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代解读其.doc

    • 资源ID:4055076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代解读其.doc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言11 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11.1 有教无类11.2 孔子有教无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21.3 有教无类的历史价值21.4 有教无类与现代教育32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42.1 学而优则仕42.2 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意义42.3 学而优则仕与现代教育42.3.1 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42.3.2 我国现代教育应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的53 文行忠信,德育居首的教育内容53.1 文行忠信53.1.1 文3.1.2 行忠信3.2 道德教育63.3 文行忠信的历史意义63.4 文行忠信与现代教育74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74.1 因材施教74.2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84.3 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84.4 因材施教与现代教育8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要求95.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95.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95.2.1 学而不厌95.2.2 诲人不倦95.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现代教育10小结10参考文献11摘 要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演变为今天的教育公平理念,以文行忠信为内容的教育思想演变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论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落伍,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要求,仍然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方面。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现代意义,并从中找到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切合的思维方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级现实意义。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解读Abstract Confucius is greatest educationalist in the human history. The influence of his education though is broad and profound. All of his opinions on education without distinction and the text of the faithful are not outdated and valuable, which was respectively evolved the education fair idea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We have been enlightened by his education thoughts. The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satiable in learning, be tireless in teaching have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 process. The aims of in-depth study of 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is to research the education method in accord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ich is meaningful in practice and theory not only for us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but also for developing modern education thoughts. Key words: Confucius; Thought of Education; Modern interpretation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引 言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奠基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现山东泗水),后迁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他管理过牛羊,也管过仓库,当过会计,这些事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所不屑的。贫贱的少年生活,使他发奋自学,渐渐地通晓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学问,靠着勤奋和“不耻下问”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忠厚诚实和好学,使他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为他日后的大办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孔子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孔子的办学可分三个时期:三十岁至三十五岁为初创私学时期;三十七岁至五十岁为大发展时期;六十八岁至七十三岁为尽心办学兼整理典籍时期。前后学生达三千余人,培养出了七十二个高材生。孔子自己评价自己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全身心投入教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1。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探索和挖掘这些教育瑰宝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1 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1.1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四字见于论语·卫灵公第39章,全章仅此4字,但这四个字却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类”即为“种类”。“有教无类”的本意应该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自行束惰”以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接受教育。这可谓是开创了追求教育公平的先河。1.2 孔子有教无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他招收学生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学生中什么出身都有,如孟懿子、南宫敬叔是大贵族,但大多是没有受教育权的庶民子弟,如颜路、颜回父子是城市贫民,曾参务农,甚至还有奴隶出身的冉雍。他不仅不计较学生的出身,而且也不抛弃有污点的学生,颜庚曾是大盗,仲由曾是个市井无赖2。 其二、他招生不受年龄限制。孔子的弟子年龄差别大,子路年纪最大,小孔子八岁,而染濡却小孔子五十岁。 其三、不论教学形式,不管在职业余,只要真心求学,皆教育之。如冉有为季氏的家臣,一边在季氏家当总管,一边跟孔子学习;子贡,善于经商。 其四、他招生不分地域,不拘华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的几十个学生中,除鲁国的以外,还有的来自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从种族看,属于华夏族的鲁、卫、齐、陈、晋、宋等国的学生占多数;属于蛮夷族的楚吴两国的有公孙龙、任不齐、秦商、言偃等;属于戎狄族的秦国的有秦祖、壤驷赤等3。1.3 有教无类的历史价值 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教育的革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是针对当时奴隶主教育“有教有类”提出来的,并与之相对立。他把教育对象由贵族下移到平民阶层,让平民享有受教育权,实质上是对贵族享有的教育特权的一种否定。这不仅把教育普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实施“有教无类”,不仅扩大了文化知识传播范围,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且顺应了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的历史潮流,形成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先声,开了教育民主化的先河。 其二、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就是对前来求学者来者不拒,为平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创造了条件。 其三、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影响,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4。孔子不拘一格,兼收并纳,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再是入学的条件。“有教无类”主张的实施,一方面扩大了受教育的社会范围,为传播孔子“仁者爱人”的大同思想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一批出身寒门的有志之士,通过接受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壮大了士阶层,为统治阶级补充了新鲜血液,在客观上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文化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准备了条件,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其四、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使他的开放式办学不仅把“蛮夷之邦”的子弟招进来,而且走出去,要把他的教育制度和学说推广到“蛮夷之邦”去。1.4 有教无类与现代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渐进式的,由于未包括妇女和奴隶,仍有其局限性,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我们的任务不是苛求古人,而是沿着他们开创的道路继往开来。我们理应从孔子“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其一、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人类教育发展的方向。可以肯定地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提倡教育平等的第一人。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其二、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建立在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基础上,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明显具有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可谓古今相通、一脉相承。