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体育中考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doc
-
资源ID:4050164
资源大小:9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中考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doc
体育中考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体育列入考试科目是推动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通过对“中考”体育加试所产生的负效应进行分析,认为体育加试导致学校出现体育应试教育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负担,也出现了与新课程标准相矛盾的局面。本文为完善“体育加试”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中考 选修教学Abstract: The requirement of P.E tes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Test(SSET) is one of the great moves to promote further school P.E reform. But after the analysis of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is act, author finds that the act is just“test-oriented”, which increases the pressure of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contradicts the new curricular standards. This paper will show some reflection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is“test-oriented”system.Key words: New Curricular Standards P.E Test in SSET Relationship Optional Teaching1前言东莞市体育中考制度不断在改革,1992学年从30分制改革为1995-2001学年的50分制,2001-2006学年又改革为资格分,不纳入总分,2007、2008学年又重新以30分制纳入总分,2009年进行考试项目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偏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实行必考与选项相结合的考法。无论中考制度怎么样进行改革,都是为了发展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体育中考成绩,专项专练,极有可能又让我们的教学钻入“应试教育”的圈子,这种势头已经逐渐渗透到初一、初二年级去了,这样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去了。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提高学生中考成绩,又要有效地开展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这与新课程标准相矛盾。如何使新课标与体育中考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工作者重点探讨的问题。2 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站和校内档案,查找本校、市内与国内关于新课标与体育中考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对我校初三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理论,寻找两者的共同点,总结经验,探讨两者共存的必要条件,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2.2问卷调查法:共发出问卷716份,回收712份,有效问卷709份。经检验R=0.929 (p<0.01, n=106) p=0.000,非常显著性相关,两个变量关系非常密切。有较高的可信度。2.3实验法:2.3.1实验对象 我校2010届初三级共16个班。2.3.2实验方法 采用两组对照实验,初三10、11班为实验组,14、15班为对照组,实验对象基础测试检验P值。(见下表)班别 人数 成绩(前测) 成绩(后测) T P 10班 、11班(实验班) 106 61.7±5.5 88.4±4.2 -39.186 0.0014班 、15班(对照班) 107 61.2±2.9 76.8±3.3 -30.940 0.002.3.3 实验时间 20091012至20091211 2.4 实验施加因素 选项教学2.3.4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中、后测试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7.0汉化版。3 结果与分析3.1 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男女生50米跑、男女生立定跳远 男女生肺活量 学生视力几项指标测试数据显示,学生体质状况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见表1.2.3. 4)表1东莞市男女生50米跑平均值 2008年 2006年 2004年 2002年年龄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710.7411.1210.7311.1910.6511.1411.6012.17810.0110.3510.2010.559.9910.6610.8711.7499.7810.119.7110.149.6110.0510.5411.10109.359.689.429.829.459.799.8710.40119.059.499.089.619.029.379.5210.07128.549.258.579.268.579.219.029.89138.089.28.189.258.038.898.609.71147.498.957.759.067.528.788.279.45157.368.787.418.777.208.607.819.26表2东莞市男女生立定跳远平均值 2008年 2006年 2004年 2002年年龄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7121.02111.77124.25110.01124.75120.28125.70111.388135.99124.41129.57124.65134.9118.84133.65121.249144.31135.43147.08134.28142.96132.64144.26130.8210154.19148.31154.32141.46152.42139.78158.62148.5711160.02149.38160.41147.73157.67144.09170.12153.9812172.14149.6171.68147.57169.58149.29180.66156.3313182.7151.43181.97148.09182.94149.44200.92162.8014202.7154.7200.42156.08194.6153.13215.51175.4815209.77160.26211.43161.27214.1163.71230.61178.70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速度素质男女生随年龄的增大而稳步提高,而且各年龄组速度素质逐年不断得到提高。男女生弹跳素质下降显著,力量素质女生增长要好于男生。男女生柔韧素质全面下滑,下滑幅度很大,差异非常显著。表3东莞市男女生肺活量平均值 2008年 2006年 2004年 2002年年龄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71006.45942.641024.21967.47993.25979.131141.951105.1781195.041119.751140.721120.191146.921051.291273.531151.7891292.341222.241330.291252.191301.071269.921471.671357.16101474.691394.681534.691490.661350.331324.21707.661617.32111736.461668.91662.361659.991533.051439.711896.481837.03122073.831837.151917.431869.921695.331580.562257.492039.36132307.372014.222255.721998.622178.081957.692563.542250.43142730.062019.422627.212024.872708.152249.322875.212299.91153091.192254.563169.532216.163097.332253.433043.282414.27表3在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肺活量上,我市中小学生肺活量滑坡严重,男生好于女生。