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pt课件.ppt

    • 资源ID:4042565       资源大小:1.64MB        全文页数:11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pt课件.ppt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内科 马中富,Fa,Fa,PLT,Ca2+,血液凝固的机制,内源系统,外源系统,胶原、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F,Fa和 Fa,F,Fa,F,凝血酶原,选择通路,F,Fa,F,Ca2+,F,Fa,Fa,PLT,Ca2+,F,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固的纤维蛋白,TF,Fa,Ca2+,Fa,F,Ca2+,传统通路,Ca2+,(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1995年Muller-Berghaus等则认为DIC是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为血管内凝血活化致使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此过程中可伴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DIC的本质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综合征。因而在临床上出现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多见于感染、创伤、病理产科的综合征。DIC时由于微血管栓塞和(或)微循环衰竭可引起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据统计在DIC病例中至少50%合并MSO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感染性病症 由感染所诱发的DIC占总发病数的30%-43%。统计我院1973年-2002年共30年,我院39.8%,治疗有效率69.5%。2、恶性肿瘤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的24%-34%。我院占20%,治疗有效率15.1%。3、病理产科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的4%-12%。我院占21.6%,治疗有效率76.1%。,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4、手术及创伤 发病约占DIC总发病数的1%-15%。我院占16.5%,治疗有效率34.8%。5、其他因素及病症1)ABO不相容的红细胞输注可迅速发生急性DIC。2)在急性肝坏死,妊娠脂肪肝,或者慢性肝病伴腹水患者经过Leveen分流术后,均可能发生急性DIC。,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6、医源性病征(1)药物 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纤溶抑制剂、皮质激素和少数抗生素等。(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3)肿瘤治疗。(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革兰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等渗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病 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复杂。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均可导致DIC的发生。其中又以感染、肿瘤、病理产科(产科并发症)、创伤及手术等最为常见。约占DIC发病数的80%以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医源性DIC”的病例报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值得注意。把引起DIC的病因,改称为易诱发DIC的原发性病症更切合实际。,发病机理,目前有些学者把DIC发病机理分为三类:(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而启动凝血系统:如严重的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等,暴发型肝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癌组织破坏。组织因子释放而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诱发DIC。(2)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机制的减低和损伤,凝血和抗凝功能失调:如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均可损伤内皮细胞,使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肝素样物质量的减少,释放组织因子,t-PA减少和PAI-I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NO、PGI2、ADP酶减少等减少而使血小板功能被抑制,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而诱发DIC。,发病机理,目前有些学者把DIC发病机理分为三类:(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如异型输血、疟疾、PNH、急性免疫性溶血等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大量的ADP等促凝物,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而且红细胞膜浓缩致局限、及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产生凝血反应,生成大量凝血酶而诱发DIC。