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双向调适: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幼衔接”研究.doc
-
资源ID:4024933
资源大小:548K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双向调适: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幼衔接”研究.doc
分类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题 目: 双向调适: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幼衔接”研究 Title: Two-way Directional Adaptation: a Study on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School in the Context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学科专业: 教 育 管 理 作者姓名: 导师及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 2006年11月 授予学位日期: 现工作单位: 安徽省合肥幼儿师范学校二六年十一月双向调适: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幼衔接”研究摘 要解决小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机构的相互衔接。以往的研究侧重基于幼儿园立场的“幼小衔接”研究,本研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小学立场解决入学新生的适应问题。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合肥市4所小学的入学衔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新生存在着明显的衔接过渡期,而学校普遍缺乏系统的措施来帮助入学新生顺利渡入小学。为此,根据实际调查和文献资料提出“小幼衔接”的系统解决策略:学校应制定保证每个孩子能够充分入学的衔接方案,提供衔接方案所要化解的问题,方案的具体实施项目以及评估标准;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通过调整教学安排、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变革评价方式等手段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缩小小幼之间的坡度;在宏观政策方面,通过课程标准、师资培养及学制等的改革建立小幼一体化的儿童教育体系,通过影响入学各方的充分交流、营造和谐的入学生态系统来实现小幼之间的对接。关键词:双向调适 基础教育改革 小幼衔接 小幼坡度 解决策略Two-way Directional Adaptation: a Study on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ABSTRACTHow to solve adaptation problems of starting-school children would depend on mutual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school. Nevertheless, only kindergartens ready for school is stressed in previous stud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me up with school-based cop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entry into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t is found that children would conspicuously experience a transition period when they begin school. However, primary schools mostly cant help them to make a smooth transition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se systematic coping strategies as follow as are served: firstly, primary schools should design an effective transition program to help children in adjusting to school. Three elements are included in a successful program: problems that are to be solved, detailed item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Secondly, in accordance with spirit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 appropriate degree of continuity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school should be created by means of renovation in instructional arrangement, methodology,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Thirdly, an integrated childhood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tituted by reforms in curriculum criter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length of schooling. Furthermore, an ecological view of transition is stressed, which relies on reciprocal communication among participants. KEY WORDS:two-way directional adaptation,basic education reform,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school, discontinuity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school, coping strategies目录第一章 导论 1一、研究的背景 1(一)入学伊始的意义 1(二)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 1 (三)“小幼坡度”及其张力 2(四)基础教育背景的变化 2二、研究的思路 3(一)基于文献的梳理 3(二)基于小学的调查 3(三)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对策 4三、研究的方法 4(一)文献法 4(二)调查法 4(三)比较法 4四、研究范畴的界定 5(一)基础教育改革 5(二)小幼衔接 5(三)双向调适 6第二章 研究综述 7一、国内研究 7二、国外研究 8三、文献综述 10(一)“小幼衔接”的实质 10(二)小学入学新生的衔接问题 10(三)应对入学新生衔接问题的策略 10第三章 调查与分析 12一、调查所要考察的假设 12二、调查的基本设计 12(一)调查的步骤与流程 12(二)调查的对象及抽样 13(三)调查的设计与方法 13三、调查结果 14(一)基本情况 14(二)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14(三)对教师的访谈 23(四)对学校管理者的访谈 25(五)对家长的访谈 25四、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27(一)关于本调查提出的假设 