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兰芝的认识.doc
分类号 I207.4 单位代码 11395 密 级 学 号 1101230208 学生毕业论文题 目比较刘兰芝与祝英台的形象作 者张彦青院 (系)中文系专 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樊文军答辩日期2013年5月20日榆 林 学 院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毕业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愿意承担一切相关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摘 要刘兰芝是一个遭受封建礼教迫害,却不甘于命运、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祝英台强烈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想要忠实于自己的爱情及其自由幸福的愿望,她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矛盾,最后只能以生命的毁灭来解决。这样两位痴情而又绝决的美人,她们一样的美丽如画、心中有数、含蓄内敛、至死不渝。爱情的伟大力量使刘兰芝、祝英台都以惊人的勇气,忠于爱情、反抗着封建家长制,追求着幸福和自由。但是她们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是两情相悦,爱情产生的方式却不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同是因爱的反抗,思想变化却有着不同的呈现: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与积极应对,隐忍屈从;同样双双殉情而死,主观意愿却不同:为爱殉情,生死相许与造化弄人,化蝶双飞。她们追求自由爱情的愿望,对现代爱情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刘兰芝;祝英台;形象;意义ABSTRACT Liu Lanzhi was the one who suffered the feudal persecution, but unwilling to fate, female image has a rebellious spirit.Zhu Yingtai is strongly opposed to "Germany is the only woman" the old saying. Want loyal to their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desire for happiness, her contradictions and feudal social system, finally only by the destruction of life to solve, Sacrifice for love. Two such infatuated but strong woman. They are as beautiful, know the score, implicitLove you never change, The great power of love given to Liu Lanzhi and Zhu Yingtai's amazing courage, In order to faithful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they ar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freedom. But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The same is love, love in different ways: arrange a match by parents order and on the matchmakers word and free love, They are fighting for love, but fight is different: exercise restraint, Heroic struggle.Initiative to fight and succumbed to the pressure; Although they are both die for love, but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 is different: Life and death go hand in hand and The god of destiny makes fools of the people, Change into a butterfly, fluttering in the air. They fling caution to the winds of freedom and love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love.Key words:Liu Lanzhi; Zhu Yingtai; Figure; Significanc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人物形象相同点2(一)美丽如画3(二)心中有数3(三)含蓄内敛4(四)至死不渝4二、人物形象不同点6(一)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与积极应对,隐忍屈从6(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由恋爱,私定终身7(三)为爱殉情,生死相许与造化弄人,化蝶双飞8三、形象比较的意义10结 语11注 释12参考文献13致 谢14引 言 我泱泱中华,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其中在文学史上,作为弱者出现的女性,展现了她们独有的姿态,向世人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郎。