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时代来临后的暗房后期术毕业学位论文.doc
-
资源ID:4025119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数码摄影时代来临后的暗房后期术毕业学位论文.doc
艺术设计 学院 摄影 专业 2011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数码摄影时代来临后的暗房后期术 英文题目 the Darkroom Techniques after the era of Digital Photography 说明书 页图 纸 张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毕 业 设 计、论 文 任 务 书(艺 术 类) 摄影 专业(方向) 老师签发1.设计作品题目:梦境启示录2.设计作品要求:(包括对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与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海子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 以梦境为动力,摄影为嫁衣,我把从孩提时代起便在脑中不断纠缠的梦境搬上了大屏幕。梦中的自己,有时候很清晰,有时候很模糊;有时候很远,有时候又很近;有时候轻飘飘的好像随时都要飞起来,有时候又好像光着身子处在众目睽睽下。我的小剧场中,所有甜蜜的,诡异的,玄妙的,荒诞的剧情正在上演。3.论文题目:数码摄影时代来临后的暗访后期术4.参阅文献资料: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制作大师级黑白杰作 5.设计作品完成时间要求:自2010年12月14日至 2011年 5月20日论文完成时间要求: 自2011年04月15日至 2011年 6月 3日 摘要:数码摄影的兴起引发了暗房界的革新,暗房技术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摄影人另辟新径,很好的传承了传统暗房的精髓,运用手工上色,蓝晒法,铂金洗印等经典工艺,以暗房后期为手段,在影像和观念中游走,留住了作品的灵光。关键词:暗访后期;手工上色;蓝晒法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digital photography era, the traditional darkroom techniques seems to be a stretch of history. But the new generation of photographer have find a new way to develop it. They express conceptswith traditional darkroom methods such as manual colored ,cyanotype and large format shooting to kept the aura of photos.一般为200个左右实词。KEYWORDS:darkroom techniques;manual colored ;cyanotype1 数码摄影的兴起引发了暗房界的革新,暗房技术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若干年前,一位摄影界的名人带着一丝扭曲的喜悦说:“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暗房工作将马上成为历史”。暗房的消亡或许是源于数码摄影的兴起。数码摄影这个令人兴奋地新技术是你不必借助底片、相纸及化学药品就能进行构图拍摄、后期修饰及展示。如此这般,暗房技术似乎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是,总还是有那么一群人,即使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是不愿意离开他们执守多年的暗房,或是另辟新径,用各种新颖的手段润色他们的艺术作品。不同于前辈的是,他们的思维更观念,技术更宽阔。除了传统的暗房手工放大、激光输出,以及这几年兴起的艺术微喷,越来越多的介质、材料和方法也开始运用在影像作品中。暗房界迎来了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的时代。1.1 复制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结果是灵光的消逝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仿制,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从事复制,最终甚至还由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做出复制品来。最早的复制技术应该来源于希腊,希腊人知道两种方法铸造和制模。然后就是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对复制技术来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然而,摄影术之前的复制技术都只集中在很小的领域里文字,钱币。摄影术发明之后,人类才开始大规模的传播艺术作品。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然后到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时代,复制技术在摄影术出现后的不到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1.1 艺术品的灵光有一个概念必须要引入灵光。技术促成了"机械复制"、作品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然而,这也在历史性和社会关系两个层面上化解了作品的原真性,使大众作品失去了"艺术品的灵光"。灵光(aura)是被本雅明反复强调之物,也可称为灵韵。他自己的解释是:光韵是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这个解释的重点在于,第一,是观众与艺术品的"距离";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流芳百世,也在于其高高在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第二,是艺术品体验的独特性。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限制了艺术品与观众的交流,而机械复制满足了观众对于特定作品的占有欲,但丧失了保持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同时复制品也化解了作品欣赏的独特性和情景性。所以在技术的指引下,艺术脱离了宗教和膜拜情绪,摆脱了永恒价值,变成了一种短暂的、可计算、可重复的商品。