27(二)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28第四章 充分入学方案“小幼衔接”的微观视角 30一、“小幼坡度”及其压力充分入学方案所要化解的问题 30(一)两种机构的差异 30 (二)孩子所面临的压力 32(三)父母所面临的压力 34二、有准备的学校充分入学方案的具体措施 36(一)入学前的措施 37(二)入学后的措施 42三、标准的制定充分入学方案的评估 50(一)入学准备标准概述 50(二)入学准备的评估体系 52(三)入学准备评估标准的运用 55第五章 课程改革“小幼衔接”的中观视角 57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幼课程“坡度” 57二、为降低小幼课程“坡度”而采取的调适措施 59(一)调整教学安排 59(二)改革教学方法 60(三)优化课程结构 62(四)变革评价方式 63三、适应未来的连贯一致的课程 64第六章 延续与交流“小幼衔接”的宏观视角 66一、延续:一体化的儿童教育体系 66(一)“小幼衔接”的课程标准 66(二)“小幼衔接”的师资培养 68(三)“小幼衔接”的学制改革 69二、交流:共同营造和谐的入学生态系统 72(一)入学衔接的生态学视野 72(二)和谐的入学生态系统 72第七章 结语 75一、简要的回顾 75二、简短的结论 75(一)现状的调查 75(二)解决的策略 76三、简洁的结语 76注释 77参考资料 79附录 83致谢 87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情况一览表 88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的背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石的阶段。但在由幼儿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孩子在身份、角色、关系、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幼儿园如何为入小学做准备,但实际上小学也应考虑如何为儿童的入学做准备。无论幼儿园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学校如果没有为新入学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作为学前专业背景的笔者,对此体会深刻。特别是在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课程更多的表现出与幼儿园课程的相似性,这说明,“幼小衔接”是一个“双向调适”的过程。因此,与关注“幼小衔接”相比,“小幼衔接”问题也显得同样重要。(一)入学伊始的意义入学伊始对孩子、家长和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被描述为“孩子在早年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所有孩子和他们家长所迈出的一大步”,“校内校外生活循环过渡的一把钥匙”。有学者把渡入学校看作“决定孩子学业生涯的格调和方向”,而又有学者将渡入学校形象的描述成“通向更高身份的入门之路和童年生活的转折点”。毫无疑问,入学伊始是一个“大事件”,这不仅仅是对孩子而言,对于教师(既包括学校教师也包括学前机构的教师)和家长而言,入学伊始都是一个关键经验。国外有学者对这种经验的重要性作如下描述:“幼儿园是一个让孩子形成重要结论的场所,孩子把学校看成是成长的场所,把自己看成是学校中的学习者,如果没有其它目标需要完成的话,让孩子渡入学校的最基本的方式应该是:孩子和家长对学校有一种积极的看法,孩子有一种作为学习者的理解力。”注 释 Dockett, S. & Perry, B. (2001) “Starting School: Effective Transitions”. http:/ecrp.uiuc.edu/v3n2/dockett.html入学伊始在孩子的人生当中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时期,但确实有一部分孩子在入学伊始就遭遇到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二)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入学适应不良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以小学儿童初入学时最为普遍、突出。儿童入学后,其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于他们来说,学校的物质环境、老师、同学、学校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都是陌生的,如遵守上课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课后才能上厕所等等。这些看来极为简单的事情,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确实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历很长时间和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因此,入学对儿童的心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果儿童不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则会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的现象。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遇严重困扰和障碍的原因,追根溯源,多数与在入学之初未能顺利完成对学校制度和学校规则的适应有关。如果我们能从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这方面入手,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其良好的个性也会随之逐渐形成,各种潜能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小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要的原因应归结为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差异,这也就是所谓的“小幼坡度”。(三)“小幼坡度”及其张力从学前阶段进入小学,跨两个学段,这两个阶段的差异形成了“小幼坡度”。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掌握不了这一阶段教育的规律性就会出现种种“衔接”问题。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及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前者是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后者是以正规课业为主导形式的教育,这种差异可能造成儿童入学后的不适应。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更是加剧了这种差距,比如小学课程内容的加深、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学业要求、父母包办儿童自己能做的事等严重影响了儿童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的形成。这些都加大了衔接的“坡度”。 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版,P1。显然,这种坡度越大,张力也就越大,给入学新生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儿童不适应的问题也就越大。所以,入学衔接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两种教育机构的“坡度”问题,这种坡度不应该是陡峭的、突兀的,而应该是平缓的、渐进的。