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浅析.doc

    • 资源ID:4025305       资源大小:46.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浅析.doc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应用文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设计)题目: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浅析 分 院: 应用文理分院 专 业(方 向): 新闻学 年 级、班 级: 08新闻 学 生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老 师: 2012年 5月 1日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本文主要从网络新闻自身编辑特点、新闻受众的需求特点两个角度分析,来诠释网络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规律。主要从三个层面: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认为网络新闻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特点;“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得出网络新闻媒介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受众的新闻需求的结论。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新闻媒介在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将充分发挥其的传播特性,必将在占据未来新闻传播媒介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编辑思想 编辑策划 编辑实务 开放式 受众的需求AbstractNetwork media, the ten or twenty century is last a few years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known as the following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after the "fourth media", it apears to spread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network news edit features, news audienc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wo angle analysis, to interpret the network news media dissemination effect law.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network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network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o classify research. That network news has a" history", "society"," the audience"" all-weather"" open" is the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The network media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modern society the demand of the news audience conclusion. Believe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network news media in the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will give full play to its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e, will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news media.【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editing, editing practice, open, demands of audience.目录摘要.2Abstract.3第一章 网络新闻媒介崛起和网络新闻编辑的地位.6第二章 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71.交互性.72.海量性.73.多媒体.74.即时性.85.个人化.86.超文本.8第三章 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101.网络新闻编辑定位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102.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多层次需求的满足.11第四章 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141.受众对媒介公信度与权威性的需求.142.受众追求信息个性化与专业风格的需求·······································.143.持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再次需求.144.网络策划的技术优势还能满足受众以下需求.15第五章 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161.新闻选取上满足了受众“求软”的心理.162.新闻编排上满足了受众“求新”的心理.163.新闻制作上满足受众“求真”的需求.164.新闻报道上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165.新闻的排版上方便受众的逻辑阅读.176.新闻创作过程满足受众对“一手”信息的需求.177.技术优势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求同性等方面····························.178.技术手段满足传播媒体引导受众的需求.17总结.19参考文献.20致谢.21第一章 网络新闻媒介崛起和网络新闻编辑的地位 回首以往,我们发现东北宝马车撞人案、中国十大感人照片文章、重庆瓦斯泄漏重大伤亡事件等等众多影响深远而广泛的新闻报道,竟然都是来源于网络这一新闻传播媒介,不禁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到网络新闻媒介闻媒介和其良好的传播效果身上。选择探索网络新闻媒介的一些规律,并不仅仅出于网络媒介的崛起,还有以下出发点: 一、网络媒介是全新的事物,相对传统媒介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有广博的探索空间。 二、网络媒介是一个上升的领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变化,全新且充满着悬疑,“上升趋势”意味着网络媒介的研究更有价值、有前瞻与实际意义。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过程受到传播媒体、网络、社会形态、文明水平、受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网络新闻媒介有众多的探索方向。在其中网络新闻编辑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涉及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多要素。本文将仅从传受双方角度,分别选取网络新闻的编辑和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以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的出发,结合网络媒介的特点,来多层面具体地分析网络新闻的编辑规律和特点,讨论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第二章 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网络不仅是一个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平台,更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的众多与传统传播媒介完全不同的特征。