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

    • 资源ID:4051616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它是一个具有异彩纷呈和丰富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孝。关键词:中元节 历史渊源 文化内涵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istory Abstract: Hungry Ghost Festival is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semi-Jul", "Halloween" at the July 15, some 14 in July. Hungry Ghost Festival from Buddhism, and Buddhist O-bon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but the Ghost Festival is not a purely Buddhist holiday, but an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Buddhism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k festival. It is a colorful and rich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estival, which not only penetrates into the Buddhist culture factor, but also shows China's local culture, the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s - and the ghost of the concept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filial piety. Key words: Hungry Ghost Festival history cultural meaning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最根本的就是其有着无比丰富的文化意蕴。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繁多姿的传统节日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央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人民对其的及时觉醒和关注,传统节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重大影响。扫墓祭祖的清明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节、阖家团聚吃月饼的中秋节刚成了我国的法定传统节假假日。可是,当我们沉醉在这些传统节日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时,我们是否就满足于此了呢?不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彩纷呈,丰厚浓郁,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期待和关注,她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人类的财富。中元节就是其中之一。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有称“七月半”,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清明、十月半并称为三大鬼节,也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古已有之,古时的一些民俗活动至今还略有显现。中元节在我国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中影响甚远,历来受到民间的高度重视。中元节是一个有着明确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她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载体。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一、 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一)中元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在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乃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中元节的历史渊源应该说是出于一个生动的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中元节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其主要依据是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经文是: (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据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外道、道士、四天天王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得以解脱。吾金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铺)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尽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如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从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于一切饿鬼之苦。 按照这一经文,僧徒要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为自己的及世俗之人的宗亲举行盂兰盆会,这与后世的中元节的联系似乎是无可否认的。“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至于佛家,则于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相传是源于目连救母之故。”【1】“佛教的盂兰盆节起源于佛说盂兰盆经这不经典,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木莲(一译目连、目犍连等)以天眼通看到死去的母亲地狱沦为饿鬼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2】于是,盂兰盆节便成了佛教去在七月十五这天的隆重节日。除此之外,佛教的盂兰盆会又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佛门僧众在七月十五日要举行批评忏悔的集会,进行批评和自省。佛门僧众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安居期,汉化佛教规定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满。这一天,僧众聚集一堂,任凭众僧检举自己的不法之事,从而忏悔。这种行为就叫“自恣”,意思是“随意”,其内涵是:众僧一齐进行检举忏悔,相互尽情的揭发彼此的过失,自己也进行忏悔。