北魏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武则天一统天下颠覆了以往男人统领天下的局面,宋代词人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女子的身份跻身于男子为主流的文学界,写下了许多令人陈赞不已的佳作,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女子的都是勤劳善良的代名词,有这么两位脱俗的女子以她们弱小的身体,坚毅的性格为我们展示了爱情的珍贵,她们以生命的代价向世人证明了真爱无敌,她们就是刘兰芝与祝英台。一、人物形象相同点(一)美丽如画刘兰芝美丽善良,在拜别婆婆之前,她“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绝色的女子,乌黑秀发上戴着发光发饰,明月珠做成的耳坠,嘴唇就如含了朱丹一样红润,手指纤细白嫩像削尖的葱根,杨柳小蛮腰上裹着泉水一样的白绢子,穿着丝鞋的“三寸金莲”,轻盈地迈着细步,这样的精巧美丽,这样的女子在这世间哪里还能找出第二个,在兰芝被休回家后才十多天,县令和太守相继为自己的儿子求亲,太守在得到应允后,迫不及待的查看婚嫁历。从这些细节看出太守并没有因为兰芝的嫁二夫,而对她有任何不满,相反他对兰芝是相当欢喜的,急切的想把兰芝当作自己的儿媳妇,太守给刘家的奢华的聘礼也说明了这一点,从侧面刻画出了兰芝的外在美已传扬乡里, 赢得四方才子仰慕。当然了,兰芝能够赢得位高权重的县令和太守的青睐,除了她精妙绝世无双的外表以外,心灵的美也是很重要的。被强遣回家之前,善良的兰芝并没有因为婆婆的蛮横无理,而对婆婆心怀怨恨,反而情深意切的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更深层次突出了兰芝的优秀品质。刘兰芝品行优雅, 相貌俊美, 就连她那个从小被封建思想腐蚀的丈夫也必须承认事实,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并极力劝说母亲挽留她。祝英台无疑是美丽动人的,越剧中这样描写她“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秀丽聪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清秀优雅,美丽脱俗”。祝英台美而不媚,柔而不娇,姿态优美,活泼可爱,拥有一种超脱尘世,超脱庸俗的美丽。梁山伯“十八相送”英台,当他知道英台要将小九妹许配给自己时,没有马上给予回复,而是问了英台一句“九妹与你可相像”看似简单,实则很有深意的一个问题,婚姻不可草率,而伴侣更是要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品行相貌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古代男女之间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这条规则却没有对山伯产生一点影响,反而英台的一句“品貌就象我祝英台” 在他的心中涌起了巨浪滔天,没有任何异议,马上答应了下来。无论是举世无双的外表,还是善良真诚的优秀品质都是山伯所欣赏和满意的,才能让他在没有征得母亲的同意下,私自订下了终身。这样一位秀外慧中,多才多艺,魅力无限的人,试问谁能为她不动心呢?(二)心中有数焦家婆媳不和,焦母横看竖看看不惯勤劳贤惠,知书达理的刘兰芝,这个时候,刘兰芝这已清楚的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她每天辛勤劳作,婆婆还是故意找茬,她开始清楚的认识到不是她不好,而是她做的再好,婆婆也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基于此,她坚定了宁愿回家受到各种非议,也不愿这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活着,义无反顾的提出了遣归。被休回家,刘兄得知太守遣媒来,马上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对兰芝的婚姻进行了无理的干涉,兰芝面对这一切,心中早已有了计谋。在她回家之前,她就对焦仲卿说过她自己的处境“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这句话明确地表露出她对兄长暴躁、专断的性格的担忧和不满, 并且断定兄长的品行极有可能是日后自己爱情悲剧的根源。所以此时发生的一切,早在她的预料之内,所以她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像对母亲一样细细说明她和焦仲卿的誓言,也没有苦苦哀求,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不是她想再嫁,也不是她不想反抗,只是她深知在这个封建大牢笼里,以她一人之力是无法动摇封建几千年的牢固根基的,刘兰芝没有丝毫妥协,表面上爽快的答应,其实是内心早已经做好了以死抗争的准备。此时此刻,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她有自己的主见,做到了心中有数。英台“胸中有大志, 要求学杭城, 爹不肯, 她设巧计假装生病, 茶不思, 饭不吃, 关起房门急得那祝员外坐立不宁。”读书本是男孩子享有的权利,但是祝英台并没有因为性别的阻碍而放弃心中的理想,她知道父亲肯定会由于性别的原因而不同意,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她胸有成竹通过以下方法最终成功说服了父亲。首先抓住了父亲的弱点,她知道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心疼子女的,他们把整颗心都操在儿女身上,小到身体康健,大到婚姻大事,无一不为子女着想,所以她以绝食抗议、假装生病博取父亲同情,另一方面她乔装成一名卜卦者,向他父亲证实她女扮男装的“易容术”无人察觉,消除了父亲的担心,这样双管齐下,使父亲始终悬着的心终于慢慢放下,最后给父亲一颗定心丸,“祝府本是书香门第,孩儿远去求学,为的是知书识礼。” 除此之外,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可以像留名千古的一代才女蔡文姬一样,被后人所铭记。最终英台如愿前往杭州求学。(三)含蓄内敛刘兰芝面对自己不能主宰的爱情时,她所表现出的是与西方女性大胆直接相反的中华传统美德里固有的内敛含蓄。面对她和焦仲卿的未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以及自己的将来到底该何去何从,对于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兰芝并没有歇斯底里的哭闹,也没有要求焦仲卿许下山盟海誓,非她不再娶,焦仲卿对她的坦诚与深情爱意,她“感君区区怀!”