白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的破坏或激活:ANL患者在放、化疗等时,白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白细胞在内毒素、IL-1和TNF等刺激下可诱导表达组织因子,而启动DIC。,发病机理,目前有些学者把DIC发病机理分为三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急性胰腺炎时,大量的胰蛋白酶入血,可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蛇毒如斑蝰蛇毒含有的两种促凝成分或在Ca2+的参与下激活因子,或可加强因子的活性,从而促进DIC的发生;而锯鳞蝰蛇毒则可直接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某些肿瘤细胞也可分泌促凝物质,激活因子等促进DIC的发生和发展。,近来认为,对DIC起主导作用的是外源性诱发因素。任何原因引起组织凝血活酶(TTP)被释放或激活都可能引起DIC的出现。近来有研究发现组织凝血因子(TF)促进凝血途径除参与外源性系统激活外,还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新近特别强调组织因子(TF)在DIC发病中认为起着主导作用。近来对血管内皮组织损伤导致的DIC引人注意。血小板活化在DIC中的作用应予重视。,发病机理,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该系统可吞噬血液中的坏死组织、促凝血物质、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2、肝功能严重障碍:主要的抗凝物质如蛋白C、AT-及纤溶酶原等均在肝脏合成,a、a、a等的灭活也在肝脏,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时可使凝血、抗凝和纤溶平衡紊乱。3、血液的高凝状态:妊娠3周起,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如、等逐渐增多,而AT-、tPA、uPA则降低,意外产科时大量组织因子释放而诱发DIC。4、微循环障碍:休克时血流缓慢、血液淤积等诱发血细胞的激活而诱发DIC。,发病机理诱发因素,Fa,Fa,PLT,Ca2+,血液凝固的机制,内源系统,外源系统,胶原、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F,Fa和 Fa,F,Fa,F,凝血酶原,选择通路,F,Fa,F,Ca2+,F,Fa,Fa,PLT,Ca2+,F,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固的纤维蛋白,TF,Fa,Ca2+,Fa,F,Ca2+,传统通路,Ca2+,凝血酶原,凝血酶,因子XII激活,纤维蛋白原,灭活抗凝血酶(AT),凝血酶,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因子V增加,因子X激活,因子增加,因子X III激活,不稳定纤维蛋白,稳定纤维蛋白(交联),发病机理,出血倾向,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降低,降解多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纤溶酶,抗纤溶酶消耗,纤维蛋白(原)降解,血管通透性异常,出血倾向,发病机理,DIC致病因素,继发性纤溶亢进,凝血因子消耗,PLT数量及功能下降,低 凝,功能异常,出 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病机理,DIC,病理生理:多数学者仍把DIC分为三个时期:(1)高凝血期:为DIC的早期阶段,凝血试验检查显示为高凝状态,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不明显;(2)消耗性低凝血期:此期出血倾向显著,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较为明显;(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期:一般认为出现在DIC的后期,以出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显示有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的表现。,发病机理,病理学改变:(1)纤维蛋白血栓形成;(2)多发性出血;(3)休克。,发病机理,临床表现,DIC的症状和体征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其中出血及弥散性血栓形成为突出,后者常引起不可逆性终末脏器损害和致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DIC的临床表现还具有以下特征:由于引起DIC的原发病很多,因而DIC的临床表现常为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所掩盖或重叠。DIC病理发展过程可有跳跃式的改变,故临床表现也有极大的变异性。有部分DIC患者(占13.5%-20%)除原发病症状和体征外,可无明显的DIC特异性表现。,DIC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出血倾向、低血压或休克、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1、出血倾向:出血是DIC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甚至是提示DIC诊断的唯一临床表现。DIC出血的临床特点有:出血多突然发生,常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当时的病状来解释,且过去多无出血史。出血部位广泛,呈多发性,出血量可多、可少,往往有2个以上的部位出血。,临床表现,DIC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出血倾向、低血压或休克、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1、出血倾向:出血是DIC最常见的症状之一,DIC出血的临床特点有:出血者多伴有DIC其他的临床症状,如低血压或休克,皮肤栓塞坏死及脏器功能不全等。