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三历史真题和模拟试题分课汇编解析3.doc

    • 资源ID:4048368       资源大小:345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历史真题和模拟试题分课汇编解析3.doc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4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4题)元代农学家王祯撰著的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全国l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据此,王祯农书与齐民要术的不同之处有()A是完整系统的农业科技著作B包括农业生产各主要方面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D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3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3(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4题)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4(2011年4月阳泉市一模28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D生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5(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5题)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6(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2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ABCD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题)“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8(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10题)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脆弱性B自足性C顽强性D封闭性9(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35题)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10(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2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11(2011年4月德州二模9题)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ABCD12(2011年4月天津市宝坻区一模3题)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3(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5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刀耕火种江南地区稻麦兼种使用翻车灌溉使用曲辕犁ABCD14(2011年5月天津河东区二模3题)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楼末年1021年2641.23874.O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A.B.C.D.15(2011年1月南京模拟1题)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16(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5题)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A重农抑商B区域经济管理C土地兼并严重D不均衡增长17(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1题)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秋七月,初税田”“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BCD18(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2题)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19(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3题)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A北魏实行“均田制”B明朝的“鱼鳞图册”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20(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5题)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2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题)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22(2011年5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23(2011年4月河南省统测24题)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24(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25(2011年4月广东六校联考13题)“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2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27(2011年4月河南平顶山调研26题)唐末诗人聂夷中在咏田家中写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诗人在此强调的是()A封建剥削沉重,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破产C商品经济发展,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地位重要28(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题)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29(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13题)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卖买”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0(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28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31(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9题)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对此话理解合适的有()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心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ABCD32(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5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33(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5题)下列措施中促进了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A租庸调法B均田制C迁都洛阳D初税亩34(2011年2月温州一模14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牛耕开始普及全国出现结构更完备的曲辕犁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使用高转筒车ABCD35(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题)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36(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37(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4题)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B要及吋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38(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2题)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39(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2题)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A发展长途贸易B运送军粮C发展小农经济D加强中央集权40(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26题)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B“秋七月,初税田”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41(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27题)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42(2011年4月安庆市二模12题)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表l时间改革措施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相地而衰征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C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3(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3题)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4(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5题)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A租佃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井田制经营45(2011年4月海口调研7题)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商周B春秋战国C汉代D隋唐46(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题)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A.分散性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D.精耕细作47(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3题)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48(2011年5月焦作市二模25题)清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49(2011年3月长春市调研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0(2011年5月天津宝坻区二模1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51(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24题)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A航行B灌溉C军事D排洪52(2011年5月南平市质检14题)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团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53(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题)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54(2011年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26题)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55(2011年5月咸阳市三模25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6(2011年4月抚州市质检15题)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封锁中国沿海,“企图以此扼制中国经济的喉管”,但最后他们也放弃了。英国人这种做法“未收到期望的效果”的原因是()A清政府腐朽无能,采取坚守封海政策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封锁沿海对英国商人损失巨大D英国的做法遭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抵制57(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4题)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家庭()A家庭结构比较复杂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58(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二)25题)下列引文与西周土地制度无关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C“田制不立,吠亩转易”D“方里而井,井九百亩”59(2011年1月辽宁丹东四校协作体高三联考7题)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A.B.C.D.6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25题)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雇工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61(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5题)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正确的是()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BCD6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5题)不利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是()A“相地而衰征”B“为田开阡陌封疆”C“初税亩”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63(2011年5月青岛市二模10题)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64(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10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6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66(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2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日:“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5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2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筒装水,日夜不息指的应该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3B4C解析:材料古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被迫出卖农产品以缴纳沉重的赋税,且从“新丝、新谷”也说明农民仍然以务农为主,选择C项。5D解析: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是指允许土地买卖,即实现土地私有制。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6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水利工程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第项是秦国都江堰;第项是秦国郑国渠;第项是魏国的西门豹渠;第项是楚国的芍陂。本题选B项。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解。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在生产。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C、D的意思与材料不符。答案A。8A解析: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天灾、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9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江南一般小满前后(四月中下旬)收麦,白居易宝历元年五月之所以还看到'麦穗黄离离'的景象,是因为当年闰七月,节气偏晚。又据白居易集记载,宝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白居易还在苏州以'前苏州刺史'的身份给'华严经社石'写题记,因此他离开苏州最早也是九月底,这时看到'稻花白霏霏',则这些稻田插秧应已入秋。稻麦复种一般是四五月间麦收后立即耕田插秧,不应拖到七月。因此,白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是稻麦复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0D解析: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经验、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小农经济本身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社会分工表现的不明显。据此本题ABC属于原因,D项说法错误。11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吴郡(苏州)农民耕田不用牛,而用人力,不用牛的原因在于养牛成本太高、容易被盗、死病等。分析各选项,符合题意,第项“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在材料中未体现。12B解析:B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目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3B解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历来重视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征。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本题选B项,第项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属于粗放型耕作。14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本题通过赋税结构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处理运用能力。从表格中的可知,农业税所在比占越来越少,而非农业税则比重越来越多,说明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而无从体现,说法也是错误的。15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当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16B解析:根据所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边远地区,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材料中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正反映了古代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管理政策的反映。17A解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18B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9D解析:A项北魏均田制,即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规定分配给人们,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B项“鱼鳞图册”是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明朱元璋时期,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项太平天国运动中,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并没有涉及抑制兼并,本题选D项。20D解析:题干考查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而D项土地兼并日趋加剧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后的影响。故选D项。21C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22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ABCD都能从俗语中反映,但题干有限制词:本质。因此,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23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这说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坏。A、C与题意无关,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故选D。24D解析: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问题。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然而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土地兼并是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危害到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只有宋代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还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ABC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25B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26B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27A解析:把握时代背景唐末以及诗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等可以判断为A项。28B解析: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29C解析:考查春秋战时期的农业经济。从题干可知,铁制农具应用比较普遍,说明生产力的发展。A项“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土地出现了,但B项现象还没有出现;D项应是在封建社会确立后,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一人治之,十人食之”,意为“一人”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与题干“直接”要求相符。30D解析:本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小农经济下,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后,“兄弟异计”,那么就会分家,“十家而七矣”,脱离原先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养史者比比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选择D项。B项不符合两宋理学成为主流的史实。31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庄子·让王、逍遥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逍遥的人生观;而小农经济自身忙忙碌碌不能反映出生活富裕的心态,人定胜天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32B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制度。要通过题中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质是土地私有。33B34D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结合教材所学,第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历史真题和模拟试题分课汇编解析3.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