2008年与2002年相比,男生平均肺活量要少65ML,714岁年龄组肺活量下降非常明显;女生平均肺活量少157ML,各年龄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而且非常显著。表4东莞市城市学生视力低下率统计年龄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调查人数视力低下人数%调查人数视力低下人数%调查人数视力低下人数%调查人数视力低下人数%79667659.75 76212216.01 99815115.13 892117 13.12 101272018525.69 76524231.63 87235440.60 934414 44.33 131572045663.33 84758368.83 88668176.86 796631 79.27 161872059883.06 71361185.69 77066886.75 806664 82.38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逐年增长。我市小学高年级近视率从2002年25.69%上升到2008年44.33%,初中阶段近视率则从2002年63.3%上升到2008年79.27%。2002年-2006年我市体育中考分数没有计入升中考试总分,2007年到现在体育中考分数计人升中总分。分值为30分。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健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锻炼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坚持锻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素质。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6年取消体育加试分数计入升学总分,学生的50米、立定跳远成绩明显下滑,到2007年重新实行加分制后,2008年的50米和立定跳远成绩反而要比前几年要低,说明了一个更加可怕的事实:体育加分的实行与否,已经严重影响了7-16岁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取消加分制,从小学到初中都不再重视体育,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严重下滑,虽然2007年重新实行加分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没有打好,身体素质差,虽然经过强化训练,成绩还是没有以前好。说明要想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必须要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还要从小就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体育中考加分制的实行与否,直接导致学生体质各项素质水平的高低。多少年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偏低,不是体育教学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分数,忽视身体素质,布置如山的作业,挤占学生的锻炼时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也是造成诸多问题的原因。所以我认为,体育中考加试在现阶段素质教育还得不到充分落实的教育大背景下,不失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3.2体育中考加试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3.2.1体育中考加试的意义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考体育成绩算入中考总分风风雨雨、断断续续已经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了。毋庸置疑,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确立,对推动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使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起了极其关键的积极作用,也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阵阵春风,使得以往安静的校园运动场从新热闹起来了。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的重视,体育教师以往那种一个哨子两个球,四十分钟安全过的懒散作风已成过去,随之而来的是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活跃,教师有劲,课间谈论的也大都是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话题,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运用,积极性可谓空前的高涨3.2.2体育中考的指导思想2007年度东莞市体育中考的再次改革可以看出,我市更加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这次改革很好地结合了新课标的明确规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通过走、跑、跳跃、投掷的学习与锻炼,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更要学习有关田径项目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要基本掌握一二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等等。我市体育中考制度的改革更加坚定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也很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才能在课堂上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要不然像以前的体育中考只考200米和投掷实心球,老师更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对运动技能没有过多硬性的规定,这样的体育课学生虽然快乐但是并没有学到什么运动的技术技能。通过这次改革,真正让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能更好的把握体育课堂的教学。3.3体育中考加试与新课程的关系3.3.1体育中考加试的误区(1)考什么,练什么中考体育加试已在全国实施多年,对我们东莞来说体育中考也经历四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5年分值为30分,1996年至2001年分值为50分,2002年到2006年的资格分,2007年到现在的30分。其对学校体育及教学工作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不但大大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责任感,改变了部分家长对体育偏见,同时也对学生自觉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及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既然存在升学考试,就伴随有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就需要提高考试科目成绩。因此,在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在考试项目和方法的设置上缺乏系统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中就出现了一切教学围绕考试项目进行,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的现象。虽然,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提高了,但健康素质、锻炼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见长进,更有甚者某些学校从初一年级开始,就把体育课变成单纯的素质训练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双基”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有很多初中毕业学生篮球不懂如何正确运球和投篮,更谈不上规则如何;排球不会传、垫球;器械类体操、武术等更是闻所未闻。