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
绪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疑点 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三、课时安排 课时四、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五、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师提问: (1)实验1、2的共同特征? (2)实验3、4的共同特征?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区别? 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4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5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讨论:如何学好初中化学?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好化学。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德育目标世界是物质的和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整体感知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新课讲授1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师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演示 实验1 水的沸腾实验2 胆矾的研碎实验3 镁带的燃烧实验4 加热碱式碳酸铜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讨论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 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讨论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小结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4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5如何学好初中化学?小结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七、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八、板书设计 绪言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放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1)特征: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2)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镁在空气中燃烧:点燃镁和氧气 氧化镁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加热碱式碳酸铜:加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课后记:第一章 空气 氧第一节 空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就是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启发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3通过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3疑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4解决办法(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3)以投影或录像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具准备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红磷、酒精灯、火柴。介绍空气组成发现史的挂图,介绍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录像或投影片或图片,稀有气体通电后有色光的录像或图片。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口答、笔答教师有关绪言知识的提问。目的: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2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及其成分有哪些了解。目的: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内容,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演示实验1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整体感知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复习提问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 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1)光、焰、色;(2)放出热量;(3)生成物的色、味、态。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的了解而引入新课。新课讲解提问“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你怎么知道?由哪几种气体组成?(学生有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回答出来。)追问做什么实验可以准确地说明空气中一定含有氧气和氮气?(吸引学生到化学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实验按以下三步演示:(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证明罩内氕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人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2空气的组成 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小结空气的组成,强调按体积分数计算。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学生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四)总结、扩展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分,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七、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2节内容。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八、板书设计第一章 空气 氧第一节 空气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P+O2P2O5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空气的组成以体积分数计算:氮气 78 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三、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来源有:1粉尘。 2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课后记:第二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部分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 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四、教具准备氧气6瓶,分别用玻璃片盖好。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钳,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 补充实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五、学生活动设计1运用逻辑思维来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目的: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教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目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讨论: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目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4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目的:沿着“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相统一。5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目的:强化两个概念,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它们。6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分别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目的: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涵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钻研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3)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02(氧气)、C(碳)、 P(磷)、S(硫)、Pe(铁)、C02(二氧化碳)、H20(水)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复习空气的组成而引入对氧气的学习。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1氧气的存在2氧气的物理性质讲述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展示一瓶氧气,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第11页内容,按照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录像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3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补充实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1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讨论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讨论 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讨论 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小结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 A+BAB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讨论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 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4氧气的用途 讨论 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途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A炼钢 B宇航 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七、布置作业 1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思考: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八、板书设计第二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氧气的存在二、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中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三、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1碳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 O2 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05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04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分层,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 + 水 02 C02 H20 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四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A炼钢 B宇航 C气焊课后记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催化剂、催化作用。4分解反应。(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2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和安全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2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3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4解决办法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课时安排 2课时。四、教具准备大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玻璃片,水槽,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带铁夹),药匙,棉花,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补充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五、学生活动设计1讨论上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五色气体是氧气,进而追问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再问: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目的:复习氧气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16,实验17,实验18并讲解,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三个实验各说明什么问题,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3讨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突破难点。4教师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时,学生讨论“仪器如何安装”,“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处理和装人固体试剂”,“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下倾”,“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实验完毕后,应该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还是先移去酒精灯,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5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讨论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6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氧气的工业制法的原理是什么?目的:巩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二)整体感知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记实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讨论 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教师讲评学生的叙述。板书 1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 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 现象 结论提问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从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演示实验16 加热少量氯酸钾观察 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氧气放出。 讨论 该实验说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演示实验17 加热少量二氧化锰。观察 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讨论 该实验又说明什么?演示实验1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观察 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讨论 该实验又说明什么?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小结 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人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讨论 你知道哪些催化剂?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2)二氧化锰只对氯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讲解 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KCl03 KCl 02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讨论 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小结 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演示实验19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 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讨论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请操作。讨论 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操作 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讨论 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讲解 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操作 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讨论 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操作 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讲解 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讨论 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讲解 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讨论 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操作 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讨论 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操作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04 Mn02 02讨论 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小结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 ABA+B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3氧气的工业制法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小结 氧气的工业制法: 介绍储存氧气的钢瓶。(四)总结、扩展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七、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 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 现象 结论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KCl03 Mn02 KCl 02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04 Mn02 02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ABA + B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二氧化锰 蒸发 氮气(沸点196)空气液态空气加热 液态氧(沸点183) 课后记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燃烧的条件。 2难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 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2)学生根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概念,通过讨论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分析而解决疑点。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500毫升烧杯,薄铜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镊子,白磷、红磷、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铁和铁锈实物或挂图,铁、木炭、蜡烛、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图片,加油站贴的严禁烟火的标志图,易燃、易爆物的挂图,爆炸事件的录像片,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概念的挂图。 补充实验:1往实验110中盛热水的烧杯中,用导气管通人氧气。 2白磷的自燃。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观看铁、木炭、蜡烛、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直观形象彩图,回忆已有知识,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