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初探.doc
编者按 针对有些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因平时忙于具体工作,而忽视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或想提笔总结归纳而不知道怎么提炼、如何规范撰写的问题。人民长江编辑部特刊选原华中理工大学学报主编钱文霖教授的文章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初探,以及近期人民长江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典型论文与大家交流。希望此举能对有心致力于科技论文写作的读者有所帮助。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初探 钱文霖 本文作者:钱文霖。原载华中工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2期,其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发表于写作1981年第3期。1987年获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论文一等奖。1 引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少学者认为科技论文的总数每710年增加一倍,尽管按指数形式的增长终将进入饱和状态,但目前还不能断言这个时刻已经到来;尤其是在我国,科技论文的增长更是方兴未艾。相对与科技论文的大量涌现,关于科技论文本身的研究就显得大为落后了,至今对其特点与写作技巧还很难见到专门的探讨。有人认为,只要有了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自然有了科技论文,其写作是无师自通、不屑一谈的。显然,这种观点不可能正确。谁都承认,教师不掌握教学法,知识再丰富也讲不好课;那末同样的道理,作者不懂得写作要领,虽有创见也必然写不好科技论文。从笔者在华中工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华工学报)编辑部工作的实践来看,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不得不做较大的修改。这里不仅有文法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内容和写作技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我们理工科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本身语文素质的原因,但对于科技论文这种文体缺乏研究和宣传则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基于此,有必要探讨这个新的边缘课题科技论文的写作,以期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编辑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兴趣。正如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许多种,而小说又可分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等许多类一样,科技作品当然也不是简单划一的。科技论文不过为其中的一种,而科技论文又可细分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评述或预测性的论文等许多类。本文所讨论的只限于一般发表在学术性科技刊物(如学报)上的科技论文;但可以说,这是在科技文献中所占比重最大,对于总结科技成果、交流科技信息作用又最大的一类,因而这种讨论也许是最需要的。2 主要特点科技论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试从创造性、科学性、理论性、简洁性四方面概括并说明如下。2.1 内容别树一帜,富有创造性有无新内容,能否为增加人类的科学知识做出一份贡献,是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这份贡献可以有大、小之分;但如果只是重复前人已有的知识,那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了。在这一点上,科技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和综述性的科学报告,后者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只要结构合理、阐述清晰、使人易于接受就行,提不提出新的内容不起决定作用。而科技论文的任务则在于交流学术新成就,或报导新发现、新发明,或发表新设想、新理论,或提出新定理、新模型,或探索新方法、新条件,总之,每篇科技论文在内容(而不是写法)上都必须突出新创见。科技论文要突出新创见,就要防止“求全”的倾向。有的作者一写文章就要自成体系,生怕不完整,总想把有关的问题都交代清楚。但这样一来,别人的东西盖住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反而喧宾夺主了。因此,科技论文要善于引用参考文献。已有的知识根本不必大段复述,只需指出参考文献,稍加说明,就可以引入正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古人说:“为文必师古,读之使人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把这话用于写科技论文,要改造成:“为文必师古,读之使人知其所师而又胜于所师,善师古者也。”需要说明,这里提出的新创见,是相对于人类已有的知识而言的,即面向全世界说话的。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往往会带来研究成果与其学术论文价值上的差异。例如,某项科研填补了我国的一个空白,这无疑是重大成果;但如果这个项目国外早已研究成功,并见诸许多文献,你再写出论文来全面介绍,势必大量重复人家已经说过的话,意义就不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虽有重大科研成果(相对于我国的科技水平而言),也不必大做文章,而只需补充(相对于已有的科技文献而言)实现这一成果的新条件、新特点。当然,这并不排斥在可不方面还可以或应该广为宣传。华工学报有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花费很大劳动,独立地解决了某个问题,可惜该问题在国外文献上已经解决了,来稿自然不被采用。因此,为了确保科技论文的创造性,每一位作者都应该掌握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关的科技情报。相应的,我国的图书情报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2.2 论述严谨准确,符合科技性科技论文应本着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阐明新的科学问题。它符合科学性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这里且不说有年轻人写的永动机设计之类的“论文“,因为那本身就是不懂科学、违反科学的东西;说的是不少确有科学创见的论文,文中也时有不科学的成分,严重的甚至自己否定了自己。