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高职保险实务人才培养.doc
学校代码:10477 学 号:010812200503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自学考试(保险本科)专业论文论文题目:浅析高职保险实务人才培养 专业名称:保险本科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邮 编: 通讯地址:郑州市文化路英才街2号浅析高职保险实务人才培养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已经渗入到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保险”需求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保险市场不断完善,保险专业各类人才出现紧缺。为不断发展的保险市场培养具有大专文化,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操作技能强且具一定管理能力,了解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能从事保险核保核赔、展业、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基层管理型人才。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保险实务 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目录前言1.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2.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高职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认识模糊 2.2“情境虚拟式”教学模式缺乏真实情境,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困扰教学工作的难点 2.3课程设置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教材总体质量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4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师资缺乏,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2.5保险公司理念上的偏差,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职业教育保险人才培养的浪费 2.6学生毕业后和实习时难以监控管理3.高职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3.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3.2邀请保险界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构建与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3.3实践课程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重要手段开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3.4建立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三方考核”制度 3.5校企共建“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4、 总结5、 参考文献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该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 一、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保险业管理人员7.6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8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保险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保险营销员201万人(2002年118万人);保险监管人员1816人。保险从业人员总计近225.8 万。虽然我国近年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迅速,但总体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据2003 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而中国大陆仅为110人。有人测算,中国保险业每年约需16000 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目前每年从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在2000 人左右,供需比例达到1:8,人才缺口很大,同时保险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保险机构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要真正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人才数量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教育(黎宗剑,2007.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 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可见,我国保险行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了广阔前景。二、高职保险实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高职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认识模糊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2007年在视察保险职业学院时指出,保险人才可划分为监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四大类。我国高职教育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内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甚至是争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即期实用论”和“可持续发展论”。“即期实用论”主张“重实务,强技能”,即强调市场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迎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短期需求,旨在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但人才培养的功利性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品质修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育,学生未来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论”则主张“宽基础,强技能,重素质”,即强调学生知识迁延能力、职业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培育学生职业适应与转化能力。作为高职保险实务专业针对目前保险企业的人才类型和需求现状,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注重综合素质还是注重专业技能、是面向现有岗位还是潜在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如何做到专业理论知识适度?如何实现专业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等人才培养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与职业定位很不完善。 (二) “情境虚拟式”教学模式缺乏真实情境,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困扰教学工作的难点。 要想培养学生成为一流的保险业务员,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概言之,即培养具有高水平思想品德修养、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从几年来的教学情况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一大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成为制约保险专业发展的瓶颈。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分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巩固基础理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建立校内实训室,为学习保险业务流程提供仿真环境。以上两种“情境虚拟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公关沟通能力核保核赔技术能力、查勘理赔工作能力等核心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真实情境。例如,在保单推销模拟中,客户和业务员都由学生扮演,既使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但由于他们无法模拟出各种身份、不同年龄客户的真实反应,使扮演业务员的学生难以把握客户真实的消费心理。因此,很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的模拟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真正的客户是唯一的选择。 (三) 课程设置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教材总体质量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对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 险种如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尚未开设相应课程;已开设的专业课程缺乏严格统一的教学方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保险教材质量不尽如人意。一是门类不够齐全;二是内容雷同,缺乏创新,多偏重于保险基本理论的介绍,保险教学和实际需求有较大脱节。 (四) 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师资缺乏,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我国保险专业教育曾有20年真空期,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专业起步晚,专业规模不大,因此师资储备严重不足,职称普遍偏低;而且现有多数保险实务专业的专职教师多是从经济、金融甚至是法律等专业转型而来,很多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保险,没有保险从业经历,一些高职院校的保险教师是通过自学或短期培训匆忙上岗,以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这些教师疲于备课、上课,根本没时间去保险公司实践。因此,师资水平不高、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的保险专业教师没有在保险公司从业的经历。 (五) 保险公司理念上的偏差,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职业教育保险人才培养的浪费 许多保险公司只是关注当前的市场份额,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从而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关切度并不高,短期行为在所难免,往往急需的是“螺丝钉”式人才。因此保险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保险业找到合适的职位,所学的保险专业知识无法运用到工作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另外,保险公司所需要的人才,需要经过行业的了解和工作的历练,应届毕业生很难满足要求,并且应届毕业生对于某些基础性工作“眼高手低”的态度又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由此产生了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保险公司用人要求之间的错位,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职业教育保险人才培养的浪费。 (六) 学生毕业后和实习时难以监控管理 由于各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管理都是一个模式,即早上八点到公司参加晨会,会后的时间业务员自由支配,保费收人是阶段考核的最主要指标。实习的学生被分配在销售团队后,因为没有人脉基础,完全靠“陌生拜访”来推销保单,难度很大,加上没有绩效考核的压力,在拜访客户的尝试中遇到挫折,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每天晨会后,学生是否外出开展业务,团队主管及实习指导教师难以时时监控。