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名师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doc
中学名师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苏州中学为案例中 文 摘 要一个教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江苏省苏州中学为案例学校,研究名师成长的规律及培养策略。名师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适应阶段、熟练阶段、成长阶段、徘徊阶段,然后才能“成名”“成家”。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激发其成长的内在动因非常重要。名师培养就是要采取自估专业素质、自定行动目标、自报行动项目、自设行动方案、自寻行动指导、自省行动过程等基本策略。名师的成功,需要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师德修养。名师成长的过程,是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结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校本名师培养策略,可以采用目标导向、外置评价、专业引领、阶梯发展等策略;学校要为名师的成长建构良好的物化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和管理环境。实践证明,引路子、厚底子、架梯子、压担子、设台子是校本名师培养的有效方法。同时,要坚持名与实的统一,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的统一,坚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坚持主动发展和学校促进的统一,坚持结果和过程的统一,坚持教育和教学的统一。关键词:名师、成长规律、培养策略、苏州中学作 者:丁 琦指导教师:单 强A Study on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xperienced and well-known educators in High SchoolsA Case Study of Suzhou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AbstractThe growth of an educator toward the experienced and well-known has both individual and social impact. The success requires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and training that others lack. The accomplishment is the result of dedication, learning and hard-working. Typically the process consists of 5 stages: adaptation, proficiency, further improvement, bottleneck and finally success. It is crucial to cultivate self-motivation in all these stages. The basic strategy is to encourage educators to evaluate themselves properly, set their goals by themselves, report their projects promptly, adjust their plans, seek advice and work proactively. The school should help educators with their goal-seeking, provide external evaluation, lead their development and set stage goals. In the meanwhile, the school should also provide logistics and maintain an environment that help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tworking. It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guidance by the schoo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school assistance, competition and school platform are all effective means to help the growth of educators. Key Word:experienced and well-known educator,principle of growth,development Strategy,Suzhou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Written by:Ding QiSupervised by:Shan Qiang目 录绪 论1一、选题依据及意义1二、文献综述3三、概念界定4四、理论方法与论文结构5第一章 名师特质与成长规律第二章 “教坛新苗”: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 一、中学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11二、青年教师培养基本规律11三、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分析12四、青年教师成长案例 13第三章 “教学能手”: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第二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 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15一、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15二、骨干教师培养基本规律15三、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16四、案例18第四章 教学名家:中学名师成长的高峰阶段第三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高峰阶段 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20一、中学名师成长的高峰阶段20二、高峰阶段名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律20三、名师成长内在动因的激发21四、名师成功的实践基础23五、苏州中学名师培养工作模式23六、苏州中学“名师”培养案例26第五章 校本名师培养的基本策略28二、校本名师培养的基本要求34三、苏州中学名师培养计划分析38结论41参考文献4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45绪 论一、选题依据及意义1、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呼唤名师培养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丰富、观念更新、勇于探索、敢于人先的高素质队伍”,并特别提出要培养“一批教育名师”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的要求。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的计划中也明确提出:“选拨和培养一批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教育专家和名师。”一个教师从优秀教师成长为名师,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学生来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教育下,可以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学得更深,激发起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业理想和研究方向;对于教育来说,教师的知名度与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名师更有利于其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高;对于学校来说,名师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校的声誉。2、名师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一所学校的发展,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假如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壮大和发展学校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叶澜教授说过:“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队伍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办学层次的提升离不开一批名师。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引领,而谁能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仅仅能靠从外面聘请名师毕竟数量少、在时间上也很难保证,那就要培养自己的名师队伍。