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doc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本文是笔者1997年10月25日应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的“语言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文章刊出前作过若干修改。 隐性语法范畴(covert grammatical category),是跟显性语法范畴(用形态变化或词语形式体现的范畴)相对的语法概念,在这里,它是用来指,在现代汉语的语形、语义和语(言信)息等平面,制约着汉语理解和使用的若干语法类别和规则。和英语等形态发达的印欧语相比,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更为丰富。这些范畴,一方面各自独立,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它们是汉语语法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是语言深入研究和科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方面,作一个举例性的述说。一 组形中的隐性语法范畴 1. 0 组形,即语言符号在形式上的组合排列。它是一种语言语法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着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很多语法学派的研究成果,一般也集中(或停留)在这一方面。组形语法涉及的内容很多,这一部分,这里仅从组词和成句两方面,来看汉语语法在组形方面的隐性范畴。 1 .1 先看“组词”。把词组成短语(词组)或句子,是语言最基本的形式组合问题,这方面的规则,一般是用语序和聚合(词类)来说明和体现。众所周知,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动词、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名词可以做谓语,不仅如此,并且这样用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同时带上定语(例中用()标示)和状语(例中用 标示)。例如: (1)年轻人的泪落在溪里。他看见每分钟里(溪水)的流去,不 再回来。 (张抗抗七个音符) (2)婆婆对她当干部这件事早就有(一大堆)的不满意。(赵树理传家宝) (3)他确实 (满身)孩子气。 (4)这个月,今天才刚刚 (第一个)星期天,急什么。例(1)例(2)是动词、形容词作宾语,例(3)例(4)是名词作谓语。例(1)作宾语的“回来”是动词,在句中带了状语“再”和“不”,又带了定语“溪水”;例(2)作宾语的“满意”是形容词,带了状语“不”,又带了定语“一大堆”。例(3)作谓语的名词“孩子气”前面带了定语“满身”,又带了状语“确实”;例(4)作谓语的名词“星期天”带了定语“第一个”,又带了状语“刚刚”和“才”。 我们知道,定语是名词的标志(marker),状语是动词、形容词的标志。换句话说,在句子中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是可分别由定语和状语来标志的。如果汉语这三类词中的每一类词,定语和状语两种成分都能带,那么它的名词和动词、形容词不是乱套了吗?或者说定语、状语的词性标志功能,在汉语里难道失效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汉语里不仅定语和状语的标志功能没有变,而且它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句中词语带定语和状语的语言理据。首先,我们应看到,汉语的词类特点有“定”“变”两方面的句法功能。汉语名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并且有“体词”一称;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故又称谓词。并且当名词作主、宾语时,只能带定语,不能带状语;谓词作谓语时,只能带状语,不能带定语。这是词类句法功能“定”的一面。但是,汉语的词还有“变”的一面,即名词和谓词有句法功能的“串位”,串位时,它们都能带两种修饰语(定语和状语),但是这两种修饰语的出现,受到隐性语法范畴修饰成分的语法层次性制约:同一词语的两种修饰语不在同一层次上。即:如果状语和定语同现,那么对于作谓语的名词来说,定语在内层,状语在外层;对于作主、宾语的谓词来说,状语在内层,定语在外层,不能相反。如上举(1)(4)所示。可以说,状语和定语在同一个词语前面有层次的同现,是汉语语法最重要的语法特点之一,也是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状语和定语同现的层次性及其规律可图示为:状语定语定语状语谓词名词 例如: 刚刚(第一个)星期天 (一大堆)的不 满意 对于定语和状语同现的结构来说,内层修饰语是词类的标志,反映着词性的对立;外层修饰语是“词用”的标志,反映的是“表述性”的对立。所谓词用,在这里是指词语在结构中表述性质的实现。因为名词和动词作为语言的符号,单个孤立地看,它们都具有静态的能指和动态的所指特征,但是它们进入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共同构成一个组合体表述一件事情和一个思想时,就具有了由定语标志的指称性(designation)、由状语标志的陈述性(或描述性,assertion),或者说,它们实现了潜在的表述性(express character)。