本雅明也说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助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1.1.2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灵光的缺失我理解的灵光则是观看者与拍摄者之间若有若无的神秘感,距离感。观者走进展厅,进入摄影者的灵魂,情绪。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观影方式。一方面,人们能享受到更庞大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好像总觉得丧失了什么。林林总总的图片走马观花的飘过,留在脑中的似乎比从前不接触网络时更少。不知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2 暗房师是摄影师视觉的延伸,新一代的摄影师承上启下,做了很多“影像语言实验”。广告媒体的介入,充斥眼前的杂志、电视广告、电影更加推动了复制艺术的全面发展。面对数字化浪潮,为了保持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当代摄影师做了很多探索。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像语言实验”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暗房师是摄影师视觉的延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一观点从未过时也用不会过时。2.1 胶片后期着色早期的彩色照片附着于黑白照片的正统地位之下,虽然彩色胶卷在1907年就问世,但真正使用已经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了。早在1860年,英国麦斯威尔(Maxwell 18311879)就开始研究彩色底片,率先采用三原色之红,绿,蓝分别摄影,再重叠放影之方式,呈现彩色影像。但此时的彩色图片效果差强人意。为了美观,人们研究出很多种方法对黑白相片上色。在彩色照片盛行的今天看来,那些手工着色的“彩色照片”难免滑稽可笑,透着一股廉价的奢华气,然而有人却偏爱这种荒唐的气质。陈农和王彤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陈农和王彤都住在北京,平时就共用一个暗房和绘画工作室。他们仍旧坚持使用大幅相机和胶卷来拍摄真实的场景,并且运用手工冲印然后在纸基纸上着色。每一张完成的照片至少要经过八到九个程序。他们的区别在于陈农选择运用“摆拍”重现历史场景,而王彤运用“直接摄影”记录历史。两者呈现的历史都是主观的,不仅仅是艺术家选择的摄影瞬间,更因为他们在作品中涂抹上了各自记忆中的颜色。 2.1.1 陈农陈农的摄影就像是电影制作,他喜欢采用宏大的场景,比如兵马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比如长江沿岸的三峡,黄河,甚至月球。他通常自己制作道具、雇用模特和临时演员、长途跋涉地去拍摄。他俨然是个导演在现场指挥着上百个演员,有时甚至要动用起重机之类的机器去达到预期的效果。所有艰苦的准备工作都为了那轻轻的一下快门。拍摄过后便回北京开始冲印和上色 。大胆夸张的上色使画面更富情节性与历史性,时空交错, 恍惚间不觉已白驹过隙。2.1.2 王彤王彤喜欢长途跋涉地去拍摄那些渐渐逝去的公共宣传画遗迹,但他是以记录方式来拍摄的。如他所说,这像是和现代化建设赛跑,他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去完成“痕迹”系列,这个系列中的所有图像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王彤的摄影物象始终清晰无比而且构图优美。高质量的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他赋予照片温暖柔和的色调引领观者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怀旧思绪中,这也是艺术家心中记忆的颜色。2.2 蓝晒法蓝晒法(Cyanotype)(铁氰酸盐印象法)是第一个实用的铁盐(非银盐)摄影工艺,在摄影术“正式”发明后第三年,即1842年,John Herschel 发明了这种能制作持久保持的蓝色照片的摄影工艺。蓝晒法用紫外线进行曝光,并且需要和照片一样大小的负片进行接触转印。当然也可以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物体制作蓝晒光影照片。蓝晒法照片中的蓝色是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的混合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光照后被氧化的结果。蓝晒法制作的照片非常稳定,但是碱性物质(如碳酸钠、汗液等)会使之质量下降。照片受强日光照射后会褪色,但置于暗处一小段时间后又能恢复。和摄影常规工艺不同,蓝晒法可以通过工艺的控制,得到技术上堪称完美的照片。而且照片还可以经过调色呈现不同于蓝色的多种色彩,蓝晒法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入门古典工艺。2.2.1 张辉张辉。70后,西安人。喜欢灵异冷峻的苍凉之美。在广袤的陕西关中平原和西安南郊的少陵平原上,由东向西一次散落着十八座唐代和十三座明代的皇家陵墓。经过1300余年岁月的洗礼,往日坟冢、松柏亦渐颓废,地面建筑也早已淹没在风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加上大跃进时期平整土地运动,文化大革命时的肆意破坏,盗贼扰掠以及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利用,使得许多未受保护的陵前雕塑出于全面崩溃的边缘。张辉秉着摄影人强烈的道德感和同情心,拍下了这组厚重的照片。试图通过镜头向人们揭示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同时运用现代影像的表现方式,来阐释帝王陵墓雕塑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审美和文化传承的“单纯的崇高,静穆的伟大”的愉悦感。蓝晒法的介入,更添加了影像崇高肃穆之感。蓝色在色谱上是最冷的颜色,调性冷峻。蓝色是忧郁的代名词,它深沉如大海静逸如天空。同时,蓝色也是纯净和梦幻的象征,它是万鸟翱翔后的天空和千帆过尽后的大海,宁静,明亮,干净,透明,深邃,遥远,温柔。时间在奔走,那些守在陵墓前的雕塑,就这么孤独的站了一千年。每日与朝露月华为伴,遥想帝都当年,金戈铁马,太平盛世。他们深邃的目光穿透这熙熙攘攘的尘世,不知投向何处。2.2.2 林然林然就像一个孤独的影像诗人,总是记录那些安静的颓废的静逸的荒芜的风景。堪称中国最权威的研究古典摄影语言,当代中国传统影像工艺方面的大师。林然的作品均采用晒蓝工艺(蓝晒法),将其诗化的影像印现在丝绢上,蓝色的影调,沉静安详,有如梦幻。林然的丝绸晒蓝照片就是运用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影像工艺,用“蓝晒法”将照片印晒在丝绸上,照片质感细腻,可以永久保存,放进洗衣机里洗,影像也不会有丝毫损失。