对于焦仲卿的“誓天不相负”兰芝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不渝的信念与决心,多么平凡却又深刻的话语,并没有华丽的句子,但句句情感真挚。汉乐府上邪里面的女主人公,却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多么直白大胆的表白,同样是女子,同样的渴望爱情的忠贞,兰芝的爱却是含蓄敦厚的。中国人历来对待感情,是很委婉而含蓄的,使得青年男女们表达情意的方式很特别,不是暗送秋波,就是使用隐喻, 再就是暗自忍受相思之苦。祝英台就是这样一位把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女子。在祝英台初遇梁山伯时,便对他一见倾心, 她担心暴露自己女人的身份,便提议义结金兰, 实则是芳心暗许,同窗三年,也未表明心迹,直到离别之际,也只是以牡丹花、鸳鸯自比、牛郎织女“ 井中照影” “ 观音拜堂”等事物来隐喻自己的女儿身,用自己委婉羞涩的方式表达着对山伯的爱慕之情,山伯敦厚老实,哪里能体会一个女孩的细腻心思呢,就算这样,英台也没有对山伯据实以告,也只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把山伯与她“捆绑”在一起。将东方女性的温柔含蓄,羞涩内敛的品质刻画的入木三分。(四)至死不渝诗经·邶风·击鼓中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说的就是我愿与你立下誓言,生死相随,来显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显然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伟大到一个人愿意用生命去换取。尘世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生命,而生命最为绚烂的是灵魂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但是当灵魂达不到理想的彼岸、愤怒不能正常的表达,那么生命也就失去它原有的色彩了。面对哥哥的逼婚,兰芝和焦仲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死亡,一个“举身负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他们死后,二人合葬,永远的在一起。从容赴死,兑现了诺言,以死表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做到了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誓言。祝英台在祭拜梁山伯墓时,坟墓裂开,她也毫不犹豫的跳了进去,用死来证明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什么力量也阻碍不了他们要在一起的信念。二人想要忠诚于自己的爱情,渴望爱情的自由,不惜以死亡来做出反抗,表明决心。也正如裴多菲所写的那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虽是悲剧,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二、人物形象不同点(一)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与积极应对,隐忍屈从人物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必须表现出其性格发展的过程和层次。的确,当刘兰芝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受到破坏时,她们义无反顾选择了反抗,同封建礼教做斗争,捍卫自己的爱情,但是他们的思想变化却有不同的呈现。刘兰芝从小接受封建教育,懂礼仪,通诗书,这种传统封建教育使每个女人逐渐失去自我,所以当兰芝嫁到焦家,婆婆的无端指责,她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这样近似奴隶的生活下去,他深爱焦仲卿希望能与他白头到老,但是婆婆的变本加厉,摧毁了兰芝仅剩的一点希望,加上丈夫焦仲卿劝说婆婆无果,一直妥协到底的兰芝忍无可忍,自提遣归,开始了她的反抗。在拜别婆婆时说的一番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看似谦逊的话语,却有另一番风味,在文章开头,通过兰芝的自诉,我们可以看出她懂礼仪,通诗书,女红音乐也是精通一二,并不是她说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兰芝的话里有话,绵里藏针无不表明,谦逊下面难掩一颗激愤的心,实在是“君家妇难为。”这是兰芝的愤愤之词,也是兰芝忍无可忍刚强反抗的表现。把自己装扮的美艳绝伦,“事事四五通” 人们往往在参加重要的场合才刻意的装扮自己,而兰芝呢,明知道婆婆不喜欢她,她却以最美丽的姿态出现于年老色衰的婆婆面前,以自己美艳的容貌作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回到家后,面对哥哥的逼婚,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从最后与焦仲卿约好“黄泉下相见” 典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的反抗,一个外柔内刚坚强勇敢的女子跃然纸上。纵观兰芝的人生轨迹,何不就是从妥协到反抗的一条人生不归路呢。祝英台呢,她身处封建社会,她却打破常规,希望争取到有读书进学堂的机会,明知道父亲不会同意,她却没有消极屈从,而是想方设法地同父亲周旋,由于她的聪明机智、意志坚定最终心愿达成。这不正是对传统封建意识的一种叛逆吗?攀权附贵的祝员外逼英台嫁给马文才,他自认为给英台铺了一条幸福之路,却不顾女儿心中所思所想,祝英台与梁山伯从相遇到相识再到三年形影不离的相处与相知,此时此刻她的心里已经深深爱上了山伯,并把他当成自己将来的夫婿。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英台岂能甘愿忍受爹爹的摆布,她必须要像一个斗士一样,铲除前面的荆棘,才能悍卫她的爱情,她先是大打亲情牌“女儿不嫁,儿愿侍候爹爹,终老一生。”