1 交互性传统媒体仅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型,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而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 。2 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的技术优势,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3 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4 即时性“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信号覆盖面有限,中继和转接都大大延迟了传播速度。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5 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6 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连接”是指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超连接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如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对以上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包括技术层面和时间空间层面两方面带来的)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即网络传播媒介和传统传播媒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开放式”这一特征。网络新闻编辑依托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自身特点,网络传播媒介本质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都是基于“开放式”,这也是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编辑之间本质的区别。这一特征,给了网络新闻媒介特有的新闻编辑方法,使得网络传媒能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日益多样、动态、个性化的新闻需求。第三章 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编辑思想定位已经很明确,人们已经约定俗成地按照惯例遵循这些规律。但对于网络传媒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传统的一方面,容易形成“人机处理”、“技术至上”等,对受众需求和新闻责任重视不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从长远看,这些都将制约网络新闻的长足发展。只有强调网络新闻编辑思想,才能找到网络新闻编辑的立身之本。1 网络新闻编辑定位和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最初的因特网看上去是不需要专门的编辑的,正如1996年美国因特网任务组聚会时T衫上写着的“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选举,我们信奉运行代码和求大同、存小异”,这一度被认为是因特网精神的写照。但由于因特网的超速发展,信息泛滥,功能再强大的搜索引擎现在也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美国电视导报周刊利润超过所有4家电视网利润总和的事实给人们以启发。尼葛洛庞帝认为刊登“关于信息的信息”正是该刊物成功的秘诀,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由专人选择、提炼出的信息对受众来讲更为有用。网络开始需要有专门人才负责挑选、编辑信息,网络编辑成了人们面对信息爆炸赖以依靠的好助手。网络新闻受众需要的不仅是众多的信息,而是共同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必须学会分享信息、精心处理信息,并将之转化为共同的知识。网络编辑应该“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电子档案的照看者,成为具有预测能力的电子图书馆的馆理员,而不单单是简明新闻的播报者” 从上面的论述看到,网络新闻受众需要编辑们“筛选信息”、“评介信息”、“沟通共识”、“创造共同的理解”。这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定位:信息的培育者: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受众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受众需要专业人士替他们进行“信息过滤”。历史的记录人:受众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他就希望能够获得详细的关于事件前因后果的资料记录,这些资料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的累积,网络强大的数据库使得网络从理论上讲得以实现全历史的记载,身为网络编辑,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历史的记录人,从而满足今人查询与后人研究的需要。时事的分析师: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受众往往习惯性地求助于媒体的判断。媒体对于时事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于解除受众疑惑、引导受众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对时事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它的分析不能够如网络媒体那般深入、适时。网络巨大的数据库,为时事分析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时事分析更经常更有时效性。 未来的预测者: 受众往往需要媒体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把握力;受众也需要听到其他人观点、看法,并渴望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求争取共识。网络传媒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使得编辑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接触到多种意见。另一方面,网络提供的“交互”平台,方便了受众之间相互交流,满足了受众渴望沟通、争取共识的期待。2 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从以上对编辑角色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开放性”这一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之上的新闻编辑思想应该包含“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四方面的内容。2.1全历史的编辑思想“全历史”就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新闻、处理新闻稿件。“全历史”的编辑思想要求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成是由来已久,从此刻向以往作回溯,在漫长的时间段里,有大量新闻事件发生,也有大量的新闻报道产生,那些与编辑对象类似的、有关联的、或能对其作出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编辑工作的内容。我们把它们放置成链接,编成专栏、专题报道,或者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 “全历史”的编辑思想要求我们对历史负责,在编辑时需时时考虑:我们编发的稿件是后人还原历史面目的重要材料之一。“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编辑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新闻是“现实”的记录,而过去的“现实”记录正是我们的历史;新闻具有“预示”作用,每一重大事件发生,必有其事先的迹象,这些迹象最初只是单项出现、规模较小的,往往难以为人察觉。而事件一旦发生,我们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已经预示着事件发生的必然了,这些蛛丝马迹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有些信息在当时的可能并不明显,但后却影响深远;编辑应能准确、迅速判别一些信息的传播价值。网络新闻编辑应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正如传统媒体纽约时报的编辑方针所标榜的那样:“本报的基本任务,不在供火车乘客消遣浏览,而在对五十年后的学者负责”。