这当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请别人检举自己,二是随别人意愿,尽情检举自己的过失。因此,这一天也叫“僧自恣日”。又因为这种自恣行为会让佛欢喜,故而又叫“佛欢喜日”。此外,这一天 佛教还称其为“佛腊”,腊,岁末也。宋僧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曰:“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佛腊日之后,新岁开始,僧众也就添了一岁,所以佛教也称七月十五为“僧受岁日”。由此可知,七月十五这一天,对佛教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盂兰盆会就是一个例子,佛教盂兰盆会在这一天的隆重盛行,便让我们发现了今天中元节的归宿。 (二)中元节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中元节与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盂兰盆会的历史和其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元节其实就是由盂兰盆会发展而来。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相近的习俗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十分盛行。“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3】反映出当时的北方已有盂兰盆信仰。而南朝最早见于梁武帝萧衍。据佛祖统记的记载,梁武帝于大同四年到同泰寺,设立盂兰盆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由此可知,南朝梁时从皇帝、僧尼到民间信徒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就以相当普遍。佛教的盂兰盆会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也是理所当然。南北朝是个佛教势力登峰造极的时代,其思想散漫于朝野上下,无论是宫帝丞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有的帝王动辄舍身寺院,甘当寺奴。佛教思想的盛行,无疑,它的各种习俗活动也会想当然的取得众佛教信徒的认同。到了唐代,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出于政治需要,武则天极力倡导佛教。公元629年,即如意元年七月,她在洛阳城南大会僧众,“陈法供,饰盆兰”,杨炯的盂兰盆赋反映了这一盛况。唐太宗也崇佛,曾令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诵经,谓之内道场。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舁出陈于寺观。届时“排仪仗,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4】。唐德宗继位后取消内道场,罢内出盂兰盆。唐代民间热衷于佛事,贞元年间崔炜在岭南,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在寺庙内陈设珍异物品,于开元寺聚集百戏。四时篆要说唐人在七月十五日,去佛座下土放在肚脐中,能够令人多智,厌火灾。盂兰盆会活动在宋代基本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岁时杂记记载,北宋的律院多依据经教作盂兰盆经,人家大率即享祭父母祖先。常以竹竿分成四五足,中置竹圈,谓之盂兰盆。画目连尊者之像插其上,祭毕加纸币焚之。作者还说:“近俗七月十五日有盂兰盆者,盖出释氏之教,孝子之心,不忍违众而忘亲,今定为斋享。”反映 除了佛教对七月十五日祭祖活动的影响。岁时杂记引嘉泰事类假宁格记载,宋代中元节休假三天,七月十五日各一天。可见至少南宋宁宗时期的假期如此。南宋杭州僧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5】。明清时代的盂兰盆会风俗,南方较为盛行。嘉靖萧山县志说当地十五日僧舍各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兰盆会。小孩垒砖瓦作浮屠塔,燃灯于中,绕塔游戏。“选僧为瑜伽焰口,造盂兰盆,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除夕,谓之盂兰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岁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秦淮最盛。”【6】实际上京师寺院做盂兰盆会也颇为壮观,帝京岁时纪胜说北京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苫高台坐鬼王,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尺,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之慈航普度。超度亡灵是佛教七月十五日节日的主题,放焰口,点荷花灯,水中放法船皆其形式。结合今天的中元节,今天的七月十五,全国各地普遍地称为中元节,而非盂兰盆会,然而,中元节的习俗却仍然沿用盂兰盆会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已成为一个想当然的普遍的社会习俗;至于荷花灯,北方大部分地区称其为河灯,南方有些地方称为江灯。因此,中元节就是盂兰盆会的衍生,它既不是纯粹的盂兰盆会,也不是纯粹的民间节日,而是佛教思想与民间习俗的融汇。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宫大殿,还是穷山恶水的乡村小屋都脱离不开佛教的影迹,所以,中元节从形成伊始就是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的交融。自唐代以至近世,中元节的基本格局是佛家做它的盂兰盆会,世俗之人则祭奠自己的亡亲或田神,各行其是,节日则是统一的中元节。尽管如此,中元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却是不可置疑的。二、中元节节俗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一种节日的文化主要还是得从该节日的节俗活动中来理解,春节是这样,中秋节、端午节也同样是这样,中元节也更是如此。节俗是节日文化的外在表现,二者具有一致性,就好比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一致性。那么,中元节有些什么节俗呢?这些节俗又覆盖着哪些文化呢?(一)节俗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不仅归因于它的浓郁文化,它的一些民俗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俗活动至今还在部分地保存着,主要有燃放荷花灯和祭祀祖先。这些民俗活动是中元节文化内涵的载体,中元节因此而经久不衰。1、照冥荷花灯 中国岁节的正、七、八月三望日之中,可以说各日都有灯火。其中自然是上元的灯火最为人所熟知,鳌山堆叠,河汉闪烁,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八月十五以赏月、玩月为主,可偏有些地方将这一天变作灯节,大涨其灯,大放其火。正、八月望日的灯光是张在地上的,七月望日的灯火则放在水中,所以叫放水灯、放火灯、放江灯 河灯也称“荷花灯”,因为这种灯的底座是用纸、木做成莲花瓣形的(也有直接以荷叶作底座的),故而称之。一般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叫河灯,南方有些地方也叫江灯;称做“水灯”则是指这种灯放在水中,是泛称。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浮泛。