利用父亲对自己的宠爱和血浓于水的父女情,只要在爹爹身边多留几年,她就有时间去争取,有机会去说服,以此推掉马家的婚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然后说出她心中已有所属,自订终身清白人家梁山伯,“师母为媒,玉扇坠为聘”自己亲口许下婚约,来说服祝员外改变主意,接着以绝食来抗议父亲的独断专行,她千方百计想把婚退,在婚姻问题上与父亲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她的反抗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一直反抗到底的,在第八场“楼台会”中,当山伯提出状告马文才和祝员外时,英台唱道:“你可知堂堂衙门八字开,官官相护你总明白,那马家有财又有势,你梁家无势又无财,万一你告到衙门内,梁兄你于事无补要先吃亏。梁兄啊,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老母指望谁?我英台此生已无望,梁兄你另娶淑女”可见此刻的英台已经屈服了,不但没有支持山伯的意见,反而劝阻说要吃亏,在山伯表明愿意与她生死两相随时,英台却狠心说出让他另娶淑女,这时候的她深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旋窝中,封建礼教占据了她内心的主要思想,她没有试着想办法去挽救自己的爱情,就像三年前她为了去杭州读书,千方百计的想计策,这回她认命了,接着唱道:“ 我与梁兄难成对, 爹爹允了马家媒;我与梁兄难成婚, 爹爹受了马家聘;我与梁兄难成偶, 爹爹饮过马家酒;梁兄啊, 爹爹之命不能违, 马家势大亲难退。”面对受到阻碍的爱情,英台没有奋勇抗争,她还想当一位孝顺女儿, 她还考虑的是不要玷辱门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畏畏缩缩,妥协于父亲和封建礼教的她,在伦理和爱情的天秤之中争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是禁锢了她,从而她更倾向于前者。从一开始的积极反抗到后来的无奈妥协,祝英台三年所受的教育并没有使她更加积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使她变得思维迟钝。正是这些顾虑, 紧紧地束缚了她自己,终于作茧自缚。(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自由恋爱,私定终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男女之间在结婚之前是不能见面的,只能通过媒人的描述,来大致猜测对方的音容笑貌,两个连面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开始生活在一起,所以这就决定了中国固有的模式先结婚后恋爱。兰芝就是属于这种典型的传统模式。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焦仲卿,和其他男女一样,没有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没有培养感情的机会,就像拿婚姻在赌博,若这个男人对你视若珍宝,那就皆大欢喜,若是遇到负心、花心、狠心的男子,那么你的青春你的生命都将就此暗淡无光,直至终老。但是兰芝无疑是幸运的,与同时代同龄的女子相比,也无疑是幸福的,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一个“小官”,开始了他们最甜蜜的婚姻生活。婚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默默相对竟无语,而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她欣赏他的宅心仁厚,善良孝顺,她的才貌双全,善解人意又是他所喜欢的,他们夫妻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生活的非常美满。在这我不得不说一句,刘兰芝真的是太幸运了。在古代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的婚姻中,多的是没有感情,相敬如冰的夫妻,偏偏她的运气很好,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找到一份专属于自己的幸福。嫁的丈夫对她很好,而且她们志趣相投,很是难得。而祝英台却截然相反,她女扮男装进学堂,与男孩子共进退,所以她的爱情比别人多了一个相处了解的机会。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梁山伯和祝英台是藐视流俗的真正知音。英台立志成才,求知若渴,山伯立言“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儿也该读书”两人志同道合,义结金兰。梁山伯的书生气息浓重,谈吐不俗,温文尔雅,赢得了祝英台的好感,而祝英台的容貌秀丽,高深见解更是令人山伯敬佩,这样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相处也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他们同窗三载,形影不离,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没有来自外界男女有别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的谈天说地,互相照顾互相扶持。所以经过三年的相处,英台从心底已经认定了山伯就是她的真命天子,所以自许山伯,以师母为媒,玉扇坠为聘,私自订了终身。而山伯虽不知道英台是女子,但是他对英台已经超越友情,而类似爱情,一旦爱情萌生,便春潮澎湃,急流勇进,追求自由理想,矢志不移。可见英台是自由恋爱的拥护人,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对家长专制,包办婚姻,具有反抗精神,她的爱情更是突破了以往先结婚后恋爱的传统模式,被后世所赞颂。(三)为爱殉情,生死相许与造化弄人,化蝶双飞“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这首雁丘词经典名句在刘兰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不想没有尊严,继续留在焦家卑微的生活;也不想背叛她与焦仲卿之间难能可贵的感情;不想做家长专制下的牺牲品。