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30558       资源大小:75.50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考 研究生姓名: 鄢 家 华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本 人 声 明本人郑重承诺:本人将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绝不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保证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否则,自行承担一切后果。本人允诺:鉴于毕业论文是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就读研究生时期的学习研究成果,论文可在保护和尊重作品完整权、作者署名权的前提下,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基于教学和资料保存目的,予以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方式的无偿使用。签名: 日期: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协调 城乡一体化 机制构建目 录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及现状评价()(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评价()四、城乡一体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一)、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二)、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三)、国外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二)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三)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投入机制()(四)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宏观协调机制()(五)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具体对策()(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参考资料()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之所以作为发展战略提到议事的日程,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想,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从低一级形态向高一级形态演变,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过程,城乡的发展也是如此。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农村向城市单向提供资金、土地和人才;城市高福利、高工资和高社会保障,农村低收入和没有社会保障;农民世代务农,城市居民世代在全民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城市建设水平大大超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大量资金流向城镇,大量的人口滞留在农村,造成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别扩大已成为新世纪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因素。现在“三农”问题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难点在“三农”,重点和出路也在“三农”。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业,农业增产不增收,必然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日益提高的小康生活提供充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夯实小康社会的稳定基础。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农民的需求是最大的内需,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村是最大的社区,只有不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才能建设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思路,也是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结构畸形问题,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城乡差距扩大,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而且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在扩大。我国城乡差距不是城乡之间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国家通过“城乡差别发展战略”人为形成的,是牺牲农业部门而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的结果。城乡差距超过了合理限度,导致了市场失灵。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为1.61 ,中国已远高于这一水平。 城乡关系历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带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城乡经济本来是个整体,是一国经济的两翼,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必须使两翼同时起飞才能实现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已明显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根据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这个重大思路非常及时地提出了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处理好城乡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个思路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考虑怎么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农村问题,非常重要的是怎么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和收入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方方面面都有比较大的进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世纪之交,尤其是中国农产品市场起了变化之后,“三农”问题有一些矛盾更加尖锐起来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在稳步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从结构性矛盾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三农”问题从来就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本身的问题。在需求约束加强,体制转轨与结构调整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工农业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这是一种新观念、新理论,要用统筹发展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出路。3.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战略指导思想,体现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国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一个惠及全国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具体到农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在保持农产品数量增长略快于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力争达到4%,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来获得;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积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人口城镇化率大幅度上升,由2000年的36.1%上升到50%以上;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二是农村民主更加健全。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法制观念显著增强;农民各项经济权利得到尊重;农民在社区事物中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农民政治权利更加健全。三是农村科教更加进步。农村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四是农村文化更加繁荣。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空前发展,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基本齐全,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空前发展,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基本齐全,农村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扭转。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分配公平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农村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警惕,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基本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面。2000年底风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本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这就要求国家不能再把发展与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面上,而要统筹城乡发展,并把小康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此外,新时期的农村全面小康与现在的农村小康相比,内涵更丰富了,不仅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而且包含了政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民主、法制、道德、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因素了小康建设的过程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真正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4.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模式、新道路,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针政策,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了过去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框架,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城市面上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此,还将进行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如国民收入和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组织制度等等,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以城市为主转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这必将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它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所面临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很艰巨,原因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而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经过20多年改革,我国虽然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并且重新拉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二元结构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制度瓶颈。为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发展。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彻底改变城市偏向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摆脱城乡分割,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模式,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及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极影响的日益显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地要求城乡统筹,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因为,作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系统论与工农互补理论,协同论与城乡协调理论为指导,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一步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国家的一种政策倾向,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宗旨和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过去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这一发展战略,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注意向农村倾斜,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并通过法律、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经过较长的时间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来实现。要消灭这种差别,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必须立足于本国、本地的实际,实行多层次的发展战略,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是一种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这种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框框,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了传统的重城市面上、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一解决。其基本特征是:1.针对性。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战略,这是世界性的发燕尾服观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同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方面努力促进并保护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那些相对薄弱的地方和弱势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扶助,使他们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2.平等性。农民的权益要得到充分保障和体现,就应该让农民在民主权利中具有应有的地位。然而多年来的城乡分治,不仅切断了城乡经济的市场化联系,而且农民与市民在经济社会月收入至政治上的待遇都是不同的,城乡居民分成两个差别很大的社会集团,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是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打破城乡分治的体制,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使农民与市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3.全面性。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更为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卫生系统不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低、教育水平落后等等,这些都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则强调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把城镇化、医疗卫生、入学、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发展指标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中,这必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研究和目的出发,可对系统作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划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等,都可相对独立地划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一个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声能次系统的子系统。