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doc
-
资源ID:4056997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文: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doc
浅谈“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从课堂教学环境和方法技巧两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关键词:问题探究 问题意识 教育教学环境 思维方式所谓“问题探究”,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本人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思品课问题探究教学实践活动。本人在新一轮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作如下阐述: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内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而且还要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自己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应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如何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诚然,学生新发现的问题并不都是通过教师作用而形成的,有许多是学生对课内外的知识自然产生困惑。因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可能包揽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并形成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而这一过程能束得以显现和发展,应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有利于问题形成的良好教学环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心中久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说,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压制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对问题探究的“绊脚石”。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教师应该端正思想认识,转换教师角色,从灌输转向引领,从重分数转向重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表露悟性。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同样给予鼓励而不能一概加以否定和指责,并激发学生给予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恰恰是思想品德课所要倡导和培养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激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相应的教育教学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二、创设情境,引疑激思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指问题情境。我认为教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质疑、释疑和解疑,以促使学生对问题的不间断的探究。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至关重要。1、课前预习,发现疑难。我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簿子上。在上课之前,先收上学习的预习本,然后根据学生在预习时所提出的问题来个性教案,制定新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前,有些学生问到“为什么地球有生命,而其他星球到目前为止仍无生命迹象?”“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真的都需要相互关爱吗?”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使我的教学有了针对性。我觉得学生所发现的问题很有见地,也有一定的深度。2、学生登台,促使提问。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上完课文内容后,常采用让学生上讲台来小结本节课内容的办法。同样,我们也不妨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来上课,学生问,学生答,提的问题越多,效果就越好。诚然,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力求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防止被台下的学生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也无顾虑,轻松自如地勇跃发言,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如何应对。这样,学生的那种“紧张”、“胆怯”心理完全消除,思路也就开阔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3、议论争辩,质疑解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相互间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希望别的同学能够帮助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如我在教“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内容时,专门腾出时间让学生围绕这一课内容相互问提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有这样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常说每个人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然而古往今来,不是有很我人过早就结束生命了吗,这怎么解释?此时,其他同学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有一部分人由于心胸不开阔一时想不通,自寻短见;有的说:有许多是自己本来就难以预料的,猝不及防才出现的灾难,如车祸、地震等;有的说:为了国家、民族、集体利益,英勇捐躯;有的说:有一些亡命徒本来就抱定一死,但先置他人于死地,然后自己去死,等等。你一言,我一语,群策群力。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气氛活跃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行讨论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三、讲究方法,学会提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有许多学生觉得无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之以渔“,教会其提问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的能力。1、从比较中去寻找答案。例如:规则与法律的异同?宪法与法律的异同?自信、自卑、自负的异同?等等。2、对所教内容的标题进行设问。标题一般是对教材内容的集中概括,因此,教师可有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设问,并坚持不懈,以成习惯。这样,既能把握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也逐步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3、从怀疑中提出问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固然,我们不应否认认真掌握前人留给我们的间执着经验,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教导学生突破陈规,敢于怀疑前人的经验,大胆地提出异议。如对教材中的观点、概念、结论、原理等进行质疑。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4、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发现疑问还须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发散思维即要求思维者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向生发。逆向思维,即思维者以现成的观点、概念、结论等为依托,从反面角度来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均有可能产生并提出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如新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中,有一个“小佟跟着男青年的摩托车去姥姥家”的故事,材料下面的思考题是:根据你的想象和猜测,给这个故事续写结尾,并说出你设定这个结局的理由。根据学生所学过的思维方式,我要求他们将这一问题变换成几种不同的提问形式。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鼓励,最后形成这样两种不同的提问形式:一种即从正面角度,要求写出男青年设身处地帮助小佟走出困境;另一种即从反面角度,要求学生写出男青年心怀恶意,诱使小佟上当。至于按照上述两种提问的要求进行续写,并写出设定这样结局的理由,也就比较容易解决。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其能力也就逐步增强。美国教育家肯尼思·H·胡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水平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乃至总结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