那么摆在她面前就只有一条路了,而且是条人生不归路。她以决绝的姿态,从容不迫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美好的生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情的赞歌。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刘兰芝和焦仲卿共同赴死,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不想做封建礼教的奴隶,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故而奋起反抗为爱殉情,用实际行动掌控了命运。当然代价是很沉重的,但在他们看来不失为一种解脱,从此没有痛苦与烦恼,可以与相爱的人化作鸟儿双宿双飞,没有人能拆散他们了。所以刘兰芝的死自己主观意愿的选择。祝英台虽然和梁山伯也化蝶双飞而去,但是却与刘兰芝有着明显的区别。无疑她也是爱情执着者,她追求爱情的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但是她的死却是很被动的。越剧是这样描写祝英台化蝶双飞的:“祝英台膝行,哭拜于坟前”“狂风聚作,大雷大雨,轰然一声,坟墓一声,坟墓豁裂,祝英台纵身跃入,仆人欲阻,扯下衣襟,片片化作蝴蝶,随风飞舞。”坟墓裂开,祝英台才纵身跃入,所以她殉情的前提是坟墓的突然裂开,但是这样的前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所以坟墓的裂开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没有坟墓的裂开,就没有为爱殉情的祝英台,所以她的殉情也必定是具有偶然性,并不是她的主观意愿,而是由于一切机缘巧合,所以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坟墓没有裂开,狂风没有聚作,没有大雷大雨,而是晴空万里,那么祝英台会撞墓而死,会自杀殉情吗,我想她不会。虽然心中挚爱山伯,但是此刻的她已深刻认识到了事情的不可逆性,与马家的婚事,也是父亲极为满意的,不仅符合社会规则,而且也是门当户对,一切都是那么名正言顺,即使她有多么的不甘愿,她也找不到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来支撑她去反抗,她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救赎不了自己,怎么去救赎她的爱情呢,十几年的封建思想悄悄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在她不知不觉中早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无力改变现状,那就只能接受,是的,她的确接受了嫁给马文才这个事实,她的妥协与服从,最终使她向命运屈服了,所以才会让山伯另觅淑女,她祭拜梁山伯,也只是单纯的祭拜跟缅怀,并没有打算要与山伯生不同衾死同穴,如果她真有殉情的打算,那么她在去梁家吊孝哭灵的时候,就可以殉情,何必等到山伯已经入土为安了,才去和他死同穴。所以祝英台是被动的适应命运,环境主宰着她的行动,所以她的死是造化弄人,具有偶然性。三、形象比较的意义刘兰芝温婉,勤劳勇敢,知书达理,尽心尽力,她为了追求自由、从一而终的爱情,从容赴死,为她的花样年华画上了一个休止符。祝英台聪颖而有心计,她强烈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她才貌双全、聪明勇敢、大胆进取,她女扮男装争取到与男子一样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当她的爱情受到各个方面的阻碍时,她便毫不犹豫地以结束自己的性命来实现"生不同帐死同坟"的诺言,勇敢地跳墓埋璧、舍身殉情。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情深,恩爱非常,却不能相守到老。祝英台与梁山伯本是一对天作之合,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被世俗所不容,女主人公们对爱情忠贞不二,她们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颇受被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千百万妇女所崇敬和爱戴。刘兰芝和祝英台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祝英台与梁山伯甘愿化作鸟儿、蝴蝶双宿双飞,国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壮举。他们的爱情流芳百世,都是中外伟大爱情的神圣使者,在她们身上人们看到了爱情全部的积极意义,同样也深刻体会到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这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追求真挚爱情的抗争,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心灰意冷,反而能激发人们克服困难和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和憧憬 。而今天我们所处的高度物质化时代,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被金钱所激活,道德标准的模糊和淡化,使人们丧失了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使现代爱情变得不堪一击,“闪婚”“闪离”更是说明了爱情是那么的脆弱,海誓山盟是多么奢侈的爱情誓言。比较刘兰芝和祝英台的形象是为了鞭挞丑恶,歌颂光明、纯真、善良。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观照今天的生活,从而汲取到有益的东西。使我们明确了爱情是永恒的,它不以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颜色,任何的腐朽和丑恶都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 结 语通过刘兰芝与祝英台形象的比较,我们知道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她们都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为此而奋斗着、努力着。