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毕业设计论文.doc
1、绪 论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自由基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自由基生物医学的发展使得探寻高效低毒的自由基清除剂天然抗氧化剂成为生物化学和医药学的研究重点。二十一世纪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寻求和利用农产品的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抗氧化性的研究至关重要。茶叶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叶芽,我国用其作饮料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和可乐)之首。茶叶有保健和医疗作用,茶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有机物和无机营养元素。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和脂肪类自由基,预防脂质过氧化,即有抑制肿瘤发生,延缓衰老等功能。其中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是茶多酚和茶多糖等,所以搞清楚茶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抗氧化情况,对我们选择饮用茶叶品种和加工开发茶叶都有重要意义。茶叶的种类繁多,本文选择极有代表性的茶叶普洱,对它的抗氧化性物质进行有效提取,又通过多种自由基清除实验和还原能力的测定,研究了普洱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揭示茶叶的保健作用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1.2 研究的现状1.2.1 茶多酚1. 茶多酚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其结构式为: 2.茶多酚的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3.茶多酚的功能1(1)茶多酚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与血浆脂质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LDL)可致AS,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起拮抗作用。LDL的氧化修饰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而发生AS。各项研究表明,TP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茶多酚具有防癌抗癌的功能 茶多酚在防癌和抗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及端粒酶的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对癌肿瘤多药耐药性具有逆转作用,并且可以阻断有丝分裂的信号传导。(3)茶多酚的抑菌抗毒功能 茶多酚能杀灭肉毒杆菌及其孢子,抑制细菌外毒素的活性。对引起腹泻、呼吸道和皮肤感染的各种病原菌有抗菌作用。茶多酚对引起化脓型感染、烧伤、外伤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型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4)茶多酚的解酒及保护肝脏的功能 酒精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代谢的,代谢中可产生一些副产物,如NADHNAD+增高,可影响正常糖代谢途径,产生氧自由基,引起肝细胞损伤,甚至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损伤主要是乙醇引起的自由基损伤,茶多酚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可能具有抑制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5)茶多酚防止皮肤紫外损伤的功能 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因素,而紫外线是皮肤自由基的主要来源,茶多酚可直接吸收紫外线,因而茶多酚可直接阻止紫外线损伤皮肤。有紫外线“过滤器”之称的茶多酚,是受紫外线影响最大的皮肤的有效保护剂。4.茶多酚的应用(1)糕点及乳制品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败,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2)饮料生产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饮料中的VA、VC等多种维生素的降解破坏,从而保证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 (3)水果和蔬菜保鲜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 (4)畜肉制品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是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胞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有消除臭味、腥味,防止氧化变色的作用。 (5)食用油贮藏食用油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腐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5.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2目前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三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浴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2)离子沉淀法: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影响制品安全。(3)柱分离制备法: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近年来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茶多酚是不合宜的。1.2.2 茶多糖1. 茶多糖的组成3 汪东风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对经Sephadex G-200柱纯化的仿乌龙茶级外茶的茶多糖的多糖部分进行了分析,证明其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其单糖组成比为5.52:2.21:6.08:44.20:41.99,分子量为107000。2.茶多糖的理化性质(1)溶解性:茶多糖粗品在85-90热水中的溶解度为76%。其水溶液呈浅褐色透明半稠状。该溶液与硫酸蒽酮、硫酸苯酚反应呈阳性。茶多糖不溶于高浓度的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有机溶剂。