单纯补充凝血因子而不辅以抗凝治疗,有时不仅不能纠正出血,甚至加重病情;而适当的抗凝治疗辅以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表现,DIC特殊体征,出血点,外科伤口出血,紫癜,外伤伤口出血,血疱,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周围性紫癜,动脉层渗血,暴发性坏疽,皮下血肿,临床表现,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DIC当病情较轻时表现为低血压,重者有休克或微循环衰竭,这些临床表现也是DIC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发生率在30%-80%之间,DIC所致休克的特点有:起病突然,早期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常有全身多部位出血,但与出血表现不对称;常早期出现生命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多甚顽固性,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3、微血管栓塞:DIC的微血管栓塞症既较隐匿、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因若广泛的脏器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unction failure,MOF)则后果严重,抢救成功机会大减。,临床表现,DIC微血栓所致的终末器官功能紊乱,临床表现,4、微血管病性溶血:它所引起的红细胞破坏在DIC诊断上有重要的价值。这种微血管性溶血的临床特点是:多数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如寒战、发热,腰痛和黄疸等;部分病例出现不能用原发病及出血程度来解释的进行性贫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可能是提示DIC溶血反应的唯一证据;由于微血管病是DIC溶血的主要原因,所以患者红细胞破坏证据较为明显,在血片中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胞,以呈三角形,盔形、棘状等异形红细胞。,临床表现,5、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病理产科;感染;创伤致骨折、组织损伤等;恶性肿瘤破裂、细胞溶解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DIC必要的条件。目前DIC时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根据两大类缺陷来检查:一是消耗性凝血障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二是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得)。新近对DIC致病因素的检测,受到重视,特别是组织因子(TF)和AT的检测。,Fa,Fa,PLT,Ca2+,血液凝固的机制,内源系统,外源系统,胶原、激肽释放酶原和激肽释放酶,F,Fa和 Fa,F,Fa,F,凝血酶原,选择通路,F,Fa,F,Ca2+,F,Fa,Fa,PLT,Ca2+,F,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固的纤维蛋白,TF,Fa,Ca2+,Fa,F,Ca2+,传统通路,Ca2+,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后减少的主要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定量减少;抗凝血酶(AT-)含量及活性降低;血浆因子:C活性(vWF因子)降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得有:纤溶酶原减少及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增多;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乙醇胶试验阳性;D-二聚体水平升高等。,实验室检查,近年在DIC和DIC前的高凝状态称DIC前状态(Per-DIC)的实验室检查有不少进展。DIC和Per-DIC的实验诊断标志物,目前主要包括四大类: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2、反映血小板激活分子标志物;3、反映凝血纤溶激活的分子标志物;4、活化的凝血纤溶因子抑制复合物;5、TFPE测定。,实验室检查,1、凝血酶调节蛋白(TM)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Pre-DIC时TM明显升高,而仅有DIC基础疾病而无DIC发生倾向者,TM不增高。故对Pre-DIC诊断有重要意义。2、组织因子(TF),TF已成为DIC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3、内皮素(EF-I)是内皮细胞因子;4、血浆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抑制物-I(PAI-I),现将新近发展的对DIC和Pre-DIC诊断有较大价值的实验室检查作简要介绍:,实验室检查,5 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6 血小板因子4(PF-4)和-血小板蛋白(-TG)7-颗粒膜糖蛋白(GMP-140):DIC时血浆 GMP-140分子数增多。8 凝血酶原活化肽(F2/F1+2):在DIC时常见(F2/F1+2)增高。Pre-DIC时,也有明显升高9 维蛋白肽A/B(FPA/FPB):是凝血酶标志物。在DIC时,常有增高。在Pre-DIC患者FPA显著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实验室检查,10 纤维蛋白肽B1-42、15-42:FPB15-42增加提示纤溶亢进,DIC时常增加。当FPA与B15-42相关肽同时升高,则是DIC的有力证据。当FPA缺乏时,而B15-42相关肽水平升高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有力证据。11 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TAT复合物检测对DIC诊断较为准确。