放河灯的目的,按佛教的解释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身,缠绵在地狱里边非常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得以托身。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忘记。”【7】中元放灯的习俗具体起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断定,起码在宋代这种习俗就已存在了。“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8】诗人张雨又有西湖放灯一诗,所记当日西湖放灯之举已经颇盛: 共泛兰州灯火闹,不知风露湿青冥。 如今池底休铺锦,此夕槎头直挂星。 烂若金莲今夜炬,空于云母隔秋屏。 却怜牛诸清狂甚,若欲燃犀走百灵。元代,放河灯的节俗活动遍及南北各地。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京都此俗:“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田汝成记杭州此俗:“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辰,人家多持斋诵经,荐奠祖考,摄孤盘斛,屠门罢市。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随着燃放河灯习俗的发展,其中的信仰成份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与日俱增的游乐玩赏。清代京都的放灯习俗之盛远远超过了刘侗、于奕正所记的时代,以前的拯孤照冥的意味几乎消失殆尽,而争奇斗巧、娱乐升平倒是爬上了枝头。“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灯燃独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记。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炼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9】在当代的江西、江苏等地仍流传着燃放莲花灯的节俗,这种传统习俗与当代都市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祭祖活动 如前所述,七月十五成为节日,显然是受佛道的影响而成,不过也有一定的民间习俗为基础。唐人戎昱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有句:“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吴东俗理年。”所谓“理年”,当时有理庄稼年成之意。中国古代有秋成向祖先荐新的礼俗,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中元荐新。”崇祯江苏泰州志记载该地中元日:“人家皆祀先荐新。”佛道宣扬超度亡灵,恰好和民间观念结合,是七月十五成为祭祖的日子。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是这种看法的力证。北宋开封府中元前一日,卖麻谷窠儿,系在享祖所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天亮,沿门叫卖祭米饭,“亦告成之意”。岁时杂记对使用“麻谷”也有说明:“取麻谷长本者,维之几案四角。”并说祭父母祖先,用瓜果、楝叶、生花、花盆、米食。岁时广记引钱状元家范还记载了烧素食之俗:“近世以七月十五日为烧衣节,盖本浮屠之说,不足依据,然佛老宫词,所在有之,亦祖考平生游思更衣之地,因设素食于此烧之,理亦可行。”烧衣之俗在元大都也有反映,“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10】送衣食、告秋成均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祀告是七月十五日的民俗主题,便反映了百姓的观念。明清时代中元节麻谷的作用突出。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十五日农人挂纸钱于田畔,谓之挂地头钱,取麻谷置于庭间并门侧,至晚送于墓祭所。”嘉靖河北清苑县志也说:“中元树麻谷子门左右,祭墓,曰麻谷祭。”反映出麻谷有两大用处,一是悬麻谷,二是祭墓。麻谷是秋成告祖之物,也是告神之物。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十五日中元节,上坟祭扫,割麻枝、谷穗插门外,并献神。”此神当时农神。天启安徽来安县志说:“是月望,祀先农,家置酒劳力田者。”同治山西讲当地“搏面肖麻谷、人物各形,竞祀田祖,并上冢焚纸祀先”。这些都是秋报的反映。明清中元节,不仅有麻谷的相关习俗,烧衣、烧钱纸也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十五日“人家则用彩色纸糊为冠履衣裾,剪制金银为首饰带锭之类,备牲礼祀祖先毕焚之”。万历福建建阳县志记载:“中元节祖考斋宴荐献于家,焚金银纸锭于门,俗称鬼节。”烧衣,又称焚冥衣,烧袱包。在今天的民间,这些习俗现象依然清晰可见。 (二)文化内涵以上是中元节丰繁的节俗活动,从这些节俗内容来看,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11】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 “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12】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孝。祭祀祖先便是为了发扬孝道。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者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孝道的实际意义是为了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余泽,是家族延绵发达。在现实生活中,对生者长辈的赡养和恭敬变现为孝,而对逝者尽孝则以祭祀为之。 中元节由盂兰盆节发展而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讲求的是普度众生,追求的是仁爱,于是孝道便成了佛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汉译佛教经典中关于讲孝的经典有很多,有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生子经、华严经、那先比丘经、游行经等,除此之外,汉译佛经中对讲孝道的典范人物和故事也作了格外的注意。佛说菩萨炎子经、盂兰盆经中炎子孝亲、目连救母的故事被当作佛教劝人为孝的经典广为流传。而目连救母的故事作为盂兰盆节的渊源故事,使得盂兰盆节有了丰富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度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13】从而中元节自形成以来都系着孝道思想这一主线,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思想与我国民间习俗的融合就是对孝亲思想的发扬。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自古以来,中国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中国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14】中元节的祭祖活动,正是对原始宗教祖先崇拜这一宗教信仰的淋漓体现。七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都有祭祖活动,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贵州施秉县,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比往常更丰富美味的菜肴,在一家人进餐前,谁也不能先去尝刚出炉的菜,必须先敬供祖先后才可以吃。