2.32.42.5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大画幅和铂金照片近年来重拾和应用早期摄影术已成为当代影像创作的趋势,大画幅底片拍摄和铂金照片的洗印就是其中的两种。在历史上,摄影在每个阶段都曾经历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如蛋白法、银版法、凹版法、碳印法、和我们最常用的明胶银盐法。但是,对于摄影大师而言,铂金的位置始终不可动摇。铂金印相技术发明于1873年,与普通黑白照片的感光涂料采用银盐制作不同,铂金照片采用铂金作为感光涂料,经由紫外线曝光,从而生成影像。在化学上,铂金的稳定性极高,这些影像几乎可以持续千年不变。细节决定成败。铂金照片拥有非常丰富的灰色调渐变。用铂金相纸再现的亮部层次丰富,暗部充满生命,即使在深色调部分,也不会死黑一片,仍能表现出丰富的细节。更微妙的是,铂金技术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从纯净的宝石蓝到明亮的柠檬黄,从高贵的紫罗兰到热情的中国红,颜色纯正,经久不衰。而传统的银盐黑白相纸根本就是望尘莫及。铂金照片拥有优雅的内在魅力,但这种魅力无法通过其它任何媒介传递,无论你是在电脑屏幕上亦或是书籍画册,你都无法真正收获到到真正的铂金作品带给你的震撼。这就像只有到了卢浮宫,才能体会到蒙娜丽莎真正的魅力。只有真正面对一幅铂金作品,看到它天鹅绒般的深黑、细腻丰富的色调变化,以及通过影调传达出的拍摄者的情绪时,才能体会到影像最本质的视觉魅力。2.5.1 金平金平,一个狂热的手工影像语言的探索者。几年来,金平广泛收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造的纸张,并在这些原始介质上进行了极富想象力的影像实验。金平把被誉为“最美丽的印相法”的铂钯印相法,运用在纯手工制作的傣族纸、苗族纸和东巴纸上。原始的纸张,原始的影像,原始的工艺,奇妙的结合在一起,质朴中显现出高贵和历史的意境。金平追求的是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原始的语言,从而把语言的最终意义又回溯到语言本身。 金平的天启均采用“铂钯印相”的手法,用20×24英寸的底片直接印相而成,画面寂静深沉,时间仿佛凝固而意境悠远。以祭奠那些在5.12中远去的魂魄。从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金平用将近1年的时间拍摄了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区景观”。与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排山倒海般的抢险救灾照片不同,他把相机对准了那些已成残骸的过去。在他的画面中,既看不到舍身救人的壮观画面,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赈灾声音,唯有那些废墟以及人类文明遭遇毁灭后的寂静。以天启为名,具有深刻的含义。虽然不是战争,但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人类文明毁灭后的凄凉和个人与废墟的无言对白。通过那些工厂的废墟、寺庙的断壁残垣,金平用他的影像勾勒出一种感叹: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作为人类生存的蓝色星球,这样的废墟意味着我们悲剧性的归宿。人们往往乐于用摄影画面去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人为及自然对其的破坏,金平敢于直面这样的毁灭性废墟,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谴责某种作为,也不是寄托宿命的无奈,而是为了揭示生命的真实。人人生而痛苦,这个人造星球有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恐惧。这是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的,2.5.2 阮晓蓉阮晓榕,厦门人。中国国家地理曾将鼓浪屿评为“中国六大最美的城区”之首,阳光、大海、音乐似乎代言了她的一切。阮晓榕一直在拍这片土地,近年肩扛40多斤8×10英寸座机,走遍大街小巷,用手中的镜头和胶片,记录下即将消逝的鼓浪屿影像,观后嘘欷不已,这个已部分消失的天堂,许多映像存在于20寸的铂金照片中,永不消失!逝去的天堂采用了传统的8 X 10大底片拍摄,并使用新兴的"EPSON艺术微喷" 数码影像技术, 输出仿铂金效果的照片。 大画幅相机能呈现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画面,能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被其他相机遗忘的大量信息和细节重现。黑白胶片把一个真实的彩色世界转换为黑、白、灰的单色影像,它超越拍摄的题材产生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极为珍贵的视觉效果,启发人们思索对影像的意识和感觉”,阮晓榕踩点、取景、反复构思画面,确定后再用8×10英寸大型相机精心构图、调焦、移轴、测光、一次次的曝光肩扛20多公斤重的器材,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小巷里,行走在湿砖青砾之上,残垣断壁之间,记录鼓浪屿的过去、现在和将来。3 归根结底,暗房也只是后期的一种。有灵光的照片,才能真正载入史册。对于摄影的所有方面而言,利用数码科技的优势非常容易。技术上制作精良的照片,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效果都无懈可击。可他们似乎总是缺少了点什么。归根结底,不论使用传统暗房工艺还是使用数码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图片本身。所有的技术和工艺知识我们表达观念的工具而已。一副有灵魂的照片不管是胶片输出还是数字输出,都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参考文献 1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许绮玲 林志明 书名: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版本:第2版 出版地:广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引用部分起止页:60-642作者:(美)詹姆士(James,C.)译者:陆加佳 书名: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版本:第1版 出版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引用部分起止页:85-872作者:(美)史蒂夫·麦克劳德译者:高初 宋元 书名:制作大师级黑白杰作 版本:第1版 出版地:北京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 引用部分起止页: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