研究发现TAT对Pre-DIC的诊断阳性率为95%98%,敏感性为88%,特异性63%。研究发现非白血病性Pre-DIC,TAT水平更高,对非白血病Pre-DIC更有诊断价值。,实验室检查,12 纤溶酶2纤溶酶抑制(PIC):在DIC前期,若PIC增高可依此据推测Pre-DIC。13 D-二聚体测定:目前认为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有实用价值的较新方法。D-二聚体是在凝血酶最初转变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及激发因子XIII到绞链纤维蛋白时降解形成的产物。而D-二聚体是绞链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的产物。对诊断Pre-DIC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其阳性率57%,阳性预测率96%,特异性97%。,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阴性或定量不超过400g/L就不能诊断DIC,已被证实98.4%以上是准确的。当 D-二聚体正常8倍以上对DIC诊断的特异性 可达95.5%。,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DIC诊断价值与3P试验的比较:在AL大多数患者D-二聚体阳性或轻度升高,仅少数并发DIC。大多数AL患者3P均为阴性。D-二聚体与3P均阴性,AL并发DIC可能性很少:D-二聚体与3P均阳性对AL合并DIC的诊断很有帮助,且较重要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D-二聚体阳性对诊断AL并DIC的价值不如3P阳性。但近年又有人发现,D-二聚体在DIC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上敏感性可达90%,但特异性仅为37%。这个结果值得关注。,实验室检查,14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此物是纤维蛋白单体与FDP结合,形成SFMC,而SFMC是凝血及纤溶激活的重要标志物。有学者发现,Pre-DIC患者血浆SFMC显著高于非DIC患者,但低于DIC患者,故SFMC在Pre-DIC时,其阳性率为87%,敏感性为97%,特异性83%,阳性结果预测有效性为87%。15 P-选择素:,实验室检查,DIC诊断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实验项目,敏感度(),特异性(),诊断有效率(),PT 91 27 57,FIB 22 100 65,PLT 97 48 67,PTT 91 42 57,畸形RBC 23 73 51,TT 83 60 70,FDP 100 67 87,DIC诊断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实验项目,敏感度(),特异性(),诊断有效率(),D-D 91 68 80,AT 91 40 70,PT+PTT+TT 83 11 50,PT+PTT+FIB 22 100 65,PT+PTT和FDP 91 71 86,FDP和D-D 91 94 95,DIC不同时期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DIC的临床特点,DIC的临床特点,目前主张把DIC的临床分期为:1、临床前期(前DIC);2、早期(高凝期);3、中期(低凝期);4、晚期(纤溶亢进期)。DIC临床前期亦称前DIC(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下,体内与凝血、纤溶过程有关的各系统或血液流变学方面等发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典型DIC临床症状及体征,或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临床状态。,DIC的临床分期,前DIC诊断参考标准:1、存在易致DIC的疾病基础;2、有下列1项以上的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原发病的微循环障碍,如皮肤苍白、湿冷及紫绀等;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抗凝治疗有效。,前DIC的临床诊断,3、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固,或PT缩短3s以上,APTT缩短5s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如-TG、PF4、TXB2、GMP-140;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F1+2、TAT、FPA、SFMC;抗凝活性降低:AT活性降低,PC活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升高:ET-1、TM。,前DIC的临床诊断,日本厚生省DIC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TF活性增加;2.SFMC阳性;3.FPA升高;4.TAT升高;5、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15-42升高;6、纤溶酶或纤溶酶-2-抗纤溶酶复合物升高;7、D-二聚体升高;8、AT降低;9、数日内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原急剧下降或FDP骤升;10、应用肝素后,上列1-9项改善或转为正常;11、血栓弹力图示高凝状态(r/k值缩短,ma增大);12、APTT缩短。,前DIC的临床诊断,有德国学者主张把DIC分为三期:,第一期:血液止血系统功能代偿期:显示止血成分无明显的消耗,但某些标志物活化以及酶抑制复合物增加。具体指标为APTT、PT、TT、BPC(血小板)均属正常范围:F1+2与TAT升高,AT(抗凝血酶)轻度减少;血浆中有可疑的SFb(可溶性纤维蛋白),亦称SFMC阳性。第二期:血液止血功能失代偿期:显示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减低,标志物活化与酶抑制复合物持续增加。具体指标为APTT与PT延长;TT多数正常,少数延长;BPC、Fbg、凝血因子与AT降低并呈进行性下降;F1+2、TAT、FDPs明显增加;SFb增加。