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

    • 资源ID:4029821       资源大小:1.97M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

    分类号 密 级 公开 U D C 单位代码 10094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学生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摘 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益凸现,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邻里关系紧张冷漠、城市特色遗失、历史文脉断裂等城市问题危及城市人居环境,备受公众关注。因此,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的热切关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日益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计算结果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子系统分析、次子系统分析及发展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5年及以前,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波动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四个阶段;预测未来几年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将日益改善。2.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快速发展是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推进器,而生态系统和居住系统的相对滞后则是石家庄人城市居环境改善的瓶颈。3.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并由硬环境主导时代向软环境主导时代过渡。依据上述结论,论文提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设优质城市人居环境,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并提出生态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具体优化措施,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 评价 优化 石家庄市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Human Settlements Quality in ShijazhuangAbstractHuman settlements are not only the basi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ign of measuring social advance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any urban problems come froth gradually, such as population expend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traffic jam, housing stress, indifference in neighborhood, the loss of city feature, rupture of history development, which has endangered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public has already shown great concern about them. So problems abou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decision-makers, and the study on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quality has been the focus of urban problem study.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 both china and overseas, considering the developing features of Shijiazhuang and conforming to the constructing principles of index system, index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of Shijiazhuang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analytic principal components process, the dissertation has a practical study on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of Shijiiazhung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s, the dissertation has an analysis about the human settlements of the city in four aspects: developing trend analysis along with time sequence, subsystems analysis, hypo-subsystems analysis and developing feature analysis, drawing main conclusions as the following:1. Before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of Shingjiazhuang had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along with time sequence: slow development, rapid development,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the dissertation predicts that th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will be improved increasingly in the following years.2.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are the propellers of th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of Shijiazhuang, but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ecosystem and housing system is the bottleneck.3. Th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of Shijiazhuang, which will transfer from hard surrounding dominated era to soft surrounding dominated era, have a distinct feature of middle-stage industrialization.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immediate obj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of Shijiazhuang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is to construct high quality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final objective i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he dissertation gives specific measures to optimize social system, supporting system, ecosystem and housing system, which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quality of Shijiazhuang.Key words: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assessment, optimization, Shijiazhuan目 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I摘 要IIABSTRACTIII目 录I1.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11.1 城市人居环境理念的产生及兴起11.2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21.2.1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21.2.2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研究41.3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51.3.1研究内容51.3.2研究意义61.3.3技术路线72.城市人居环境释义及相关理论综述82.1相关概念释义82.1.1人居环境82.1.2人居环境构成102.1.3城市人居环境112.1.4城市人居环境科学122.2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132.2.1人地关系理论132.2.2 可持续发展论132.2.3生态城市学理论142.2.4 城市规划学理论152.2.5人本主义理论153.石家庄市概况163.1自然概况163.1.1位置范围163.1.2地质地貌163.1.3气候163.1.4水文条件163.2社会概况173.2.1历史沿革173.2.2行政区划与人口183.2.3交通183.3经济概况183.3.1社会经济183.3.2工商业193.3.2 产业结构193.4人居环境建设概况203.4.1基础服务设施203.4.2生态环境质量213.4.3人民生活水平214.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23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234.1.1 全面性原则234.1.2可操作性原则234.1.3层次性原则234.1.4 以人为本的原则234.1.5动态性原则234.1.6相对独立性原则244.2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研究244.3指标体系的构成245.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265.1层次分析法265.1.1 层次分析法265.1.2指标权重275.1.3原始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285.1.4计算方法295.1.5计算结果295.2主成分分析法305.2.1指标体系的建立305.2.2指标数据计算316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356.1两种评价结果比较分析356.2人居环境发展动态分析356.2.1 1990年以前缓慢发展阶段366.2.2 1990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366.2.3 20012002年波动发展阶段366.2.4 20032005年稳步发展阶段376.2.5 2006年及以后人居环境发展预测376.3四大系统建设水平及协调度分析396.3.1 四大系统建设水平分析396.3.2 四大系统协调度分析416.4次子系统分析426.4.1生态系统的三个次子系统426.4.2支撑系统的三个次子系统426.4.3居住系统的两个次子系统436.4.4社会系统的四个次子系统446.5特征分析456.5.1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456.5.2由硬环境主导时代向软环境主导时代过渡467.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487.1 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目标487.2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原则487.2.1“生态位”和“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487.2.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87.2.3内在与外在统一的原则497.2.4以人为本的原则497.3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措施497.3.1生态系统优化措施497.3.2支撑系统优化措施527.3.3居住系统优化措施547.3.4社会系统优化措施55参考文献57附表59致谢63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1.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1.1 城市人居环境理念的产生及兴起城市聚落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形式。目前,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他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倍受混凝土森林般城市的困扰。原因就在于城市这个“家园远不够理想、不够完善,甚至充满了矛盾和问题,存在着畸形和病态”1。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城市,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观和规划观,吸取以往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在新世纪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和家园化,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理想的家园”2。