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doc
-
资源ID:4052017
资源大小:42.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doc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届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有关于淀粉的变化的知识,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初一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再此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探究结果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和分工合作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学生得出食物在口腔中有一定变化的结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难点: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唾液的收集。课前准备:将教室内的桌椅按探究小组的形式安排好,学生围桌做好,课前取完唾液。教学器材:学生实验桌:试管架、生物解剖器、装有唾液的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口曲纸、大烧杯(热水、凉水)、温度计、碘液、托盘。教师试验台:盐水、醋、辣椒水、点穴板、糖尿试纸、滴定管、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留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吃饭的时候,注意品尝馒头的味道,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提问,谁能说出馒头是什么味道?” 生:“有点甜”“刚开始吃时不甜,后来越来越甜”“有时候甜味挺明显,但有时候尝不出来”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体验得非常仔细,发现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是认真的。那么你们认为馒头什么时候甜,什么时候不甜?” 生:“光吃馒头时较甜,要是吃一些菜或者是喝饮料,馒头的甜味就差了。师:“他说得对么?我们知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请同学们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新鲜的馒头,现在就请同学们掰一小块放到嘴里再仔细品尝,体验刚才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同时注意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一会儿,我们要进入知识抢答竞赛阶段。” 学生将一小块儿馒头放入口中,细嚼并仔细品味。学生此时此刻的亲身感受,使他们非常主动从心里愿意投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 二、知识竞赛“谁能说出馒头从吃到口中到咽下去之前,馒头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干变湿,大变小,形成食团,硬变软,不甜变甜”“口腔中的什么结构使馒头发生了这么多变化?”“牙齿、舌、唾液”“馒头变甜,这种甜的物质是什么?”“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淀粉”“馒头变甜说明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淀粉变成糖”知识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三、尝试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根据你的品尝和老师的提问,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生:馒头为什么变甜?口腔中的什么结构让馒头发生这些变化?馒头真的变成糖了么?有时候吃馒头不甜,是什么影响了馒头变甜?我吃馒头时爱吃麻辣烫,时常感觉不出馒头的甜味,会不会吃麻辣烫会影响馒头变甜?我妈常告诉我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我想知道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会不会影响馒头变甜?我口比较重,顿顿离不开咸菜,他会不会影响唾液的作用?饺子皮的成分也是淀粉,那么,吃饺子蘸醋会不会影响淀粉变甜?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地动脑思考,思维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开发。此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看来你们是认真动脑筋了,接下来,老师就为你们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空间,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在探究前,老师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提示:提示:1、你打算怎样模拟牙齿和舌的作用?2、慢头块多大为最好?3、怎样才能尽快地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4、试管做好后放置在什么环境中?(口腔温度37度)多长时间最适宜?5、你打算用什么试剂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色)通过提示可以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并提高课堂的效率。这种以提问的方式作提示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使实验顺利进行。四、切入主题:1提出问题,明确小组任务: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汇总即: 一组和二组探究是什么使淀粉发生变化?三组探究麻辣烫(辣、烫、冷)对淀粉变化的影响。四组探究吃饺子蘸醋、一边吃饭一边喝水(盐、醋、水)对淀粉变化的影响。五组探究淀粉能否变成糖。六组探究牙齿对淀粉的影响。2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全班分为六个探究小组) (1)一、二组:探究是什么使淀粉发生变化? 1、2、3三支试管同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清水、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 。试管:没有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不搅拌。(2)三组:探究麻辣烫(辣、烫、冷)对淀粉变化的影响。1、2二支试管同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2毫升辣椒水、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试管放入80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试管放入0摄氏度冰水浴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3)四组:探究吃饺子蘸醋、一边吃饭一边喝水(盐、醋、水)对淀粉变化的影响。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1、2、3、4四支试管同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进行充分搅拌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2毫升清醋、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2毫升水、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 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2毫升浓盐水、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4)五组:探究淀粉能否变成糖。1、2二支试管同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唾液、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试管:切碎的馒头、2毫升清水、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糖尿试纸点穴板每隔一分钟,用滴定管在一、二试管中各取一定液体滴入点穴板中,用糖尿试纸检验。(5)六组:探究牙齿对淀粉的影响。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同学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10分钟后取出,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观察。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行实验,这时教师可以到各组巡视,倾听学生们的交流发言,看他们制定的方案。此过程体现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起到规范学生实验、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排除实验障碍、引导深化的作用。五、结论: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2、辣、烫、冷、咸、酸不利于唾液对淀粉的分解。3、唾液被稀释后不利于分解淀粉。 4、牙齿的咀嚼有利于唾液与淀粉的充分混合,促进淀粉的分解。5、淀粉被分解后能形成糖。六、表达交流: 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七、实验反思:1、你的结论与其它同学的结论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分析原因。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再做一次,你在哪些地方会有改进?3、通过这个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在评价别人实验和自己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又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八、提出新问题: 完成这个探究后,你又产生哪些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请写出方案。.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在课下留些思考,让学生补充延续,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养成学生爱思考、爱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九、背景资料: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分解成糖,再向溶液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 尿糖试纸遇葡萄糖变色。葡萄糖的浓度不同,颜色改变的程度也不同。糖的浓度越大,尿糖试纸的颜色越深。糖的浓度越小,尿糖试纸的颜色越浅。淀粉的水解程度不同,生成葡萄糖的含量也不同,因而使尿糖试纸变色的程度也不相同。课 题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1)课时教 者冯日昕学校沈阳市第九十四中学教学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能通过探究活动,概括鸟类的特征。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增强对鸟类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完成“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教具学具纸、鸟类飞行的录像、家鸽骨骼标本、家鸽呼吸系统挂图等。教学活动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与学生共同折玩纸飞机导入本课。与教师共同折玩纸飞机。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纸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动物会飞?出示空中飞行动物的画面。学生讲述自己的纸飞机(如飞的高低,飞的远近等。)交流自己知道的空中飞行的动物。结合画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经历谈谈飞行生活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帮助并不断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借助教师提供的标本、挂图,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测,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在学生说出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一些特点后,鼓励同学补充自己新的观点。最后请同学归纳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和鸟类的特征。播放我国珍稀鸟类的录像,提出问题。观看录像,思考问题,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增强爱鸟、护鸟的情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