,DIC的临床分期,第三期:DIC充分发展期:充分显示出止血物质的消耗。具体指标为:APTT、PT、TT极度延长,甚至不凝固;BPC减少已低于DIC初期值的40%;Fbg、AT含量与凝血因子的活化已明显减低(低于DIC初期值的50%);F1+2、TAT、FDPs明显增加,SFB增加。,有德国学者主张把DIC分为三期:,DIC的临床分期,DIC的诊断,二、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1、存在易于引起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抗凝治疗有效。,3、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4.0g/L;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延长10秒以上;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C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DIC由于病情复杂,有时诊断极为不易!,DIC的诊断,白血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DIC的诊断,基层医院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20mg/L;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10%;6、血沉低于10mm/h。,DIC的诊断,DIC的诊断,DIC严重度判断指标,鉴别稀释性凝血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原发性纤溶),鉴别诊断,鉴别稀释性凝血病(如重症肝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原发性纤溶),DIC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鉴别,DIC的治疗,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主要治疗包括: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和诱因;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抗纤溶治疗;溶栓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以往主张以上-治疗措施酌情同时进行,近年来更倾向按序贯方式治疗,即按上述顺序逐项进行,只在前一项治疗未获满意疗效时再进行下一项治疗。,一、原发病治疗和消除诱因:绝大多数学者都强调在DIC治疗原发病包括去除诱因的重要性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迄今仍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1)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采血极易凝固、PT、APTT缩短。(2)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急剧或进行性下降,迅速出现紫癜、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倾向;,DIC的治疗,(3)明显多发性栓塞现象,如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急性肾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等。(4)顽固性休克伴其它循环衰竭症象,常规抗休克治疗无效。抗凝治疗的药物肝素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应用肝素治疗DIC,主要是阻止体内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防止微血栓继续形成,但对已有的血栓无溶解作用。肝素多主张小剂量、早期应用。,DIC的治疗,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适应证: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肝素仍是目前DIC抗凝治疗的最重要药物。下列情况的DIC患者,可考虑及早进行肝素治疗:不合血型的输血;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或其他肿瘤;感染性流产;暴发性紫癜;中暑;存在高凝状态之基础疾病,如子痫、肾病、肺心病及糖尿病等;亚急性或慢性DIC;急性DIC的早期;其他如早产儿、腹水自体静脉输液及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等;死胎滞留等。在感染性DIC、重症肝病DIC及新生儿DIC等,肝素的使用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感染性DIC在足量应用有效抗菌素情况下,使用肝素亦有一定疗效。,肝素应用的指征:(1)若基本病因能及时去除,或疾病本身属短暂自限性者,可不必一定应用或仅需短期应用肝素;(2)准备手术去除病因时,为防止术中及术后促凝物质进入血流加重血管内凝血,可以短期应用肝素(3)在DIC高凝状态可以应用肝素。明显多发性栓塞现象或多部位出血倾向,或顽固性休克,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都可试用肝素;(4)若准备应用抗纤溶药物或补充凝血物质,可先给肝素,后给纤溶抑制剂和补充凝血物质;,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应用的指征:(5)一般说对亚急性或慢性DIC应用肝素效果较好。没有新鲜伤口、创面者,合理使用肝素比较安全。若为急性DIC特别伴有血管破损或新鲜大面积创面者,使用肝素应慎重;(6)若促凝因素已消除,凝血因子不再消耗,可以不用肝素。