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doc
-
资源ID:4058763
资源大小:47.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doc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摘要: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前提;留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与时间是保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根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旨在逐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如何更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从近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本人有了一点粗浅的体会,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认识。一、 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得到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发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所以创设一个绝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制造一个能引起多数同学共鸣的认知冲突是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教材,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好多数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者制造出能引起多数同学共鸣的认知冲夺,这样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诱发探究动机。课例: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二章分解因式之“运用公式法(一)”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先进行一个比赛,这里有个小奖品,谁赢了,奖品就归谁,你们说好吗?生:(兴趣被激起)好。师给出一组题:计算:; ; ; .(大约一分钟的时间,教师告诉大家她已经做完了,学生们发出惊叹声,但同时也发出了一个不服气的声音。)生:老师,你是不是事先就已经算好了啊?(师微笑,并回答。)师:老师做的快,并不是老师事先做好了答案,而是生:老师,你有好方法是吗?师:是啊,你们想知道这个好方法吗?生:想。师:那你们来找找这个好方法吧,然后把你找到的好方法来共享一下,好吗?生:好。(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所以没过多久,就不断有同学示意已找到了好方法,并用好方法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师:这么多的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好方法,我们请几位同学把你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吧。注意说的同学要把你所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而听的同学要仔细的倾听,听阐述的同学在哪里阐述的清楚在哪里阐述的不到位,应该如何调整。生:我发现,上述的四个计算题都是两个数的平方差,以前我们学过平方差公式:,因为这是一个等式,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等式逆向应用一下,就是,用这个办法,我就很快地算出了上面四个小题的答案。师:很好,这就是我刚才计算时用到的方法。那你能说说上述式子中的字母a,b都可以是什么吗?生: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式子。说明:这个课例在设计时,通过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竞赛引入,因为有教师的介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也就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教师的计算速度远远大于学生时,急于弄清问题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就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二、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与时间 探究需要时间,探究需要机会。假如教师设计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也就没有了探究的空间,也就不存在探究了。而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解决的,学生只会望而却步,这样的问题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最近发展区”有了解,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八上1.3 蚂蚁怎样走最近这课时安排的第一块内容是:如图1所示,有一个圆柱体,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应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果讲完这道题目就算完成这块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话,那么我觉得那对学生来说是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探究的机会。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叫学生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做了一个圆柱体、一个正方体、一个长宽高各不相等的长方体。上课的时候,在讲完该块内容后,我就向学生提出:“如果将圆柱体改为你们手中的正方体,如图2所示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应的B点处的食物,沿正方体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由于有了刚才的基础, 所以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实质:“通过把图形侧面展开,把问题转化到同一平面内,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再不失时机的再提出:“如果再将正方体改为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如图3所示,那么刚才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给学生们时间去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后,发现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正因为有了学生的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学生的印象加深,知识达成度也就高了。)教师反思:探究式的学习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摸索,发现了重要的结论,体验到了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信心,就此形成了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也使学生产生一种要学好数学的念头。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那种“满堂灌”,要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三、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某些知识点之前,可鼓励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然后再试着解决问题,这中间就是一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下:就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所列的问题单。问题单背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5.7 能追上小明吗 这道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是什么? 这道应用题属于我所学过的应用题中的哪类问题? 如果是我所熟悉的应用题,这类问题有哪些基本量?我应该回忆一下我以往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如果是我不熟悉的问题,我想我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给你一个提示,列方程解应用题首先要找等量关系,你找到了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找等量关系?其中最简便的是哪种? 我检查我解的方程是否正确?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单训练,在理解和掌握知识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对课本处理上也得心应手了,并从中体验到了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四、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要开展合作探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北师大版数学书中有些章节的知识点安排的比较简单,补充交代吧,有点“填鸭式”的感觉,不补充吧好象对相关知识点很难交待的清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可做如下处理:第一步:由学生们自己列一张知识点清单,将本课时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由小组合作解决后汇总,教师给予点拨完善)第二步: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先易后难,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因为在分组的时候兼顾了互补性,所以大多数的小组能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小组可由教师帮忙完成)第三步:全班汇总,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小组的收获和困惑。教师反思: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之间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 ,也学会了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五、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学完了幂的运算以后,教师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滋味。例:你能比较两个数20032004 和20042003 的大小吗?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12 和 21 23和3234和43 45和54 56和652.比较20032004 _200420033.通过上面两小题的结果,你能得出一些相关的规律吗?(这个问题中的1、2两小题是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的,但第3小题需要有教师的合作,教师的适当点拨将给问题的解决拨开一层云雾。)说明:这样的安排,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合作之下体验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更愿意参加到学习中来。另外,开展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但课外活动在安排时内容要丰富充实,同时也需要的教师的适当指导。在北师大版数学书上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课题学习,这给学生进行课外合作探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有效合作交流并进而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资源。其次,如撰写数学小论文,交流听课心得,课堂笔记展评等等,也可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学习方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张明甡、关文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