期开辟专栏进行讨论。20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国教育界“学以应试、教以应试”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呢?我认为,这种状况与我国的考试改革长期迟滞不前有密切的关系。考试是一个衡量人的能力的“天平”或“体温计”。这个“天平”或“体温计”,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有的质量较好,可以基本准确地反映人的能力水平。有的质量较差,在测量的过程中存在很大误差。“高分低能”的考试就是存在质量问题的考试。正是由于考试所考察的不是“素质”,才会有“素质”与“应试”的矛盾。如果一旦考试可以考察“素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就得到了统一。80年代以前,粮食短缺问题曾经长期困扰我国。政府对农民管得太多是造成这种困扰的重要原因。政府将“种地”的权力还给了农民,中国的粮食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与次相仿,正是由于行政权力的过多介入,才使考试改革缺乏动力,才使考试质量缺乏有效的控制,才使考试缺乏优化机制。在发达国家,政府很少介入考试的编制和实施。在美国和英国,政府都不参与考试的编制和实施。在美国,考试的编制和实施由ETS、ACT、一般教育发展考试中心(GED)等民间机构承担。在英国,考试的编制和实施由UCLES、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G)、皇家工艺协会(RSA)、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TEC)、伦敦工商协会考试局(LCCIEB)等民间机构承担。在美国,不论是SAT、GRE、“一般教育发展考试”(简称GED,全国性高中毕业生文凭考试),还是各州的统一考试或学区的统一考试,大多委托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来编制试题,政府部门很少直接去组织教师命题。这些考试机构,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都需要凭借自己产品的质量立足。政府要对考试的质量进行监督。考试是一个衡量人的能力的“天平”或“体温计”。这个“天平”或“体温计”,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有的质量较好,可以基本准确地反映人的能力水平。有的质量较差,在测量的过程中存在很大误差。“高分低能”的考试就是存在质量问题的考试。考试这个“体温计”的质量如何?何以见得一个人没有通过某项考试就不能胜任一定的工作或学习任务?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政府需要管的。遗憾的是,以保护群众利益为己任的政府,虽然兢兢业业地监督着关系人民日常生活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的质量问题,但对关系一个人终生命运的考试质量却没有尽到质量监督的责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为了实现素质教育,为了建立考试质量的优化机制,必须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设计思路开始,MHK就不是一个强制的、管理型的考试,而是一个可选的、服务型的考试。为什么要编制MHK?正是在上述这样一些教育背景中,国家教育部2002年10月24日发出了关于在有关省市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主要沿用普通学校汉语文教学的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忽略了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效果不甚理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较差。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势在必行。”“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便提高少数民族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我部组织开发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双轨制,即凡未获得民族汉考三级证书的考生,可以参加高考汉语考试。”MHK是一个包括14级的系列考试。如果我们将学习汉语的过程视为一次旅行,那么,这次旅行的逻辑起点就是“对汉语一无所知”,这次旅行的终点就是“与母语为汉语的人没有差别”。MHK为这个学习汉语的旅程提供了四个里程碑,可以帮助考生、家长、老师、招生学校了解一个学生在这个行程中已经走到了怎样的位置。 “MHK3级”所提供的信息是:这个学生如果进入汉语授课的大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基本没有不能克服的语言障碍,可以听懂课堂讲授,可以记笔记,可以用汉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怎样看待MHK推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MHK是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学生开发的一个汉语水平考试。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不仅吉林朝鲜族与新疆维吾尔族的汉语教学情况有差异,而且朝鲜族聚居区与散居区之间也有差异,新疆的乌鲁木齐地区与和田、喀什等地区之间也有差异。MHK仅仅是提供了评价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4把“尺子”。选用哪一把尺子?如何使用这些尺子?对此,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吉林省选择MHK作为评价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工具,是非常正确的选择。MHK的施测对象是“少数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并加授汉语、母语非汉语的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见教育部7号文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面临着“三语”的学习,不仅需要学好汉语,还需要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外语。此外,他们还需要学好数、理、化、史、地、生等课程,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了提高他们的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对他们的课程进行“精选”,必须为他们“减负”。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最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教育部在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大纲中也已经明确提出 “汉语教学不应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我们要避免使少数民族学生花过多的精力去记忆那些并非最重要的东西,那些并非对具有各种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前景的学生都同样重要的东西,例如,指出句子“他身体好”中的主语是“他”还是“身体”,指出句子“我头疼”中的“头”是主谓谓语句中的谓语句主语还是谓语的地点状语。对于非语言专业的多数学生,只要他听到一个人说“我头疼”的时候知道这个人的头在疼,只要他的头疼的时候他会说“我头疼”,就够了。对于吉林省的朝鲜族学生,MHK3级是否降低了汉语水平方面的要求呢?我认为,MHK确实降低了一些汉语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方面的要求,MHK确实降低了熟记某一本指定教科书方面的要求。但是,MHK并没有降低“汉语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我认为,降低某些汉语知识和记忆力方面的要求也是合理。在教育中,也需要有“成本质量”观念。我们在购车、购房的时候,并不总是选购那些质量最好、往往也是价格较贵的产品。我们通常会在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之间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与此相仿,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的学科很多,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努力创造一种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局面。我们不能仅仅站在汉语教学的立场,希望学生不计代价地追求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至善至美。我们在购房的时候,通常会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建筑质量、房间布局、物业管理等多种因素,力求各种因素的平衡,而不会仅仅考虑某一个因素而不顾其他。与此相仿,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综合优势,我们也不应该在汉语知识记忆方面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许,MHK在吉林省的推行降低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知识方面的普遍要求。这种降低,扩大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强盗叫作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他住在埃莱夫西斯附近。他设有一张铁床,强迫被捉到的人躺在床上,把身材矮小的拉长,把身材高大的截短,使他们的身体与铁床的长短相等。现代的学校教育恰象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不顾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将快的拉慢,将慢的拉快。尽管每个儿童的天赋、兴趣不同,但一进入小学,就开始与其他孩子一道的“齐步走”。与传统的私塾教育相比,近代的学校教育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学校中学生个性的丧失。伴随MHK的推行,或许降低了某些汉语知识方面“共性”的要求,却是学生获得了更多“个性”的发展空间。给汉语教师们的建议改革,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对于每个人,对于每个汉语教师,也同时是机遇和挑战。考试的压力突然减轻了,怎样使学生保持对汉语课的兴趣?这的确是对每一位汉语教师严峻的挑战。考试的压力或许可以增进学生应试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的压力,还可能挫伤和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说“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使头脑偏离主要目标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头脑,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的畏缩不前,以致我在通过了苏黎世大学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第8页)今天学校中的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感受。在这篇自述中爱因斯坦还写到:“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进食,特别是人们强迫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失去贪吃的习性。”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呵护、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不靠考试压力,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随着“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这种挑战是迟早要来的。在国家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规定高中阶段语文课将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高中新课程标准2004年秋将率先在广东、山东等省试行。迟早,将在吉林省实行。吉林省的汉语教师们,需要未雨绸缪,及早准备,迎接挑战。从现在起,汉语教师们确实需要考虑:怎样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怎样使自己讲授的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综上所述,MHK的推广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之一,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的。在坚持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对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做出相应的调整。2004年3月17日于长春 

    注意事项

    本文(坚持素质教育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