由此,城市人居环境理念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继而掀起研究热潮。最早的城市人居环境理念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了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60年代初,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美国公众对人居环境的关注。近40多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而生态环境质量则急剧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忧虑。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6年的“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198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人居环境会议”、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发展大会”及1999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调查报告都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的地位”3。2002年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地球峰会”),是本世纪迄今为止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其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4。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城市问题日益凸现。除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质恶化、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等传统问题尚未解决之外,生态绿地被占、邻里关系冷漠、城市特色遗失、历史文脉断裂等一系列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新旧问题纠结成城市顽症5,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与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居住环境要求相差甚远6。从中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1世纪是中国城市的世纪,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的热切关注。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由此,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热点。1.2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1.2.1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又被称为人居科学,作为专门的学术术语,最早是由希腊著名的城市规划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但在此之前,西方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工业化影响下的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在国外经历了4个阶段:1.2.1.1自然生态观阶段早在16世纪,欧洲的“乌托邦”著作就构筑了理想的人居环境蓝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城市研究者以生态观为指导,从城市物质空间角度入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诞生了一批自然生态观的代表性理论。例如,霍华德(E.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7;沙里宁(ElielSar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主张把密度过高的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城市外围区域,这样既可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8;P·盖迪斯(Patrick Geodes)提倡“区域观念”,强调把自然区域作为基本框架,认为人类丰富与实在的生活是由环境及其功能决定的。1.2.1.2功能结构研究阶段针对日益增多的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副作用,佩里(Clerance Perry)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概念,他主张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此后不久美国学者斯泰因和赖特在纽约附近建设了符合邻里理论的集镇。1933年,CIAM提出的雅典宪章完整地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得到合理组织。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对城市功能结构形成进行解释性探索,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9(1923)、霍伊特(Homer Hoyt)的扇形模式10(1936)及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11等三大经典模式创造性地分析了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分布。1.2.1.3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阶段二战以后,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但在人类行为、情感、环境等方面却未获得长足发展。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并且提出在城市重建过程中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这一时期CIAM第十小组提出人际结合思想,马丘比丘宪章也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希腊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道萨迪亚斯(Doxiadis)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理念,标志着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在西方形成。1.2.1.4可持续发展观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新时期指导全球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思想,人居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人类居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9”。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要求“在全世界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乡镇和农村”。标志着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由此确立。从西方人居环境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二战前的人居环境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在工业社会中城市自然环境恶化的对策;二战后至70年代,随着计量革命的出现,定量化研究加强,人们开始倡导城市的人文色彩,居民对以社区为单位推进人居环境建设表现出极高的热情;80年代以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成为全球共识,并随着高科技支持和社区地位的提高,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操作性加强。1.2.2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研究1.2.2.1我国古代的人居环境思想在我国,人居环境学历史悠久。我国人居环境学最早萌芽于夏、商、周的民宅建设中,这一时代问世的连山、归藏和周易是有关人居环境学的最早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管子、周礼等著作,总结了城市建设的经验,制定和提出了建都和城市选址的理论,为人居环境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月令图式”世界观构成了解释宇宙时空合一的框架,使人居环境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一时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此后中国传统居住及居住环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正统。隋唐时期玄学的兴盛、山水美学的发展及宋、元、明、清时期理学的发展,把人居环境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研究著作也颇多,如三国时期魏人管格的管氏地理指蒙、明清时期萧克的地理正宗、许继善的地理人子须知、蒋平阶补传的地理辩证等,都在理论上指导了我国古代的人居环境建设。1.2.2.2我国现代的人居环境研究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照搬苏联和东欧的规划建设理论和原则并付诸于实践;80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人居环境理论。中科院院士吴良镛是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开山鼻祖。他借鉴了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人类系统。并指出“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和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解决矛盾,即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12。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原则,为后来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兴中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的开拓者。他以空间生态评价和人本需求评价为基点,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西安市为例,首次探讨了中国内陆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分异规律。宁越敏、陈浮等构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他们认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并要遵循针对性、可比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田广研从理论上指出居住环境具有多重性要求,城市人居环境是技术上的规划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居民生活消费环境的综合体,提出了城市居住环境规划的新思维14。王如松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15,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急需的四类生态转型。李雪铭等对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居环境越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居环境越差16。吴良镛、黄光宇、李芗等曾对山地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只有突破山地生态特性对人类的制约,实现人与山地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7。1.3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 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建立了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而后依据计算结果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动态分析、子系统分析、次子系统分析及发展特征分析,得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趋势、建设水平、推动和限制性因素、四大系统协调程度等分析结果,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对策,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1.3.2研究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和建设,是世界各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可以为城建规划、土地评价、房地产开发等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各国政府对此都很重视。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其研究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其生活环境状况的知情权的需要,更是城市政府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依据。