先举一实例吧,有篇改进一种计算方法的论文,提出的新法是正确的、可取的;但文末有一节关于计算精度的讨论却站不住脚。其起因是,某教授按原来的方法手算一个具体问题时选取参数为万分之二可达到精度要求,而作者用新法编程在计算机上选各种参数计算了同一问题,结果表明参数为万分之五就达到了那位教授计算的精度。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运用新法计算只要选取参数为万分之五就可保证精度。这,至少有两处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作者讨论只以某教授计算一个具体问题的指标做出发点,对这一指标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合理又未加考察,因而前提就是不可靠的,不能借以论证;其二,只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对比计算,就推理出关于一个方法计算精度的普遍性结论,当然也是不可信的。如果这一节被发表,人们就可能怀疑整篇论文的科学性了。类似这样逻辑上的毛病决不是个别的。此外,易为作者忽视的问题主要还有以下三个。一是条件不清。科技论文所讨论的自然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但这些规律又总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尤其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只要能满足需要,就允许而且必须做出若干近似的假设,已达到简化的目的。但有的作者或由于熟悉自己的东西而忘了要把条件向人交代清楚,或由于强调自己的东西而不适当地超出了应有的条件限制,以至适得其反。关于这一点,有必要重温列宁的名言“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17。二是结论不确。结论夸大了自己的成果,与条件不清的情形类似。那么,有意缩小自己的成果,是否会更正确呢?不仅不会,反而也要导致错误。有这样一项科研,大量实验表明其中一个指标提高了68%80%,相当惊人。是否实验有误呢?找不出这样的毛病。而为“稳妥”起见,论文在结论中只写提高了60%。但这样一来,结论与实验数据不一,失去了依据;而且,既然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数据可任意缩小,又怎能令人信服整个科研成果呢?显然,这既不科学也不稳妥。三是不拘“小节”。一篇论文中前后概念不以、符号不一、图文不一、表格中的有效数字不一等等,是一些作者常常不予重视的“小节”。但在这一点上,科技论文与文艺作品不同。红楼梦中的人物、礼仪、方位等等的小漏洞可以百出,仍不失为一部世界名著;而科技论文中如果搞反了一个方位,就会南辕北辙,是人无所依从。为了一篇科技论文处处符合科学性,其写作需要有一丝不苟以至吹毛求疵的精神。2.3 认识深化一步,具有理论性有些从事工程实际工作的同志问:学报是否只发理论文章?如果这是指相对于应用科学而言的纯理论研究文章,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但如果是指相对于产品说明书、一般的科研总结和实验报告而言的具体理论性的文章,那回答又应当是肯定的。因为,这正是科技论文与后面几种文献的一个明显区别。产品说明书只需要对一个具体产品的功能、指标、用法等加以说明,供人民购买及使用本产品之用;科研总结或实验报告也以说明本科研、实验为主。作为一项权威性的产品(或科研、实验)所借鉴,但这并非上述文献的主要目的,因而它们在写法上也不会去侧重于那些指导性的内容。而作为科技论文,尽管常常取材于一项新产品(或科研、实验),但认识上必须深化一步,具有理论性。写科研论文,可以不具体说明产品的全部指标、科研或实验的每一过程等许多细节,尽力跳出具体项目,但务必提炼出指导类似科学活动的经验教训(在这里,具体项目转变成了说明共同规律的一个实例)。由于“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因而,科技论文能更普遍、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活动的发展。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有了科研成果自然就有了科技论文看法是不对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实质上是对科研进行理论总结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写好科技论文,也“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尽管这个提炼过程可以而且应该与科研过程相统一,但在实际上,确有一些同志在科研过程中不大注意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对于他们来说,认真写好科技论文就更为必要。2.4 行文惜墨如金,显出简洁性文心雕龙上说的“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这句话对科技论文是适用的。科技论文的篇幅宜短,之所以是其特点应引起重视,一者,科技论文数量猛增,稿件积压颇多;二者,以目前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化学文献为例,一位通晓几十门外语的化学家每天阅读八小时,也要48年才能看完,足见珍惜读者时间的必要;三者,也节省了纸张印刷费用。在这一点上,科技论文又与专著不同。如有必要,专著不妨写成大部头;但如果一篇科技论文写了若干万字,就很难找到一家愿意发表它的刊物(国外某些由作者交出版费的刊物可能例外)。国内的科技刊物一般要求每篇论文控制在八千字(含图、表)以内,实际执行的情况还并没有达到这个指标。笔者就近两年的华工学报和手头有1980年完整资料的一些性质相近的科技刊物(均为16开本),统计了每篇论文的平均篇幅(表1)。在所统计的范围内,表1 部分刊物上科技论文的平均篇幅中国科学华工学报8份重点高校的学报1980年1979年1980年1980年平均篇幅/面8.611.28.811.3(9.615.6) 注:为了便于比较,表中未含英文提要的篇幅;凡文末连排英文提要的学报,都减了0.4面中国科学的论文篇幅最短,值得效仿。华工学报1980年在修改稿件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使每篇论文的篇幅比1979年平均减少了2.4面,这意味着1980年比1979年多发22篇论文而没有增加刊物的总页码,或者说1980年发103篇论文的费用比1979年节省了一万余元。怎样才能在不妨碍发表作者原创性的成果的前提下,把科技论文写的短些呢?这里既有语言问题,也有剪裁问题。关于语言,科技论文毫无疑义应使用书面语体。写论文不同于讲课、作报告,那些“上面我们讲了什么、什么,下面我们再讲什么、什么”之类的过度话一般可以不要,即使是要点也不必反复强调,因为读者如果一遍看不懂,还可以返回头再看,这和听讲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书面语体又有严谨、简练、客观等特点,值得专门研究。可惜的是,科技英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不仅在英、美等国得到了确认,我国也有一些大学开办了专业、发行了杂志;然而,科技汉语在我国却尚未引起重视。关于剪裁,前面特点中谈到的突出创见、少复述已有的知识和突出理性知识、少交代具体过程都可以作为一些原则。