,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的禁忌症: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原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或潜在性出血性疾病如原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DIC引起者)等;近期有咯血、呕血或黑便、脑出血或可疑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等;手术后短期内或巨大的出血创面未完全止血者;严重肝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者;,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的禁忌症:过去曾用肝素引起血小板明显减少者;目前存在严重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溃疡病等者;蛇毒(或虫咬)所致的DIC;晚期DIC患者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或有明显纤溶亢进存在等;手术后24小时以内或大面积创伤、开放性创口未经良好止血。,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的用量与用法:肝素用量的分级:微剂量10-25mg/d,小剂量50-120mg/d,大剂量300mg/d,超剂量500mg/d。,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用法:(1)间歇滴注法:肝素0.5-1mg/kg,次(1mg=125单位或1mg=100单位)首次用量为4000-6000单位,加于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滴,在30-60分钟内滴完。以后每6-8小静滴1次,每次2500单位。紧急时可稀释后静脉推注。(2)持续滴注法:首剂用肝素50mg,以后每24小时用肝素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中持续缓缓静脉滴注。,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3)小剂量肝素治疗:即每日用肝素1万2.5万单位(80-200mg)或每小时用500-1000单位(4-8mg),间歇静脉给药或持续静滴。也有人主张肝素剂量6000-12000单位/日(48-96mg)。更有人提出每2小时1次,每次用500单位静脉给药。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优点多数人认为有:可较长时间用药;不需实验室监测(一般认为肝素剂量在10000u/d相当于80mg/d以内,不会增加DIC的出血或恶化倾向);可防止输液过多和出血的副作用。因此,小剂量肝素对内、外科疾病并发的DIC有良效。,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4)微剂量肝素治疗:近年有人采用每次静脉注射500单位(4mg)或每次用250-750单位(2mg-5mg),每小时1次。新近有主张微量肝素剂量为24小时内用2000单位(16mg),认为可免除血液学监测。微剂量肝素治疗: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诊断明确的DIC。尤其适用于有严重出血倾向并有肝、肾功能损害的DIC患者。,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5)血液学监护:为准确掌握标准肝素治疗的剂量,在用药过程中可试用ACT(试管法)、APTT、鱼精蛋白定量法等进行血液学监护。其中APTT因操作简单、采血量少、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已成为标准肝素抗凝治疗的主要血液学监护指标。监测时以使其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5-2.5倍为度,即延长不足1倍者示标准肝素量不足,延长超过2.5倍,示标准肝素可能过量。,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疗效判断:有人提出临床治疗DIC成功的观察指标应把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相结合。包括:出血停止或逐步减轻;休克解除或改善,血压回升、脉压差增大等;脏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尿量明显增多;PT时间较治疗前缩短5秒以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血小板数稳定而不继续下降;其他凝血因子检测逐步恢复正常。,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停用肝素指征:诱发DIC原发病已控制或缓解;临床上病情明显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至接近正常,纤维蛋白原升至1.5g/L以上,血小板逐渐回升;凝血时间超过肝素治疗前2倍以上或超过30分钟,或APTT延长超过治疗前1.5倍以上;出现肝素过量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治疗DIC的疗效:在DIC时经过有效的原发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肝素给予合时,用量适当,对下列疾病并发的DIC有良好效果:羊水栓塞症;严重不合血型的输血反应;多发性转移癌症并发慢性DIC;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感染性流产合并DIC;脓毒败血症合并DIC;严重中暑合并DIC;坏疽性(或暴发性)紫癜等。,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治疗的注意事项:(1)进行实验室指标监测:可采用试管法凝血时间不应超过30min或PT为3040s,APTT为70100s左右。若超过上述范围则提示肝素可能过量。(2)经常检查血pH,及时纠正酸中毒。必要时补充叶酸及维生素K。(3)严密观察肝素出血的副作用,肝素过量引起出血,最早出血常为肾脏和消化道出血。(4)剂量应尽可能个体化。(5)牢记肝素:毫克(mg)与单位(u)的换算。一般换算是1毫克=125单位(1mg=125u)或1毫克=100单位(1mg=100u)。