因此,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3.2.1理论意义(1)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是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其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特别是基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机理的综合评价,不仅可以寻找城市人居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而且还可以加大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理论。(2)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当薄弱,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可以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3.2.2现实意义(1)客观地评价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现状,了解人居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掌握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轨迹,为遏制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不良倾向发挥导向作用,使城市人居环境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2)鉴于石家庄市的发展历史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标准,监控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轨迹,对促进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3)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揭示,可以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政策的制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民众了解石家庄市的人居环境发展状况,唤醒和激励石家庄市民众积极参与到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之中。1.3.3技术路线本文在统计数据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演变的轨迹和现状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人居环境的推动和限制性因素,并对人居环境整体、子系统、次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内容相关释义理论基础城市概况研究进展建立原则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数据搜集建立模型数据处理计算分析评价发展特征分析次子系统分析子系统分析动态分析对比分析优化措施图1-1 研究技术路线Fig.1-1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research2.城市人居环境释义及相关理论综述2.1相关概念释义2.1.1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道萨迪亚斯(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一书。“settlement”一词一般译为“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镇。我国中科院院士吴良镛将其译为“聚居”,意取汉书·沟洫志中:“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及史记·五帝记中:“一年而所居成聚”。“human settlements”即为“人类聚居”。20世纪80年代,他在研究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2.1.1.1道氏对“人类聚居”的释义道氏的“人类聚居”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概念,他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人类聚居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生活系统。”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人类聚居不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聚居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人类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总之,按照道氏的观点,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人类聚居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世界本身。2.1.1.2吴良镛的“人居环境”释义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18。他认为: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活、生产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建筑),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19(图2-1)。图2-1人居环境释义及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示意图Fig.2-1 the paraphrase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its five subsystem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2.1.3其它释义从一般意义上,有些学者认为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居住生活、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环境总称。其内容涵盖了居住条件、与居住生活有关的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生活便利程度、教育和文化基础、社会风尚、生活品质等各方面。从城市生态学意义上,有些学者认为人居环境指的是由围绕城市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从形态学意义上,有些专家认为人居环境的内涵应该是人文与自然协调,生产与生活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相统一。从资源学意义上,有些学者认为人居环境是指人类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卫生、交通、通讯、生态环境、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持这些活动而进行建设的实体结构的各类资源的有机结合。还有的学者认为人居环境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居环境指的是由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物理环境三大部分整合而成的人类居住系统;狭义的人居环境只是特指人们居住社区的综合环境,是居民赖以生活的场所,也是其进行社交、与自然接触的空间。总之,“人居环境”是指人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场所。它是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建设的实体机构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将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2.1.2人居环境构成2.1.2.1 五大系统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24 (图2-2)。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人居环境。2.1.2.2 五大层次就级别而言,吴良镛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将人居环境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21。图2-2 人居环境系统模型Fig.2-2 the model of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来自: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1.2.3 五大原则人居环境的概念表明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多个领域。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遵循多个领域的原则才能达到当代人类对其追求的目标。普遍认为,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包括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和文化观,五大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居环境建设中五大原则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2.1.3城市人居环境2.1.3.1城市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道萨迪亚斯认为人居环境包括了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基于这一理解,他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为十个层次,即:(1)家具,(2)居室,(3)住宅,(4)居住组团,(5)邻里,(6)城市,(7)大都市,(8)城市连绵区,(9)城市洲,(10)普世城20。我国著名建筑和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居住环境的十个层次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和建筑五大层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居环境是整个人居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层次,它与其它层次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相似性,并与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它是以人类高度聚居的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具有独特性。2.1.3.2城市人居环境释义学术界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解,有代表性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一方面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卫生条件、交通状况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美化绿化、卫生条件等硬环境;另一方面,还包括家庭环境、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22。广义的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它不仅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23。2.1.4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城市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城市规划、建筑学和园林学为核心,以区域、社会、文化、社区、经济、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地理、水利、美学等学科为外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25 (图2-3)。图2-3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体系Fig.2-3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来源: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建筑学、园林学和城市规划相互渗透融合,构成城市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核心,以协调人、建筑、城市、自然四者之间的互相关系,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学术核心的外围,开展包括区域、社会、文化、社区、经济、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地理、水利、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研究工作,以弥补单纯依靠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或园林学研究城市问题的不足,达到创建理想城市人居环境的目的。2.2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2.2.1人地关系理论我国中科院院士吴传钧先生将人地关系思想完整地引入地理学中,提出和论证了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他在研究法国人地学派代表人物de la Blache V和Brunhes J的“或然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人”和“地”这两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他还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立体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和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控制的机理,为有效地进行区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人地关系的实

    注意事项

    本文(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