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

    • 资源ID:4056505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冯广贺内容提要清初殿试中即偏重书法,这与后来无别,只是偏重的程度以及"书法"的内涵有所不同而已.所谓以书法取士,启于乾隆朝,启于嘉,道诸说,均不确.清代重字轻文之弊发展经历了"偏重书法"和"尤重字体"两个阶段.究其原因,清代殿试所谓"以文为重"的"文,字兼取"的阅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历史因袭及清代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偏重书法弊端出现的必然.这种风气对清代的政治生活和书法艺术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殿试偏重书法阅卷标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多沿明制,殿试用时务策一道.关于清代殿试的阅卷标准,乾隆朝清会典中有明确的记载:"御制策问,令?78?贡士条对.""策对取切实敷陈.浮文妨要及诡异雷同者皆不录."此处即为阅卷标准的最重要的规定,并未对文字书写尤其是书法方面作特别的要求,这么看清代至少是乾隆朝以前的殿试衡文取士似乎与书法的工拙无关.然而,清末殿试抑文重字的现象已为众多的学者所揭示.鉴于此前对殿试阅卷中偏重书法现象的研究多为其他课题的论述中简略涉及,极少专门的探讨,尤其是对乾隆朝之前的殿试对书法重视情况极少关注.与此问题有关的文字对于这种弊端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影响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笔者拟从制度的层面和清代历史文化背景下,对所谓抑文重字的现象作一较为全面的清理,期得引玉之效.一"文字兼取"与"偏重书法"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前,即以主动吸纳汉族文化,译汉书,习汉字,并任用汉人以辅助其统治.清世祖福临冲龄御极,生长深宫,颇好儒雅.据王士祯说:"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这二位状元是否顺治帝亲擢,不可确知,我们可以推知的是,帝王喜好的书法风格对于殿试读卷大臣而言,是一定要考虑的.当顺治帝在认出了殿试一甲第三名卷即是书法颇为自己赏识的会元秦钱的试卷时,"大悦,召见南海子,赐袍服,比第一人."顺治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赏识而更改其名次.像顺治朝的情况持续到何时不得而知,查康熙起居注,内有数处文字详细记述圣祖与读卷大臣一起评第进呈卷的过程,均是以文章与书法两项为标准对殿试卷遍加评骘.从这些记述中,不难发现读卷大臣往往有偏重书法的习惯.二十四年三月殿试阅卷完毕,康熙虽然也表示基本满意,说"所拟不差",但还是将文章较胜的陆肯堂易为第一名,而把书法更佳的陈元龙改为第二名,并且针对读卷大臣更偏重于书法的倾向明确表示:"殿试虽文,字兼取,?79?朕意以文为重."二十七年三月殿试卷进呈后,圣祖问:"所拟第一卷丘升(按:即查升)何如?"大学士梁清标,尚书李天馥奏日:"文极条达,字亦精工."圣祖发现第二卷沈廷文策较胜时.梁清标等回答说:"圣谕诚然,臣等以丘升字画端楷,故列第一."面对这种地地道道地偏重书法,抑文重字的做法,清圣祖又一次重申:"殿试虽兼重字,然毕竟以文为主."圣祖屡次申明以文为重的观点,而廷臣依然故我,或许是殿试阅卷的习惯使然.然而,康熙三十年以后,圣祖似乎认同了读卷大臣偏重书法的做法.比如康熙三十年圣祖即"以书法拔(戴)有祺状元".康熙四十五年圣祖阅第一名施云锦殿试策后评论说:"字果佳!但词稍泛."阅第二名卷说:"文甚佳,但字稍逊于施云锦."结果是文佳不如字好,仍定施云锦第一.圣祖总结说:"殿试先论其字,次论其文.尔等检阅甚细,无不允当."这种态度与康熙二十七年以前相较已是截然不同,君臣在评阅殿试卷问题上达成了先论字后论文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科的一甲第三名即是"以工书待内廷食俸","圣祖常以内翰林呼之"的贾国维.此人"举顺天乡试,以冒籍被劾,蒙恩赐复会试.落第,又特赐进士,一体殿试,遂以第三人及第".如此以书法之长而被圣祖眷顾如此,使后人不得不叹为"异数".清初殿试阅卷"文,字兼取"的传统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因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代帝王的个人秉性和一时好恶而有所不同.例如以严厉务实着称的清世宗执政十三年问,五科殿试的一甲第一名均为会元,似乎有意向天下人昭示朝廷取士重在学问经济而非书法技能.但世宗阅卷也是文,字兼评:"今日诸臣进殿试卷,朕阅至第五本,字画端楷,策内数语,极为恳挚,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置一甲三名."也没有发现资料能表明世宗对殿试偏重书法弊端的不满或矫正.另外,世宗在位时间较短,即使加以矫正,情况也不会有太显着的改变.?80?