,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剂量过大的表现和处理:凡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有标准肝素过量:在标准肝素治疗过程中,一般情况恶化,出血现象加重,或已停止、减轻的出血现象再度加重而能排除DIC加重所致的出血;试管法ACT超过治疗前2.5倍,或APTT延长超过治疗前1.5倍以上;标准肝素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倾向可被鱼精蛋白纠正或减轻。,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过量的判断:在具体使用肝素治疗DIC的过程中,下列几种情况可帮助判断肝素过量:(1)若在2小时内已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毫克以上,观察已超过4小时,原来用肝素后出血明显减少或止血,现重新出血,虽经积极补充凝血因子,亦未能使出血症状改善,亦可排除DIC加重或复发。测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大于30分钟或APTT大于70100秒,应考虑肝素可能过量。,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过量的判断:(2)在2小时内已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毫克以上,又有积极补充凝血因子,而临床出血情况未有改善,特别原来未见出血的部位(特别是肾脏或消化道),现出现明显出血(包括新部位出血或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加,可排除DIC进一步加重,未用肝素前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在30分钟以内,而用肝素后凝血时间超过30分钟,或APTT大于70-100秒,应考虑肝素可能过量。,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标准肝素过量的处理:主要是静脉注射或滴注鱼精蛋白。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1mg)标准肝素。临床上用药剂量可等于或稍多于最后一次标准肝素的剂量。一般用量为25-50mg,一次不超过50mg。于5-10min内静脉缓慢注射,5-10min注射完毕。只要使用得当,多可获得满意疗效。鱼精蛋白不能作为一般的止血药来应用,而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凝血加重,血栓(包括较大血管内形成,加重DIC患者的脏器功能衰竭。,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肝素治疗DIC效果不佳的原因:(1)原发病未去除,诱因未得到有效控制;(2)病人出血表现明显,已进入DIC后期;(3)常规诊断DIC实验室指标不敏感,DIC未能早期确诊待确诊时病情已十分严重;(4)DIC为后期已步入以继发性纤溶为主阶段;存在多种恶性循环,肝素无多大作用;(5)血小板大量破坏,血小板4因子(PF4)大量释放,PF4可中和肝素,使肝素作用降低;DIC时患者血中AT消耗太多,致血中AT浓度过低,肝素作用减弱;(6)因特殊蛋白酶(如蛇毒等)引起的DIC,肝素无作用。,1、DIC的治疗肝素治疗,(1)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由于其某些药理学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并有取代标准肝素之势。LMWH有以下特点:抗因子Xa作用更强,其抗因子Xa与抗凝血酶活性之比例为4:1,而标准肝素为1:1。一般认为抗因子Xa活性,与其抗血栓形成之能力密切相关;而抗凝血酶活性则与用药后的出血并发症有关;LMWH去除了部分与血小板结合之部位,因此用药后诱发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者相对少见;用量较小,对AT的依赖性较低,且不诱发AT水平下降,此点在DIC治疗中特别有意义;,2、DIC的治疗低分子肝素,(1)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度高达90%,(标准肝素50%),抗因子Xa作用可持续24小时(标准肝素0.68h),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满足抗凝治疗需要,用药方便;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作用强,促纤溶活性高于标准肝素,此对早、中期DIC治疗有利;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较弱,诱发HIT者较标准肝素少;与鱼精蛋白结合速度较快,且结合后仍保持其抗因子Xa之活性;尚未见引起骨质疏松之报道。,2、DIC的治疗低分子肝素,(2)适应症及禁忌证:基本同普通肝素,但尺度可适当放宽;(3)用法:预防:每日50-100IU/kg,一次或分二次皮下注射,疗程5-10天或更长。由于用药方便,在DIC预防中更为常用。但有限的资料尚未显示其疗效优势;治疗:每日200IU/kg,分两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时间8-12小时,疗程5-8天。日本学者观察至以75IU/kg.d更为安全有效。,2、DIC的治疗低分子肝素,(4)血液学监护:在DIC治疗时,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应用选择的问题,一般认为:1)预防DIC和治疗慢性或代偿性DIC时低分子量肝素优于普通肝素;2)DIC在短期内发生,已有大量凝血酶形成的急性或暴发性DIC,普通肝素应用较好。,2、DIC的治疗低分子肝素,3、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传统医学中的活血化瘀药物。研究表明,丹参具有一定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DIC治疗中,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无需严密血液学监测、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它既可与肝素合用以减少后者的剂量,又可在慢性DIC、疑似病例、缺乏确诊和血液学监测条件下作为主要抗凝剂单独使用。剂量和用法: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30-60mL,溶于5%-10%葡萄糖溶液100-200mL中,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3次。