并且,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坡度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新的变化,也是处理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四)基础教育背景的变化世纪之交,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通过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借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并且提出在课程结构上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所有这些变化似乎都预示着这样的信息: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越来越接近于幼儿园的课程了,这也意味着小幼衔接的“坡度”变得缓和了。但实际上,在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连教师自身都需要进行的调适是否会影响到孩子对入学的适应?为了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园也曾出现了过分小学化的倾向,在小学课程已发生变化的改革进程中,幼儿园课程是否能与之相配合?所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幼衔接”问题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小幼坡度”也面临着新的变数。从小学的立场来看,如何更好的帮助这些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进而在漫长的学业生涯乃至在整个人生中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二、研究的思路本课题研究基于的假设是:幼儿园与小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因而孩子渡入学校将会遭遇入学适应问题,其中部分孩子会因为入学适应不良而影响到学业乃至未来的发展。这个假设是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为了证实这个假设,需要通过调查来实现,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小学低年级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微观、中观、宏观)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是基于生态学的立场提出的,即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小幼衔接”的影响,尽管本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小学如何做的问题,但同样要考虑小学如何与幼儿园和家庭协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思路遵循着理论(文献梳理)实践(相关调查)理论(解决对策)的过程。(一)基于文献的梳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检索,发现入学衔接问题受到长久的关注。近年来,还成为一些国家或区域性组织重点关注的项目。综合起来,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小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幼小衔接”问题;“小幼衔接”问题;入学评估问题;有效的衔接过渡方案;幼儿园、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等。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对过渡期的解决方案基本上有三种模式:“幼向小靠”模式;“小向幼靠”模式及“幼小互靠”模式 张天宝,论“幼小”过渡期教育的三种模式,普教研究,1995年第5期,P51-52。很显然,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涉及到了研究应基于的立场及倾向问题。笔者认为,在国内长久以来有一种倾向,认为幼儿园是为小学做准备的,所以更多的研究是基于幼儿园立场来谈如何与小学衔接,而基于小学立场来谈如何与幼儿园衔接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入学过渡也不是单纯的谁向谁靠的问题,更应该是相互沟通的问题。所以,本研究是在强调双向调适的前提下,基于小学立场的“小幼衔接”研究。(二)基于小学的调查为了验证预先的假设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衔接方案,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入学适应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等,调查方式有访谈和问卷两种。调查内容涉及到以下项目: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两种教育机构的对比;学校的衔接措施;新生课堂状况;教师、家庭、幼儿的沟通状况;新课程改革下的变化;小学对幼儿园的看法;家长对“小幼衔接”的看法等。这些对小学和小学生入学适应现状的调查,除了验证先前的假设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衔接方案奠定基础。(三)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对策综合文献的梳理和实践的调查,解决衔接问题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通盘考虑影响入学适应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对这些因素进行协调、合作、沟通、交流等。这也就是许多学者所提倡的基于生态学的视野来解决衔接问题,即学校如何协调好与家庭、幼儿园、幼儿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最终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笔者提出了从微观的立场来看,学校应制定什么样的衔接措施;从中观的立场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对新生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从宏观的立场来看,有无可能从政策层面上解决小幼一体化的问题,尽可能缓和小幼“坡度”以及如何营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和谐生态系统。三、研究的方法因为本研究的思路遵循着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对应着采取了文献的和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他的方法。(一)文献法文献研究主要是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和“超星数字图书馆”,获取相关的资料;检索纸质期刊、著作,获取相关的资料;利用中文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获取了相关内容;检索“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委员会(EECERA)”和“美国早期儿童与家长协作会(ECAP)”网站的全文数据库及其它英文网站获取国外的相关成果。(二)调查法虽然文献研究中也能对小学生的入学适应现状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仅是不系统的,而且与本研究的目的并不能完全匹配。另外,亲历一线的现场感对研究的深入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本研究还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进行实践调查研究。问卷法主要是为了对区域内的现状做系统的调查,访谈主要是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挖掘。