为了获得自由的爱情,她们选择了反抗,双双为爱殉情,都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代价,这样视爱情如生命的女子,她们的勇气与为爱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同情与赞扬。她们与爱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无奈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我们不禁为旧时的体制而感到悲哀。她们的爱情悲剧是一声声警钟,敲醒了沉睡的残余体制,撞击着为寻求真爱而不断奋斗的人们。现在,现代恋爱的暖风以吹散了妇女头上的紧箍咒,人们开始为追求现代恋爱的自由而努力,排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荒谬的婚姻,大胆地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恋爱自由之风,将昔日束缚爱情的糟粕吹散,形成新的现代爱情的标准。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不要让它从我们手上悄悄溜走,因为也许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注 释 文菁,肖乐阳.中国古典爱情诗词悦读词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93,94,95,96,98,99,100,101. 王叔晖.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5,32,39,98,1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154.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55,56.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62. 兴万生译.裴多菲抒情诗选.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310. 狄宝心选注.元好问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24,25.参考文献1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潘啸龙.诗赋与汉魏文学研究M.安徽:安徽出版社,2008.3刘月芳,赵升梅.阿长与山海经赏析J.文学教育,湖北武汉:2008.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庆志远.刘兰芝悲剧的个性心理特征J.许昌师专学报,1996.7赵清阁.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8试论孔雀东南飞的细节描写J.广西师院学报,1988.致 谢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淳淳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以这些都让我的两年充满了感动。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樊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平日里他工作繁多,可还是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们的论文。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的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再一次感谢所以在毕业论文中曾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其它参考文献1 胡振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现状与发展构想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3,1(2):10132 鲍晓东,张仙妮.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8)3 刘智勇.智能交通控制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王军.智能交通与控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3(2):55565 闻淑芳,饶泓.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广场,2005,2:1141176 郑宇. PLC 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控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4):12137 Greenshields, B. D., Shapiro, D., and Erickson, E. L. (1947). “Traffic performance at urban street intersections.” Tech. Rep. No. 1, Yale Bureau of Hwy. Traffic, New Haven, Conn.8 LEE J H, LEE K H. Distributed and cooperative fuzzy controllers for traffic intersections groopJ.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metics 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1999,29(2):26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