只有极大地满足多样化、多层面的教育需求,做到“有教无类”,才是素质教育本质的回归。“有教无类”经过两干多年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深人人心,但如何真正地将其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三、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蕴涵着终身教育的思想因素。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倡导终身教育的人,并身体力行之5。孔子说:“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本人就自觉地接受了终身教育,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其四、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是建立在“爱人”基础上的,体现着民主平等的思想6。2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2.1 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他对于当时贵族统治者实行不人道的奴役和剥削,致使人民贫困不能安居的状况非常不满。他说:“苛政猛子虎也。”希望照顾人民的利益,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要求当政者采用缓和的办法来改良社会,使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孔子主张实行德政,而德政是要靠人来实施的,一方面重用已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贤才即君子,并非天生而成,而是经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7。 孔子提出的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即“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8。” 实际上,学而优则仕中的学除了读书做学问之外还有就是学做人的道理,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优是有余力的意思;仕并不一定是做官,也可泛指治国安民。因此在不能从政做官时,可以通过关心政治事件、创办教育机构来教化百姓等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属于出仕的范畴9。孔子认为,为政是行道,搞教育也是行道,虽然途径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弘扬人道,遍天下无道为有道。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进行教育的根本思想及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能在上位进行统治的君子,使其能为政爱民。2.2 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意义 “学而优则仕”的提出,对于世袭世禄制度来说,显然是一个大批判、大冲击,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对后来的科举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任人唯贤”的社会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进步作用。2.3 学而优则仕与现代教育 2.3.1 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上层社会的管理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才士为目的。在古代中国,这样的教育目的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的但在现代社会,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这种教育目的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转变,体现了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要求,而孔子的教育目的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现代教育目的与孔子教育目的的冲突10。2.3.2 我国现代教育应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的。“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实行“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教”即为接受人类文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的教育,即“做人”的教育;“职教”即为求职而做准备的,适应日前高效经济、科技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即实现自我、理想、人格、个人潜力的发展的教育。这三者相互依存的教育体制既适应继承我们传统文化,又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及新文化浪潮的冲击,还兼顾了未来社会更民主、更自由、更“个性化”的发展趋势。11”要辩证的看待孔子的教育目的观,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国情、适应目前新形势以及适合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的人才。3 文行忠信,德育居首的教育内容3.1 文行忠信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首先是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3.1.1 文:在这里“文”相当于智育,主要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科目,是孔子开设的主要课程,以“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当于音乐艺术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是准确的,但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12。3.1.2 行忠信:孔子教育内容中的“行、忠、信”相当于道德教育,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其中“仁”是核心,孔子认为所有的道德品质都应该贯穿仁和礼的精神,尤其是“仁”的精神。3.2 道德教育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仁德是孔子要求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仁”字也是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共出现了107次13。他的不少弟子都曾向他请教过“仁”的涵义,孔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加以阐释了“仁”。 第一,“孝悌”是基础。“孝悌”是用来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孝悌之德是仁的根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从孝悌开始,这是实现仁德的最基本的素质。孔子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仍然具有相当的积极意。 第二,“爱人”是核心义。在论语中,虽然孔子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如说爱人为仁,忠恕为仁,孝悌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为仁等。但是贯穿在其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爱人”。爱即是仁、仁即是爱,爱是仁的起点,又是仁的归宿。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让别人得到,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第三,仁德在“礼”中呈现。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他一生学“礼”、教“礼”、重“礼”,他要求学生约束自己以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要合乎“礼”的要求。子所认为的“礼”,主要是指西周奴隶主统治者用来维护奴隶制等级关系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形式。它对当时社会尊卑上下的等级进行了严格限定,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只有经过“礼”的转化,仁德才能真正实现由内到外的转化,内在的德性才能真正转化为外在的德行,才能实现孔子所要求的完满人格14。3.3 文行忠信的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教育传统的主要源头,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三个特点:第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教育传统的开端。第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教学内容偏文事。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继承旧贵族的教育传统,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造成深远历史影响。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时期的诸多方面,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它被利用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对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道理没落时期,它被利用来维护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其消极作用。3.4 文行忠信与现代教育 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他安排的教育内容, 他所进行的培养活动,是人的德、智、体、美的多方面培养与锻炼。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孔子的教育目标中没有“劳”的要求,现在看来孔子的培养目标还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要求来说,他的培养目标已经很全面了。他所理解的人,是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15。总之,我们应反思现代教育所存在的片面知识论,甚至过于狭窄的专业技术化倾向。在培养学生专业智能的同时,丰富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孔子所开创的德智体美合一的教育模式道出了人类教育理想的真谛。 孔子无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的确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在继承他的教育思想时, 这一点是应当认清的。只注重人文的研究,忽视自然的教育,可以产生几个坏影响:第一,造成一种贵族心理。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是不利于知识普及,也不利于社会真正进步的。第二,造成人文道德的僵化。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就往往导致要么局限于经典,道德政治教条化,要么沦于空谈。4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自学过程及一生的教育经验都表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等等。