虽然人类早就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但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理论的,则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他在1952年发表“抗休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协同论。“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自然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是子系统,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系统中许多子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不断地在依存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而由旧的结构转变成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原本讲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利用,协同论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条件下提出的,它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即“1+12”。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以协同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原理沟通城市和农村的内在联系,使城市和农村融会贯通,互相渗透,使其发生协调、同步、互补的效率,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好展观。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坜、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及现状评价(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我国二元结构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匮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2.农村资金的过度转移。农村资金的过度转移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资金、价值流失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财政渠道,即国家财政对农村取多予少,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国家从农村获得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农民的税负和乡镇企业缴纳的税金。(中国统计年鉴,2004)农村的教育、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民自己筹资来解决,农民所承担的农业税收和“三提五统”的负担还相当重。二是金融渠道,即金融系统将农村存款的一部分转贷到城市部门,我国金融机构多贷少的做法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民和乡镇企业货款难的局面。(中国金融年鉴,2003)。“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即通过城乡产品的不平等交换,转移走农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土地价差收益大量流失。这是“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是政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的一条主要渠道。通过农民工汲取农业剩余,据农业部统计的数字,2002年我国有农民工9460万,按当年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个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2.5万元的价值,但他的平均工资却只有8000元,每个农民为打工的城市做了1.7万元的贡献,这样9460万农民工共给国家和城市做了16000亿元的贡献,而农民工的一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部推给了农村。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分额过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份额远远低于农业贡献给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财政支农份额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的逐年下降。这种“取多予少”的财政税收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国家财政支农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国家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比重过低,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4.“马太效应”下要素的单向流动。城乡之间不平等流动的格局一旦形成,“马太效应”将加剧这种不平等流动。在城市的工业化“先发优势”、体制和战略安排上“城市偏向”的共同作用下,显著的城乡差别得以形成。城乡差别形成后,“马太效应”便开始发挥作用,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更落后。资金、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在高利润和好环境的吸引下,自发地、源源不断地自农村流向城市而很少回流,形成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这样,基础本来就好的城市发展基础更加雄厚,形成良性循环,而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二)我国二元结构的现状评价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大,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乡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生活方式上和文化及心理上。1.经济上的城乡差距。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其结果是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收入水平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结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同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外,还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如果在加上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补贴,实际上城乡差距则更大。消费水平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并且都有扩大的趋势。从消费结构上看,农村居民70%左右的消费支出都花费在吃穿住上,而城镇居民花费在这一方面的比例不足60%,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两者相差8.5。储蓄水平差别。城乡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会导致城乡储蓄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99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89%,而同期城镇储蓄余额占总储蓄余额的81.2%,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910倍,差距非常悬殊。2.社会上的城乡差距。社会发展上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在教育方面,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3.政治上的城乡差别。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是同盟军,二者的政治地位差别是不难看出的。受地位差别和自身素质影响,除基层政府(主要是乡政府)有一批农民干部外,农民在其他场的参睫毛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与市民不可同日而语,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则是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此外作为市民每一个社会阶层或团体都有自己的代言组织,如工人有工会,学生有学生会,消费者有消协等,而农民则并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不知道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4.生活方式上的城乡差别。城镇与农村由于生产方式不同导致生活方式的差别。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强,而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工业生产靠技术,农业生产靠经验。与此相应,城镇生活讲究节奏性和时间性,生活观念更新快,具有开放性;农村生活要根据自然变化规律安排生产,从观念上更多的是崇尚传统和经验,这就决定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不科学性。5.文化和心理上的城乡差别。城市和心理上的城乡差别。城市文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最好的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以及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共公设施,所有的大学都在城市里,农村文化则具有传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中国农民在文化上,在思想观念上确实落后于城市居民。长期的城乡隔离政策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农民自卑,盲目向往城市生活,而市民长期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瞧不起农民,这些都影响了城乡关系的协调。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关系的严重失调,使得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最为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对农村剥削,造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难以大辐度提高,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市场观念落后;二元结构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现有城乡隔绝的政策压制了农民到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愿望,使农民通过进城为自己找到生计的梦想破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是没有什么积极性可言的;我国的二元结构也制约了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地区的渗透,城市是生活力集中的场所,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是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地区渗透的主要途径,但前提必须是实行成乡互通,允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通畅流动、自由组合,只有这样,城市生产力才能农村地区创造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高级化,进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则严重地阻碍了这一过程。2.城乡二元结构延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二元结构并没有使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相到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和我国工业化进程。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村的发展为代价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反而使我国整个工业化失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支援。国家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村的绝大部分积累用于城市工业发展,却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转移,结果是城市工业化并没有带动农村现代化,反而使农村长时间地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如此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无法有效地从资金和市场需求上支撑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城市生产的工业品由国家采用行政手段调剂,使城市工业缺乏良好的工业市场,因此无法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高。3.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这样一种变动趋势。即一个国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加大。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转移,结果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二元结构严格禁止城乡之间乃至农村中的自由贸易活动,而只有实行城乡开通,允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畅通流动,自由组合,城市生产力才能在农村地区创造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代化,高级化,进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的城乡隔离政策,特别是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劳动就业制度和粮油供应制度严重阻塞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通道,使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村,制约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4.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较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之间出现严重断层,使得加工工业在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求之后,由于农村居民需求尚未跟上而陷入困境。这既损害了农民利益也损害了城市职工的利益,直接导致了城消费费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并且,“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农村小康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5.城乡二元结构损害了社会公平。我国通过财政渠道、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邮政储蓄、土地征用等形式从农民手中转移了大量的资金,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损害了社会公平,即使目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在价值实现上仍存在巨大的反差。据测算,1991-1997年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总额达到12666亿元。而相反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是逐年减少的,尤其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更是微乎其微,农民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受教育等的权利,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物品。这种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及其他城乡不平等与“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不相容的,对农民也是极不公正的,严重的损害了社会公平。6.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社会稳定。“不患贫而患不均”,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过大,进而影响了社会稳定。首先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病”,影响农村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第一,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难免造成农村宗法关系难以维持,民主制度难以推行,这种凝滞的社会关系也导致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高,消费观念落后,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第二,农村居民通过自产自用,自我服务来满足需求,对市场上的产品及服务需求较低,不利于提高分工水平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人口的高增长率也影响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水平提高及工业化进程。第三,农村居民因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素质较低,不仅影响了现代科技在农村中的应用,也影响了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其次,城市中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低收入者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犯罪率上升。四、城乡一体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和趋势,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较早,并且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的。政府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非常重视,民众的参与程度高。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