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五章教案汇总.doc
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了解车削的主要内容2、熟悉车床的结构3、掌握车床常用附件及工件的常用装夹方法4、掌握常用的车削方法,如车外圆、车端面、车螺纹5、了解车削的工艺特点课时安排车床 1课时车床附件及工件的装夹方法 2课时车削方法 4课时车削的工艺特点单元复习 1课时 共计 8课时A、 课题:5-1车床B、 课型:新授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了解车削的主要内容 2、掌握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公用 3、熟悉车床的传动路线,主运动与进给运动 4、了解其他常用车床G、重难点:1、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公用2、车床的传动路线 突破方法: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及学生自主分析相结合H、教学方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学生自行总结车床传动路线。I、自主探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总结车床传动路线并归纳得出车削主运动进给运动是怎么实现的。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导入新课:车削是工件旋转做主运动、车刀移动做进给运动的切削加工方法。车削的切削运动是在车床上完成的。车削是最基本和应用最广的切削方法,其切削特点是刀具沿着所要形成的工件表面,以一定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对回转的工件进行切削。(结合多媒体带领学生认识车削的主要内容包括车外圆、平面、车槽、圆柱孔、圆锥面、成形面、螺纹)(三) 授课内容一、 CA6140卧式车床:1、车床外形2、主要部件及功用结合多媒体图片、视频演示学习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用四箱(1)主轴箱:提供主运动动力(2)挂轮箱:将主轴的回转运动传递给进给箱(3)进给箱:将主轴通过挂轮箱传递过来的运动传递给光杠、丝杠(4)溜板箱:将光杠或丝杠传递过来的运动变为床鞍或中滑板及刀具的进给运动。三滑板(1)下滑板:即床鞍,实现纵向进给运动 (2)中滑板:控制车外圆、内孔时背吃刀量,车端面时横向进给 (3)上滑板:纵向调节刀具位置实现手动纵向进给,相对中滑板偏转一定角度,实现圆锥面车削两杠(1)光杠:将进给箱传来的动力传递给溜板箱,实现一般车削 (2)丝杠:将进给箱传来的动力传递给溜板箱,实现螺纹车削二、车床两类运动的产生与传递 1、车床传动路线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车床动力的传递路线 2、主运动与进给运动结合车床的传动路线来分析(1)主运动主轴的回转(2)进给运动刀具的纵向、横向移动三、其他常用车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解这些车床的特点、应用场合1、转塔车床2、立式车床3、自动车床(四) 课堂练习1、习题册P16一、1,32、尝试复述车床传动路线(五) 小结 本节课重点掌握车床的主要部件及功用,可以结合车床传动路线来记忆。(六) 作业自学本节第三部分内容,其他常用车床,了解其特点、应用场合教后记:本节课结合多媒体利用视频、图片展示讲解,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授课效果良好。A、 课题:5-2车床附件及工件的装夹方法B、 课型:新授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熟记车床上常用附件,了解各附件的特点;2、理解并掌握两顶尖装夹,一夹一顶;中心架、跟刀架辅助装夹;花盘、花盘角铁装夹应用场合的区别;3、了解卡盘装夹,心轴装夹的特点,应用场合。G、重难点:1、两顶尖装夹与一夹一顶2、中心架与跟刀架辅助装夹突破方法: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对比分析,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H、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比较法学法指导: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各种装夹方法的特点加深理解记忆。I、自主探究:让学生思考,工件在车床上有多种装夹方法,如何根据不同加工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车床上除了这些主要部件还有一些附件,用来实现工件的装夹,称为夹具。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车床常用夹具及对应的工件装夹方法。(三) 授课内容一、 卡盘夹持工件1、类型2、卡盘装夹:要求学生注意两类卡盘装夹的不同特点,区分应用场合 (1)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 特点:夹紧力小,自动定心,装夹中小型圆柱形,正三、六边形工件 (2)四爪单动卡盘装夹 特点:夹紧力大,定位精度高,校正工件位置麻烦,单件、小批量生产二、 顶尖定中心1、 类型引导学生思考:固定顶尖,回转顶尖分别应用在什么场合2、两顶尖装夹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用于精加工特点:用两顶尖及鸡心夹头装夹,支承面小,不宜承受大的切削力3、一夹一顶装夹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用于粗加工特点:一端卡盘,另一端顶尖,能承受较大轴向力三、 中心架、跟刀架增加刚度1、 中心架:固定在床身上,增强工件刚度,保证同轴度2、 跟刀架固定在床鞍上,随车刀后面移动,承受切削力3、 中心架与跟刀架辅助装夹区别先让学生根据中心架、跟刀架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装夹工件时的区别,然后归纳总结,并要求熟记四、 花盘夹持形状不规则工件1、 花盘装夹被加工表面轴线要求与定位基准面垂直2、 花盘角铁装夹被加工表面轴线要求与定位基准面平行五、 心轴装夹让学生自学,了解什么是心轴装夹,应用在什么场合内外表面间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当工件内、外圆表面间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且不能将内、外圆表面在同一次装夹中加工时,常采用先精加工内圆表面,再以其为定位基准面,用心轴装夹后精加工外圆的工艺方法。