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课件.ppt
线虫概论,大多营自生生活,仅一部分营寄生生活;寄生于人体的有35种;,成虫形态特征,圆柱形;雌雄异体雄虫较雌虫为小;雄虫尾端多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雌虫尾端尖直,体壁:分为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原体腔:在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隙,无体腔膜覆盖,口,咽管,中肠,直肠,肛门,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腺体。消化管是完整的消化道,:多属单管型;尾端有交合刺;:多属双管型;,生殖系统,睾丸,储精囊,射精管,交合刺,阴门,阴道,卵巢,子宫,受精囊,输卵管,雌虫,雄虫,输精管,虫 卵多为卵圆形,无卵盖,呈黄色、棕黄色或无色。卵壳多由三层组成:内层为脂层或蛔甙层;中层为壳质层;外层为卵黄膜。,发育阶段:,可分为;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无中间宿主直接发育型生物源性线虫:有中间宿主间接发育型,生活史,致病,幼虫致病作用 体内移行过程造成相应组织或器官的损害。成虫致病作用 成虫摄取营养、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刺激以及免疫病理反应等都可致宿主营养不良、组织损伤、出血、炎症等病变。,重要虫种,寄生于肠道:蛔虫、钩虫、蛲虫及鞭虫等等。寄生于组织内:旋毛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丝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内 容:,成虫 虫卵生活史 致病 实验室诊断 流行 防治,虫体呈长圆柱形,寄生于肠道线虫最大者雄:1531cm0.20.4cm雌:2035cm0.30.6cm颜色:乳白色或粉红色体表可见细横纹和明显的侧索,成虫形态,:尾端钝圆;生殖系统多为双管型: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多为单管型,有一对象牙状交合刺,唇瓣,交合刺,光镜下可观察到蛔虫卵有三种:受精的蛔虫卵 未受精的蛔虫卵 感染期的蛔虫卵 脱蛋白质膜的蛔虫卵,虫卵形态,宽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分为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壳外有一层虫体子宫分泌物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凸不平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间可见新月形间隙。,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及蛋白质膜均较受精卵薄,无蛔甙层。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未受精卵,感染期蛔虫卵,脱蛋白质膜的蛔虫卵,生活史,生活史小结,典型的土源性线虫终宿主: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方式:有体内移行的过程离开人体阶段和方式:,幼虫致病 蛔虫性肺炎、哮喘;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异位寄生 成虫致病(1)掠夺营养和损伤肠黏膜(2)超敏反应(3)并发症,致 病,蛔虫性肠梗阻,病原学检查 1粪便查虫卵;直接涂片法:常规采用 浓集法 2驱虫实验性诊断()3痰中查蛔虫幼虫,实验室诊断,分布呈世界性感染率:农村城市,儿童成人感染率高的原因?12345,流 行,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驱虫治疗:albendazole阿苯达唑mebendazole甲苯咪唑管理粪便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防 治,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俗称人鞭虫 寄生于盲肠及结肠上段,形态,1 成虫(adult)前细后粗,外形似马鞭。雄虫: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有交合刺一根。雌虫:尾端钝圆。2 虫卵(egg)呈腰鼓状,黄褐色;卵壳较厚,内有脂层,中为壳质层,外为卵黄膜。虫卵两端各具一透明的盖塞。内含一卵细胞。,生活史(life cycle),5000-20000/day,1 终宿主:人2 不需中间宿主3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4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5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6 离开人体方式:虫卵随粪便排出,小结,致 病,1致病机制 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刺激慢性炎症刺激 鞭虫吸血和损伤肠黏膜慢性失血2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 重度感染:腹痛、慢性腹泻、消瘦、贫血等,儿童可致直肠脱垂。,严重感染,实验诊断,粪便中查获虫卵可确诊。直接涂片法:浓集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反复检查,以提高检出率。,流行与防治,流行 分布 人是唯一传染源;家蝇可为传播媒介。防治 驱虫治疗:阿苯哒唑、甲苯咪唑 粪便管理 个人、饮食、环境卫生,钩 虫 Hookworm,人体钩虫主要有2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成虫形态,虫体细长,体长约1;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形成钩状形态;虫体前端有三种单细胞腺体;雄虫末端膨大为膜质胶合伞(背辐肋的分支特点),雌虫的阴门位置;,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成虫,成虫口囊,雄虫尾部,背辐肋,雄虫尾部,交合刺,虫卵形态,椭圆形,卵壳很薄,无色透明。卵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生活史,小 结,寄生部位:体外发育:感染阶段:丝状蚴丝状蚴活动特点:向温性、向湿性、聚集性感染方式:体内移行过程:幼虫侵入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小肠。离开人体阶段及方式:,致 病,2 成虫的致病作用()消化道的病变及症状()贫血()异嗜症()婴儿钩虫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 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贫血原因:长期慢性失血 1边吸边排边漏;2分泌抗凝素;3频繁更换咬附部位;4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低色素性小红细胞型贫血患者铁和蛋白质供应不足、消化不良等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的损耗。,实验诊断,粪便检查中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为确诊依据。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钩蚴培养法 免疫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流 行,分布流行因素 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生产方式及生活 条件等有关。感染途径,防 治,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源:驱虫药物:阿苯哒唑、甲苯咪唑;粪便管理;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