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初探.doc
-
资源ID:4056940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初探.doc
“论”得精当 “活”得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初探 关键字:课堂小组讨论、合作、效益、有效教学、学生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教育部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站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开始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探寻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被我们广大教师接受并喜爱,而课堂小组讨论活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成为了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优质课展示,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就像火锅的调味品一样不可缺少,它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但是,笔者却逐渐发现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想说爱它还真不容易。 一、目前课堂小组讨论活动中的一些弊端(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些教师把小组讨论活动这种教学形式演变成了一场“作秀”,为了讨论而讨论,使小组讨论学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内容选择不当。如在讲诚信这一课时,有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小组讨论题:“你的父母说话算数吗?不算数时,你的感受与对策是什么?”笔者认为父母说话算不算数,当时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这根本就没必要进行讨论。教师如用直接课堂提问的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能够节省时间。又如“我们怎样去排解不良情绪?”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从书本中获得答案。2、讨论问题难易设置不当。有教师上课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很显然这样的问题设置太难,没有铺垫和梯度,致使学生无法讨论下去,出现冷场。有的问题又过于简单,如有教师提问“男女交往就是谈恋爱吗?”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这意味着讨论活动的序幕还没拉开,观众就已经知道了结局,这样的讨论还有意义和价值吗?3、讨论时间把握不好。有些教师在一堂课里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又考虑到整节课的时间进度,导致有时候议题刚刚布置,学生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就要求学生停止讨论,致使讨论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小组讨论学习流于形式。(二)、从学生角度来看,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学习效率不高。在小组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四种现象:1、有些小组表现十分积极,你一句,我一语,大家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合作的确使课堂气氛看进来热闹活跃,但明显缺乏合作学习所需要的“学会倾听”“学会理解”的品质。2、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个别能力强的学生的“个人表演秀”,多数学生心甘情愿当听众,这样的合作学习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3、有些小组对小组讨论学习方式显然没有兴趣,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出示讨论题答案,由此慢慢养成一种依赖心理。4、甚至个别纪律较差的学生趁机“溜号”,借课堂热闹之机,浑水摸鱼,大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二、如何使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行之有效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进步或发展。以上笔者分析的种种弊端致使课堂小组讨论活动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如何使这种教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本人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把合作意识溶入每一次教学活动中1、选准讨论内容,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不在于教几年书,而在于用心教几年书”。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学习更要求参与者用心备好每一节课。作为教师要上好小组讨论课,首先要思考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需要合作。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一齐攻克难点、掌握重点。如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中“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是难点,有必要通过讨论来完成任务。此外,学习“遇到怎么办”“该怎样做”这样的知识点时,也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如“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厚友谊”这个问题,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充分分享彼此的经验;学习时政热点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则可以充分激发起每位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习民族精神时就可联系航天精神,让学生讨论神舟六号成功发射有何伟大的意义。2、找准讨论切入点,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在设置议题时尤其要注意找准切入点,笔者认为可以用故事、漫画、小品、时政热点等着手。如塑造良好的性格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怎样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无疑是很困难的。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节,大概意思是说张飞下岗失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去找工作,想不到只有一种工作供他选择了家庭保姆。无奈之下,张飞向各位同学发出了求援信,请大家教教他怎样才能改掉性格缺点,塑造良好的性格,以获得这份工作。张飞这个人物同学们十分熟悉,于是大家一起分析其性格的优缺点之后,进入分组讨论,效果显著。3、合理控制讨论次数和时间,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小组的讨论学习不宜太多,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一堂课有这么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也就足够了。实在有必要,最多也不要超过3次,否则让听课教师觉得整堂课“闹得慌”,而学生也没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掌握了什么知识、什么方法。若问题多,时间紧,则可以把不同的问题落实到不同的小组,从而节省时间。如用智慧来保护自己这课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个议题:遭遇“克米”(敲诈勒索),我们该怎么办?然后把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1)、被侵害之前(如何预防);(2)、侵害正在进行之中(如何应对);(3)、遭到侵害之后(如何处理)。全班分为三大组,各深入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这样既不影响整堂课的时间进度,又让这次小组讨论形式和效果合二为一。(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要把小组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如把课桌排成U形、O形,或按学生能力差异另行排组,这只能是在公开课时偶尔为之。尤其是班额较大的学校,班级人数在50人之多要实行小组形式的多样化则更不切合实际,因为在每天进行的教学中,作为任课教师不可能任意地去改变学生的座位,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而小组讨论则是每节课都可能用到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一般只能以学生自然座位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小组,即一般由前后桌4至6人组成。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效益。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各位同仁参考:1、制定小组讨论学习活动的准则。全班同学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以“平等、信任、合作、互助、提高”为小组讨论活动的必须遵守的规则。2、在小组内设置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把握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确认发言人和记录员等;发言人则代表本组成员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录员负责记录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除去小组长相对固定,一般一个月轮换,其他角色每次活动都要轮换。相对固定是为了使小组合作有序进行,轮换则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这样一来就强化了“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了“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队精神”,并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总而言之,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发展。3、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活动结果。每次课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分A(优)、B(良)、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并记录在案(小组的记录本)。教师应该在一堂课中尽量让不同的小组回答他们讨论合作的成果;或者上节课让这几个小组展示过,那么下节课就要给其它小组机会。而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则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又强化了合作的精神;还可以弥补教师难以同时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的目标。 总之,一个充满生气的课堂,讨论活动必不可少。因为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更能在课堂内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更要求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我们应积极倡导小组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只有我们教师提高自身和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论”设置得精当,这堂课才能“活”得精彩,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当我们用有效的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课堂就是快乐的场所!参考文献 钟万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