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下沙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30064
资源大小:387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资本对下沙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本科毕业论文.doc
社会资本对下沙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摘要: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起点,发现并挖掘一个良好的商业机会是新创企业成功的基础。社会资本运用其社会网络资源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从而正向地推动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本文从社会资本的精神、物质、信息以及服务四大资源的支持功能着手,分析不同的资本积累对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以确定机会识别效能感对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调节作用。关键词:社会资本;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正向调节 Research of social capital's influence on Xiasha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bstract: Identify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discovering and excavating a good business opportun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fu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Social capital uses its social network resourc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elf-efficac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hus positively promot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identify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This article will make use of the support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capital, from sprint, material,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resources to analysis how the different capital accumulations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Besides,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above, and to see the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self-efficacys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self-efficac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positive adjustment 目 录1引 言11.1论文背景11.1.1 研究的背景1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1.2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21.2.1主要研究方法21.2.2 论文的逻辑结构21.2.3论文可能的创新点32文献综述42.1相关理论概念42.1.1社会资本理论概述42.1.2社会资本支持性功能概述42.1.3 机会识别效能感理论概述52.1.4 创业机会识别理论概述52.2国内外研究现状62.2.1 国外研究现状62.2.2 国内研究现状62.2.3 发展趋势73研究设计73.1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模型构建73.2研究假设83.3问卷设计93.3.1 问卷的基本情况93.3.2 问卷指标的设计93.3.3 调研对象选择104实证分析114.1问卷发放与回收114.2描述性分析11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114.2.2 大学生社会资本来源124.3效度和信度分析134.3.1 效度分析134.3.2 信度分析164.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174.4.1 相关分析174.4.2回归分析185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215.1 研究结论215.2 对策建议225.2.1 重点加强精神鼓励,提高创业信心225.2.2 适当提供物质帮助,强化创业意向225.2.3 扩大创业信息来源,完善创业者信息网络建设225.2.4 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建设良好创业环境225.3研究局限及展望235.3.1 研究局限235.3.2 研究展望23参考文献24附 录26致 谢281 引 言1.1 论文背景1.1.1 研究的背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专业技能,理应引导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粗略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来自浙江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浙江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也高达27万人。与总量压力相伴随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部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态度,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急需拓展一个新渠道。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夏林代表认曾提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随后,党的十七大也曾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在全国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缓解目前紧张的就业压力。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了对创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并推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然而,由于各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及支持力度各有不同,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参差不齐,创业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者们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调研也越来越频繁。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虽然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新渠道非常受国家及政府的关注,然而其成功率却非常低。据教育部最近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远低于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10%,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更是有7倍的差距。同时,90%的大学生所创造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大学生创业人数少,创业项目不理想以及新创企业寿命短等问题比比皆是。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认为自己创业的困难主要有缺乏好的创意、资金匮乏,缺少市场经验及指导,社会关系单薄等。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缺少以社会资本为主的一系列社会网络资源以及相应的教育指导。