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五十年后的学者,而是更长时间长河里的受众。2.2全社会的编辑思想“全社会”意味着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该胸怀整个社会,关注并及时反映社会变动,有社会责任感,对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负责。与商业行为做斗争,强调把关意识,防止过分商业化、媚俗化,正确引导受众新闻意识。“全社会”的编辑思想还意味着新闻工作者要帮助人们解释生活的意义和社会存在的价值。“给医疗诈骗和不负责任的医生曝光;检查广告设计的倾向、可信度;监督飞机、火车和汽车的安全性;对社会的邪恶、丑陋行为的曝光”。这些都应该是一个网络新闻编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在编辑工作中应该时时记得并且处处体现的部分。2.3全受众的编辑思想“全受众”指的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 网络时空开放的特点使得它拥有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多样、成分最为复杂的受众群体。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而言,要胸怀“全受众”的编辑思想: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应该了解受众的教育水平(学识基础);了解受众的期望、爱好、情绪的大致范围;了解受众对稿件内容发生兴趣的程度。 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了解受众的知觉与知觉偏见;了解受众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了解受众的态度与行为;了解受众的兴趣、从众和时尚心理;了解受众的逆反心理。 了解受众对编辑工作的反馈:在编辑过程中,要将受众的反馈放在心上,这些反馈内容是改善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佳依据。2.4 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全天候”指新闻的传播没有间隔性,处在一天24小时的守候状态。与传统媒体固定的节目时间、固定的发稿时间不同,网络传媒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各类信息。正如纽约时报网络版主编伯纳德所说:“这需要企业文化进行一次重大转型,因为日报工作人们早已习惯了一天写一篇稿子,他们通常花一整天时间搜集新闻素材,构思、撰写新闻,然后在截稿时间之前交卷。现在是改变这种习惯的时候了”。网络新闻编辑正好改变了这一状况,实现了“全天候、接力式”的工作模式。因为网络受众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必需是“全天候”的,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是某一天某一时段的任务,而是看成是滚动版连续操作;此外,新闻事件发生的“全天候”特性,使得以“即时性”著称的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对它做出及时反应,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全天候”模式。第四章 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新闻策划是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在对受众精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闻栏目、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策划。相对传统媒介而言,网络新闻媒介有更全面和强大的策划能力,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1 受众对媒介公信度与权威性的需求 通过对“重大议题”的策划,积极参预公众话题,受众可以经常性地在大是大非面前看到网络媒体的影子,感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如海南发生美机撞毁我军战斗机事件后,新浪网迅速开设有关专题,并为此特别开辟了新闻留言板和论坛,聚集了大量的人气。新浪网网友的网络评论被路透社、美联社、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或报道,中国网民愤怒的声音也传遍了全世界。2 受众追求信息个性化与专业风格的需求 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基于网站的不同定位而选取的能代表网站自身风格的“议题”精心策划,树立了网站的个性与风格,使受众得到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新闻服务。 如作为京城媒体联合推出的“千龙网”,在议题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突出“京城特色”,树立“京城百姓之家”的形象。以千龙网推出的“网上春节套餐”为例,其中的内容选择都是些“春节期间北京各方面特色信息”,有“老字号”、“庙会”、“戏剧”等传统活动的推荐;有演出、娱乐、休闲场所的指南;有超市、商场购物信息的介绍,全部是“京城特色”,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网站“京韵、京味”的风格特色。3 持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再次需求 网络传媒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信息服务,受众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付出。网站想维持正常运营,就必须有经济来源;受众想持续获得网站的信息服务,就必须有所付出。通过经济利益的获得,网络媒体的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持续、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再次需求。4 网络策划的技术优势还能满足受众以下需求 与传统媒体的策划相比,网络媒体强大的技术背景,使得策划系统内部各要素渗透与融合的程度更高,并大量采用系统外部交互方式,这些特点还满足了受众以下几方面的需求:4.1满足受众对信息的立体需求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同时呈现。与传统媒体新闻策划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更经常地、更容易地实现跨栏目、跨媒体的合作。以新浪网为例,它在“五一特刊”的策划中就明显地体现这一原则:跨栏目-其中有旅游频道的“旅游信息”、有“购物商城”的“五一购物信息”、有“生活频道”的“娱乐场所信息”。跨媒体-合作媒体有“中国旅游”、“西部旅游网”、“京都名胜”等网站之外的媒体。4.2 满足受众对多样报道形式的追求网络策划表现手段上注重文字、图片、动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的组合运用。网络策划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可以广泛使用多种手段,使得策划表现形式丰富多彩。4.3 满足受众即时、方便检索查询信息的需求网络策划结构上采取超链接、超文本网状结构,使得各个页面能够实现有效连接,从而使策划报道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网状结构。通过有效链接,文本与文本之间互相帮衬,形成互文效果,增强了文本的整体表现力。4.4 满足受众交流、沟通的愿望 网络策划中大量使用“网上论坛、网上调查、互动游戏”等交互方式:例如新浪网“五一特刊”专题中,专门设有调查“你五一怎么玩”的“调查令”;其上的“旅游论坛”、“摄影论坛”,为受众抒发已见、互通有无提供了方便之所。 第五章 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对于每个网络新闻编辑者来讲,每天面对的将是大量的“选稿、改稿、制作标题、编排稿件、组织版面、设计网页、多媒体制作”等具体的编辑业务。而这部分业务与受众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有效度。 网上受众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现实、寻找信息、不耐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找的东西、更倾向于浏览而非仔细阅读、不喜欢页面过于花哨,阅读困难的网页、有时并非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来到你的网站,这时适当引导就能将他们留住。网络新闻的内容针对受众的这些特点,建构和手段上相对传统媒体更有目标、有的放矢。更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达到选择网络新闻的目的。