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初中数学 “双主体”教学探析.doc
-
资源ID:4053491
资源大小:3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初中数学 “双主体”教学探析.doc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 “双主体”教学探析 【摘要】本文从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分析,肯定了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立“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为学的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继而从探究“双主体”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师生”双主体”的互动,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双主体 教学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对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存在着的问题是宣扬教学主体的唯一性,即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如教师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并辅以考试、批评、训斥、惩罚等办法迫使学生接受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展示和发展的途径和机遇。又如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以学生为本,走入极端,抹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主体性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必然影响了师生互长目标的达成。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认识,既不同于“双边关系”的说法,也不同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点,而是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教师作为成人和成长中的一代,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中找到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可见,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的目标达成和价值实现,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一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关系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互为主客体关系。如教师是主体,学生与课程便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客体;如学生是主体,教师与课程便是他学习发展的客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课程是他们发生教学关系的公共客体。从课堂四十五分钟来看,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在频繁地互换,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主体)教师 双向、互动 学生(主体)教授 学习 课程(客体)(图1)同时,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要在个体、群体之间,充分交流沟通,共同构建互动模式(如图2所示)。 教师学生 学生学生 学生(图2) 二数学教学的“双主体”地位的体现(一) 教师在教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内化新课程理念,钻研教材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内涵,掌握数学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并结合学科特点,体现一般能力的培养要求。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是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教师要钻研课程的载体教材,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全面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掌握来龙去脉,可以明确其中各个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呼应,使已学的知识得以再现。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要搞好单元教材的研究;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以便在每一节课里针对全单元的要求使任务得到落实。还要仔细揣摩每一节课的教材。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这种动机可能是外部动机来自家长、教师的教导、奖惩等,但最重要的是内部动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调控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将“做、想、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内行学习内容。教师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以任务来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要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的互赖和信任,良好的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开展积极评价,重视过程评价教师要倡导发展性学习和过程性学习评价。发展性学习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它不只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它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与进步状况。而过程性学习评价也强调及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创造一种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二)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要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就必须积极深入学习,参与课堂。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应该做到以下七点: 1. 精心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初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不善读书的学生,教师应事先给予阅读提纲或加以具体指导,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逐渐养成能读、善问的良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双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直接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者。2.积极讨论通过多加讨论,学生积极思维,能加速完成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如学了绝对值知识后,布置一组练习:求下列各式中字母的值,(1)| a | = 2 ,(2)| a+1| = 3 ,(3)| a-2 | = -5 。前两题学生几乎都做对,第(3)题,多数学生答案都是7或-3,个别同学讲无解,这时老师请学生议一议,通过议论,学生弄清了问题的实质,主动地获取了知识。 3.主动思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数学知识的获取,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它靠学生对问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即作出一番思考,才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采取引导在前,讲解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让他们多去思考,通过探索得出结论。4.大胆质疑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提出问题,可以从中暴露矛盾,解决矛盾。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数轴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数轴的原点、方向、长度单位各是怎样规定的?原点右(左)侧的点表示的是什么数?数轴上的任一点所表示的数在其右(左)侧的点所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若学生能够提出这一连串问题,不言而喻,学生对数轴的认识显然是深刻的,这为以后坐标系的学习必然打下坚实的基础。5.尝试讲解学生讲解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表述性的思维活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要让学生来表述。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基本上能讲得出的问题,也尽量让学生去讲。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运用书面语言和数学术语来讲解题目,并力求做到准确、简练。6.适量练习练习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它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训练性的思维活动。练习,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要按照“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去练,做到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练习的结果,肯定会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7.学会总结每当学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学生自己开列知识结构提纲,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一开始,学生开列的提纲可能不够完整,但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会很好地运用这一做法把所学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理清脉络,系统形成知识网络。三构建”双主体”的互动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还是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进行知识的再生成打下基础。 1.让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概念形成或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契机。因此,概念教学应恰当地展示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下定义的过程,以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数学概念是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其定义大多通过“展示(或具体操作)事例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一般同类事物”得出。教师在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经历一个 由具体到抽象和概括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如几何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也是思维的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索,归纳出概念。如四边形是由两个具有公共边的任意三角形拼接而成的,也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任意截取一个三角形后的剩余部分。 2.让学生积极参与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归纳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设计把证明改为实验探索,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经历由实验观察、归纳猜想到证明猜想,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体验。3.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 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解题。所以,展示解题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设计出恰当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上得到和谐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的互联互动。教师要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不遗余力地深入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双主体”的确立,必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主体”,进一步促进“双主体互长”,从而真正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参考文献】1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EB/OL323_14064.shtml. 2001-08-293范方贵.关于教学中“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4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美鲍力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平东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