当内、外层修饰语标志的表述性不一致时,内层修饰语标志的表述性,是与其词性一致的用法-基本表述性,外层修饰语标志的,是和词性不一致的用法-表述性的变异。名词带状语和谓词带定语,都是结构中词语表述性变异的用法。关于修饰语的层次性、表述性变异等可参看萧国政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载语文论集(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北京)或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第2433页。关于指称和陈述,可参看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和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载方言1983年第1期)。 表述性是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它是词语在结构中的动态性质和言语功能。结构中,一个词语表述性的类别,决定其可有的修饰语的类型:用于指称决定了它能带定语,用于陈述决 定了它能带状语。这种特征可图示为: (定语)指称性 状语 描述性应该说,形态发达的语言和不发达的语言,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都是表述性决定词性。不同的是,比较注重形态的语言,词类和表述性一一对应,不同词类的词有不同的词形标志。如果要改变一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述性,就得先改变其词类所属完成词语形式上的变化。如英语的动词和形容词要用来指称(即表达事物或概念),往往是,动词要先变成分词或动名词形式,形容词要变成前加冠词的形式等。(这种形式的变化一般被称为“名物化”(nominalization)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其所谓名物化,是进入结构中的词语为实现其变异性的表述性而作的词性方面的形式变化。而汉语是更为注重关系的语言,就像汉民族是注重关系的民族一样,其灵活的组合方式与固定的词类特点,是用“关系”语法特点的层次性,来暗地控制的。如果从词语的表述性变异用法来看,除了所占据的句法位置外,汉语是用可能有的修饰语的类型和层次隐性范畴来区别的。可英语一类语言,是用实(际)有的显性形式改变词语的形式,从而改变词性,尔后才实现其表述性变异的。从表述性和词性的对应角度来看,似可以说,在组形上,英语等是显性形式控制的语言,汉语是隐性关系控制的语言。 1.2 再看成句。在汉语里,词和词组合,是构成短语,但是短语还不是句子。句子的构成,有它自身的自足法则。句子自足,业师邢福义教授有更为形象和更为深刻的称说:句子成活。参看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30。这些法则常常是隐性的,但是如果不遵守,造成的句子就不为汉语母语者所接受。这里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把”字句为例。 一般认为,“把”字句有两条成句的规则(或曰句子自足规则):(1)谓语动词不能是一个光杆形式,(2)宾语名词是有定的(话前听说双方已知的,或是上文/句提到的)关于“把”字句自足的两个条件可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185187。句子自足,业师邢福义教授有更为形象和深刻的称说:句子成活。参看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30。比较下面的句子: A B C 你把门关。(×) 你把门关上。(Ö) 你把一个门关上。(?) 你把手伸。(×) 你把手伸伸。(Ö) 你把一只手伸伸。(×)很显然,A不成立是不符合规则(1),C不成立是不符合规则(2)。但是,即使不管这两条规则所显示的语法内容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而它们都是不同于1.1组词语法的另一类语法范畴。 观察语言事实,我们还会看到,有些成活的“把”字句,也不受上述语法规则(2)的制约。例如: 把(一)个小偷给跑了。 把(一)个师傅给死了。 一不小心,把个钱包给丢了。 他真狠心,把个孩子打成这样。这几句中“把”的宾语都不是有定的。如果从上面所给的规则看,它们可看作是一种例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汉语有另外的隐性语法范畴(或更高层次的隐性范畴)在制约,即:汉语的句子有意向句与意外句的对立,意外句的“把”字句其宾语可以是非有定的,意向句的宾语一定是有定的(意向句包括意愿句(祈使句、打算句)以及施事能控制的自主行为句)。试比较: 你把只左手给伸伸。(×) 我把张桌子给擦了。(×) 他把件衣服给买了。(×) 我让你请警察,你怎么把个小偷给请来了!(Ö)前三句不成立,就是因为它们是意愿句和自主行为句。第四句成立,就是因为它对说话人来说是非意向句(意外句)。 事实上,上述规则(1)所管辖的语言事实也是很有限的。可比较下面的句子: A B C 他把门关。(×) 他把门关上。(×) 他把门关上了。(Ö) 我把门关。(×) 我把门关上。(?) 我把门关上了。(Ö) 你把门关。(×) 你把门关上。(Ö) 你把门关上了。(?) 比较ABC,不难看出,只有主语是第二人称的祈使句,谓语动词不是光干形式,句子才成立。而陈述句和第三人称祈使句的“把”字句成活,有更多的条件要求,或者说有其他的隐性语法范畴的在制约。