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提高语文有效课堂当务之急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doc
-
资源ID:4054583
资源大小:2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提高语文有效课堂当务之急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doc
初中语文论文提高语文有效课堂当务之急在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又成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又一个必须面临和急于解决的新课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成了重中之重。【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内容 有效性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五年有余,匆匆教完了一个轮回,又走上另一个轮回。五年来接受过的各级培训也还历历在目,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觉得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教学内容的建设上,“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当务之急的一项任务。 教什么:新课程实施中的最大问题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晚年曾提出一个缠绕语文教学百年的问题:“语文教学到底干什么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近十年无大的改观,根源在于对此问题没有很好的解答。已届耄耋之龄的叶老对此心急如焚,呼吁语文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加紧研究,并期待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答案。 遗憾的是叶老没能如愿以偿。二十余载又过去了,对这问题语文教育界仍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如何确定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不管是在专家还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中,在新课程已实施五年后的今天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个问题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在李海林老师看来,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正在于教学内容:“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学)什么。”李海林教授说,“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方数学课,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因此就单篇选文而言,语文教学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这篇选文“一般应该教什么?” 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样一个在其他学科里教师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使得“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在没有本体创新的情况下的改革,是在沿袭旧有的本体论内涵下的改革。”这带来三个结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学凌空蹈虚,浮在半空,上下不得。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和插足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进的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改革就没有出路,就会半途而废。对教学内容问题的忽视和回避是当前语文教学各种问题的根源:形式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而实质上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故我。 “这种回避的结果造成,一是泛化了语文的内涵,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二是取消了文本的确定性,文本成为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这么捏。”这种“泛语文”、“反文本”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它从根子上把语文教育的实质内容从内部掏空,使语文教育空壳化、空洞化、空虚化,使语文教育失去了作为一门课程的确定性和实在性。”王荣生老师在新课标与“教学内容”(P、2页)中说道:“据研究,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2.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3.语文教学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的几无内容;4.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5.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语文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具体、语文课程研制有疏漏、语文教材编制落后、语文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此,对于体现新理念的语文教学内容,迫切需要加以梳理和提炼,广大语文教师也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校的一次语文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教学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咏雪一文,其教学环节为第一步解题,第二步字词串讲,第三步两个学生分角色用现代汉语对话(翻译),教师旁白,第四步师生概括主题,第五步拓展延伸,做了一个仿句练习。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必须回答很现实的问题: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文教学来看,不但现代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尤甚。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学文言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八字方针”。现象背后隐藏着课程本位论和价值观问题。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学生在文言文中应该学点什么?我认为文言文绝不仅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教材中的文言文,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是传统的精华;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是历久必衰的经典;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看,应该是“定篇”(王荣生)。对于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该课例既体现了习惯教翻译的一面,也体现了在鉴赏和感悟的幌子下抛开语言文字的习得,架空分析,忙于拓展提升的新问题。该课例是没有突出文本教学价值的典型课例,原因就在于没有确定好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的相对透彻。一、选定合宜的教学内容1. 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那么,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精”,“典”之所以“典”,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同一篇经典文章,可以用来积累语言、积淀文化,也可以用来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还可以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切入点,似乎透过一篇选文,教师可以教与本文相关的所有知识。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即教材编写者之所以把此文放在此处的目的。不同的文章特点不同,因而作用不同,读法不同,教法也应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去感悟,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用信息加工理论去图解。弄不清这些,只能陷入混乱和盲目的摸索中去。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2. 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找准每篇课文的基点。人教版教材以主题为单元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孤立的准备一篇课文,而要考虑到整个单元的主题,认真分析每篇课文,看彼此之间有哪些相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知识点。对于各篇课文相同的知识点,将它们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来对待;对于各篇课文独有的知识点,将它们作为每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来处理。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再问这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它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需要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老师曾说:“自己读不懂得,读不好的,学生肯定不懂,就在这里搞搞。”备课时,他会在自己的桌上写下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姓名,心里装着学生,备课时才会估量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尽量做到:学生读不懂得,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最后,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的很精粹,任务规定得很集中。要做到有效的语文教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底线。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选择恰当地、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教师既可以轻松的教学,又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备课时将每篇课文当成课例,从中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再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有效教学。【参考文献】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王荣生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06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李海林将语文 李海林著 语文出版社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