乾隆朝殿试阅卷中对书法的偏重愈加严重,殿试衡文列鼎甲者唯取无疵而已,真正看重的竟是书法是否端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则从全局,从维护其统治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唯恐因此而遗失真才.乾隆七年四月殿试读卷前谕:"读卷官务须留心阅看,以觇士子平素之学问经济,不得仅以文理通畅,字画端楷,遂列前茅.如果能确有所见剀切,敷陈可备采择者,朕将见诸施行.即字画不甚工致,亦应拔取进呈,以备亲览."然而第二天,原拟第一名杨述曾即因策内几字错落而不得大魁,文章水平的高低仍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乾隆二十五年五月殿试后三天,高宗又一次谕诫臣下不得"偏重书法".此次切责,较之乾隆七年更为严肃:"廷试士子,为抡才大典.向来读卷诸臣,率多偏重书法;而于策文则唯取其中无疵类,不碍充选而已.敷奏以言,特为拜献先资,而就文与字较,则对策自重于书法.决科衡文尚待观人,而阅卷时竞先抑文重字,可乎?"大学士九卿等遵旨拟定了不得偏重书法的殿试读卷的规章.正因为有这次严厉的训诫,才使在别人看来书法不甚工致,不能对鼎甲"作非分想"的毕沅凭策论"独详核冠场"而成为状元.而对于凭文章水平而得状元的毕沅,竟然使"知其事者咸嗟叹"他的幸运.书法在殿试阅卷中的作用之大可以概见.乾隆癸未科状元秦大成之所以能大魁天下,恰恰与他利用会试放榜到殿试之间短短七八天的书法强化训练有关.秦大成是此科会榜贡士最后一名,他的文章不甚出色可知.会试报捷之后,秦的房师戴第元见他的字不佳,对他说:"子字仅可三甲,速学焉,或可望二甲耳."秦大成"乃昼夜临池,功日进,比殿试对策,字益工."殿试果然列入二甲第八名(殿试第十一名),后来意外更易名次,秦竞大魁多士.戴第元唯论其书法,并没有只字提到文章水平问题.根据上述的情况来看,乾隆朝殿试阅卷对书法偏重,已经到了专凭书法定高下的程度.?81?二关于"嘉道以后,尤重字体"清人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初笔卷三中云:"嘉道以后,殿廷考试尤重字体."多为论清代殿试偏重书法者所乐道.但这里所说的重字体与清人所说的"书法"有关,而与我们现在一般所理解的艺术意义上的书法是有极大不同的.清人所说书法往往与文字学不分,"书法"常与"字学"混用.陈氏原文所说的"尤重字体"可以从他所着的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中求解:"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之点画之间;有一字古体帖体,依说文篆隶而不合时式者,即工楷亦置下等."重字体,尚楷法包括重视文字的正确性,规范性的意义.嘉道以后,在既延续了乾隆朝以前对书法精美程度的偏重,又极重文字规范,二者构成了这一时期殿试偏重"书法"的全部内容.这一时期殿试对书法偏重达到了"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的程度.嘉庆朝己未科状元姚文田官内阁中书时,"常至阁取历科状元试卷观之,日必书卷一本",终于大魁天下.当时论者谓姚的"殿试卷字为本朝状元之冠".陈登原先生认为"清人考试,嘉庆以前,尚无痴肥板重专凭楷法之俗.但由姚氏之事观之,则状元之字,自是异于通常,此殆承明之弊".其实嘉庆朝殿试即有专凭楷法之嫌.内阁大学士戴衢亨过世后,给事中花杰即封章参奏,诋戴生前与贡士洪莹交通,取士不公,"又黄旭试卷行楷相间,滥置二甲",不当入二甲的缘由是行楷相间,书法不精工,策论水平如何全未提及.而睿宗核查驳斥此事,也只是就书法而言,同样没有提到策论水平.道咸之后,关于殿试抑文重字的材料尤多,兹作简单列举,以见其不复论策论优劣,专重书法的弊端的严重.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龚自珍于道光九年(1829)会试中式.只因"书学六朝,不?82?知馆阁体为何物",殿试列入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道咸间朴学大师俞樾春在堂随笔载:"余自幼不习小楷书,而故事殿廷考试,尤以字体为重.道光三十年,余中进士,保和殿复试在第一,人咸疑焉.''不习小楷,复试第一,人们就感到极不正常.而述及殿试,必论楷法高下,文章水平已可置而不论.刘禺生谈到咸丰七年的参加殿试的贡士时说:"毓汶书法翁覃溪,几入室;同稣书法甚佳妙,实能领袖馆阁.是科状元,无第三人敢争,固非两人莫属也."陈夔龙回忆光绪丙戌科殿试情形时也只提到大卷书法水平高低.咸丰元年王茂荫在他上奏的条陈中述及这种风气说:"乃近来殿试,朝考之后,考列前十名与一等者,但传其字体之工,曾不闻以学识传者,考列在后之卷又但闻某书极劣,某笔有误,曾不闻以文艺黜者."殿试阅卷抑文而重字,其弊甚显,自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道光三十年御史戴纲孙,候补京堂张锡庚奏殿试不宜专尚楷字,奉旨交礼部议奏,但部臣在回奏中于楷字一节竞未议及.为此,王茂荫再次陈奏,"请嗣后令读卷阅卷大臣勿论字体工拙,笔画偶疏,专取学识过人之卷,进呈钦定.以后即将前十卷与一等卷所以过人之处批明刊发,使天下晓然于朝廷重在文不在字".但被礼部驳回.朝廷中两派意见经过这一番较量之后,殿试阅卷抑文重字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除的前夕.