需要补充的是对象问题。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读者是同行或懂行的人,因此,不必像给学生写讲义那样交代每一步推导过程,也不必像给外行做科普报告那样去解释本专业通用的术语、定理。打消了怕读者不懂基础知识的顾虑,就可以放手剪裁了。3 若干写作技巧关于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例如,可按论文通常的组成部分(从提要、引言起,直至结语、参考文献止)逐一讨论,也可选典型的(好的或差的)科技论文加以具体分析,等等。本文限于篇幅,只打算从写作的指导思想上提出几个问题,结合实例作初步的探讨。3.1 形成优势作者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往往可能得到许多收获,即除了学术创见之外,还会有一些与之联系或紧或松、甚至并无内在联系的其他心得、体会,因而需要选取和组织论文内容。有些作者想把自己的全部见解写进一篇论文里,以至主次不分、横生枝节,反而使自己的创见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作者应自觉地抓住创见,组织论点、论据,形成优势;同时要勇于“割爱”,不需要写或不值得写的坚决不写,暂不成熟的留待进一步研究后再写,确有必要也可分成两篇论文来写(当然,单纯为了追求论文的数量,故意把一篇文章拆成几篇写,那另当别论)。这样,每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就能拧成一股绳,条理分明,有力地解决一个或几个学术问题。研究生陈小康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他在硕士论文遍历矩阵与遍历指数中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汇报,得到有关学者较高的评价。当把他的硕士论文编成华工学报上的文章时,就遇到了上面的问题。分析他的学术创见,一是彻底解决了遍历随机矩阵族的遍历指数上的确界,并提出了一个遍历指数的判据;二是发现了遍历指数缺数的存在及其某些分布规律。前一成果是他与杨明辉同学一起最先得到的,发表在华工学报1980年第1期上;在他们之后又有几位作者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同样结果。因此,学报需要报道的新创见显然不再是证明遍历指数的上确界,而是讨论缺数问题。陈小康在硕士论文中又提出了求证的一种新方法和一个他们已提出的基本等价的新判据,这些当然能反映他学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在学报上发表却价值不大。而由于硕士论文中包含了这一部分内容,反而使关于遍历指数缺数的论述支离破碎了。经与陈小康认真讨论后,他的论文改写为Markov链遍历指数的短缺,围绕缺数问题形成了优势,论文就写的比较集中、有说服力。除了内容的选取外,在结构上也要保持优势。前言、后语不宜庞杂,尤其是在前言中详细介绍有关问题的发展史和现状一般并无必要。元人乔梦符说过:“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即,开头要像凤凰脑袋,小巧、动人、一看就爱;中断要像猪肚子,厚实、油水多、囤得住货;而结尾则像豹子的尾巴,短而有力。这是可供科技论文借鉴的。3.2 扬长避短这是组织科技论文内容的另一个侧面。即作者除了扣住中心(自己的学术创见)分析和取舍本身所占有的素材外,还要从前人已有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做出取舍。因为,一篇科技论文所提出的新创见,其优越性总是有条件的,而在另外的条件下长处则可能成为短处。所以,作者需要在思想上明确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做到扬长避短。陈耀奎与郑友明同志合写的论文简化开关函数的一种新的列表方法,原理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不过,评价这种新方法的优越性,显然不在于它是否正确,而在于它是否比传统的卡诺图法或其他简化方法更简便、效率更高。事实上,简化逻辑变量较少的开关函数,尽管作者感到新法也是简便的(因为他们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但同行一般还是愿用传统的卡诺图法;而当变量达到八个以上时,新法就显出不容置疑的优越性。作者在原稿中为了与权威文献相比较,取的实例多为八个以下的变量,给人的印象是虽然正确却不见得有优越性。定稿时,作者注意了这个问题,除为了说明原理的方便用的例子变量较少外,其他改用多变量的例子,发挥了新法的长处。从这里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要敢于扬长避短。既不迷信自己的成果十全十美,又不迷信权威的文献。一篇科技论文之所以成立,就因为它提出了文献(当然包括权威文献)上没有的新创见。所以,它的正确与否只在于是否言之有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不在于有无权威文献做印证。有了这一信念,就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了。3.3 高屋建瓴作者取得一项学术成果,往往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研究过程。但在写科技论文时,一般不必依循这个过程,而可以站在自己已经达到的学术高度,通观全局,重新编排论点,有时还只要说清了高一级的成果,就自然地包括了低一级的成果。周祖德同志研究时序计数电路的简化设计,是从同步式电路开始的,其成果在自动高速曲轴磨床的设计与校验中已经得到运用;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非同步时序计数电路简化设计的方法,而就对原有方法的改进来说比同步式的要大得多。作者写论文初稿时,按自己研究的顺序,从同步写到非同步,显得繁杂、混乱。后来,数易其稿,突出总结非同步时序计数电路的简化设计,并且抓住了非同步与同步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同步式的设计成了非同步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特例。这样,前后两种不同的写法,效果大不相同。应该说,这种写作思路,革命导师从事理论研究时早就用过。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曾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8;恩格斯在评介马克思的工作时还作了具体说明:“对经济学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经得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按照历史或者按照逻辑。”按照历史,“这种形式看来有好处,就是比较明确,因为这正是跟随着现实的发展,但是实际上这种形式至多只是比较通俗而已。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而按照逻辑,“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恩所阐明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3.4 辩证思维以上所谈的写作技巧,实际上都含有辩证法的思想,这里为什么还要单独地、突出地提出辩证思维的问题呢?