(四) 课堂练习1、 习题册P16一、4,二、1,2,3,4,P17三、2,9(五) 小结 本节课重点掌握两顶尖装夹与一夹一顶;中心架与跟刀架装夹特点、应用场合的区别。(六) 作业习题册P16一、5自学 心轴装夹,了解其特点应用场合教后记:先讲解夹具,紧接着讲对应的装夹方法,能够是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A、 课题:5-3车削方法(一)车外圆B、 课型:新授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了解车外圆时的切削运动;2、掌握几种外圆车刀的类型,了解各类的特点;3、了解车刀装夹时注意事项;4、掌握切削用量的选取。G、重难点:1、外圆车刀的类型;2、切削用量的选取突破方法: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H、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指导: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外圆车刀的特点进行记忆。I、自主探究:让学生回顾第四章学过的切削用量,刀具几何角度的知识,便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前面两节我们认识了车床的结构,车床上工件的常用装夹方法,本节我们来学习在车床上可以进行哪些加工。(三) 授课内容一、 车外圆车削外圆柱面时,工件回转是主运动,车刀作平行于工件轴线的移动是进给运动。1、外圆车刀(1)45°弯头车刀(2)60°75°外圆车刀(3)90°偏刀2、 车刀装夹(1)刀杆伸出长度为刀杆高度的1-1.5倍(2)垫片数量尽可能少,与刀架边缘取齐(3)刀杆中心线与进给方向垂直(4)刀尖一般应与工件轴线等高,但 3、 切削用量的选取(1) 切削加工三阶段: 阶段任务考虑问题粗加工切除工件表面大部分加工余量提高生产率半精加工使工件达到一定准确度保证加工质量精加工达到零件全部的技术和尺寸要求(2) 切削用量选择顺序: (四) 课堂练习习题册P16一、7,8,P17三、3,5(五) 小结 掌握外圆车刀的类型及切削用量选取的原则。(六) 作业预习端面、孔的车削教后记: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A、 课题:5-3车削方法(二)车端面、车孔B、 课型:新授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端面车削的切削运动;2、了解端面车削和台阶面车削的注意事项;3、理解并掌握车孔的两大关键技术及车孔时注意事项;4、了解车孔方法。G、重难点:1、重点:(1)端面车削的切削运动;(2)车孔的两大关键技术,车孔时注意事项2、难点:车孔时注意事项突破方法: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H、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图示法学法指导: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外圆车刀的特点进行记忆。I、自主探究:让学生联系上节学过的外圆车削,比较着来学习端面车削、内孔车削。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工件回转做主运动,车刀做平行于工件轴线的移动实现的是外圆柱表面的车削。那同学们想一下,工件回转,车刀垂直于工件轴线横向进给时,对工件进行的切削是什么样的?导入端面切削(三) 授课内容一、 车端面1、可用90°偏刀,左偏75°外圆车刀和45°弯头车刀2、装刀,刀尖高度必须严格与工件轴线等高3、切削运动二、车台阶1、台阶车削既要保证外圆的尺寸精度和台阶面的长度要求,还要保证台阶平面与工件轴线垂直度要求。是外圆车削和平面车削的组合。2、台阶车削方法参课本P74图5-33结合多媒体视频演示讲解三、孔的车削1、定义:用车削方法扩大工件的孔或加工空心工件的内表面,可用作孔的半精加工、精加工。2、车孔刀: (1)车通孔: (2)车盲孔: 注:增加车孔刀刚性和解决排屑问题是车孔的两大关键技术 (3)车孔方法: (四) 课堂练习习题册P16一、6,10,P17三、1 ,P18四、1(五) 小结 理解端面车削,台阶、孔的车削,并注意端面、盲孔车削时注意事项。(六) 作业习题册P16一、10,11,P18五、1,2教后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盲孔车削时的注意事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A、 课题:5-3车削方法(三)车圆锥、车螺纹B、 课型:新授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理解圆锥、螺纹车削时的切削运动;2、理解偏置上滑板法和偏移尾座法车圆锥的原理特点并注意区别;3、理解并掌握螺纹车刀与螺纹的关系;4、掌握螺纹车削工件与丝杠转速、螺距的关系。5、了解螺纹的两种车削方法及“乱牙”G、重难点:1、重点:(1)偏置上滑板法、偏移尾座法车圆锥;(2)掌握螺纹车刀与螺纹的关系;(3)螺纹车削工件与丝杠转速、螺距的关系;2、难点:(1)两种圆锥面车削方法;(2)螺纹车刀与螺纹的关系;突破方法:视频演示、理论讲解,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H、教学方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图示法学法指导: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圆锥面车削的特点进行记忆。