汉语句子自足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语法问题,“把”字自足的有关因素,可参看萧国政汉语“把”字句自足的内在机制,见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5103。 “把”字句只是汉语句子的一种,而汉语还有另外好多类型的句子,究竟是些什么语法范畴控制着句子,使它们能够成立,是需要我们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研究的。 二 释义中的隐性语法范畴2 .0 在进入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就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见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80。朱先生的这个论断,可以说,在语言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无论是第二语言教学还是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最终都会面临而且也需要解决语形和语义的对应关系问题。可是,从出版的成果看,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朱先生和他周围的大多数学者,八十年代以后未把主要精力放到这个方向的探索上。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可看作这方面探索的一个继续。可以说,揭示语形与语义之间对应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么揭示,却是一个比较尖端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思路,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比较可取的思路之一就是“释义语法”和语法中介论。 “语法中介论”认为,句子和它的语义的对应关系,不是索绪尔那种以纸的正反相喻的符号形义关系,也不是词语的形式与其语义之间的那种不可论证的约定联系。对于句子来说,其意思是由构成句子的词语、结构模式和其他语法范畴共同承担的。从负载意义的角度来看,结构模式和其他语法范畴都是隐性语法范畴,都是语形(词语及其排列形式等)和语义联系的语法中介。因此,在释义语法中,一个句子的意义可描述为词语义与隐性语法中介负载义之和,即:句义构句词语义隐性语法中介义。隐性语法中介,是表现在许多个方面和侧面的,下面从几个不同角度略加说明。 2 . 1 歧义结构和语法中介。 一般认为,歧义结构是由于几个不同的结构共用同一个语言形式形成的。例如: 洗干净。 a . 洗而使某物干净 (述补结构) b . 洗比其他方式更能使某物干净 (主谓结构) 学习文件。 a . 学习某个文件 (述宾结构) b .学习的文件 (偏正结构) 染红了。 a .因为染而变红了 (结构层次:染红/了) b .染得过于红了(结构层次:染/红了) 鸡不吃了。 a .鸡不吃(食)了(语义结构:“鸡”是施事) b .(人)不吃鸡了(语义结构:“鸡”是受事)上面的举例及其解释,从一个方面看,是揭示形成歧义原因的一种认识和思路,从另一个方面看,可以说,这种思路和方式,为我们分解歧义,认识、分析语言的构造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关于句法结构的性质可参看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16;关于歧义和歧义的分化,可参看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4),黄国营: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语言研究1985(1)。但是,从语法中介论的角度看,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上面例句的分析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揭示语形和语义联系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向导和理论依据。可以认为,“洗干净”“学习文件”,作为一个句子,词语构成相同,却都有ab两个意思,其不同的意思就是通过不同的结构模式(不同结构关系)表达的。“染红了”有两个意思,是由不同的层次模式表达的,等等。或者说,这几个句子能表达几个意思,是通过构成句子的词语和不同的关系结构模式、层次结构模式、语义结构模式与其语形发生联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通常讲的构成歧义结构的种种因素,就是句子形式和意义发生联系的种种语法中介。因为句子在不同的意义上能使用,就是依靠了这些语法中介。没有这些中介,不仅一个语形不能表达几种语义,而且语言的使用者也无法建立句子语形和语义之间的联系。因此,不论人的语言理解还是机器的语言理解,对(联系语形和语义的)语法中介的认识和发掘,都是比较基本的研究途径和努力方向,并且这个方向和途径不是人为的理论假设,而是语言自身向我们透露的消息和机关。充当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中介,应当说是许多语法范畴最本质的语言功能。但是不同类型的中介,其切入的语言层面是不同的,为了表述的方便,可把上面的这些中介称为“歧义中介”。不过,这些歧义中介虽然是比较隐性的范畴,但还不是最为隐性的范畴。