是想强调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思维。薛中川等同志关于“平头蜗尾”船型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的论文在国内外不少会议上报告过,很有影响。仔细研究他们的论文可以发现,它主要报道的是大量实验结果,而理论分析不多,尤其是本来贯穿在研究过程中的哲学思想也没有提出来。这在表面看来,实验得到确凿事实似乎足已证明新船型的优越性了,其实不然。实际上是,不断有人对实验条件、试验次数等等提出疑问和新的要求,甚至有人还否认这是一项发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原稿缺乏辩证思维。例如,实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上升到理论而单凭实验说话,这样的话确实很难说完整。又如,有人说,平头、蜗尾,这不就是张三的衣服加上李四的裤子吗,算什么发明?!这种问题本来不难答复,因为它不符合辩证法。相同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质的差别,这正是量变到质变的“另外的形式”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即令是衣、裤的不同配合吧,在美学上也可能有迥然相异的效果,何况这里讨论的船型还不是简单的组合。对此,作者过去采用回避的方法,甚至不敢提及我国古老的平头船型;但实践证明,绕道走是绕不开的。在编辑这篇文章时,与作者一起做了认真分析,决定反其道而行,大量压缩不必要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加强理论分析,突出宣传这种新船型“是我国古老的平头船型和国外70年代蜗槽尾船型的发展与巧妙结合”。在论文的开头,增加了两段话和一幅图,明确指出新船型与我国民间平头船及意大利蜗尾船的区别。在论文的结语中有总结性地指出:“自从造船科学分成船舶阻力、船舶推进等部分以来,促进了造船科学的发展。但目前,继续孤立地研究船型和船型阻力,已限制了显著改善有限尺度(三因次)船舶剩余阻力;同样,孤立地研究螺旋桨,也难以避免因螺旋桨后面的水流旋转而带走大量能量。”“平头蜗尾新船型是将船体、螺旋桨和机器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加以研究的。”这样,论文一种新船型“平头蜗尾”船型就理直气壮地从哲学思想上阐明了为什么会出现使某些人难以置信的船舶性能的飞跃。需要声明,提倡以辩证思维作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思想,绝不是主张对每篇论文、每个论点都形式主义地去贴上哲学标签,那样做无疑是庸俗而有害的。但是,“自然科学进步得那样快,正处于各个领域都发生那样深刻的革命变革的时期,以致自然科学无论如何离不了哲学结论。” 列宁. 列宁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0对于列宁的这一指示,如今并不是每一个科技论文的作者都给予了足够重视的。我们决不能因为纠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横加干涉,而放松了对科技论文哲学思想的研究。“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因而是不正确地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 恩格斯. 自然辨证法.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 43上述见解很可能是肤浅的、以至错误的,冒昧地写出来,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讨科技论文的写作这个新课题,为繁荣我国科技事业出一臂之力。Editor's note: Judson Jones is a meteorologist, journalist and photographer. He has freelanced with CNN for four years, covering severe weather from tornadoes to typhoons. Follow him on Twitter: jnjonesjr (CNN) - I will always wonder what it was like to huddle around a shortwave radio and through the crackling static from space hear the faint beeps of the world's first satellite - Sputnik. I also missed watching Neil Armstrong step foot on the moon and the first space shuttle take off for the stars. Those events were way before my time.As a kid, I was fascinated with what goes on in the sky, and when NASA pulled the plug on the shuttle program I was heartbroken. Yet the privatized space race has renewed my childhood dreams to reach for the stars.As a meteorologist, I've still seen many important weather and space events, but right now, if you were sitting next to me, you'd hear my foot tapping rapidly under my desk. I'm anxious for the next one: a space capsule hanging from a crane in the New Mexico desert.It's like the set for a George Lucas movie floating to the edge of space.You and I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watch a man take a leap into an unimaginable free fall from the edge of space - live.The (lack of) air up there Watch man jump from 96,000 feet Tuesday, I sat at work glued to the live stream of the Red Bull Stratos Mission. I watched the balloons position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sky to test the winds, knowing that if they would just line up in a vertical straight line "we" would be go for launch.I feel this mission was created for me because I am also a journalist and a photographer, but above all I live for taking a