现以因材施教来说明其就有的价值。4.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这一命题并非孔子提出的,而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程颢、程颐二人在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概括出来的。他们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又进一步将其概括成“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虽然不是孔子提出的,但孔子却最早、最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取得了奇妙的教育教学效果。4.2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孔子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与论述,包括人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 并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个别差异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人的性格、智力、能力、品德、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就叫做因材施教16。通过因材施教,孔子培养出了一批各具专长的人才,如在德行上的杰出人物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突出的人物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突出人才有:冉有、季路;在文学方面的突出人物有:子游、子夏等17。4.3 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首先,他针对学生智能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不同的指导。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据此,孔子对他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导。 其次,他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是承认人的特殊爱好和才能存在的孔子在对学生提出共同教育的基础上,不妨碍他们的特殊造诣,来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个人特殊才能的发展18。 第三,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对症下药的纠正错误。4.4 因材施教与现代教育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问斯行之。”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却不同,因为“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让他谦退。”这个生动的例子是符合“教学要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的”这个教学规律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持点,也同时存在着个别差异, 由于生理条件、环境教育、主观努力不同, 使每个人各有长短。教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能针对个人特点,就易于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育教学上就要求教师做到三备,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因人、因课、因势而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并且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正确引导,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个领域的人才19。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要求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有教师的品质和条件。他主张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等。他曾在学生面前公开做自我评价:“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为云而已矣。”他承认自己只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方面20。5.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5.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5.2.1 学而不厌 孔子子日:“学而不厌”,认为只有坚持不断的顽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达到博学多问的地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知识信息更新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博采众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能够敏锐捕捉各种新知识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并及时授之于学生21。5.2.2 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的爱, 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学生很有耐心, 即使有些毛病, 或者在一些问题上观点与他有不同之处, 他也不嫌弃。孔子爱学生, 一方面是实践自己所提倡的仁德, 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年轻人前途远大。他说:后生可畏, 焉知来着不如今者也。孔子曾表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毁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5.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现代教育如果有的教师教了几年书就厌倦了,原因固然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位老师不好学不进取,没有学而不厌的思想,教学没有新意,变成了枯燥的重复劳动,当然就会越教越厌。相反,如果当老师的人能够学而不厌、锐意求进,必然越教越要学,越学越有味。要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做到三点: 第一知识的不断积累并更新。“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变革的要求,教师要将一桶水变为源源不断地河流,取之不尽才能用之不竭。所以,知识地不断积累并更新变的尤为重要。第二知识技能的掌握。现代的的教学,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这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中的新鲜感,而且图像的结合更能刺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得想象,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第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作为一个好老师,我们就应该喜爱这份职业,喜爱学生。小结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他的某些思想也未能够达到尽善尽美,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历史或个人的局限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可以为现代教育所应用因素,如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文行忠信德育居首的教育内容,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的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但对孔子教育思想中还不成熟或过于保守的部分,应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参考文献1 钱穆. 孔子传 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4.2 李元. 孔子传 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4:83.3 岳彩琴. 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09, 4:3-6.4 6 王永斌. 孔子有教无类主张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28, 29-30.5 愈忠鑫, 祝鸿杰. 孟子论语注释 M. 西安文艺出版社, 1997:133.7 刘利新.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D. 山东大学, 2008, 9: 17-19.8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三版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3.9 张香平.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 J. 神州文化, 2008:27.10 冯文全. 焦产蕊. 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一致与冲突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8: 2-3.11 陈华杰. 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 J. 北京大学学报, 1998,03: 18.12 张在仪. 孔子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J, 2000, 06: 43.13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三版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3-43.14 岳彩琴. 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09, 04: 6.15 16 王新亭. 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和理性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9, 4: 82-85.17 刘利新.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D. 山东大学, 2008, 09: 19.18 刘炳泰, 刘春颖.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学术交流, 2003, 06: 170-171.19 朱晓鹏.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J. 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0, 1: 32-33.20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三版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21 彭海琴.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师心理素质分析 J. 成人教育, 2010, 08: 15-16.

    注意事项

    本文(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代解读其.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