三清代殿试阅卷偏重书法的原因探究清代殿试偏重书法的原因者,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观点:一是承明代之弊.如陈登原认为:"到于明世,则整齐之体施之制诰,施之廷试.揆厥由来,当由逢迎目仅识丁之君主,以其指数笔画,开卷了然."说嘉庆时状元取字佳者亦是"承明之弊".这种观点,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无法解释清代殿试对书法偏重的程度较前代尤重的原因.二是皇帝的重视与提倡.清末康有为云:?83?"本朝列圣宸翰,皆工妙绝伦,而高庙尤精.承平无事,南斋供奉皆争言笔札,以邀睿赏.故翰林大考,试差,进士朝殿试,散馆,皆舍文而论书."许树安在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中列举许多例子证明清朝科举考试中过于注重书法的弊病,与皇帝的提倡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观点符合清代的实际情况,所举事例也与本文所述清朝前期殿试即已偏重书法的观点相合.三是读卷大臣衡文困难.这一观点又有分别从读卷官自身方面及文章方面探讨者.如陈茂同认为:"但由于读卷官中,'学问拚陋者居多,本无鉴衡之真,要以策文内容来评定高低确有困难,故他们在阅卷中,仍然重字轻文."而王宏理则以为:"后世用以取士的八股文,结构严整而且呆板,而殿试水平差别不大,考官较难区别文章之优劣."说读卷官无鉴衡之真,对于绝大部分出身进士乃至翰林的读卷官员来说,实在是有失公允,无须详论.而从文章方面探讨者多认为八股文陈腐导致衡文困难,但清代殿试题目为策一道而非八股文.策论与八股文体不同,作法各异.这种看法未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清代殿试偏重书法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第一,二种观点之外还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写,作俱佳"的人才标准殿试是清代最高一级的人才选拔考试,集中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人才观.在选拔和使用高级文科人才的各项考试中,"写,作俱佳"即是清廷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和尺度.在实际执行中,写,作二项有一特长则即被认可.有清一代,培养人才,最重翰林.以致"本朝宰辅,必由翰林院官;卿贰及封圻大臣,由翰林者大半".故翰林一直为世所重,士子以获翰林出身为至荣.殿试即是通过会试之后的士子走向翰林官的途中要过的第一道门坎.馆选后成为庶吉士.庶吉士学习一到三年不等,散馆考试亦是文章与书法两项,两项均劣,三科华选的庶吉士也照样被一革到底;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谕毕)因发出庶吉士试卷,执汉书吴廷桢等五人试?84?卷,谓大学士马齐等日:"吴廷桢所学固优,书法亦佳,尔等所拟置第四,朕拔之为首至汉书内耿古德等三卷,甚不堪,文章与字俱未曾学.着除退.此三人如伊等果能力学,愿就考试,自秀才起,着重赴乡,会试可也.哟乾隆乙卯科会元王以铝"止系字画拙率",书法不佳,险些"归班铨选",结果是"着加恩仍以庶吉士,留馆教习三年".等待他的是三年清苦的庶常生活.在人才使用上,文,字兼优的士人则可入优选.例如雍正元年,翰林官因雍滞而开外转分流之门,决定去留的标准上谕中明确指示:"着内阁翰院掌院教习,秉公别择,其学问优长,字画端楷或精于翻译国书者,留本衙门办事及分各馆纂修.其或材具练达,可当科道吏部之选,或长于吏治,编检可为道府,庶吉士可为州县者,一一分别具奏."虽然谕中明言是依才录用,并未点明孰高孰低,但其外转去向却分明是馆职,京官,道府,州县四个等级.若要不被分流出翰林院,就要是学问优长,字画端楷的人才.清人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提到"戊辰进士中工二王体者,首推海宁查升,以其族叔嗣韩兼习五经,拔置鼎甲,升遂抑置二甲."其实此二人均善书,并因此而得留翰苑:"康熙三十八年,大学士等以汉科道员缺拣选编修,检讨待等官,开列职名具奏,奉旨:此内查嗣韩,查升俱善书,不可使离翰林院."清圣祖提出让二人留馆的原因只是"善书".康熙间,写字作文两项还曾推广为五品以下月选官的选拔标准,只是方法颇为简易.康熙间上谕:"考试月官,令作八股时文,大都抄录旧文,苟且塞责.嗣后不必作八股时文,止令写履历,以三百字为限.观其书法妍丑,文理工拙,则人之优绌自可立见矣."时文策论流于因袭而无法定取高下时,官场各种考试阅卷,就只好"除比较小楷外,多以卷末试帖诗定去取"了.(二)殿试策对陈腐庸滥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曾以经义为例详论明代科举拟题之弊:"成于剿袭,得于假倩,卒而问其所未读之经,有茫然不知为何书?85?者."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圆在Et知录卷十六经义策论条也提到宋代元八年三月庚子,中书省言:进士御试答策,多系在外准备之文,工拙不甚相远,难于考较.则宋代已有策论拟题之弊.而拟题的弊端在清代依然存在,康熙二年至七年,曾一度废止八股文;乾隆二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曾上言废除科举考试,认为包括策论在内的一切考试内容"实不足以得人".