而且学生体质也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2)体育教学的重点变成全天候的训练初三学期开始,体育教学变成了全天候的体育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学校、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理想成绩,可谓“少投入高产出”。充分利用课间操、放学后这一天二练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考试内容进行的反复训练。由于体育中考毕竟是过关达标考试,并不是选拔性考试,考核的标准并不高。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速成”的效果,身体素质确实有了“飞速”的提高,达到了考试的目的。如此“速成”的教学完全是为考试服务,而不是为健康服务。相反,这些使得学生承受了几乎超乎极限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创伤。本人在多年的初三体育教学中,经历过多次学生的训练伤:如骨膜炎,肌肉劳损、膝关节积水、甚至出现过骨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课变成训练课教师在“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学模式下,把体育教学变成了体育训练。要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应试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不少教师往往根据业余训练的经验,把普通的学生当成了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每堂课针对某几个项目进行重复、枯燥、高强度的练习,以期达到理想的成绩。完全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和突出主体地位等教学理念于不顾。最后,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了考试的要求,可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态度和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甚至是扭曲。体弱学生把体育课看成了魔鬼训练课,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则把体育课看成是活动课或放羊课。如此会造就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现象。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和兴趣被埋没之后又有多少学生还会对体育产生兴趣呢?这又是与体育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3.3.2体育课改革与体育中考改革改革体育课教学才能提高体育中考成绩3.3.2.1改革体育教学第一、革新体育观念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充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这个指导思想提出后,如何对待技术教学是问题的重点。很多教师自认为很难把握新理念,大多数体育教师只对新课标有一个非常肤浅的认识,认为就是要学生快乐地上体育课,错误地认为每一节课就是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就玩什么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不喜欢的就聊天散步。这样的体育课就变成学生开心,教师轻松的“放羊式”课堂,一味强调让学生自己摸索,一节课下来什么技术也传授不了。这种认识完全是走进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是对新课标指导思想的不理解。对于新课标的提出,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实践、交流学习,不断摸索理解如何更有效的实施新课标,达到学生终于体育的理念。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促进我们教学的积极面,也有很多“淡化运动技能”的说法,有的一节课都是在讨论、研究。我不是反对在课程当中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觉得讨论要有一个尺度,不能把所有时间和自由都给学生去做主,技术技能的传授教学是不能忽略的。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又怎么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能呢?随便玩玩就能锻炼身体?这个好象说不通。所以,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绝不是削弱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进行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运动技能教学。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技能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通过技能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延伸到各个层面。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体育,才是新课标的精神所在。以前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确存在枯燥无味的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学习,充分体现身体运动和健康的两个中心思想,明确教学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一切的革新都源于教学观念上的革新。过去,由于媒体的效应、舆论的导向,使得竞技体育成了“体育”的代名词,这中以偏概全的片面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实际上,体育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名词,它包括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竞技体育等等。当然,我并不是排斥竞技体育,它毕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只是建议“新课程标准”把课的内容拓宽,纳入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等内容。因为在新时代里,学生的禀赋、爱好、兴趣等方面差异很大,意识正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对体育活动的要求不局限于生理的需求,而逐渐向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发展。但有学者认为,作为生活内容的体育活动应该是个人的自发自主的行为,对于强制性的被动的行为,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的内容选择上,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大空间,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努力奋斗,主动进取。第二、实施体育选修教学1、实施体育选修是体育课教学与体育中考培训结合的尝试对本校初三年级的学生详细说明了本教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发放了调查问卷716份,回收712份,有效问卷709份,经过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表1:体育课堂实施选修教学是否适合你们的特点和需求?(%)非常适合比较适合一般无所谓39.736.516.77.1表2:你是否喜欢体育课选修教学的形式?(%)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一般无所谓31.643.219.65.6通过对我校初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认为适合初三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占76.2%表1),认为喜欢和比较喜欢选修教学的占74.8%(表2),可见在初三年级开展选修教学是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跟目前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也是开展选修教学的核心所在。2、选修教学的运作教学改革,并不是把过去的东西统统抛弃,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改革的过渡时期。