(三)比较法本研究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了国外关于入学衔接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启发了笔者对相关对策的提出。但各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不尽相同,“小幼衔接”的相关策略也不能直接照搬。所以在本研究中,不仅对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也将国外的这些成果与国内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比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借鉴吸收了这些成果。这种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贯穿了本研究的整个过程。总之,为了达成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综合采用了多种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为调查研究做必要的前期准备。在文献研究中,同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以使调查一方面能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能符合国内的实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小幼衔接”解决对策。四、研究范畴的界定本研究的题目涉及到基础教育改革、“小幼衔接”、双向调适三个概念,这些概念点明了本研究的背景,内容和策略。本研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这里的基础教育改革主要指1990年代末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探讨的是小学新生的入学衔接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是双向调适,即幼儿园和小学如何互相衔接。但本研究侧重于从小学的立场来研究如何衔接的问题。以下对这些概念及研究的范畴做必要界定。(一)基础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八十年代迈出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改革两大步,九十年代将迈出第三步全面开展课程和教育内容改革”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鲁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P337。所以,尽管基础教育改革并不等同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这里的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主要还是指1990年代末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1999年启动为起点,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为标志,是本研究的主要背景。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关于基础教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有一段完整的论述。他说:“基础教育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与以就业为目标而进行的定向专门教育(职业教育)和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高等教育)相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思想品德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 转引自中青网,所以,基础教育的时限应从幼儿园阶段一直贯穿到高中教育,但与本研究相关的年限只涉及到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或者更确切的说,只涉及到幼儿园大班及入小学之间的那个短暂的适应期。(二)小幼衔接“小幼”分别指代的是“小学”和“幼儿园”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或教育阶段,“衔接”是指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从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场所转到另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场所的过程。与“小幼衔接”相对的概念是“幼小衔接”,这两个概念所指称的时间段是一致的,即从幼儿园大班毕业进入小学之间的转换过程。在诸多的文献中,有时会用“幼小衔接”的概念替代“小幼衔接”。原因一方面在于按年龄顺序来说,幼儿园在前,小学在后;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更关注的是幼儿园如何为入小学做准备的问题,即隐含着以小学为主,幼儿园为辅的特点。本研究对这两个概念做出区分,即基于幼儿园立场的衔接称为“幼小衔接”,基于小学立场的衔接称为“小幼衔接”。本研究是基于小学立场的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概念并不是截然相对的,在有些时候是有重合的,只是基于的立场不同而已。譬如,大班的孩子到小学去参观这个事件,从幼儿园的立场来看,就是“幼小衔接”,而从小学的立场来看,就是“小幼衔接”。因此,在论文的标题上特别加上了“双向调适”的字眼。(三)双向调适“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构成了入学衔接的两个方向,这前后两个阶段要互相调整,相互适应,是为“双向调适”。“双向调适”体现了本研究的生态学的视野,即本研究虽然是基于小学的立场,但同样需要指明的是,这只是入学衔接的单向努力而已。只有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机构相互协调,缩小缝隙,衔接才能顺利。正如有学者所言:“衔接工作是两方面的事情,只有一方向另一方靠拢,是搞不好的。” 曹跃丽,国外幼小衔接试验的借鉴,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P63。“双向调适”也是力图扭转以前衔接中暴露的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幼儿园花大力气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正是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双向调适”的一个维度,小学应如何做的问题。另外,在我国还有附设在小学的学前一年教育的学前班形式,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这种学前教育形式在逐渐减少,且主要在农村地区。学前班实际上也属于入学前的过渡教育,但由于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幼儿园和小学两种不同机构之间的衔接,故学前班的这种衔接方式不属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会涉及到。第二章 研究综述通过对纸质和数字资源的检索,与入学衔接、适应、准备相关的资源不可谓不多,但真正基于小学立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从国内来说,最有影响的是1990-1994年联合国儿基会与原国家教委的合作项目,由朱慕菊主持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从国外来看,近年来在“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委员会(EECERA)”的历届会议上,有诸多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由美国早期儿童与家长协作会(ECAP)出版的电子刊物早期儿童研究与实践(ECRP)也有相关研究。