下面再看两例:1、形容词“点儿”的附加义取值;2、隐蔽性施事定语。 2 .2 形容词“点儿” 的附加义取值。形容词“点儿”,记作A点,“点儿”有时候可说成“一点儿”。先看例子: 明天早点儿来明天尽量早点儿来 明天晚点儿来明天稍微晚点儿来 跑快点儿尽量跑快点儿 跑慢点儿稍微跑慢点儿这里的“尽量/稍微”是A点进入句子后的动态附加义,在形式上它是隐含的,但是说汉语的人在理解中都会自然填补。语言描写时可通过加词语来显示(如上面例句中等号后的句子之所示)。 但是,是什么决定A点的附加义是取值“尽量”还是取值“稍微”?研究发现,决定A点附加义取值的要素有三个:1、积极,2、未然,3、意愿。即只有A点在表积极、未然和意愿的句子中(记作:积极、未然、意愿),A点的附加义取值“尽量”,否则取值“稍微”。 先看“积极”。积极在这里是比较难做到的意思。比较下面句子中两个A点的附加义就可看出这一点。(1)生意不怎么好做。卖贵点吧,很难卖;卖便宜点吧,又不赚钱。把(1)添加为下面的句子: (1a)生意不怎么好做,尽量卖贵点吧,很难卖;稍微卖便宜点吧,又不赚钱。 (1b)生意不怎么好做,稍微卖贵点吧,很难卖;尽量卖便宜点吧,又不赚钱。比较不难看出,(1a)符合(1)原意,(1b)不符合(1)。很显然,这就是因为卖贵比较难,是积极的,附加义只能是取值“尽量”。卖便宜比较容易,是非积极的,附件义是取值“稍微”。 次看“未然”。未然包括没有时的概念的泛论,如例(1)。又如: (2)前天卖便宜了没赚到钱,昨天卖贵一点,又卖不出去。不管么样,明天卖贵点 前一个“卖贵一点”的前面只可加“稍微”,不能加“尽量”。而第二个“卖贵一点”前面可加添加“尽量”。 再看“意愿”。意愿包括祈使、打算和追求。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3)这个贵点,那个便宜点。(这是比较,两个A点前都只能加“稍微”) (4)官人总是变着法把官做大一点,商人总是变着法把钱赚得多一点,文人 总是变着法把文章写得好一点。(张继化作一片云,中篇小说选刊 1996年第3期第55页)例(4)的3个小句都是表意愿,三个A点前都可加“尽量”。从上可以看到,积极、未然、意愿,是A点附加义取值的隐性语法范畴。“形容词点”的语义取值,可进一步参看萧国政:状位形容词“点”的入句条件与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1),和萧国政: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世界汉语教学1999(4)。 2 .3 隐蔽性施事定语,是汉语定语的语义次类,即这种成分结构上是定语,意义上是句中一个动词的施事。隐蔽性施事定语,可进一步参看萧国政: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1986(4)。例如: 他的球打得好(他打球打得好) 他的大学是在北京上的,不是在天津(他上大学是在北京上的,)从括号中“”的变换式可清楚看到,两例中的定语“他”都是句中动词的施事。 隐蔽性施事定语(A1)是与它同类的范畴(A2、A3、),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的。并且这些对立的范畴,共同形成一个上一级的范畴汉语定语的语法语义类(A)。A1、A2,或者加上A3,还能在一个结构中被包容,形成定语不同语义范畴构成的歧义。例如: 他的像照得好。 a .他给人照像照得好(他:隐蔽性施事定语,A1) b .他的像片照得好(他:隐蔽性受事定语,A2) 他的针打得不疼。a .他打针打得不疼(他:隐蔽性施事定语,A1) b . 给他打的针打得不疼(他:隐蔽性与事定语,A2) c . 用他的针打得不疼(他:领属定语,A3) 由此可见,结构成分的语义次类,也是语形与语义对应关系的一种语法中介。 2.4 总的来说,构成语法释义中介的隐性范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使用汉语的人来说,这些语法范畴,潜藏在他们的语言意识中,说话时会下意识地自然启动,即在表达时,通过这些中介把意思编入句子,在理解语言时,又通过这些中介把意思从句子中诠释出来。并且这些中介在语言习得中几乎是不教自会的(很可能人的大脑有一种语言过滤和分辨装置),可是对于电脑来说,这些语形与语义联系的中介能够给我们以意义诠释的语法范畴,是必须揭示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上面的有些隐性范畴,象歧义中介是很多语言里都有的,就是“A点”一类的附加义,其他语言里也有,新加坡学者徐杰、周烈婷、韩国学者辛承姬等跟笔者讨论时,就说到英语和韩国语里也有类似的附加义问题。这种情况是否表明,隐性释义范畴的揭示,不仅对于汉语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而且对于其他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和人机对话的研究,应该说也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不然,别说电脑,就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不能迅速地掌握和理解汉语,更谈不上准确、充分地使用汉语了。 三 传息中的隐性语法范畴 3 .0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是语言不是像词典一样,仅仅是形式和意义对应的巨型符号库。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套信息传递的装置。因为人们讲话不是在交换词义和概念,而是在传递各种信息。