(2)热稳定性:茶多糖对热稳定性较差,表现在其水溶液随干燥温度增高,色泽变深,其中部分成分在高温下发生氧化。而且在热的作用下,糖类物质会发生降解,使多糖含量降低。(3)酸碱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茶多糖水溶液颜色加深且随碱性提高而加剧,并有丝状沉淀产生;在酸性条件下,无此现象。但随酸性增强,茶多糖发生降解,含量下降。3.茶多糖的药理作用4(1)降血楠作用在中国及日本民间常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蔡鸿恩1181报道,用粗老茶治糖尿病,临床观察其有效率达70%。李布青等1121报道,用丙酮沉淀获得的茶多糖降血糖作用最佳,小鼠腹腔注射300mg/翰,7h后血糖下降了70%。实验结果表明,茶多搪在降低四氧啼咤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的同时肝糖原大量增加,说明茶多糖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胰岛素类似。(2)降血脂作用王丁刚等报道,高脂血症大鼠口服茶多糖22.5mg/kg x 10d 和45mg/kg x 10d,总胆固醇分别下降12%和17%,甘油三醋降低15%和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下降6%和2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醉均增加26%。(3)抗凝血及抗血拴作用王淑如等报道,茶多糖在体内、体外均可显著延长血凝时间。在混合人血浆中加入不同量的茶多糖,370孵育10min。作复钙时间测定,结果表明0.05mg茶多糖即可延长复钙时间,0.4mg可完全抑制血浆凝固。用Chandlder法形成的血栓,组织学上类似于人体动脉血栓。实验表明,茶多糖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从而起到杭血栓的作用。(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据汪东风等的研究对小鼠皮下注射茶多糖,然后腹腔注射羊红细胞免疫,6d后静脉取血。结果表明,茶多糖浓度在3.0-10.0mg/mL范围内具有以血清凝集素为指标的体液免疫增强作用,其中以浓度3.0mg/mL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差异达P<0.001水平。(5) 对心血管系统的若干药理作用 据王丁刚等报道,茶多糖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下列药理作用: 降血压及减慢心率作用:茶多糖22.5mg/kg体重,十二指肠给药,30min后可使麻醉SD大鼠血压下降9.60kPa(72mmHg),心率减慢15%。 耐缺氧作用:腹腔注射50mg/kg和100mg/kg体重茶多糖,正常小鼠在常压下存活时间分别比对照组延长59%和66%(P<0.01)。 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离体豚鼠心脏插管侧支注入1.0 mg/kg体重茶多糖,5-8min 后其心脏冠脉流量增加37%,差异极为显著(P<0.04)。4.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5茶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参照文献5方法进行。茶叶经水提取过滤,得到的溶液经过离心、浓缩、脱蛋白、透析等步骤后,采用乙醇沉淀得粗多糖。沉淀经洗涤、复溶解于水、透析,最后上凝胶色谱柱,以0.1molL的NaC1为洗脱液进行色谱分离,洗出液通过自动收集仪每6min(洗脱流速1.5mLmln)逐管收集并逐管检测620nn(多糖的蒽酮-硫酸显色)和280nnl(蛋白)处的吸收,根据出峰情况收集主要组分, 浓缩,干燥得茶叶糖蛋白复合物。1.3 问题和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茶叶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传统的泡茶方式不能适应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研究速溶茶和提取咖啡碱为主,八十年代以后,新的产品形态不断涌现,特别是茶中提取的各种功能性成分尤为引人注目。目前,中、低档茶叶消耗量日趋较少,每年挤压上万吨,此外,茶树更新、剪枝及茶果等茶副产品的产量很大,所以利用好茶叶加工的副产品(如茶灰、粗叶)以及次等茶叶,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而从茶叶中提取天然的抗氧活性物质就是有效利用途径之一。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茶为“万病之药”。顾元庆茶谱中有“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就已对茶叶的生理和药理功能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茶叶的化学成分,现见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就有500多种,主要包括茶多酚、生物碱、糖类、酶类、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脂肪、色素、芳香物质、维生素、无机化合物等。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炼的浅绿色或浅黄色的粉末,对各种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和防腐保鲜作用。茶多糖作为茶叶中继茶多酚后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又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也己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已把这两种纯天然的抗氧剂作为化学抗氧剂的最佳替代品,并广泛用作各类食品添加剂。近几年来大量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临抗衰老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亦有降血脂、降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抗辐射、护肝、解酒等功效。1.4论文研究解决的内容1.设计正交实验方案,确定茶多糖和茶多酚提取的最佳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及浸提次数。2.用比色法检测普洱茶中茶多酚的含量;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普洱茶中茶多糖的含量。3.通过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普洱茶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通过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所得普洱茶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2、实 验 2.1 茶多酚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普洱茶:云南市售;2,2-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Sigma公司;福林-酚试剂:Sigma公司;绿茶提取物:WAGO公司;邻二氮菲、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碳酸钠、 硫酸亚铁、30%过氧化氢等:均为国产分析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600型: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423S型:Sart orius BT;冻干机Heto Lyolab 3000:Denmark;家用微波炉MediaMP 17C-KE: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2.1.2 实验方法1. 