因此,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行为受到环境、个人素质、社会资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资本的支持性功能,成为影响新创企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具有群体的局限性,在创业之初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取资源以识别创业机会。好的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因此,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最重要的第一步。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创业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乃至创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创业者接近和使用嵌入性资源的必要条件。因此,通过调研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影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本存在明显的缺失与弱化。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创业大学生社会资本使用程度的研究,分析社会资本四大支持性功能分别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程度,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本网络系统,有针对性地积累并拓展社会资本存量,引导大学生注重社会资本的自我转化,更好的识别创业机会,提高新创企业的成功率。更希望能将调研结果应用到整个浙江省甚至全国大学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以新创企业的力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目标为以下两个方面:(1)为大学生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提供参考;(2)为政府等相关部门规范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1.2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1.2.1主要研究方法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和机会识别效能感以及创业行为中的创业机会识别等相关概念与关系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的具体创业情况,提出了相关假设,构建相关因素模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本文将通过搜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所需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及结果,来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充实自己的研究结果。(2)调查法。本文主要运用实地问卷调研和电子邮件问卷调研方式,科学的设计和发放问卷,以获得下沙在校大学生社会资本认知、获取过程和创业机会识别等相关资料,为后面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3)数理统计分析法。本文将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回归检验等实证分析工作。1.2.2 论文的逻辑结构本论文可以划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分析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论述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部分理论与文献,包括: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社会资本四大支持性功能的具体阐述、机会识别效能感的理论、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在研究相关文献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省下沙大学生创业的实况,构建相关的模型,提出相应的假设;设计调研问卷,通过试点分发问卷对问卷进行修改并确定问卷最终稿。第四部分: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质性分析与数理研究相结合,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SPSS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五部分:得出结论、提出建设性建议。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即社会资本的支持性功能对下沙大学生创业机会的影响程度,从而为下沙大学生现有的和潜在的创业行为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提高新创企业的绩效。在本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基本的研究路线,如图1.1:图1.1 研究路线图1引言说明写作意图;确定论文框架。2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及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3 研究设计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机制模型设计;调查问卷设计与修改。4实证分析问卷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5结论与建议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建设性建议。1.2.3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研究对象独特。本论文以下沙高校创业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分析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精神、物质、信息和服务这四类资源的影响程度,确定社会资本的四大支持性功能在一定程度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机会的识别。调研结果将为现存及潜在的创业者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创业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构建新的模型。本研究在充分利用各理论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涵盖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服务支持四大变量的新型创业社会资本网络系统,并将其运用于下沙大学生实际创业中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缓解就业压力。2 文献综述2.1 相关理论概念2.1.1社会资本理论概述社会资本的概念从70 年代被提出后,经过James Coleman、林南、Robert Putnam、Ronald Burt等学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分析层次并存、多种理论观点争鸣、多种测量手段交织的理论体系,其强大的解释力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 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处在持久性的社会网络中时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的,能被个人拥有并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杨俊,张玉利(2008)认为,社会资本包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前者考察的是群体内部关系的本质与特征,以及能推动集体目标实现的关系属性;后者考察的是分析对象与外部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形成的社会网络中的嵌入资源。史达(2011)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某些主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本论文的观点则是以布迪厄的观点为基础,认为社会资本是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创业者所能利用的各种实际和潜在的资源,在本论文中,这种资源被概括为精神、物质、信息以及技术四大方面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者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1.2社会资本支持性功能概述社会资本是资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通过社会网络来动员的资源或能力的总和。