2005年,EECERA的一些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专门讨论入学衔接的电子刊物儿童入学衔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itions in Childhood)国际期刊。一、国内研究由朱慕菊主持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 同2,P1-3。认为:儿童在“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此研究出版了包括“研究报告”在内的一套丛书,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成果推广。此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研阶段,第二阶段为教育实验阶段。此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同2,P107。: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必须幼小双方进行双向改革,两方面的改革必须是沟通的;正确认识儿童发展中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教育工作;转变教育观念,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家长工作在“幼小衔接”中不可忽视;各地的衔接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好组织工作,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此之后,国内更多学者对“小幼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归结起来,主要研究如下问题: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孩子的入学适应现状;衔接的策略问题;衔接的模式;家庭在衔接中的作用;课程的衔接;对国外衔接经验的借鉴等。在具体的衔接措施上,学者吴剀指出 吴剀,一年级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摘自“德州新闻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在学前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以玩为主;儿童入学后的主导活动是学习,以学为主。”因而对新入学孩子要从“任务”、“规则”、“交往”、“自理自护”和“学习”等五个方面帮助他们适应。学者唐晓娟通过对国外研究的考察,分析了国内“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区分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及幼儿与小学生的差别,进而提出成功的衔接要做好三方面的事:精细动作的准备;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激发等。 唐晓娟,从“幼儿园”到“早期儿童教育,山东教育,2004年4月下旬刊,P6。近两年来,也有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暴占光 暴占光等,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P14。、孙蕾 孙蕾等,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P11。等人借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发展五大领域模型,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研究表明:小学教师普遍反应儿童在入学准备上最为不足的是自理能力和前学习技能;通过团体评定认为:“学习方式”、“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领域存在问题的儿童最多,“身体和运动发展”领域存在问题的儿童较少,“言语发展”和“认知与一般知识”存在问题的儿童最少。儿童在“学习方式”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学习主动性”和“自省能力”方面;“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与教师交流”和“自控能力”方面。秦振飙等人 秦振飙等,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P17。就“幼小衔接”课程的现状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教师对衔接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对课程和课程目标理解有局限;对课程内容选择狭隘;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单一等。在国内香港、台湾地区也有一些相关研究,如香港政府教育署于1990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有关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和教学法连贯性方面的研究”;香港教育学院黄艾珍在19981999年对香港小学生的入学适应的研究;香港教育学院陈宝莲等在1999年对沙田区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研究 黄艾珍等,小班教学给孩子愉快学习,摘自“上海长宁教育信息网,;台北市立师院虞美贵等人在1980-1983年的“幼稚园与国小一年级教学衔接研究”;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孙扶志在2004年主持的“幼小衔接中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与因应策略之调查研究” 孙扶志,幼小衔接中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与因应策略之调查研究,摘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cyut.edu.tw/olin/d/d1-14.htm等。 二、国外研究欧美澳等国的学制虽然与我国不尽相同,一些国家的幼儿园教育即是学校教育的开始,但它们同样存在由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和衔接的问题。它们认为在学前阶段要为幼儿入学适应做准备有准备的幼儿园(School ready Kindergartens),在学校阶段也应如此有准备的学校(Child ready Schools)。关于此类问题(Starting school)的研究一般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强调入学衔接是一个由多方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致力于“有效衔接方案”(Effective transition project)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近年来在“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委员会(EECERA)”的历届会议上,有诸多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如丹麦Brostrom, S.的交流与连续丹麦“幼小衔接”(2000年),提出平稳过渡的注意要点及需要克服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幼儿入学前的紧张及对应的衔接活动;英国Fabin, H.的无缝衔接?(2000年)在分析入学之初孩子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后,提出帮助幼儿处理这些变化的策略,强调让幼儿充分入学的相关措施,并给出入学评估标准;德国Griebel, W & N