总多酚含量测定6:取1mL样品液加到10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去离子水1mL、福林-酚试液0.5mL、26.7%碳酸钠溶液1.5mL,然后用水定容至10mL,室温下反应2h,在760nm下测定其吸光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回归方程C= 89.524A - 3.1977。相关系数R2= 0.9991,按式计算。 式中:P 总多酚类物质含量,g/100g;C 从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样品中多酚类物质浓度,g/mL;n 稀释倍数;V 浓缩液的体积,mL;W 投料量,g。2. Behnken试验设计:以水为提取液,选择液固比、提取时间、微波功率3个因子为研究对象,以茶多酚含量作为响应值设计Box2 Behnken试验。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见表1。试验辅助软件为 Design Expert ( versi on 7 . 1 . 3 StatEase I nc . ,Minneapolis,MN. US A)。表1 Box-Behnken设计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3. 验证试验:按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进行大量提取,测定其总多酚含量。4. 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采用亚铁离子催化过氧化氢产生羟自由基(Font on反应)方法。取0.75 mmol/L邻二氮菲溶液1mL,PBS液2mL和蒸馏水1mL,充分混匀后,加0.75mmol/L硫酸亚铁1mL,混匀,加0.01%的过氧化氢1mL,于37保持60min,于536nm处测其吸光度,其值为AP。用30%的乙醇1mL代替1mL过氧化氢,测得吸光度为AB。用试样 1mL代替1mL蒸馏水,测得吸光度为AS。5. 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参照文献6,并作适当修正。准确称取2,2-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标准品10mg,无水乙醇定容至250mL,得浓度为0.04mg/mL溶液。取此溶液3mL,加入不同浓度样品溶液1mL,摇匀,室温放置30min,517nm处测吸光度Ai。同时测1mL溶剂与3mL DPPH· 混合后吸光度Ac,1mL样品液加3mL乙醇混合后吸光度Aj。2.2 茶多糖2.2.1 材料 普洱茶:采自西双版纳勐海茶场所生产的甲级普洱茶,该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2.2.2 提取工艺研究7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茶多糖(TSP)提取工艺条件,其基本工艺流程为:原料10g热水浸提(2-3次)沉淀过滤,合并滤液取滤液浓缩95%乙醇沉淀过滤、回收乙醇灰褐色粗多糖精制、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茶多糖2.2.3 茶多糖的含量测定8取1mg/mL的标准葡萄糖溶液4mL于1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摇匀置4冰箱备用,精密吸取标准溶液0,0.4,0.6,0.8,1.0,1.2,1.4mL置20mL具塞试管中,各加蒸馏水至2.0mL,依次加入6%苯酚溶液1.0mL、浓硫酸5.0mL,静置10min后摇匀,室温放置20min后在490 nm波长下测吸光度,制作标准曲线。准确吸取1.00mL 2.2.3中的备用溶液,按照标准曲线制备的操作方法,测定并计算出茶多糖的含量。2.2.4 抗氧化活性测定研究本研究采用连苯三酚自氧化法进行测定9:连苯三酚45mmol/L pH 8.2的50mmol/L Tris- HCl缓冲液,反应液总体积4.5mL,测定波长325nm,温度25。每30s读数一次,测定4min内每分钟吸光值的变化速率,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控制在0.07OD/min左右。活力单位定义为1mL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的速率达到50%的多糖量作为一个活力单位(U),计算公式如下:单位体积活性(U/mL)=(0.0701-在TPS样品抑制下氧化速度)/0.0701×100%/50%×反应液总体积比活(U/mg)=单位体积的活性(U/mL)/每mL多糖浓度(mg/mL)3、结 果 讨 论3. 1普洱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103.1.1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普洱茶提取物及绿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见图1。由图1可知,普洱茶提取物及绿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效果,且呈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多酚浓度的增加,普洱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比绿茶提取物要明显。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用IC50表示,普洱茶提取物的IC50为31.13g/mL,绿茶提取物的IC50为49.36g/mL,IC50的值越低则说明清除能力就越强。据Husain等曾对黄酮类物质清除·OH自由基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清除·OH自由基活性与分子结构中酚羟基数目有关,普洱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绿茶提取物,可能与其所含的多酚种类有关。这充分说明,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大小与多酚含量及种类相关。 图1 普洱茶提取物及绿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3.1.2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11:普洱茶提取物及绿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见图2。由图2可知,普洱茶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效果,且清除效果与添加的量呈正相关。在低浓度时,绿茶提取物的清除效果更明显,当多酚浓度达到30g/mL时,二者的清除效果趋于平衡,此时二者的清除效果相当。图2 普洱茶提取物及绿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3.2 普洱茶多糖的抗氧化作用123.2.1 提取条件1. 