既然是“课”,就应该有“课”的规范。我把自己所任教的初三级10、11、14、15班分成两个大组,10、11班为实验组,采用“生本”的选修教学法,14、15班为对照组,采用“师本”的传统教学法。我首先请求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把我们初三年级的3位老师的体育课都安排在同一时间、同一节、同一个班上。在实验组的教学计划中,我首先确定了体育基础知识、200米短跑、跳绳、立定跳远为必修教学内容,而选修内容不作任何限制。基础知识或利用雨天在课室里讲授,或穿插在相关的实践活动当中。实践内容的教学,我采用两种模式:(1) 把男、女生分成两个大组轮换:一组“必修”、一组“选修”。(2) 一节课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集中教学“必修”内容,下半场“放羊”,让“羊”自己寻找“食物”。同年级的三位老师每人分管23个项目,随时等候学生的提问和解决他们技术上的问题,同时还要负责监督学生,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放羊”教学中,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尽可能的提供学生需要的各种器材,更加鼓励学生自备自己喜欢的器材。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兴趣组合、友伴组合、竞争组合等等都可以),要求他们自选小组长,负责分工合作和安全事宜。老师就进行“牧羊”,巡查各组的开展情况,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有必要的时候就把他们集中起来,精讲几句技术动作的要领或比赛的规则,有时候干脆就让他们自己定规则。整个运动场面非常热闹,十分壮观。3、选修教学法的实验结果10、11、14、15班测试前后成绩对比分析表练习次数为每周三次,总时间为二个月(20091012至20091211)实验前实验后差值tP值10、11班(106人)实验组61.7±5.588.4±4.2-39.1860.0014、15班(107人)对照组61.2±2.976.8±3.3-30.9400.00差值t0.2987.063P值0.7670.00从上表可知,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实验前,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相当(t=0.298,P=0.767 >0.05),说明两个组的初始水平相当(差不多)。(2)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成绩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t=-30.94,P=0.00 < 0.01),说明对照组使用的教学手段(传统教法)有效。(3)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成绩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9.186,P=0.00 < 0.01),说明实验组使用的教学手段(选修教法)也有效。(4)实验后,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7.063,P=0.00 < 0.01),说明新手段比传统手段更有效。可见:选修教法和传统教法都有效提高了成绩,但是选修教法比传统教法的效果更好,成绩提高更快,学生更喜欢。而在实验当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使用传统教法的学生的积极性比使用选修教法的学生的积极性要差很多,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在被强迫的神态,没有任何的活跃气氛。4、选修教学的优势这种看似“乱而无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体育课,却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样的课堂安排既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与个体需要,又解决了学生的技术障碍和个别学生不愿意练的问题,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很多学生都表示: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体育课,既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也体验了体育的艰苦与成功的快乐!(1)择其所爱,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体育活动是学生个人的自发自主的行为,他们在实践当中兴趣被激发,体会到了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会主动性、经常性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慢慢养成了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这样他们的体质就会得到增强,健康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2)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造力“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学生自己就是学习和锻炼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被驱动,因而最投入,身心和头脑都处于最佳和最积极的状态。内在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年轻的热情被最大限度的释放,他们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把注意力和思维力都放在练习的项目上,而且必须对一些事物作出快速的反应,因而思维得到了锻炼,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3)健全了情感,形成了健康的心境由于学生是兴趣组合、友情组合、竞争组合等多种方式的自由组合,他们之间的亲密合作、友善竞争使得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容易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实践当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挫折与前进,丰富了和健全了情感活动,易于以平常心看待现实生活当中的成败与得失。第三、 体育教学中的几个转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素质的素质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产物。也是从传统的“师本”体育课向“生本”体育课转变的重大举措。 1、“师本”到“生本”的转变(1)“师本”体育课教学的质疑。“师本”体育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学生的主体效能,重视有形的、显性的价值,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教学方法陈旧化、教学手段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很多学生怕上体育课,不愿意上体育课。特别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过分控制,追求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要求,以集体化、规格化、组织纪律严密化为最高标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稍有“放肆”,便是“违纪”。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但敢怨不敢言,如此一来,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肯定下降,有的就丧失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尤如一台木偶戏,老师拉一下,学生动一下。(2)“师本”和“生本”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简单的说,“师本”就是以教师为根本,教师是统帅,是灵魂,由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技术的讲解,练习的评价,师生的关系是教师导演、学生演戏。“生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为目的,以学习技术技能为核心,充分展示个性,教师的组织教学应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创造、自我设计、自我体念、自我评价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搭台、学生自导自演自评。