但名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培养出来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打造一支名师队伍,这对一所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培养了一流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只有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才可能把学校打造成名学校。本课题研究不仅充分体现了研究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彰显了课题组成员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的教育使命感。学校要发展,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到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加速培养一大批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因此,国内外许多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都将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对教师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3、苏州中学名师培养成效显著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江南名校。其前身可上溯至北宋景祐二年(1035),名相范仲淹在此创建苏州府学,聘请有声望的教育家胡瑗等名师掌教。他们言教身传,奠定了优良的校风,府学遂声名鹊起。其后,历南宋、元、明、清各朝,均有发展。至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府学内增设紫阳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扩建为江苏师范学堂。1928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从苏州府学创办至今的近一千年的岁月中,形成了“名相办学、名流掌教、名人辈出”的办学特色,可以说,苏州中学能将苏州府学的薪火延续至今,其中名师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100多年来,先后在此执教的名师有: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史学家吕思勉,文学家吴梅,语言学家吕叔湘,美术家颜文梁,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等。“桃李门墙多俊彦”。先后在此就读的有: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等。据统计,苏州中学毕业的学生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0多名。这样的一所名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苏州中学始终认为,要能坚决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大批的优秀教师。学校从没有停止过对教学的方式改革的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致力于“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构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出台了一系列校本名师培养策略,形成了江苏省苏州中学优秀班主任评比方法、江苏省苏州中学“文化沧浪”德育奖教金评比条例、江苏省苏州中学教学能手评比办法、江苏省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实施方案、江苏省苏州中学优秀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评比条例、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园常规管理优秀护导奖评比方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工作考评方案等相关制度。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师培养发展指导中心”,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开展教师论坛、树师魂访谈活动、“我是教师我快乐”主题征文比赛活动、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教师风采网上公布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苏州中学已拥有一支研究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真正做到把属于教学的时间用足用好,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也孕育了一批批在内动力系统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的学子们。而这样的一批优秀教师,就是苏州中学名师培养校本策略的培养成果,本文就是在对这一批教师的调查访问之后形成的对中学名师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的理性思考。希望通过苏州中学这近20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名师培养策略。二、文献综述纵观当前国内外的名师研究近况,具有如下特点:1、对名校长的研究课题多于对名教师的研究课题,对名校长研究成果多于名教师研究成果。以“名校长”关键词,在维普资讯中华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1989年到2009年为范围检索,获得文章305篇,而在同样范围以“名教师”为关键词检索,获得文章161篇。然而,名校长和名教师是两种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教育成功者,他们的成功有共同特征,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相互替代。 2、对名教师成功的特点、类型、成功个性、成长周期及规律等问题的探讨,重于对成功机制的研究,而以经验性的报道为主,对成功规律和培养策略的研究的份量稍嫌不够,成果相对少些。以“名教师”关键词,在维普资讯中华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1989年到2009年为范围检索获得的161篇文章中,100篇左右为经验性的报道或名师成长叙事,占60%强,对成功规律和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文章不到19篇,占15%强。3在研究方法上,当前此类课题的研究方法一个重要定位是集体性个案研究。但是,如何进一步地体现集体性的特点?如何在系列个案研究基础上开展整合性研究?对此探讨、论述得还不够深入。 4各地与此类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比较注重和热衷于名师的评审和考核,而对名师的成长规律及培养层面的研究显得很不够。本课题的提出基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缘于江苏省苏州中学多年来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本校一批成功教师成长历程的启示,目的在于探索新时期名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三、概念界定1、中学名师所谓“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的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一般说来,中学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概而言之,名师=较高的学历背景+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深刻的教育思想+优良的道德品质+感人的人格魅力。1 王荣德师德修养与名师培养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4期 P89通俗地说,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名师具有人格的影响力,思想的辐射力,道德的感召力,威信的穿透力。他们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杰出教师、模范校长、劳动模范,甚至教育专家(包括教育艺术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验家)等。可见,名师是一种积极性的社会评价,是人们对其工作的肯定与褒奖。名师的知名度实质上是其德、识、才、学的总体的或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反映,或者是突出的教育成就的结晶,或者是杰出的教研成绩的体现,或者是优异的教学风格的显示,或者是超群的人格的凝聚,或者是兼而有之。名师的主要特征是综合能力强和教育作贡献大。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是教师的阵地,教师的价值首先要在课堂中得到充公的体现,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是名师的首要条件。能发表多篇文章、能出版多本专著,而上不好课的教师不应是名师。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而教育则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现在很多教师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对知识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表达,而且在高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教师如果缺乏了教育的新理念,缺乏了对学生的爱心,缺乏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这样的教师也不应该是名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实质上缺乏了一个教育精神,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自己成名的跳板。