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doc
-
资源ID:4048824
资源大小:1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doc
高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及一线教学的实践,我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了自己的点滴体会,教学中也有诸多问题与困惑。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教师要更快走入新课程。 1、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教学的本质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新课程要求确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所以说,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如在讲授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时,在某个班级上课时,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规程进行实验,可谓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结果却发现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就连几个平时喜欢化学课的学生也极少投入课堂讨论,只是机械地做着笔记。也许通过课堂的讲授,原来计划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态度却丧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确实,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教学设计之外,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将成为知识的奴仆,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将变成一言堂,教师也将沦为传声筒。因此接下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实验规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转移溶液时用玻璃棒移液体,学生常出现液体溅洒出容量瓶的现象,而且也比较难操作,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怎样才能既达成实验目的,又操作简便的方法。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就因势利导,我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问他们自己是否有什么改进措施。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漏斗代替玻璃棒移液?而且说出了用漏斗的好处就是移液快且液体不容易溅洒,但他没有注意到用漏斗不利的一面,我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学生们很踊跃,有的提出应用分液漏斗,有的说要加铁架台增加稳定性,还有的提出要注意对漏斗的洗涤等等。我没有直接下结论,只是提供相关的仪器,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而且随着验证的深入,他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对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掌握越来越深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诞生精彩的观念,犹如姹紫焉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 此过程中学生亲历了探究的过程,发现了问题,创造了知识。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自此以后,我明确了通过“给予”永远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引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去引导。 教师习惯于直接“给予”知识,有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总之,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 2、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活”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必须理解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了解新教材编制的思路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首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3、加强对高一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学习无计划,课前无准备,不爱预习,精力不集中,解题粗心大意,作业拖踏,抄袭现象严重,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大,厌学情绪浓重。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对学习习惯的要求,我认为:只有认真落实高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开展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才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此,教师应经常从学习常规入手,按照学习常规的要求,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所包含的预习、听课、复习、小结、作业、评价等环节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与培养,从而提高学习目的性、学习的效率、学习的质量等。 4、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仍然存在。新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多,时间紧,一节课可能要在许多个知识点中切换,而每个知识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却是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因为时间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习题难度普遍高于教材,因此极易造成学生“夹生饭一锅”的现象。 2、对于一些新增内容、不知如何下手、比如各种探究性课程、实践活动等。 3、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非常突出。 4、初中和高中课程衔接困难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