在这种情况下,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高职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从职业岗位面向、人才培养规格两大方面来准确定位,以保证所培养学生适应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于保险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核保、理赔专业技术岗位,讲师、组训、销售主管等一线营销管理岗位,销售、市场拓展岗位和收展、柜面等服务岗位,这些岗位群即是保险高职人才的就业面向,我们应培养适应这些岗位群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关于“高素质高 技能”的保险高职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应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标准来拟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规格。在知识方面,应了解保险原理、财经法规、保险经济原理、精算原理、相关保险产品知识、营销心理、营销技术等可迁移的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建议书设计与制作、保险承保、查勘定损、保险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综合素质方面,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心理调节、逻辑与创新思维等支撑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遵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及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把保险从业人员分为监管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四大类型,其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保险营销人才”;保险从业人员中营销人员占比最大(占总量的89%)且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快(年平均增长16.6万人),但与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每万人中保险营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1/10和台湾的1/6。可见,培养保险营销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保险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主要包括核保核赔、保险会计、查勘定损、保险信息技术人员等。我国保险市场营销人才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大人才需求类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职院校应瞄准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把握机会,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更好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保险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计划、保险承保与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针对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理赔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包括4S店)从事汽车保险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以上知识素能外,还应具备上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如××职业学院要求学生获得学院统一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理财规划师、培训师、营销师、汽车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毕业时能获“四证书”或“五证书”等“多证书”,其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二) 邀请保险界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构建与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邀请保险界专家参与,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与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保险高职教育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和保险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应深入保险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保险高职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流程、环节、操作内容、步骤等,掌握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由行业专家、业务骨干、教育专家等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针对这些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将课程体系分成综合素质课,主要是必需的政治理论课、文化课和体育健康课;基础理论课,主要是保险专业的基础能力课程;基本技能课,主要是保险专业技能课和职业资格考试课;基本技能应用课,主要是单独开设的实践课等四大类课程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实践课程则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重要手段开展。专业建设委员的主要职责是:审议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审议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革方案;审议教学计划;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监控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 (三) 实践课程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重要手段开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实训效果不佳,难以监控,这看似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从深层次思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校企分离,教学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要解决这个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必须在校企之间搭建合作办学的桥梁,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它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指导思想,代表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是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基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半工半读模式既不同于课内实训,也不同于毕业实习。具体到保险专业,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思路操作:在一年级开设保险基础理论课及各门公共课,从大二开始实行半工半读,实践与教学同步进行。不再单独开设专业实训课,其教学内容整合到半工半读任务之中。具体作法是:组织保险专业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要求全部通过并取得资格证书,而后在当地选择一家寿险公司和一家财险公司,为学生办理人司手续。从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天上午学生到保险公司工作,参加晨会、拜访客户、推销产品、熟悉市场,下午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采用这种“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业务实训不间断,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并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 建立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三方考核”制度 保监会于 2007 年颁布了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保险营销员必须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和所在保险公司发放的职业证书才能从事保险营销活动。因此,保险行业从业资格(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理财规划师等)采用社会认证方式“。工学交替” 课程采用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顶岗实习”以保险企业考核为主,学生实践小组考核为辅。通过建立这种“三方考核”制度,一是确保了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个人素质;二是使教师执教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指导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提高。 (五) 校企共建“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升和“双师结构”优化,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按照“企业引进与自行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的思路,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求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到保险企业顶岗或挂职实习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如每位专业教师挂靠一个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保险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能,使教学更好地贴近保险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广泛吸收和鼓励保险企业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才能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联合企业培养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再者,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师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的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执教能力的考核 、“课程设计大赛”、“优质课”评选以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总之,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各类保险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开设有保险实务专业的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建立“工学结 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特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吴定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 2008年第1期2王萍.中外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3Dieterlorenz著.万里驰译.职业教育让德国保险业后劲十足N .中国保险报.2005年5月9日 4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5谈兴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1月6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8黎宗剑.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兼论保险教育的发展方向C. 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9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210彭运钧.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OL.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2007年9月 11王健康.论保险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资源整合C. 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