每疗程7-10d。,3、DIC的治疗丹参,丹参治疗DIC有如下优点:疗效可靠,近期疗效在80%以上。一般在滴注后2-4h内发挥作用。出血危险小,无需严密血液学监护。适应范围广,无明显禁忌症。副作用小,初步应用除个别病例有输注静脉一过性疼痛之外,尚未发现其它副作用。确实的临床疗效仍需继续观察。,3、DIC的治疗丹参,4、AT治疗5、APC(活化蛋白C)治疗:1)使用方法:APC drotrecogin-a、12-18g/kg.h或24-30g/kg.h,持续静滴4天;2)结果:日本学者Okajima以APC6mg/d,静脉静注,用于三例肝素治疗无效之DIC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死亡率 治疗组21%对照组34%(P=0.05)出血 治疗组35%对照组20%(P=0.06)D-二聚体、IL-6呈剂量依赖性下降(85.6%),4、DIC的治疗,5、APC(活化蛋白C)治疗:3)适应症:DIC(早、中期);严重脓毒血症(有休克二个脏器以上功能障碍及出、凝血异常);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可常规使用。4)禁忌症活动性脏器出血;血小板低于30109/L。,5、DIC的治疗APC,6、水蛭素7、其他抗凝新药 DX90650:单磷酸磷脂A(monophosphoryl lipidA,MLA)Nafamestat mesilate(NM):,6、DIC的治疗,8、非抗凝疗法(1)蛋白酶抑制剂治疗(2)Katoconazole治疗(3)Nafamostat mesilate(NM)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4)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5)维生素D3(Vit D3)(6)rFa:rFa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乙,也可用于与DIC有关的严重、顽固的出血。(7)rTFPI:目的灭活Fa,以抑制凝血的启动。,DIC的治疗非抗凝疗法,9、抗血小板药物:在DIC治疗中,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和血小板促凝因子的释放具有重要意义,亦可视为广义抗凝治疗的一环。一般用于DIC的辅助性治疗。1)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抗血小板、补充血容量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对DIC有一定的辅助性治疗价值。常用剂量:每次500mL,每24h用药1-2次,用药间隔应长于6h。24h总量不宜超过1000mL。注意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DIC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9、抗血小板药物:(2)双嘧达莫(潘生丁)(3)阿司匹林(4)噻氯匹啶(抵克立得)(5)氯比格雷(波立维)(6)前列腺素I2(PGI2),DIC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10、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此项治疗措施几乎所有急性DIC的患者均有需要。新近的观点认为,在活动性未控制的DIC患者,输下列成分是安全的:洗涤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悬液、AT浓缩物。而一般应在充分抗凝血治疗基础上进行。,DIC的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适应症:(1)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之确切证据。(2)已行清除病因(包括去除诱因)及抗凝治疗,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3)近来有学者认为某些原发病易于迅速消除的DIC患者,如病理产科及外伤等,或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之患者,可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前提下,通过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亦可DIC得到有效控制。,DIC的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制剂:(1)新鲜全血:可提供血小板及除组织因子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2)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等浓度比全血提高1倍;(3)新鲜冰冻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亦含有所有凝血因子,天然的抗凝的物质(如AT和蛋白C等),剂量至少15ml/kd;(4)血小板悬液;(5)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含有纤维蛋白原及因子。,DIC的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制剂:(6)凝血酶原复合物:含有多种凝血因子,有学者认为因其制剂中含有部分凝血因子的活化型,进入血循环后,有可能加重对DIC病人的损害,故不主张用。但亦有学者在抗凝治疗后PT显著延长,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剂量较大后,仍疗效不明显,这时可考虑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亦有学者提出在严重肝病并发DIC时,亦可考虑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且效果明显。(7)维生素K使用,DIC的治疗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的

    注意事项

    本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