并提到"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随着清代策问拟题逐渐趋于琐细,其弊端也愈加突出.清初顺治二年定殿试用时务策一道,策题二三百字,内所询仅三项.康熙以后策题长至五六百字,分列四项.乾隆二十六年后,策题长至八九百字.策题字数越来越多,策问的内容也愈加具体,细密,而留给贡士对策的回旋余地则越来越小.清初殿试策对的策问,对策的字数比一般是l:8(如顺治十八年辛丑科状元马世俊的对策),清中叶以后,策问与对策的字数比一般是l:2,除去策冒与策尾的预拟套话四五百字,每项策问与对策的字数比就接近l:l了.因此,清末王茂荫说:"策题以三百字为率,而对策每篇满三百字即可中式.空疏者往往就题敷衍,便可完卷."试看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皇帝策问的第四道和状元洪莹的对策:"策问:'食为民天,周礼仓人藏粟,旅师聚粟,遗人委积,其为诸蓄甚备,常平义仓社仓无论.元史所载河西务十四仓,京师二十二仓,通州十三仓,即今制所由.顾天庾转输,丁胥丛杂,回漕掺和之弊,何以杜之?平籴之法所以便民,其后或定和籴之制,或筑富人之仓,或置东西市之籴,厥为何代?管子守国守谷之说,李悝籴三籴二籴一之论,所言果有当欤?宇文融之受诏益贮九谷,孙成之发仓贱售,薛讷之不与仓粟,皆有可采欤?夫粜运多则囤积不免,存贮久则红朽堪虞,果何道而使市无腾踊谷无烂欤?"'洪莹的对策:"制策又日:食为民天,周礼仓人藏粟,旅师聚粟,遗人委积,则储蓄之方?86?与平粜之法,均不可不亟讲也.臣考蔡邕月令章句日:谷藏日仓,米藏日廪.许慎说文日: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仓黄取而廪之,故谓之廪.古者耕九余三,财用不匮,所由民气乐而颂声作也.若耿寿昌之常平,朱子之社仓,皆仓储可取者也.管子守谷守国之说,李悝籴三籴二籴一之论,则平粜可酌者也.夫唯实意奉行,则转输不虞其劳,而回漕掺和之弊息矣.籴粜均当其时,则囤积红朽之虑免矣.管子日:圣王在上,政令无不从,惟民生之厚也.皇上惠爱黎民至优极渥,念三农之生谷,式九用以宜民,而仓储籴粜诸大政,有裨于斯民生计者大矣."二者字数几乎相等.洪莹的对策基本上是就嘉庆皇帝的策问敷衍补缀而成.我们看到的对策文中只是增加了与策问内容同类的几个典故以及作者圆熟的客套语气而已.如此呆板的策问和敷衍补缀对策,既不能体现出什么治国才能,也极难见出考生的文章水平.立足经史内容的策问如此,针对时务的策问也同样空疏庸滥.晚清商衍鎏回忆自己参加殿试的情形自述:"书写时间占大半日,限于晷刻,为文不暇构思,因预拟兵,农,刑,礼,吏治,河防,盐铁,工赈等数十门条对空文.问题发下,按每门参入题旨,加以点缀即可成篇."这种策对,读卷大臣当然清楚,这种对策不看也罢.文字的规范,书法的好丑成为"衡文"的主要依据也就不难理解了.四清代殿试偏重书法的影响名义上,清代殿试中以"文,字兼取","以文为重"为指导性原则.就这一原则来看,似乎颇近情理,但细细推究起来,则不尽然.首先,字的好丑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卷面问题而已,与展示士子学问经济的对策文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实在不应该把这书法作为最高一级科举考试的仅次于文章水平的一个标准.其次,以文为重,重到什么程度,也缺少明确的说明.把书法看作一个仅与文章水平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的殿试阅卷标准,这本身应该说就是对?87?书法的偏重.另外从本文第一部分来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在康熙年间的殿试中即存在重字轻文的现象,康熙晚年尤甚.殿试中重字轻文的风气对社会的影响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影响到的是清代官员的总体素质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也对书法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如前所述,作为清代最高一级科举考试的殿试的衡文标准是清朝统治者人才观的鲜明展示,也是统治者意志的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殿试的主要的作用除了用天子门生的光环笼络士子之外,还部分的具有选拔的清朝高级官员后备队伍翰林的功能.大魁天下,钦点翰林几乎是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士人的瑰丽梦想.但在偏重书法的殿试风气下,所选拔的人才大多是一些熟习庸滥八股,工于书写的人员.钱泳履园丛话中所记同乡耆旧中清代进士出身者,大多数人工于书法.志于小者必乎于大,进士多工书,重字轻学的风气使然.时至晚清,列鼎甲者竟然连八股文也平平.光绪乙丑探花汉军杨霁,"楷法颇峻整,工试帖而不工文,虽制艺亦非所长."光绪癸未科榜眼寿耆,"书法最佳,而文笔不称.当年从胡先生作文时,每课一文一诗,必倩诸同学杂凑成文,而王氏捉刀时尤多.有一次,诗题为华月照方池,得池字,五言八韵.子年作中有一联绝可笑,云:'天边飞白兔,水底走乌龟.'其意上句切华月,下旬切方池,真儿童不若,幼稚之见也.他事多类此."