本论文在整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将这种作用分化为四种支持性功能(包括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服务支持),即构建了涵盖精神、物质、信息以及服务四个方面的大学生社会资本网络系统,并对四大支持体系做了解释。精神支持即对创业者的关怀、尊重以及提供工作的建议和指导。在现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创业者处于自信不足和抗压力差的困境;物质支持即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有关报告显示,缺少资金成为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障碍;服务支持即提供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以及提供创业教育等服务性帮助。然而,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欠优。据调查,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除了资金,还包括创业技能、经验等;信息支持即提供创业的信息,目前创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这四大支持功能作为创业者可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社会资本,如果可以有效整合利用,那么大学生创业就可以减少很多的阻力。所以,本论文就社会资本的四大支持性功能展开调研,以获得相关的实证数据,为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等提供有力的指导。2.1.3 机会识别效能感理论概述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1986)提出的,被认为是个体对自己能完成一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效能感具有多种分类,创业效能感就是其中的一种。Luthans和Ibrayeva(2006)将创业效能感定义为:创业者对其影响所处环境的并且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 本论文研究的机会识别效能感是创业效能感几大维度中的一种。Jill(2005)等学者认为,机会识别效能感就是指个人在识别新的商业机会并依此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上的自信。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高的创业者认为自己能够及时识别新的创业机会,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把握创业机会。2.1.4 创业机会识别理论概述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的起点。创业过程就是围绕着机会进行识别、开发、利用的过程。对于机会识别的内涵和途径,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各有自己的界定。Christensen 和 Peterson (1990)认为,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社会交往中所发现的问题,前提是不包括深厚的市场与技术知识。Kirzne(1997)认为,创业机会发现处在偶然获得信息与有目的搜寻信息这两类状态之间。Ardichvili 和 Cardozo(2003)认为,机会识别是在深入追踪某个特定机会,还是放弃这个机会之间所做的决策。Ogzne(2003)认为机会识别具有二维度结构:一是机会识别的知觉能力,二是机会识别的警觉性。本论文的观点则是认同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充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经过系统的搜索信息而得到的。因此,本论文认同社会资本的四大支持性资源对大学生机会识别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2.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1 国外研究现状创业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其中, Brder (1998)等人认为,社会资本已成为解释复杂创业现象的重要理论。对社会资本作用于创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内容及治理对创业成败的作用关系。这类研究有个基本假设,即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水平不仅决定其发现机会和实施创业活动的可能性,而且影响着其在创业过程中获取外部支持的水平,从而决定着创业绩效。Coleman( 1990) 认为,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结构紧密度与个体发现创业机会的难易度相关,结构越紧密,创业机会就越容易在个体信息交流中被发现。Aldrich(2003)认为,创业机会往往是在人际交往中被发现的,而且社会资本在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Arenius ( 2005) 等人的观点和Coleman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认为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结构越松散,个体就越容易发现新的创业机会。Maurer ( 2006) 等人发现,科研网络的紧密性也影响着创新性机会的识别,紧密型网络内部形成的信任和规范有助于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识别新的商业机会。2.2.2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对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与创业活动关系的考察,而国内现有的针对社会资本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虽有大部分借助于社会网络结构来阐述,但也有小部分理论研究是直接侧重于社会资本存量对创业者信息积累起到正向作用的。刘兴国,沈志渔,周小虎(2008)从创业者的角度论证,社会资本通过提供完善的社会网络,直接影响创业者个人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徐凤增(2008)认为,创业者社会资本中的心理图式和创业导向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显著影响。杨俊,张玉利(2008)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主体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以及所能调动的资源水平,能够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余丽华,李菡(2009)认为,社会资本能直接为大学生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弥补创业资源的匮乏等。胡晓娣(2009)认为,社会资本结构本身就能产生创业机会,但这取决于创业者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谈判、运作、信息处理等能力。2.2.3 发展趋势 社会资本是一个由某些个人、组织等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而整个社会则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构成的大系统。因此,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考量创业行为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可能更有价值。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社会网络的特性来识别创业行为,未能充分纳入创业群体所处的社会资本环境与其创业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现有的研究多数都是针对已创的公司机会识别进行研究,很少有针对个体创业者或管理者进行;其研究对象也大都聚焦在成功的创业者身上,研究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几大维度,而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却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创业行为的内在规律出发,构建一个在社会资本范畴上的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一般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带来的社会网络资源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得出综合性结论,为下沙大学生发现和挖掘良好的创业机会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建议。