在课改深入的今天,教育科研能力也成为名师的必备素质,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才能与一般的教师区别开来,才能使自己的课上出特色。长期以来,我们重教学轻科研,评优秀教师也以此为标准,评出的名师也以此为标准。这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名师,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名师。能力强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只有把能力发挥出来,对教育作出较大的贡献,才能是成为名师的前提。教学能力好就能上好课,教育能力好,就能培养学生做好人,科研能力强,才能出科研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着他人。从一般教师成长为名师,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对教师个人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学生来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教育下可以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学得更深,激发起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业理想和研究方向;对教育来说,教师的知名度与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名师更有利于其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高;对学校来说,名师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校的声誉。2、成长规律成长规律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是教师成长的“现象中同一的东西”。3、培养策略中学名教师的培养策略,是学校指针对本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学校发展中长期目标等按照教师成长规律来制定的培养名教师的具体方法。四、理论方法与论文结构(一)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理论1、教师专业层次理论校本名师专业层次应当从具备“才、学、识”上来区分。古时的“才”指材料的裁剪能力,“学”指材料与工具,“识”就是见识,教师的“学”就是学问,即具备教育专业理论与方法;教师的“才”就是教育教学能力,即完成教育工作所有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教师的“识”是指其分析、鉴别知识,经融会贯通后获得个人见解的能力。2、教师职业智慧体验理论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的职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职业化需要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具有自身的核心特质和衍生特质,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有学科专业化和职业专业化两个方面,对学科知识由一般懂得到透彻再到出神入化,职业化是由体验经验到体验科学再到体验文化。名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其专业发展要关注实践智慧的动态发展过程,关注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教育教学同识和领域专门化知识。3、教师专业成长能力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职业正在完成由技术熟练者模式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转变,继而发展成研究探索者模式。判断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准主要就是看教师具有的教师专业的核心特质、衍生特质及其专业成长能力。教师专业成长能力的养成,要求教师根据专业成长指标系列的构成要素进行,这些要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责、素质、效能三大部分。这三大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其中教师素质标准体现了从一个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对于创新教学的开展及教学方案的选取与确定起决定性作用;教师职责标准反映了在创新教学活动中不同时期、不同环节的教师的职能和责任要求,对促进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才的职责有着优化作用;教师工作效能标准,反映了教师按照学校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监督保证系统运转效果和效率的要求,对专业化发展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文献资料法:以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文献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习国内教育专家的有关名师成长规律和培养机制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实施寻找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2、比较法:将结合课题开展所实施的“江苏省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工程”对老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影响与没有开展此活动前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3、案例研究:注意收集和记录整理名师成长的原始资料,充分听取专家和老师及学生的意见和评价,及时反馈信息,调整实施方法总结成果。(三)论文结构绪 论一、选题依据及意义1、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呼唤名师培养2、名师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3、苏州中学名师培养成效显著二、文献综述三、概念界定1、中学名师2、成长规律3、培养策略四、理论方法与论文结构(一)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理论(二)研究方法(三)论文结构第一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一、中学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 1、适应岗位2、熟悉业务二、青年教师培养基本规律 1、“人才成长规律”2、师承效应规律3、扬长避短规律三、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一)培养对象(二)培养目标(三)培养方法(四)考核鉴定(五)校内奖项设置四、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案例第二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一、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 二、骨干教师培养基本规律1、最佳年龄规律2、马太效应规律3、期望效应规律三、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 四、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案例第三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高峰阶段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一、中学名师成长的高峰阶段 二、高峰阶段名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律1、共生效应规律2、累积效应规律3、综合效应规律三、名师成长内在动因的激发 (一)名师成长的内在动因(二)激发教师内在动因的基本策略四、名师成功的实践基础1、论坛参与 形成互动。2、课题带动 学会研究。3、与新课程同行。4、反思与诊断提升素质。五、苏州中学名师培养工作模式六、苏州中学“名师”培养案例第四章 结 论 一、名师成长的普遍规律 (一)名师成功的人格特征1、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2、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3、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4、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5、求知的欲望与兴趣。6、优良的性格特质。(二)名师成功的师德特征1、优良师德与优秀教师2、优良师德与教师成长3、苏州中学师德建设案例(三)名师成长的过程特征1、名师成长的过程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2、名师成长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结构的过程3、名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二、校本名师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名师培养的校本策略1、目标导向策略2、外置评价策略3、专业引领策略4、阶梯发展策略(二)名师培养的校本环境建构1、物化环境的建构2、心理环境的建构3、人际环境的建构4、制度环境的构建5、管理环境的构建(三)校本名师培养的基本方法1、引路子2、厚底子3、架梯子4、压担子5、设台子(四)校本名师培养的基本要求1、注重大面积提高和小面积培育同步进行。