偏重书法而至于书法一长而外,竞至于文理不通,其弊甚矣.在殿试导向的影响下,进士殿试以后的有关京官的选拔作用的各种考试,也大都重字而轻文,针对这种情况康有为愤慨地说:"马医之子,苟能工书,虽目不通今古,可起徒步积资取尚,侍,耆老可大学士.昔之以书取司空公而诧为异闻者,今皆是也.苟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以楷法."当李星沅听说门?88?人杜庭楷中进士很高兴,但也有担忧:"然闻书不能工,年亦四旬外,或当处县令耳."李氏认为杜庭楷不能人选庶常的理由首先是"书不能工",其次才是年龄问题,足以说明朝廷对楷法重视程度.乾隆年问"雄文邃学"的名士法式善,只因"书法甚古拙","清班二十载,未尝一与文衡.两应大考,俱左迁".道光问有真才实学而不能工书如龚自珍者,也只能是供职词曹,潦倒卑官.英雄灰心,末学滥进,朝廷选拔和任用官员中重小楷书法,轻经济实学的错误导向不得不任其咎.咸丰元年的王茂荫痛切陈奏,希望革除此弊:"臣窃见今日之聪明材力悉专致于摹墨卷,作小楷而深惜其无用也.今一专功于墨卷则群书遂束之不观,专功于作字则读书直至于无暇,二者之废学,以作字为尤甚.而士子之致力则于作字为尤专.合天下之聪明材力尽日而握管濡毫,尚安得济实用?"数十年后,张之洞又为此上奏:"小楷则有艺而无文,其捐志气,耗目力,废学问,较之八股诗赋,殆有甚焉.由是士气消磨,光阴虚掷,举天下登科人仕之人才,归于疏陋软熟,以至今日,遂无心纾国家之急."清朝重字轻文之风,非独误事误人,更至于误国殃民,张氏此奏,可谓人木三分.清代殿试重字轻文的风气显然违背了科举考试的宗旨,不能有效地选拔和任用真正国家治理所需要的人才,但对于在整个社会上普及书法尤其是小楷书法,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科举制度制造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神话诱使无数士人心甘情愿人其毂中,为之兀兀穷年,至老不悔.清代殿试从清初的"偏重书法"到清末"专取楷法",崇尚楷法一以贯之.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读书干禄者的学书热情,"于是负床之孙,披艺之子,猎缨捉衽,争言书法;提笔伸纸,竟讲折策".书坛巨子康有为在其书论名着广艺舟双楫开列专章,详论干禄书法.在这种风气之下,小楷书法的普及程度可谓是无以复加.清代每科殿试鼎甲三名,殿试卷例用玻璃盒装置,陈于礼部大?89?堂三日,任人观览,以资则效,0此例不知始于何时.既然是提供朝廷认可的楷法"以资则效",那么学习模仿殿试鼎甲的试卷就是再正常不过了,前文所述姚文田的例子便是明证.但并不是每个致力于此的士人都能如此幸运,丁元采"刻苦好学,尤耽楷书.生平书殿试卷不下两千本",却"十上公车不第".如丁先生刻苦学书者应该不是个别的例子,功名未必弋获,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在小楷上却着实下过一番工夫.殿试作为清代最高一级科举考试重视楷法如此,直接影响到同样不用誊录的科学考试,比如会试后的复试,进士朝考,拔贡朝考,院试,县试等.康有为说,小楷于"童子之试,已系去取",据商衍鎏自述,县试和院试都要求"书法端楷,不得草率","题目及抬头字,草稿中亦须楷书".因而清代读书人处幼年入蒙学,历数年后学习举业,习楷书几为日课.据言清朝二十行省有童生数百万,其普及之广可以想见.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极大关注和身体力行之于书法,显然是利大于弊尽管这种关注和学习大都出于功利目的.人们在观念上重视书法,崇尚书法,以及这种大规模的普及在客观上营造了对书法的生存和发展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历来论清代科举对楷法的影响,均涉及至"馆阁体"书法的问题.大都认为馆阁体书法是科举考试的产物,并对这种书法横加指责.大都认为馆阁体书法缺少变化,少艺术性.以沙孟海先生为代表的一种观点更是指出清代馆阁体书法束缚了书法家的创造精神,甚至给书家带来不可根治的痼疾:"这一体字影响及于当时的书学,实在非常之大.可怜的举子们,中间不无觉悟分子,可是赶快求解放,恰像中年的妇人,缠过了小脚,再想放松,不消说是不可能,即使有此可能,也已留着深刻的创痕,和那天足的截然两样."馆阁体书法几成过街老鼠.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较为客观的评析.清人洪亮吉说:"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90'雷同."明确指出馆阁体书法的特征是"匀圆丰满","千手雷同".水窗春呓说"白折小楷仍取匀秀"的说法颇为近实,字体略大的大卷则可能较多丰厚方正者可能多一些.所谓千手雷同的说法近乎夸张.馆阁体书法不是一般的实用性书法,而是一种应用于官场的实用性书法,不管是应试小楷,题本奏折,还是政府文档,都不是艺术意义上的以展示个性创新为宗旨的书法创作的产物,其书法的风格取向只能是整饬端庄,清雅平易.但就在端庄典雅的总体风格要求之内,馆阁体书法的风格又是丰富多样的.翻开影印本的四库全书,清实录等清代官修手抄而成的书籍,就会发现这些精整秀雅的小楷的书写者虽无意展示个人的书法风格,但其书法的面目和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别.至于说馆阁体小楷束缚书者的艺术个性的说法也同样是站不住脚的.