敬供的供品有美味的菜、可口的米饭和醇香的酒等。敬供是口里还念念有词,要把所有的已故先人都“请”来享受供品。即使这一天后孙门不在家吃饭,到了晚上也必须回来摆放供品,烧香纸给祖先,这正是验证了当地“什么事都能忘,就是不能忘了祖宗”这一俗语。在这一天,如果有哪家没有祭祀祖先,将被视为不孝,丢祖宗的脸,会遭人们的嫌弃。人们在给祖先上香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都是双手敬上,以示祖先在上。中元节祭祀祖先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烧冥纸,即烧袱包。袱包外层很有讲究,每包袱包是烧给哪位祖先,由哪个后人烧寄都写得清清楚楚。人们认为,人死,只不过是换个空间生活罢了,腐烂的是肉体,而灵魂尚存。所以,已故的祖先们又汇聚在另一空间,该空间与人间一样,人间有的,那里也有。冥纸就相当于现实中的人民币,它是祖先们用以购买物品的货币。人们在袱包上写清楚名字是免于祖先们领取纸钱而造成混淆。后孙们烧寄袱包一般都是双数,因为民间有流传“好事成双”的俗语。人们祭祀祖先,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是原始祖先崇拜的体现。出于对祖先的敬畏,人们放供品,烧纸钱,只有对祖先照顾好了,祖先们才会显现在天之灵,降幅人间,保佑子孙后代平平安安。3、中元节是中国鬼魂观念的延续。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15】于是,每到中元节,人们怀念已故亲人,以形色各异的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其的相思之痛,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供品能给亲人在异域起到重大的作用。于是,以祭祀而祈福人间。前面我们讲到了中元节有燃放荷花灯这一习俗。“放河灯是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渡出冥孤独之魂,也是一种驱鬼活动。它以斋孤、普渡的形式,使孤魂野鬼有一种安慰,以免扰乱活人,保证祭祖的正常进行。”【16】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指出:中元节是一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身,在地狱里边很痛苦,想托身又找不着路。若是一个死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以托生了。因为有河灯,死鬼们就可以在从阴间到阳间这段黑暗的路上得以看见前程。在民间,关于中元节有这么句俗话,“七月半,鬼乱窜”,这里的“鬼”就是指死者的灵魂。在中元节这天,民间还有“撒水饭”的习俗,就是人们除了在家里祭祀祖先外,人们还要在路边倒下饭菜,并烧纸钱,这里的祭祀就是为孤魂野鬼准备的,让孤魂野鬼在这天也有所食,以免扰乱活人。三、中元节的传播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曾是中华民族的大节日之一。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影响深远。如今的中元节不仅影响着大陆人民的生活,也同样影响着港台地区人民和海外华侨的生活。在台湾,过中元节很是隆重,这与台湾的特殊地理条件与历史渊源有关。台岛居民多从大陆迁去,越过重重风浪,开辟蛮荒,多有没于海涛中成为游魂者。所以台岛居民要施舍、普度,使这些远离故乡的游魂得食,以示安慰同情之意,实则也隐含着对大陆家乡的深切怀念。清代诗作中多记载了台湾的中元活动,十分隆重。如清人周长庚台湾竹枝词这样说:“竹了高高百尺幡,盂兰盛会话中元。寻常一饭艰难甚,梁肉如山饷鬼门。”又有钱琦台湾竹枝词如此记载中元:“中元盛会赛盂兰,豪夺争先上醮坛。海面放灯僧说法,鬼声人影夜漫漫。”这是写普度、抢孤、放水灯于海面等情景,也可见其盛况一斑。在香港,至今也有于中元节焚香烧衣,以牲醴祭祀祖先的习俗,同时“还要设坛供佛,唱戏酬神,并且扎制种种龙袍纸衣等烧去,以供奉神灵。”【17】还有向孤苦人家“派米”,以示救孤济贫之意。每逢节期,街上有热闹的迎神队伍,空地有临时佛坛、戏棚,晚上人们纷纷赶来观看戏剧,很是热闹。另外,在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区,也有中元节节俗流传。像新加坡的华裔社群,多在中元节这天举行隆重的节日活动,“搭起戏棚,演戏、演歌舞节目”【18】。在祭祖活动方面,也“烧金银箔纸,供奉丰盛的鸡、鱼、肉等供品” 【19】,同时还祭祀孤魂野鬼。不仅如此,还举行慈善募捐活动,将钱款作为救济贫苦居民所用。另外,一些中元节节俗也在泰、马、印尼等国的华裔当中流传着。由此看来,中元节已经深深地扎进了华夏人民的生活当中,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里面存放的是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信仰。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原始宗教和孝文化的活生生的参考书,它是我们了解先民生活的绿色通道。注释:【1】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版【2】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3】颜之推:颜氏家训,新疆少年出版社, 2006版【4】刘旬:旧唐书王缙传,中华书局, 2002版【5】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 2004版【6】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 1960版【7】萧红:呼兰河传,河山出版社,1941版【8】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 2004版【9】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版【10】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版【11】【1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版【1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14】【15】牟钟鉴, 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版【17】【18】【19】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版主要参考书目:【1】杨 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7【2】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5【3】傅德岷,韦济木等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9【4】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2【5】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6】牟钟鉴, 张践:中国宗教通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7【8】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9】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10【10】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2006版

    注意事项

    本文(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