I、自主探究:让学生联系上节学过的外圆车削,比较着来学习圆锥面车削;联系螺旋线的形成原理来推导螺纹的车削方法。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工件回转,车刀作平行于工件轴线的直线移动实现圆柱面的车削;若车刀与工件轴线成一定夹角,斜向进给会车出怎样的成形面?(三) 授课内容一、 车圆锥1、满足条件 2、圆锥角 先引入圆锥角的概念,引入锥度概念,引导学生推导锥度与圆锥角之间关系 圆锥半角 锥度注:整锥,d=03、车削方法:(1)偏置上滑板法: 特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车较大锥度锥面; 既能车外锥,也能车内锥; 只能车素线长度不长锥面; 手动进给,单件小批量生产;(2)偏移尾座法: 特点:适锥度小,锥体长的外圆锥面; 能机动进给; 不能车整锥,也不能车内锥; 顶尖、中心孔磨损不均;二、 车螺纹1、 工件与丝杠转速、螺距关系由螺旋线的形成原理导入:车削时,保证车刀轴向位移与工件回转角位移成正比,即工件回转一周,车刀应沿工件轴向移动一个螺距或者导程:2、 螺纹车刀(1) 材质(2) 车刀刀尖角与螺纹牙型角的关系留精车余量3、 车削方法:(1) 乱牙:由于再次进给,刀尖未对准已车出螺旋槽,将车出的牙型损坏的现象。当丝杠螺距除以工件螺距得整数时,不会产生乱牙现象。(2) 车削方法要求学生注意两种车削方法的区别(四) 课堂练习习题册P16二、7,8, 9,11;P17三、4,6,8 (五) 小结 掌握圆锥面两种车削方法,螺纹车削时刀尖角与牙型角的关系,工件与丝杠螺距、导程间的关系。(六) 作业习题册P16一、12,13;P18四、2;五、3教后记:螺纹和圆锥的问题学生之前都接触过,有基础,通过简单的复习,做好铺垫,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内容。A、 课题:5-4车削工艺特点B、 课型:新授课,复习课C、 教具:多媒体D、 备课时间:E、 使用时间:F、教学目标:1、理解车削工艺特点;2、复习巩固本章重点内容为单元测试做准备;G、重难点:1、重点:(1)车削工艺特点;(2)本章重点内容突破方法:理论讲解,习题演练。H、教学方法:讲解提问相结合学法指导:自主回忆本章内容,通过典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一) 组织教学:(二) 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总结车削加工工艺特点,并在复习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三) 授课内容一、 车削加工工艺特点1、适合加工各种内外回转表面;2、车刀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刃磨拆装方便;3、车削对工件结构,材料生产批量较强适用性,应该用广泛;4、连续切削;二、本章重点练习:1. 车削是工件旋转作主运动, 车刀移动作进给运动的切削加工方法。2.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 、 和 三方面。3. 常用外圆车刀的主偏角kr有45o、 和 三种。4. 车削端面和切断实心工件时,车刀刀尖应与工件轴线 。5. 为了获得所需要的螺距,车螺纹配交换齿轮时,应该使丝杠与工件转速之比值等于 的螺距与 的螺距之比值。6. 增加车孔刀 和解决 问题是车孔的两大关键技术。7. 螺纹车刀的刀尖角应与螺纹的 相等。8. 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工件,夹紧力大且能自动定心,一般不需校正。 ( )9. 两顶尖装夹,定心精度高,但不宜承受较大切削力,主要用于精加工。 ( )10. 端面车削,在装刀时,刀尖高度必须严格保证与工件轴线等高。 ( )11. 偏移尾座法可以车削锥度较大的外圆锥面,但不能车削内圆锥面。 ( )12. 中心架和跟刀架在车削细长轴类工件时,用作辅助支撑,提高工件的装夹刚性,防止工件在加工中弯曲变形。 ( )13. 工件螺距能整除丝杠螺距时,车削螺纹不会产生“乱牙”现象。 ( )14.车削时,车刀刀尖运动轨迹平行于工件轴线的车削内容有( )。A.车外圆 B. 车端面 C. 车螺纹 D.车圆锥面15.车削较长轴的端面或钻孔、车孔时,常使用( )辅助装夹,提高工件刚性。 A.跟刀架 B. 鸡心夹头和拨盘 C.花盘角铁 D.中心架16.通常选择切削用量的次序是( )。A. 切削速度vc背吃刀量ap进给量f B. 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 C. 背吃刀量ap进给量f切削速度vcD. 背吃刀量ap切削速度vc进给量f17. 车床丝杠螺距为6mm,可以采用提开合螺母法车削螺纹而不产生乱牙的工件螺距有( )mm。 A.0.49 B.0.6 C.1.3 D.3(四)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并订正讲解,然后根据自己情况有针对性的记忆。(五) 小结 有针对性的复习本章内容,准备单元测试。(六) 作业本章重点知识,掌握典型练习题单元教学反思(一) 优点:1、 计划落实教学过程很好的落实了单元计划中各节所需课时,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进度与单元计划相符合。2、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实物、教具、图片、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引导质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教学。学生感兴趣,爱听,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3、 测试质量多数同学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习题册内容(二) 存在问题: 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三) 改进措施: 多向老教师请教,利用课余时间多去车间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