2、注重“名师” 学科分布和年龄之间的平衡。3、注重专业和师德的同步发展。4、注重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境界。三、苏州中学名师培养计划 四、结论(一)苏州中学的主要做法(二)苏州中学的主要经验(三)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一、中学名师成长的起步阶段任何一个名师,都是从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起步的。起步阶段主要包含了两个层次:1、适应岗位参加工作1年左右,是适应岗位。这阶段通过拜师学习,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这个阶段是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可说是在三尺讲台上“立住脚”。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才能进入适应期: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2、熟悉业务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主要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等一般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过硬的基本功,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二、青年教师培养基本规律 培养青年教师主要遵循这样三个规律:1、“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是对人才成长过程中各种本质联系的概括与归纳。规律有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之分。人才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在自然科学领域,事实就是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事实加上大概率”才是真理。大概率是指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发展变化才会有一个结果,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我们讲的人才成长规律,也是如此。2、师承效应规律师承效应,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的指导、点化,从而使徒弟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美国有项统计,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跟高明的老师学习过;而且,跟高明老师学习的人比跟一般老师学习的人获奖时间平均提前7年。能否产生师承效应,不是任何一方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这里有种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师傅不愿传授或徒弟水平太低。学者们认为,这里有一个“双边对称选择”的原理。双边对称指的是师徒双方在道德人品、学识学力与治学方略三个方面是对称的。根据这个规律,培养高层次人才要重视发挥师承作用,要强调双方的自主选择和相互对称。3、扬长避短规律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种差别是由人的天赋素质、后天实践和兴趣爱好所形成的。成才者大多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结果。对于领导者来说,扬长避短是让其下属做他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能够在相同时段、相同投入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成效。反之,如果用短舍长,既难以把工作做好,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古人云:骏马犁田不如牛,坚车渡河不如舟。人才成长往往是领导者用其所长的结果。根据扬长避短的规律,我们用才时应该尽量做到用人所长,避免造成人才浪费。三、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 (一)培养对象工作未满五年的青年教师。(二)培养目标基本要求:1、完成高中一轮教学循环。2、正常撰写教育教学体会和心得等。较高要求:3、获得一级教师职称。4、冲刺校教坛新苗、校优秀班主任。5、争取在市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争取市教坛新苗荣誉。(三)培养方法1、每学年新教师研修班活动六次。2、每学年开展校级基本功竞赛两次。竞赛内容分为教案、课件、说课、板书、演讲(文科)、操作(理科)、解题、出卷、开课等。每学年开展项目不同,每位教师可选择参加。3、论文撰写。每学年结束时收取,交教科室择优发表于苏州中学。4、教师建立个人档案,包含履历、开课纪录、论文发表、获得荣誉等。(四)考核鉴定:1、学科师徒结对,徒弟每周听课不下于1次,师傅每学期听课不下于8次。2、参加新教师研修班,每学年活动不得少于4次,缺席须向主持人请假。3、基本功竞赛,五年内至少参加一次,多报不限。4、论文,每两年至少一篇。5、个人档案,五年培训结束时收取文字稿,上交教科室管理。(五)校内奖项设置:项目负责/主持校基本功竞赛工会、团委校教坛新苗教务处校优秀班主任学生处校优秀论文教科室四、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案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苏州中学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初见成效,每年的新进教师研修班、师徒结对“传帮带”等活动有声有色,目前有12人次获得校“教坛新苗”称号,49人次获得校“优秀班主任”称号,23人次在市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奖。笔者走访了几位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其中一位青年教师特别具有代表意义。A老师,1980年出生,200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8月进入江苏省苏州中学,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 A老师进入苏州中学以后,工作认真,细心耐心,积极要求上进。她参加了学校的“新进教师研修班”学习,听课认真,学校请了多位专家讲课,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经验之谈都使她受益匪浅。和G老师(化学特级教师)师徒结对后,谦虚好学,坚持每上一节课,先听师父的课,并认真记笔记;自己每备好一节课,都要请师父指点审查。G老师也对她严格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一一进行指点,并要求她认真写教学反思。还带她参加其它学校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知识面。同时,G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小A从一点一滴中体会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更让小A明白,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能出色的完成“教书”的任务,更要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正如小A自己说的:“师傅不但给了我一杆尺,让我自己天天去丈量;还给了我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处处有学习的榜样。”A老师曾开了一堂探究课。光教案前后就有4次大的改动,为了确定实验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去实验室里进行了不下百次的实验。在另一堂探究课准备过程中,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她请教老教师,上网查阅资料,翻看期刊杂志,真可谓千方百计。在她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后、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图书馆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依然沉浸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几年来A老师进步很快。教学能力明显提高,颇受好评,先后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2006、2007年,被评为苏州中学“优秀班主任”;2007年,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个人嘉奖”;2007年,被评为苏州中学“教学能手”;2008年,在市区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课堂教学优质奖”。A老师还结合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论文浅谈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在苏州市化学年会交流中获得二等奖,浅谈班级管理的艺术在2007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评展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今年她已经评为中学一级教师。