3 研究设计3.1 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模型构建本研究深入了解和剖析社会资本对下沙大学生这个特殊团体的创业机会识别的支持作用,在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模型(如图 3.1)。借助机会识别效能感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分析社会资本对下沙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构建涵盖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服务支持四大变量的新型创业社会资本系统,并将其运用于下沙大学生实际创业中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缓解就业压力。图3.1 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模型调节变量社会资本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服务支持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控制变量:性别年级教育程度在本模型中,由于受到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殊的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教育程度一定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精神、物质、信息以及服务这四个方面的资源来影响下沙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在识别过程中还受到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其中,本研究认为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的识别是正相关的,同时,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也是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的。3.2 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变量包括自变量:社会资本,具体体现在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服务支持四个变量上;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调节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控制变量:性别、年级、教育背景。 本论文中,社会资本被划分为具体的精神、物质、信息以及服务四大方面的资源,这四大资源提供的是四大支持功能。精神支持可视为对创业者的理解、尊重以及提供工作的指导;物质支持可视为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服务支持可视为提供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以及创业教育等服务性帮助;信息支持可视为提供创业的信息。Larson 等(1993)表明,创业者是通过利用社会资本来发现创业机会并获取开发机会所必需的资源的。而孙江丽(2012)认为,如果能有效整合和利用资金、政策、信息、情感等资源支持,将积极有效的促进我国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因此,本论文的观点是,社会资本通过提供四大资源来满足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条件,从而支持大学生创业者更好的识别创业机会。本论文提出以下四个假设:社会资本的精神支持与创业机会识别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的物质支持与创业机会识别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的信息支持与创业机会识别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的服务支持与创业机会识别成正相关关系。Chandler和Hanks(1994)发现,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方面竞争力的自我评估与其创办企业之后的绩效表现直接相关;王莹(2008)则认为,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论文提出第五个假设:即: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是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的调节变量,起正向调节作用。3.3 问卷设计3.3.1 问卷的基本情况本文问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对问卷的说明、作答的提示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第二方面是问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控制变量:性别、创业时的年级、教育背景等的了解;创业项目及盈利否的了解;创业四大资源支持的主要来源。第二部分是对自变量社会资本的四大支持分类的调研,分别给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服务支持设定了量表。第三部分内容是调节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最后一部分的变量是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在问卷主体的第二、三、四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分为“完全不符”、“有点不符”、“一般”、“有点符合”、“完全符合”五类,分别用“1”、“2”、“3”、“4”、“5”表示,受访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描述进行打分。3.3.2 问卷指标的设计本研究的问卷在形成后,现在本校创业园区进行试点调研,根据受访者的意见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后,最终完成了问卷的设计。本问卷将社会资本分为四个维度,具体是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服务支持,其量表见表3.1;调节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以及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量表分别见表3.2,表3.3。表3.1 社会资本量表变量量表社会资本精神支持我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创业信心和动力我能有效地减轻创业过程中的压力我会经常参加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物质支持我在资金筹集方面得到了帮助我在创业经营场地寻找时得到了帮助我在获取创业设备等实物时得到了帮助信息支持我在获取创业信息时得到了帮助我在创业时掌握了比较充足的创业信息我对创业政策比较了解服务支持我有机会参加创业大赛或者创业培训活动我能够获得自主创业相关政策的帮助我经常能够得到创业咨询、交流的机会表3.2 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量表变量量表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我相信自己能及时发现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进现有产品/服务的不足我相信自己能创造出顾客所需的新产品/服务我相信自己能及时开拓出新的市场表3.3 创业机会识别量表变量量表创业机会识别我注重搜集本行业领域内新事物的信息我的创业机会是通过主动搜索得到的我经常能发现市场中潜在的创业机会我能把握住每个创业机会3.3.3 调研对象选择本论文以下沙在校创业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以下沙各高校创业园区为主要问卷发放参考范围;网上邮件调研以各创业QQ群,以及各创业同学个人邮箱为主要参考范围。据了解,下沙共有高校15所,其中专科院校有8所,大部分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创业园区,此外,下沙还有浙商创业园区、白杨街道文潮社区创业园、下沙街道七格社区创业园等。对于在校创业大学生的项目认可度,只要创业项目是在校期间成立的,即是在校期间识别的创业机会即可。在本次调研中,实地调研的主要是实体店铺,网上调研的则大部分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要项目的创业者或者是曾有过创业行为但现在没有继续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研对象具有不同的年级、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 实证分析4.1 问卷发放与回收由于下沙各高校创业大学生实际创业情况参差不齐,各创业园区网点分布不均,创业大学生在岗时间不明确、受访对象态度各有差异、创业QQ群拒绝陌生人加入等难题的存在,问卷调研成为本论文的一大困难。最终,在多次修改问卷以及综合考虑受访者的各种情况后,本次实地调研了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五所综合性大学的创业园区,以及浙江金融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四所专科院校的创业园区。