时至今日,楷书尤其是唐楷仍然是大部分书法初学者的必修课,以期写成一手端正的楷书夯实基础.而馆阁体小楷的取法对象也不外晋唐楷书,并无特别的不当之处.康有为赞馆阁体小楷"精能工巧,遏越前代,此一朝之绝诣,先士之化裁,晋唐以来,无与伦比."康氏三十一岁作广艺舟双楫,倡尊碑抑帖之论.然而,七年后他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所书殿试卷字却是取法颜体的馆阁体,也正是他在此书干禄章所提倡的大卷馆阁体小楷训练法的具体运用.康氏之外,清代许多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在早年也都受过馆阁体书法的训练并由此打下基础.书法以险怪着称的郑燮,其早年小楷一派馆阁风范.刘墉被康有为许为"集帖学之大成"的书家,但刘乃乾隆间二甲第二名进士,试卷在前十名进呈之列.刘曾选庶吉士,入翰林,放学政,待内阁,直南斋,馆阁体书法水平之高毋庸置疑,但其书法如绵裹铁,雍容婉约的风格又何其独特?道光年间二甲第八名进士何绍基,亦入翰林,放学政,历典乡试,其馆阁体也是极佳,也并未束缚了他强烈的艺术个性.笔者统计发现:清代书家大多出身科甲,进士出身之书家少有入殿试?9?三甲者.刘墉,何绍基之外如沈荃为一甲第二名,姜宸英为一甲第三名,郑燮为二甲第八十八名,王文治为一甲第三名,曾熙为二甲第一百二十一名,李瑞清为二甲第十五名进士,谭延闽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这似乎说明馆阁体楷法对于书家的成长和发展有所裨益,而不是束缚,至少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结语书法在清代社会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同时又是一种可用于"润色鸿业"的艺术,但它毕竟不能给学习者提供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与书法相比,文章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水平,处理事务的能力.但由于迎合帝意,人才标准不当,策文的陈腐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书法成为取士的重要标准,对于整个社会带来的很大负面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另外,对于书法史的研究而言,政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注释:乾隆朝修大清会典,卷三一,第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士稹分甘余话,卷三,第46页,中华书局,1989年.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二笔,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第437页.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307页.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756页.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居易录,卷十,第22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9561957页.清,余金熙朝新语,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78册,第591592页.?92?世宗实录,卷一三0,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八册,第686页.高宗实录,卷一六四,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十一册,第65页.清代野史大观,卷六,上海书店,1981年,第596O页.陆以游冷庐杂识,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3132页.郎潜纪闻二笔,卷一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522页.陆以淮冷庐杂识,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第299页.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1980年,第三分册,第192页.仁宗实录,卷二四二,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第三十一册,第258页.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18页.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第1页.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43页,中华书局,196o年.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4页.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500册,第425页.清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500册,第424页.同.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198o年,第三分册,第192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61页.许树安古代选举与科举制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6177页.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97页.王宏理书法与选官制,书法研究,1988年,第6期,第6566页.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7页.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962页.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3年,第十一册,卷一.五三,第?93?543页.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3年,第十一册,卷一.四五,第466页.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3年,第十一册,卷一.四四,第463页.清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第3O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何刚德等话梦录春明梦录东华琐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O页.顾炎武着,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735页.清史稿?选举三,卷一.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3150页.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500册,第424页.李维天下第一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66,569页.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着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第136页.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1年,第二册,第607页.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2页.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61862页.李星沅李星沅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第57页.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中华书局,1984年,第522页.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500册,第423页.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414O一4141页.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62页.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二笔三笔四笔五笔,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5页.陆以冷庐杂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9年,第72页.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第12页.?94?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2526页.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6页.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62页.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统计.?95?

    注意事项

    本文(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弊述论.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