浸提温度的选择 不同浸提温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3。图3 浸提温度对茶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曲线 由图3可知,随浸提温度的提高,茶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在70以上时,茶多糖得率上升很缓慢。所以茶多糖提取温度宜采用70。2. 浸提时间的选择 不同浸提时间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见图4。图4 浸提时间对茶多糖总含量的影响曲线由图4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从40min以上时,茶多糖得率上升很缓慢。由此可见,浸提时间宜采用40 min。3. 浸提次数的选择不同浸提次数对茶多糖总含量的影响见图5。由图5可知,随着的浸提次数增加,茶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到浸提次数4次以上时,茶多糖得率上升缓慢。故在该处理样品量的条件下,宜采用的浸提次数为4次。图5 浸提次数对茶多糖总含量的影响曲线4. 料液比的选择 不同料液比对茶多糖总含量的影响见图 6。 图6 料液比对茶多糖总含量的影响曲线由图6可知,随着料液比的增加,茶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到130(质量分数)以上时,茶多糖得率上升缓慢。故在该处理样品量的条件下,宜使用的料液比130。利用上述提取工艺条件提取,并经除蛋白、脱色初步纯化得到的茶多糖,进一步进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由本实验结果可知,普洱茶多糖的适宜提取条件为:在70浸提温度下,以130 料液比浸提4次,每次40 min。3.2.2 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抗氧化活性测定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连苯三酚的自氧化速度为0.0701A/min;连苯三酚在TPS样品抑制下的自氧化速度为0.0345A/min;连苯三酚在VC抑制下的自氧化速度为0.0341A/min。图7 抗氧化活性结果 经公式计算,TPS样品的单位体积抗氧化活性和比活可见表2。从表2中可得出,TPS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VC的抗氧化活性基本相近,TPS样品的单位体积活性大致是VC的98%左右。TPS具有抗氧化性可能是其能增强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表2 TPS抗氧化活性4、结 论4.1 利用响应面法中 Box2 Behnken设计,以液固比、提取功率、提取时间3因素为量,多酚含量为响应值,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响应函数,最佳提取条件为液固比为501(VW),提取功率为539W,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普洱茶多酚含量为5.32%。对模型进行验证证明响应面法优化普洱茶多酚提取是切实可行的。4.2 普洱茶提取物对·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效果,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性与多酚含量及种类相关。4.3 目前关于茶多糖有过不少报道,而对普洱茶多糖的研究报道较少。王伟华等人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结果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 1h,浸提1次为最佳条件。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结果浸提温度以70为宜,浸提时间以40min为宜,浸提1次仅能提取出约40%,需提取3次普洱茶多糖提取率仍不到 80%,故多因素的工艺优化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 朱桂勤,李建科。茶多酚的功能研究进展.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 西安 710062 陈荣义,张新申,申金山,谢君。茶叶中有效成分综合提取的研究 (1.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2.华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广东 广州510642)3 倪德江,陈玉琼,谢笔钩。绿茶、乌龙茶、红茶的茶多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2004,26 ( 1) :57- 604 吴文华,吴文俊。普洱茶多糖降血脂功能的量效关系J.福建茶叶,2006 ( 2) :42- 435 黄杰,孙桂菊,李恒。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 ( 6) :77- 796 谢贞建,赵超群,邹联柱,唐鹏程,焦士蓉。 普洱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7 Kumaran A,Karunakaran RJ.Activity2 guided is olation and identifi2 cation of free radical2scavenging components from an aqueous extractof Coleus aromaticus J.Food Chem, 2007, 100 (1) : 356361.8 陈朝银,叶燕,熊向峰,赵声兰。普洱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昆明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9 刘亚林,孙志良。醇沉法提取普洱茶茶多糖的研究J. 福建茶叶,2005( 4):6- 710 Joan HY,Hsiu CL,Jeng LMAntioxidant propeies of several commercial mushroomsFood Chemistry,2002,77:229-23511 刘军海,任惠兰,官波。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仲叶桃叶珊瑚甙提取工艺条件 J .食品与机械,2007,23 (6) :5558.12 王伟华, 韩占江, 陈晓静。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 6) :1115- 1116 谢 辞本论文设计在王鹏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王鹏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王鹏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王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助、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王鹏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以及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