leap of faith - the feeling of pushing the envelope into uncharted territory.The guy who is going to do this, Felix Baumgartner, must have that same feeling, at a level I will never reach. However, it did not stop me from feeling his pain when a gust of swirling wind kicked up and twisted the partially filled balloon that would take him to the upper end of our atmosphere. As soon as the 40-acre balloon, with skin no thicker than a dry cleaning bag, scraped the ground I knew it was over.How claustrophobia almost grounded supersonic skydiverWith each twist, you could see the wrinkles of disappointment o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record holder and "capcom" (capsule communications), Col. Joe Kittinger. He hung his head low in mission control as he told Baumgartner the disappointing news: Mission aborted.The supersonic descent could happen as early as Sunday.The weat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mission. Starting at the ground, conditions have to be very calm - winds less than 2 mph, with no precipitation or humidity and limited cloud cover. The balloon, with capsule attached, will move through the lower level of the atmosphere (the troposphere) where our day-to-day weather lives. It will climb higher than the tip of Mount Everest (5.5 miles/8.85 kilometers), drifting even higher than the cruising altitude of commercial airliners (5.6 miles/9.17 kilometers) and into the stratosphere. As he crosses the boundary layer (called the tropopause), he can expect a lot of turbulence.The balloon will slowly drift to the edge of space at 120,000 feet (22.7 miles/36.53 kilometers). Here, "Fearless Felix" will unclip. He will roll back the door.Then, I would assume, he will slowly step out o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an Olympic diving platform.Below, the Earth becomes the concrete bottom of a swimming pool that he wants to land on, but not too hard. Still, he'll be traveling fast, so despite the distance, it will not be like diving into the deep end of a pool. It will be like he is diving into the shallow end.Skydiver preps for the big jumpWhen he jumps, he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speed of sound - 690 mph (1,110 kph) - in less than 40 seconds. Like hitting the top of the water, he will begin to slow as he approaches the more dense air closer to Earth. But this will not be enough to stop him completely.If he goes too fast or spins out of control, he has a stabilization parachute that can be deployed to slow him down. His team hopes it's not needed. Instead, he plans to deploy his 270-square-foot (25-square-meter) main chute at an altitude of around 5,000 feet (1,524 meters).In order to deploy this chute successfully, he will have to slow to 172 mph (277 kph). He will have a reserve parachute that will open automatically if he loses consciousness at mach speeds.Even if everything goes as planned, it won't. Baumgartner still will free fall at a speed that would cause you and me to pass out, and no parachute is guaranteed to work higher than 25,000 feet (7,620 meters).It might not be the moon, but Kittinger free fell from 102,800 feet in 1960 - at the dawn of an infamous space race that captured the hearts of many. Baumgartner will attempt to break that record, a feat that boggles the mind. This is one of those monumental moment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because there is no way I'd miss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