语言的这种性质,不仅影响句子语形语义的对应,而且影响着句子结构的类型和性质。下面以三个句子为例,从三个方面来看传息层面的汉语隐性语法范畴。 3 .1 “他的奶奶演得好。”从句子传递的信息(语息)看,“她的奶奶演得好”是领属定语和施事定语共形的歧息句。当“她”是施事定语时,句子是谈“她”的演技好,话题是“她演奶奶”; 当“她”是领属定语时,句子是谈角色,话题是“她演的奶奶”。试比较: (1)她的奶奶演得好,就让她演奶奶吧。 (谈演技) (2)她的奶奶演得好,比话剧中的奶奶更感人。(谈塑造的角色)从语形和语息的对应关系看,同一个“N1的N2”结构,并且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但却分别表达着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第一种,“N1 V N2”是话题(例(1);第二种,“N1V的N2”是话题(例(2)。 “N1的N2”还可单独成句,单独成句时,仅就N1为施事定语的情况而言,“N1的N2”就容纳两种信息结构: N1焦点(新信息);或者N2焦点。例如: (3)今天,你的执行主席,他的会议秘书。当句子在回答“谁的执行主席”时 ,N1是焦点;但是当它是回答“你的什么”时,N2就是焦点了。不同焦点对应着不同的话题。由此可见,含施事定语的“N1的N2”,有着和本结构对应的两个传息隐性范畴:话题模式类型(“谁的N2”话题和“N1的什么”话题);取息方式(N1焦点和N2焦点)。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汉语有含隐蔽性施事定语的歧义结构存在,而讲汉语的人又不会误解,就是因为:虽然一个语形结构对应几个语义范畴,但是一个语义范畴是对应不同的传息范畴的。并且人们讲话,主要是在传息平面操作,虽然语言学家对传息范畴揭示的最少,可是人们讲话对传息范畴的使用却最多,并且传息范畴不用特别提示就能分辨和理解,不用像背外语单词那样去记忆就会运用。 不过,语言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者是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如果要提高其工作的有效率,揭示传息语法方面的隐性范畴,可能是十分必要的。再看两个例子。3 .2 “会后(,)主席赖教授要送给我们到会者(,)每人两件礼物。”这是语言举例,同时跟大会主席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并不是真的送礼物。 任何一个操汉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起码传递了三个信息:A、会后主席(要)送礼物,B、送给我们到会者,C、每人两件。但是从这里我们又起码可以发现三个问题: 这三个信息全是新信息。如果传递一个新信息的句子是单息句(或单焦点)的话,那么“会后主席赖教授送给我们到会者每人两件礼物” 就是一个多息句,或多焦点的复杂句。要能比较好地理解汉语的复杂句,就要善于对复杂句进行语言信息的分解。 这个多息句的三个焦点,A、B、C代表了先后连续的三个小句(流水句):会后主席(要)送礼物,送给我们到会者,每人两件。三个小句(A是事件,B是事件对象,C是事件方式)的顺序不能换位,换句话说,一个多息句是几个有序的单息句的复合。 本类多息复合句对单息句的“复合”,在组形上采取下列模式把B、C依次装进A的框架中,相同词语按一定的规则删除: A、会后主席赖教授要送 礼物 B、 送给我们到会者 C、 每人两件上述三个问题,分别是句子传息中的信息数量、信息类型和信息形式,它们都是传息语法不同的层次中的语法范畴,我们只有掌握这些范畴,才能理解和使用这样的句子,才能把简单句加合浓缩成复杂句,或者把复杂句分解为简单句。 包含多个信息的句子尽管这里只举了一例,但它代表了传息范畴一个方面的展示,并且其讨论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来展开的。之所以如此表达和展开,这是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个语法研究者,一般都是在从个别中发现一般,拿一般来检验个别,再返回一般。或者说,语法的规律和规则研究,是从例(token)到类(type),从类到例,再返回类。例是无穷的,类是有限的,任何研究都只能用有限控制无限。如果套用一句文学家的话来说,那就是,任何规则和规律的揭示者,他们吸取的是事实和现象的水和草,挤出的是规则和规律的血和奶。更多的类型和信息的入句方式等,可进一步参看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第114127页。 3 .3“只有锻炼,身体才好。” 这是一个复句。对于复句,有些语法研究者不怎么重视,或者把它简单和逻辑等同,或者止于类别的划分,或者按单句的理解方式来理解复句。汉语的复句,有很多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可参看邢福义汉语语法学第三章。这里,我们是从另一方面语句传息类型的角度来观察复句的。 汉语学界一般认为,“只有锻炼,身体才好”是表唯一条件的复句。很显然,“条件” 是从逻辑上讲的,“唯一”是从语言上讲的,是对“只有”的一种解释。现在我们要问,“唯一条件”在逻辑上是个什么条件?它向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从结论和条件关系的角度看,形式逻辑一般只讲三类条件:必要条件、充足条件和充(足且必)要(的)条件。而“唯一条件”是非此莫属的没有其他选择的条件,因此它有可能是一种充足而必要的条件。但究竟是不是这种条件呢?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充足条件,如果是,那么“只有才”是可以换成“只要就”的句式而句子意思不变。