2、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新的教学观念倡导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应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例如在学习弯道跑技术的教学当中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让学生快速跑足球场的中圈。(2)让学生直道快跑。(3)向学生提问:两种练习身体的重心有什么变化。(4)学生探究,教师引导。(5)讲解弯道跑的技术要领。这样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去学习,效果十分明显。3、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很多教师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书,上了几百节课,总是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指(1)在教材的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面的发展。5、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创造并设计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3.3.2.2 改革体育中考加试1、增加必测类和选测类项目。 考试选项的增多,教师教学任务也就相应增多,给予突击训练的时间就相对减少。教师对教学相对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如果光靠在初三阶段搞“突击”训练会增大难度和风险,可以增加初一、初二体育课教学的内容,避免到了初三完全搞应试的现象,迫使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种类上更加全面和多样化,从而回归体育教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2、加大技能类考试比例,促使教师重视技能教学。 如今不少考试的项目中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例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实心球、耐久跑等。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对动作机械的重复,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了厌学情绪,影响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谈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的主要领域,与新课标理论要求是相违背的。增加技术含量高的考试项目对教师平时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促使教师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一技多能,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3、积极推进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价值认识和执行力度的提高,学校在此方面作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保证了一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缺乏时间去锻炼造成体育运动不足。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说是运动技能的掌握了。学生光靠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去课外练习巩固才能掌握,成为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手段。在如此困境下,教师们在抱怨学生身体差,什么都不会的同时,也只能舍弃中考外的教材内容,把剩余的课堂时间用到强化应试内容上来。可以说也是不得以而为之!随着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的健康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这种应试化的体育教学方式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也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3.2.3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由于内容的拓展、形式的多样,课堂势必呈现一种“无政府”状态,学生在运用技术上可能显得不伦不类,使人难以接受,有很多人就提出了几个尖锐问题。(1)把学生放开,让学生自己练,学生的正确技术动作从何而来?学生学习技术不是最终目的,而通过运用技术(就算是比较粗糙的、不太规范的)进行锻炼,增强体质,身心获益才是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的目的。(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体育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体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教师的职责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与练,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疑解惑,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更高,你必需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广,因为课的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你要解答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疑难杂症”;教师的责任也更大,因为场面更广了,你要时时处处留意,严防事故的发生。课后对学生的学习应给予积极评价,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体育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做出规划和安排,借助学校计划的实施与评价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相宜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师不再仅仅是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者,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课程的决定者”,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体育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3)有的项目学生不愿意练,有的学生什么项目都不练,怎么办?有的项目学生不愿意练,其实,不是什么项目学生都得练,也不是什么技术都需要掌握的,那就练别的他喜欢的项目,达到了锻炼的目的、提高了健康水平就行。有的学生什么都不练,只愿意坐下来聊天,这正是需要教师设法引导的,可以直接开导、鼓励,可以启动他的朋友、亲缘、诱导、培养他参加活动的兴趣。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为必修的教学内容,例如田径、体操等。4 结论与建议4.1结论4.1.1 学生体质下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已提倡多年,但是在“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舟上赶。于是,在中考、高考桥头形成“堵车”的状况下,学生必然成为中考、高考制度的牺牲品,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其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社会-当今社会竞争加剧,普及高等教育面临的就业压力,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影响。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家庭-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