实地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回收率82.86%。网上问卷通过联系相关创业者并发送至其个人邮箱,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55%。因此,本次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72.73%。4.2 描述性分析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就相关的控制变量进行简单的样本描述性分析。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和教育背景三个变量。本论文共回收到80分有效问卷,其中男性43名,占样本总量的53.8%;女性37名,占46.3%;专科28人,占样本总量的35%,本科36人,占比45%,硕士16人,占比20%。具体数据详看表4.1。表4.1 样本基本数据表基本资料分组人数百分比创业项目是否盈利是比率否比率性别男4353.82733.751620女3746.324301316.25创业时的年级专科(28人)(35%)1年级56.251822.51012.52年级911.253年级1417.5本科(36人)(45%)1年级56.252227.51417.52年级1012.53年级1417.54年级78.75硕士(16人)(20%)1年级911.251113.7556.252年级78.754.2.2 大学生社会资本来源大学生社会资本的资本来源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包括学校、政府等机构,非政府渠道包括家庭和团队等。为此,本研究就大学生创业者社会资本四个维度的支持来源也做了简单的统计,结果如表4.2所示。表4.2 社会资本来源表精神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服务支持渠道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家庭3240.05062.578.845朋友3543.81620.01113.878.75学校67.567.51012.52632.5政府22.5810.05265.01721.25社会组织56.300002632.5合计80100.080100.080100.080100.0 由表4.2可简单推出,大学生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等非正式渠道;信息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服务支持主要来源于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由此可得,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精神资源与物质资源更多的是来源于家庭等非正式渠道的支持,而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则更多的是由学校等正式渠道来支持的。4.3 效度和信度分析4.3.1 效度分析效度是指测量工作能够准确测量出想要衡量的变量的程度,包括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本研究主要检验内容效度和构思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所设计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本研究问卷设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在试点发放时不断修改和完善,具有较准确的内容信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因子分析有两个条件:一是Bartlett球形检验:用来检验题项的相关系数是否大于0且互不相同。如果检验结果“显著”则适合,若相关系数偏低则表示因子归类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二是KMO值判定:KMO样本测量检验标准为:KMO值0.9,为非常好;0.8KMO值0.9,为较好;0.7KMO值0.8,为相当佳;0.6KMO值0.7,为一般;0.5KMO值0.6,为不好; KMO值0.5,为不能接受。本问卷社会资本变量的的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如表4.3所示:表4.3 社会资本变量的Bartlett球形检验与KMO检验结果KMO样本测度检验0.787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362.749自由度66显著性概率0.000本研究中,KMO值为0787(大于07),样本检测值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1,说明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不是单位阵。因此,社会资本变量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进行因子的提取,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元素,并用最大方差法对数据进行旋转,所得结果如表4.4。表4.4 旋转后的社会资本因子系数矩阵表题项因子a1234QA1.282.741.185.133QA2.235.823.110.195QA3.150.865.095-.033QB1-.158.303.077.771QB2.211.109.055.768QB3.173-.100.064.806QC1.138.116.816.112QC2.197.067.851.106QC3.023.140.773-.019QD1.769.265.297.150QD2.834.254.007.066QD3.841.147.151.085维度服务支持精神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注:旋转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5次迭代后收敛。通过因子分析,共得到4个主成分变量,与假设的问卷结果在因子划分上一致。其中,因子1为服务支持,包括QD1、QD2、QD3;因子2为精神支持,包括QA1、QA2、QA3;因子3为信息支持,包括QC1、QC2、QC3;因子4为物质支持,包括QB1,QB2、QB3。表4.5 社会资本变量的总方差分解表成分初始特征值未旋转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旋转后提取因子的载荷平方总和方差 %累计 %总和方差 %累计 %总和方差 %累计 %14.28235.68535.6854.28235.68535.6852.31019.25019.25021.62813.56849.2541.62813.56849.2542.28219.01838.26831.56713.05562.3091.56713.05562.3092.16618.05156.31841.23010.24672.5551.23010.24672.5551.94816.23672.555注1: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由表4.5可知,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2.555%,大于50%,表示问卷社会资本变量部分结构设置合理,效度较好。本问卷的调节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的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如表4.6所示:表4.6 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的Bartlett球形检验与KMO检验结果KMO样本测度检验0.716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82.435自由度6显著性概率0.000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变量的KMO值为0787(大于07),样本检测值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1,说明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不是单位阵。因此,调节变量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取特征根值大于l的主成分作因子,提取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因子,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4.7,所选因子的特征根解释的方差累计比例为59.460,大于50。每个测量题项的引子载荷均大于0.5.因此,调节变量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的测量题项效度符合要求,分析的结果与预期的模型设计基本一致。表4.7 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的因子载荷矩阵调节变量题项因子载荷1创业机会识别效能感QE1.776QE2.746QE3.796QE4.765调整后的特征值 2.378方差解释量(%) 59.460 累计方差解释量(%) 59.460本问卷的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Bartlett球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