1 新闻选取上满足了受众“求软”的心理:受众在网络新闻内容选择上偏好“轶闻趣事”等软性消息,受众的这种“求软”心理使得网上这类消息目前占了很大比重。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求软”心理,将不利于网络新闻的长远发展。2 新闻编排上满足了受众“求新”的心理受众总是渴望知道最新的信息,网络新闻得益于“即时性”的特点,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较之传统媒体来讲更具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在细致、深入的事件分析,让受众获得对事件的整体印象和真正的知识。3 新闻制作上满足受众“求真”的需求 受众希望获得“真实”的信息。在网络新闻在编辑过程中,网络编辑非常重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将各种新闻的真实性元素以图片、声音等资料的形式,链接地全方位展示给受众。4 新闻报道上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受众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渴望信息“质”的满足,他们希望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的对于信息的评介、分析的深度报道。网络媒介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增强资料储备,并且充分发挥超链接的功能,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5 新闻的排版上方便受众的逻辑阅读 对于缺乏耐心的网络受众来讲,显然不喜欢没完没了的翻页。网络媒体对于过长的网络新闻,将其拆分成几个主题,单篇处理;或者在长报道内部做链接,利用小标题来分节处理;将相近相类似的稿件组块编辑,并用明显的标识加以区别,方便受众阅读。6 新闻创作过程满足受众对“一手”信息的需求 “原创才有生命力”-显然受众对“复制来复制去,毫无特色”的信息没有兴趣。网络媒介有意识地走“原创”道路,比如新华网、人民网都有自己的网络记者,其上刊登的新闻70都是原创新闻。7 技术优势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求同性等方面需求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是因技术而生的,这些特殊编辑手段不是网络新闻编辑的本质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特殊的手段将不断更新。如新闻之上的新闻:雅虎的新闻频道曾在2000年春天推出过一个全新栏目,名为“电邮转发最多的内容”,栏目列出了雅虎新闻频道中此前6个小时内转邮频率最高的20条新闻及12张图片。带有明显“技术色彩”的这个新栏目受到网民热烈欢迎。这种建筑在新闻之上的新闻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是因为“人们往往对于他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研究什么东西最让公众感兴趣,被证明不仅对新闻的消费者有价值,对于新闻媒体本身也有价值”。这种“利用内部的数据库来推出相应栏目”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内容生产的方法,在内容之上可以建筑内容,在新闻之上可以发掘新闻。在新闻与内容的消费过程中将会形成新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有效地开发出来,这也正是网络这种传播手段带给人们的无究想像力。8 技术手段满足传播媒体引导受众的需求 如“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面对大量的网上信息,推介自己青睐的内容,就必须运用恰当的手段。推销主题内容是一个主页的中心功能。在网站上推销内容有如下方法:内部广告条、邮件新闻列表、电子邮件签名、重要新闻对话框、搜索引擎注册信息、将广告条设置在最前面,让它成为在网站上推销主要内容的场所、在网页上设置重要新闻的对话框,这些编辑手段都能够帮助主题消息快速有效地传播。总结本文从内部视角论述了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规律,网络新闻媒介在“开放性”的特征下,以新闻编辑为代表的各个方面,都能切实的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无论是编辑思想,还是编辑策划,抑或编辑技巧,无不渗透着技术的灵活运用,无不胸怀受众,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传受互动。从外部角度来看,随着社会政治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态显现,受众的新闻意识加速放大,简单新闻形式不再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下,由技术应运而生网络媒介,能承载各种传统媒介的特征。伴随网络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迭,受众需求市场的增大,网络新闻传播媒介将充分利用技术对网络的恩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信,伴随着网络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网络新闻媒介的成熟,网络新闻传播媒介将成为未来新闻媒介的中坚。参考文献1 雷跃捷,2001:互联网络媒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001年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 何苏六,2004: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 刘京林,2005:传播、媒介与心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 张海鹰,2008: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5 陶丹、张浩达,2001:新媒介与网络广告,科学出版社。6 刘志筠,2001:电子新闻媒介栏目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彭兰,2001:论网络报纸的编辑手段,中国传播学评论。8 杜骏飞,2001: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 张才明、杨文华著,2000:现代编辑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0 左赛春,2000:纽约时报网络版与人民日报网络版编辑特色研究”-中国社科院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11 董天策,2009: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2 彭兰,2009: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致谢毕业论文作为这几年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这其中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更主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关怀。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回想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不禁要对很多人深表谢意。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我在这几年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主要是学会了为人处事。其次,感谢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因为正是他们的细心组织和精心指导,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按时完成。再次,我衷心的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刘老师。刘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论文的选题、提纲的拟定、初稿的修改、论文的编排以及资料的搜集等各个方面,刘老师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刘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勤奋踏实的学习精神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向您说声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浅析.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