通过A老师,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在苏州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策略下迅速成长的一大批青年教师,更看到了一大批“名师”正开始起步,他们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第二章 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基本规律及培养策略一、中学名师成长的成熟阶段工作以后5到10年,是一个名教师成长的的主要阶段。到了第5年左右,是教师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这阶段的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从而构建了自身经验体系。但在一个教师基本成熟的阶段会有一个徘徊期。第5至10年间,常常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平台状态”或“高原现象”,许多教师满足于自己的那点经验和技能,就此裹足不前。而那些有远大抱负的教师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扎入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蓄势待发。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 “上下求索”。二、骨干教师培养基本规律 1、最佳年龄规律研究发现,从创造到成才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从全世界的范围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最佳成才年龄区是相对稳定的。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当然,依专业领域的不同,最佳年龄区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最佳年龄区也会发生前移或后推的变化。但从总体看,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创造期是贡献于社会的最重要的时期。根据最佳年龄规律,在高层次人才工作中,应该把资助重点放在处于最佳年龄区内的人,以利多出成果、多出人才。2、马太效应规律人才做出贡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这种贡献得到社会承认就更不容易。这是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默顿发现的一种社会现象。默顿指出,社会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联系到圣经第二十五章“马太福音”上讲的“有者容易愈有,无者容易愈无”,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惯性,不利于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根据“马太效应”规律,人才工作不仅要关注已经成名的“显人才”,更要给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潜人才”以大力支持。3、期望效应规律期望效应是现代管理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从事某项工作、采取某种行动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人对行为结果和工作成效的预期判断。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吸引力。就是工作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大,他的干劲就越大,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成效和报酬的关系。就是完成工作后获得的收益越大,他的工作积极性就越大;三是努力和成效的关系。就是经过努力,个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他的进取精神就越强。根据期望效应规律,对高级专家的培养,应注意在全社会加强成就意识的教育,增强他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大力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尤其应为各个领域的高级人才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和社会保障。三、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 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工作模式是一个系列工程,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培养教学能手”,其具体做法是:(一)评选目的:1、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师德优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扎实、教科研能力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我校发展的要求。2、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3、为市级教坛新秀和“十佳”,市“学科带头人”和市“名教师”,省“特级教师”和全国知名教师培养后备队伍。(二)评选对象:1、年龄在35周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上、获得一级教师资格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教龄未满5年但已破格晋升一级教师的我校现任教师。2、参加评选的青年教师需先在教研组内报名,经教研组推荐方可成为教学能手参评选手。3、符合参评条件的青年教师,凡已获得市教坛新秀和“十佳”,以及市“学科带头人”的,不再参加评选;已获得本校“教学能手”称号的也不再参加评选。(三)评选内容:1、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勤奋实践,不断进取;能积极完成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改革创新意识。3、专业基本功扎实,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运用适当,操作熟练,教学方法灵活、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取得很好的效果。4、能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围绕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或一些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能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或经验总结,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者在市级以上专业会议上交流或评比中获奖。(四)评选方法:1、组织领导:(1)成立校教学能手评委会,由负责教育教学的校领导任主任,由教务处、教科室和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组成学校评委会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能手的评选工作。(2)成立以教务处、教研组长和学术委员组成的教学考核小组,以教科室和学术委员组成的教科研考核小组,分别对有关内容进行具体考核。2、时间安排:(1)校教学能力的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2)苏州中学的评选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东校区、立达学校的活动时间由其自行安排。3、考核方法:(1)教学考核:由参评教师在评选的规定时间内自选课题进行备课,并写好备课提纲交考核小组;考核小组课堂听课;课后听取教师教学说明并交换意见,并对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基本功及教学效果作出评价。按参评教师所在班级或年级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师德表现、师生关系、教育教学、课外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方面的情况;召开同学科教师座谈会了解师德、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情况,并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总体评价。(2)教科研考核:由参评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文章、经验总结、成果获奖等有关方面的材料,考核小组对其成果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作出相应评价。(3)考核总评: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评分办法,最终按照教学考核占70%,教科研考核占30%的比例,总评为相应的等第和次序,报校评委会审定。校评委员会领导小组对评选结果进行最后审定,并根据考评结果评选出当年的校“教学能手”若干名,并根据具体情况评选单项奖若干名。(五)奖励办法:由学校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并给予一定奖励,可优先推荐为市教坛新秀和“十佳”参评候选人。四、苏州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逐渐成长成为中青年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