可是“只要锻炼,身体就好”显然不是“只有锻炼,身体才好”的意思,并且在道理上也讲不通,因为不吃饭、不睡觉,光锻炼,身体能好吗?由此可见,“只有锻炼”不是身体好的充足条件。不是充足条件肯定不可能是充要条件,那剩下的只能是必要条件了。事实上,“只有锻炼,身体才好”等于说是“在某种前提下,要身体好,只有锻炼”。这就是说,“只有锻炼”是“身体才好”的含有一定前提的必要条件。“在一定前提下”,事实上是排除了其他各种必要条件的又一种说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才”复句,是隐含已有条件,突出现有条件的复句句式。在这里,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阐述这种句式的真正涵义,而是要看到复句有些是有预设信息的,这种有预设信息的复句,它们形成了复句传息方面的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语法次范畴或曰复句的预设性次类,对于这种含预设信息次类复句的真正认识和全面理解,是需要我们对复句不同信息预设类型进行全面的揭示的。1997年8月在新加坡举行的普通话国际大专辩论比赛决赛,马来西亚大学队战胜中国首都师范大学队。首师队的失败在某种大意义上讲,是与复句的隐性语法范畴的理解和运用有关的。因为辩题“真理能否越辩越明”就是一个有预设命题的复句,其预设命题是“真理是明确的或明晰的”,句子的意思是通过“辩”能否使之更明。进一步的了解参看萧国政:大专辩论可促进华语学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9月16日交流版)。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汉语复句、对语言本质和汉语特点的认识。汉语的复句很复杂,邢福义先生从语形、语义、语值三个角度,作了相当深入的语法研究,也曾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四 结语总的来说,揭示汉语的语形组构、语义解释和信息传递的隐性语法范畴,对于语言理解、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研究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目前,我们的语法研究大多还处在语形组构层面及显性语法的研究,有待于向语义解释和信息传递层面和隐性语法范畴的方面拓展和延伸,使我们的语法研究,尽可能地满足语言的使用和(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的)教学的需要,不断地从学科的殿堂推向应用的前沿。近几年来,电脑、计算语言学和信息产业发展很快,但是离电脑产生的真正历史使命的实现,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众所周知,任何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从根本上讲都是对人的解放。蒸汽机的诞生,其划时代贡献,是它带来的工业革命,第一次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电脑的诞生,所带来的信息革命,最终是要完成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划时代的历程,把人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电脑这个使命的实现,人类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跨越,十分重要的一面是有赖于人机对话的实现,有待于完成“语言从人的际交际工具到人机共同的交际工具,从人的思维工具到人机共同的思维工具”这个历史进程。并且,没有语言的这种实现,就没有彻底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带来。而组形、释义和传息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它是语言研究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努力和脚步。因为我们都知道,机器要理解语言,就必须懂得语言的语形与语义的对应关系,掌握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载息、取息规则等等。因此,在这个意义讲,语法隐性范畴的揭示,是科学未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不过,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计算语言学和新的一代计算机虽然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它还只是处在通向智能时代的较为低级的阶段,它对语言研究的要求和呼唤,一方面会促进语言研究不断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是止于其要求,就可能会影响语言研究的长远发展。因而语言研究一方面要满足和适应电脑和计算语言学的阶段性需要,同时又要作一些前瞻性的推进研究,以适应它的未来发展。因此,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内容及其显示的方向,其中有些部分可以也应该是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